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蛋白C预测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的初步研究

    作者:唐宁;潘莹莹;严灿;张碧玉;孙自镛

    目的 评价抗凝标志物蛋白C(PC)及其他凝血相关指标预测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的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1年8至12月252例外科ICU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检测其凝血、抗凝及炎症相关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含量、纤溶酶原活性、PC活性、抗凝血酶活性、血栓调节蛋白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同时获取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等相关临床信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及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存活组、死亡组与健康对照组间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各指标预测能力评价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ICU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入院28 d后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PC活性分别为(70.2±22.7)%和(48.6±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4,P<0.01);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1.0±8.2)分和(29.5 ±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2.9±3.5)s和(18.8±10.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PC活性与APACHEⅡ评分联合预测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准确性高于其他指标(曲线下面积=0.806);在校正了一些凝血参数和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后,PC活性<47.5%[OR =6.40,95%可信区间(CI):2.526 ~ 16.216,P<0.001]与APACHEⅡ评分(OR=1.123,95% CI:1.012 ~1.250,P<0.05)为外科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活性降低预示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与APACHEⅡ评分联合应用可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预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339-342)

  •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作者:门剑龙;陈宏;刘瑞玲;任静

    目的:研究血浆蛋白C活性( PC∶A)测定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202例,男77例,女125例,年龄(41.2±11.4)岁。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PC∶A。采用ROC评价PC∶A的诊断性能。利用χ2检验对PC∶A和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用Cox回归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PC∶A测定结果分别为健康对照组(102.2±13.6)%、间歇发作组(104.8±11.9)%、轻度持续组(136.3±15.8)%、中度持续组(129.0±13.5)%、重度持续组(126.8±14.7)%,各组间PC∶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持续组PC∶A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q值分别为16.83、19.94、11.37)和间歇发作组(q值分别为15.54、12.15、1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持续组和重度持续组PC∶A水平均显著低于轻度持续组( q值分别为3.82和4.30,P<0.05)。在接受6个月的规则治疗后,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的PC∶A水平均显著高于控制组( q值分别为12.45和9.91,P<0.05)。 PC∶A评价哮喘患者接受治疗6个月后病情未得到完全控制的临界值为118.0%时,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51~0.936)。χ2检验分析显示,PC∶A与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血清总IgE、合并过敏性鼻炎和肺功能( FEV1%)有关联性( P<0.01)。 Cox回归模型和生存分析显示,在接受6个月规则治疗后的血浆PC∶A是哮喘患者第7~12个月内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独立预后评价指标,血浆PC∶A高于临界值的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风险增加。结论哮喘患者血浆PC∶A水平显著增高,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控制水平和哮喘严重发作风险相关,可作为评价患者病情发展和哮喘控制的有效指标。

  •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四个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吴瑛婷;丁秋兰;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目的 对4个遗传性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测定4个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血浆PC:A、TPS:A和FPS:A;PC:Ag和FPS:Ag的测定采用ELISA法.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和PS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PC:A为36%,PC:Ag 为57%,TPS:A为48%,FPS:A为18%,FPS:Ag为23.7%,基因分析显示其PC基因2号、7号和8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K150del和A209V 的杂合突变,其中L-34P和A209V来自父亲,K150del来自母亲;先证者2的PC:A为46%,PC:Ag为64.4%,TPS:A为36%,FPS:A为19.5%,FPS:Ag为20.9%,其PC基因的2号和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T66C的多态性和R147W的杂合突变,PS基因的14号外显子存在Tyr519stop的杂合突变,其中PC突变来自母亲,PS突变来自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先证者2及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其中PS缺陷的先证者和其父亲的外源性活化蛋白C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下降,而其母亲没有明显变化.先证者3的PC:A为33%,PC:Ag为48.42%,其PC基因同时存在R147W和R178W突变;先证者4的PC:A为21%,PC:Ag为18.36%,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4是R178W和D255H的双杂合子.结论 遗传性PC缺陷症或PC、PS联合缺陷症是导致4例先证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杂合PC基因突变(L-34P、A209V、R147W、R178W和D255H)是导致4例先证者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

