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在后葡萄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九妹;刘金茹;安喜艳;谈宗雯

    目的 探讨后葡萄膜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 5例后葡萄膜炎(67只眼)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后葡萄膜炎的超声表现包括玻璃体后部有细小弱点状同声(40只眼,59.70%)、玻璃体内有絮状夹杂不均匀颗粒状回声(18只眼,26.87%)、视盘隆起(26只眼,38.81%)及眼环增厚(22只眼,32.84%).结论 超声检查可为诊断后葡萄膜炎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于屈光间质不清患者更有意义.

  •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

    作者:欧阳艳玲;张勇进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方法在本病的应用,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其相关基因的研究则有助于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干预等进一步认识.本文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基因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外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一例

    作者:涂峰

    1 病例患者男,46岁.右眼因拳头打伤后,胀痛,视物模糊3h入院.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为0.25,左眼为0.8.右眼房水闪光阳性,瞳孔稍大,左眼眼底无异常,双眼眼压正常.右眼黄斑区可见约3 PD类圆形水肿区,中心凹反光消失,视网膜无出血(图1).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后血管内溶血1例

    作者:林素清;张峰平

    我院收治左眼视盘炎患者1例,给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后发生血管内溶血,我们立即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并输代血浆,治疗15天后好转出院。

  • 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主要类型和特点

    作者:徐永宁;陈友慈;张惠成;李棣

    目的探讨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cilioretinal artery occlusion)患者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方法收集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10例10只眼,利用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表现为单独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Ⅰ型)4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Ⅱ型)4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合并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Ⅲ型)2例;FFA示睫状视网膜动脉荧光素充盈迟缓,其完全充盈时间延长;视力预后Ⅰ型较好,Ⅱ型相对较差,Ⅲ型差.结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的视力预后因其临床表现的多种类型而各异,FFA能用于确定其类型以及评估视力预后.

  • 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永宁;钱晓娃

    目的探讨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64例64只眼,分别对其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阻塞点多位于黄斑区上下血管弓的动静脉交叉处,且以靠近视乳头上的第一分支静脉好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示早期黄斑分支静脉荧光素充盈迟缓,晚期血管壁着染和荧光素渗漏;常见的并发症是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力预后随视网膜受累范围及并发症的多少而各异,因其视网膜受累范围较小,产生的并发症较少,故预后较好.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作者:原艳波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是当前眼科诊断眼底疾病常用的、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选择、预后的推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长期随诊

    作者:孙艳

    对32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单例湿性的对侧眼进行4年以上的长期随诊,行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多数患者显示正常,部分患者有黄斑膜和/或色素上皮改变,3例发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说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单例湿性的对侧眼发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病

  • 多灶性脉络膜炎的临床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作者:金庆新;王春梅;王雁;王红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C)的临床表现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 收集6例MC患者12只眼,对其临床表现和FF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6例12只眼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多灶性脉络膜病变.FFA显示病灶区早期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荧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和(或)荧光染色.结论 MC相对少见,容易误诊.FFA可清晰地显示病灶,有助于确诊并指导治疗.

  • 首发为玻璃体积血眼底病变荧光素造影与B超诊断价值

    作者:单志明;陈秀英;郭硕;陈国;王海青;任凤杰;王伟

    目的 探讨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病例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眼B超联合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病例121例121只眼,经FFA与眼B超检查,明确诊断玻璃体积血原因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与视网膜裂孔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例中,诊断为BRVO合并视网膜新生血管76例,占62.81%.其中颞上BRVO 39例,占51.32%;颞下BRVO 12例,占15.79%.鼻上BRVO 17例,占22.37%;鼻下BRVO 8例,占10.53%.76只眼FFA均发现大小、数量不等的视网膜新生血管.B超提示:伴增殖膜10例,占13.16%;继发视网膜脱离7例,占9.21%;伴玻璃体后脱离19例,占25%;诊断为视网膜裂孔45例,占37.19%.其中颞侧、颞上孔29例,占64.45%.颞下孔11例,占24.44%;鼻侧5例,占11.11%.B超提示:视网膜裂孔29例,占64.44%;继发视网膜脱离10只眼,占22.22%;伴玻璃体后脱离33例,占73.33%.FFA发现裂孔边缘小血管壁着染34例,占75.56%.结论 对于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病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眼B超联合诊断,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玻璃体积血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多灶性脉络膜炎临床前期眼底血管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刘志强;杨荣;闫素霞;周才喜;苑志峰;张胜娟

    目的 探讨临床前期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M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确诊为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FFA和ICGA对比分析.结果 10例患者17只眼中只有一例MC复发患者双眼后极部发现3~5个边界清楚的萎缩灶,其余15只眼眼底均未发现异常,3例患者玻璃体发现轻度的炎症细胞存在,17只眼FFA未发现活动期炎症病灶的存在;ICGA早期及中期无异常改变,而后期在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则出现圆形或椭圆形低荧光斑,成簇状分布,有的融合在一起.结论 临床前期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及FFA无明显改变,易误诊为其他疾病,ICGA有助于确诊,为指导治疗、挽救患者的视力以及缩短患者的病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厚度和视野检查分析

    作者:胡敏;程冲达;袁援生;褚仁远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edema,DME)的结构与功能检查及主观检查与客观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20例(30眼)、DME69例(131眼)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aphy,FFA)、