  • 老年脑梗死患者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系统测定的研究

    作者:李运刚;潘旭东;韩仲岩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系统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蛋白C(PC)、总蛋白S(TPS)、游离蛋白S(FPS)及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C、FPS、ATⅢ明显下降[(2.89±1.04)μg/ml、(7.85±2.26)μg/ml、(77.21±25.43)%;(3.42±1.13)μg/ml、(9.34±3.01)μg/ml、(97.28±20.42)%;P<0.05],恢复期无差异(P>0.05);APC、TAT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明显增高(P<0.01).随病情加重PC、FPS显著下降,而TAT明显升高;有TIA病史的脑梗死患者FPS水平明显低于无TIA病史者[(6.54±2.97)μg/ml,(7.99±1.13)μg/ml;P<0.01].PC、FPS与血脂间无相关性.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抗凝系统的异常参与了老年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 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检测诊断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

    作者:邓昊昱;陈佳佺;谢辉;袁凯;沈薇;顾怡;张皓;张纪蔚;张岚

    目的 探讨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凝血因子与抗凝蛋白水平对评估其患病风险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检测76例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VTE组)和81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的凝血因子活性(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抗凝蛋白(antithrombin activity) AT、PC活性. 结果 (1)VTE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因子与抗凝蛋白值的比较:VTE组FⅡ、FⅤ、FⅧ、FⅨ、FⅩ、FⅪ和FⅫ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TE组PC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TE组AT、FⅦ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TE主要危险因素为FⅧ、FⅩ活性异常升高、PC活性异常下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ROC曲线分析:FⅧ、FⅩ和PC对VTE早期诊断的价值,FⅧ、FⅩ和PC的AUC值分别为:0.934、0.765和0.350.结论 除FⅦ因子外,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升高与急性VTE显著相关,其中FⅧ敏感性、特异性大,对于诊断急性VTE价值大.FⅧ活性异常增高与PC活性异常降低是急性VTE独立危险因素.

  • 活化蛋白C在脂多糖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作者:邓诗桦;金圣娟;付溪;刘艳;宁琴;罗小平

    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在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取新生1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分离脑组织,原代培养小胶质细胞并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纯化小胶质细胞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脂多糖组(1.0μg/ml脂多糖,12 h后给予10μl磷酸盐缓冲液)、脂多糖+活化蛋白C组(1.0μg/ml脂多糖,12 h后给予0.1μg/ml活化蛋白C)、活化蛋白C组(10μl磷酸盐缓冲液,12 h后给予0.1μg/ml活化蛋白C)和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各10μl磷酸盐缓冲液)。观察各组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及蛋白酶活化受体-1的表达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培养小胶质细胞,且纯度≥99%。脂多糖组小胶质细胞形态出现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2.11±0.35与1.38±0.28,LSD检验,P=0.002);脂多糖+活化蛋白C组脂多糖诱发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学改变被逆转,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0.36与1.38±0.28,LSD检验,P>0.05)。脂多糖+活化蛋白C组蛋白酶活化受体-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4.60±0.84与2.64±0.41,LSD检验,P=0.008)和脂多糖组(2.44±0.86,LSD检验,P=0.002);但活化蛋白C组和脂多糖组蛋白酶活化受体-1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2±0.69、2.44±0.86与2.64±0.41,LSD检验,P值均>0.05)。结论活化蛋白C可通过上调小胶质细胞蛋白酶活化受体-1的表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从而保护炎症诱发的脑组织损伤。

  • 重组人蛋白C在CHO/dhfr+细胞中的表达与分析

    作者:张亚东;陈琳;卜凤荣

    目的:人蛋白C具有重要的抗凝功能,与复发性血栓性疾病、蛋白C缺陷症、创伤等有重要关系.血源蛋白C成本高、工艺复杂且存在纯度、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研制重组人蛋白C具有必要性.目前尚无此类产品上市.本研究拟从人肝细胞中克隆蛋白C的cDNA,构建人蛋白C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实现重组人蛋白C在CHO/dhfr+中的表达.方法: 用RT_PCR从人胎肝细胞mRNA中扩增人蛋白C的全长cDNA片段,将之克隆入pGEM_T载体并测序.目的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neo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CHO/dhfr+细胞,G418筛选抗性克隆.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Hitrap Q进行色谱纯化.表达产物经蛙蛇蛇毒激活后以APTT法测定抗凝活性.结果:RT_PCR扩增到长1*!386*!bp的DNA片段,序列与已报道的人蛋白C一致.所构建的表达质粒pIREShPC转染CHO/dhfr+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得到7株表达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发现表达产物能与抗人蛋白C单克隆抗体结合,相对分子质量与人蛋白C一致.Hitrap Q纯化重组蛋白回收率>60%.表达产物抗凝活性略低于天然人蛋白C.

  • 抗凝蛋白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晓利;张晓军;左洪波

    目的 研究抗凝蛋白(P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99例观察者依据临床、冠脉造影、平板结果 分为AMI、UAP及正常对照组,于各种治疗前采血检测PC,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PC与临床分型及冠脉积分有一定相关性,与病变支数没有相关性.结论 抗凝蛋白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抗凝系统的异常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蛋白C基因C5498T致Ⅰ型遗传性蛋白质C缺陷症

    作者:周荣富;王鸿利;傅启华;王文斌;武文漫;丁秋兰;谢爽;胡翊群;王学锋;王振义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I型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分别用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和抗原.用PCR法对先证者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2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结果先证者的蛋白C活性和抗原分别为26%和1.43 g/L.先证者表现为PC基因外显子3区杂合错义突变C5498T,引起Arg15→Trp.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多态性.结论该突变导致遗传性I型PC缺陷症.

  • 凝血酶调节蛋白基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抗凝功能的调控

    作者:戴毅;陈开;乔正荣;邹琳;张雪梅;陈辉;时德

    目的将含人凝血酶调节蛋白(hTM)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1/hTM转染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观察外源凝血酶调节蛋白的表达及其所致的HUVECs抗凝功能的改变.方法由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hTM质粒转入内皮细胞中,半定量RT-PCR测定各组hTM mRNA的表达强度;免疫组化法检测hTM在内皮细胞膜上的表达;测定各组内皮细胞对蛋白C(PC)的激活;半自动凝血仪测定内皮细胞-PC反应液对正常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结果HUVECs pcDNA3.1/hTM质粒转染率约为10%,TM mRNA和TM蛋白的表达强度都有明显提高.重组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组及未转染组PC反应液中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的含量分别是(2.80±0.43)μg/ml、(0.75±0.08)μg/ml、(0.85±0.11)μg/ml.APTT值在重组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组、未转染组、未激活P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51.68±2.73)s、(38.38±2.44)s、(39.65±2.39)s、(33.93±1.73)s和(34.60±1.86)s.PT值在各组中分别为(21.89±1.66)s、(20.56±1.74)s、(20.42±2.04)s、(19.57±1.36)s和(20.16±1.35)s.结论pcDNA3.1/hTM质粒能被导入内皮细胞中,表达的TM分子具有生物学活性,能明显提高对PC的激活.激活的PC能明显抑制血浆内源性凝血途径使APTT延长,也使外源性凝血途径受到轻度抑制.

  • 血栓性疾病患者抗凝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昌成;吴竞生;丁凯阳;李洁;胡何杰;丁小玲;刘欣;蔡晓燕;朱薇波

    目的 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中位年龄42(17~69)岁.其中≤45岁者60例(70.6%).动脉血栓组和静脉血栓组患者PC、PS、AT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初发组(P<0.01);年龄≤45岁患者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45岁以上组(P<0.01).共有26例(30.6%)患者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PS活性降低的发生率高(10.6%),其次为PC活性降低(8.2%),AT活性降低和联合活性降低(各占5.9%).结论 无明确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血栓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普遍存在抗凝蛋白水平低下;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不仅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血栓复发密切相关.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血液学改变

    作者:郑召民;卢旭华;董天华;张树桧;刘尚礼

    目的测定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femoral head,NONFH)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变化,筛选敏感分子标记物用于早期诊断和筛选高危人群.方法研究对象共分三组:(1)NONFH早期组(塌陷前期)30例,(2)NONFH晚期组(塌陷后期)30例,(3)正常对照组30例.各组对象均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蛋白C(PC)、D-二聚体(D-Dimer)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结果(1)NONFH早、晚期组血小板GMP-140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PC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D-Dimer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l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骨坏死情况越严重,各项指标上升或降低的趋势越明显,而且各项指标早、晚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2)经判别分析,筛选出Pal、D-Dimer、PC三个指标,建立NONFH早期、晚期和正常对照三类判别函数式.NONFH早期:Y1=-26.396 6+41.491 6X10+0.0512X4+4.139 0 X1;NONFH晚期:Y2=-66.756 6+82.131 5X10+0.108 2X4+2.723 3X1;正常对照组:Y3=-26.7049+20.5695X10+0.032 7X4+6.190 0X1.回代判对率97.78%.结论(1)NONFH患者各期均存在高凝和低纤溶状态.(2)PAI、D-Dimer、PC为NONFH患者的血液学敏感指标.

  • 纤溶和凝血因子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陈永利;张敬霞;王佩显;李京艳;毕研永;袁志明

    目的:测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患者凝血和纤溶因子的血浆含量,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APT患者(APT组)和56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tPA、PAI-1、PC、FPS和vWF:Ag抗原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T组tPA、PAI-1和vWF:Ag血浆含量水平较高,FPS水平较低,且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PAI-1及vWF:Ag产生、释放增多和FPS血浆含量减低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测定静脉血栓患者ProC Global的临床价值

    作者:门剑龙

    目的:研究蛋白C系统功能筛选试验(ProC Global)的测定对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V(FV)、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1(PAI-1)、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标准化比值(PCAT-NR).结果:PCAT-NR水平正常的患者其高凝状态程度较轻,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较好;PCAT-NR水平降低的患者多数伴有高凝状态,且预后不良.患者组PCAT-NR水平与各项参数水平呈负相关.结论:PCAT-NR水平减低与患者高凝状态和病程发展趋势有关,对临床进行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常文秀;曹书华;张会云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水平在判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30例MODS患者存活组12例,死亡组18例,对比2组患者于入院第1,3,5,7天血浆蛋白C的水平,并分析入院第1天不同蛋白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入院第1,3,5,7天血浆蛋白C水平均低于存活组患者,且入院第1天蛋白C水平降低者其病死率升高.结论:血浆蛋白C水平可作为判断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 老年脓毒症患者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改变的研究

    作者:门剑龙

    脓毒症可导致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文献显示,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1].在老年人群中,脓毒症病死率更高.有研究表明,患者凝血、抗凝血、内皮等系统功能的异常与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笔者对97例老年脓毒症患者进行上述各系统参数测定,探讨脓毒症对老年患者各系统的影响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 高压氧预处理对窒息性心脏停搏复苏大鼠血浆蛋白质C活化的影响

    作者:姚忠岩;周晓云;王超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窒息性心脏停搏复苏大鼠血浆蛋白质C活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5只,70~90日龄,体重26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心脏停搏组( CA组,n=5)、心脏停搏复苏组( CA∕R组,n=50)和高压氧预处理组( H组,n=50)。采用呼气末夹闭气管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停搏复苏模型。 H组给予连续3d高压氧预处理(纯氧舱压力2个绝对大气压力,稳压吸氧45 min,控制氧浓度>95%后,20 min匀速降压至常压,1次∕d)后制备心脏停搏复苏模型。 CA组不进行复苏。 CA∕R组和H组于自主循环恢复后3、6、12和24 h时随机取5只大鼠,CA组于心脏停搏30 min时,经腹主动脉取血标本5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活化的蛋白质C( APC)浓度,记录窒息至心脏停搏时间、自主心率恢复时间和复苏成功情况。结果与CA组比较,CA∕R组和H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点血浆APC浓度降低( P<0.05);与CA∕R组比较,H组窒息至心脏停搏时间延长,自主心率恢复时间缩短,复苏成功率升高,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点血浆APC浓度升高( P<0.05)。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促进窒息性心脏停搏大鼠复苏后血浆PC活化,有助于改善高凝状态。

  • SP-C对重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活性的影响

    作者:薄玉龙;李文志;徐咏梅;林长赋;马玉娟;张瑞芹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相关蛋白C(SP-C)与合成脂质构成的重组PS活性的变化.方法从新鲜猪肺的灌洗液中提取PS,从PS中分离出SP-C.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和棕榈酰油酰磷脂酰甘油按60:20:20的重量比混合,即为合成脂质(SL),将SP-C按1%、2%、3%(与脂质的重量比)加入SL中,制成三种重组PS:RS-1、RS-2和RS-3.将上述物质溶于生理盐水中即为实验液体.用气泡型表面张力计测定各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将PS缺如的未成熟胎兔随机分为4组:PS、SL、RS-3和对照组.分别向PS、SL和RS-3组气道内注入PS、SL、RS-3液;对照组未注入任何物质.然后进行人工通气,通气后5、10、15、20min测定各组潮气量.结果PS的小表面张力(γmin)为(0.9±0.3)mN/m,SL的γmin为(22.6±1.3)mN/m,明显高于PS(P<0.01);随SP-C浓度的增加γmin逐渐降低,RS-3的γmin降至(0.7±0.1)mN/m(与PS相比,P>0.05).通气20min时,PS组、RS-3动物的潮气量分别达到(25±7)ml/kg、(25±4)ml/kg,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L组(P<0.01).结论不含SP-C的合成脂质表面活性低,加入SP-C后构成的重组PS表面活性明显增强.

  • 窒息新生儿体内三大抗凝因子活性的研究

    作者:李小明

    目的:探讨窒息缺氧对新生儿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AT -Ⅲ)活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新生儿科于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出生时、3d、7d的56例窒息新生儿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Ⅲ活性,用凝固酶法测定蛋白S的活性.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51例.结果:出生时、3d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窒息组下降明显,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窒息新生儿3d内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降低,并与窒息的程度有关,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降低明显窒息愈重,常合并多个组织器官损害,但未达到DIC标准.

  • 乙型脑炎病毒C蛋白编码基因重组质粒构建与表达

    作者:翟永贞;王志峰;冯国和

    目的 构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C蛋白编码基因重组子并鉴定.方法 以JEV SA14-14-2株总RNA为模板,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JEV C蛋白编码基因,克隆至pMD19-T Simple载体测序.为便于分析JEV C蛋白编码基因重组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在JEV C蛋白编码基因5′端附加FLAG 序列,并亚克隆至pcDNA 3.1(+)载体中,构建重组子pJc并经酶切及DNA测序分析.脂质体法将pJc转染中华仓鼠卵巢(CHO)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转染的CHO细胞中JEV C蛋白分布与表达.结果 pJC经BamH I/EcoR I酶切释出的插入子片段(414 bp)分别与预期结果相符合.所编码的融合蛋白主要分布于胞质,少量分布于胞膜.结论 pJC成功构建,转染的CHO细胞可表达JEV C蛋白.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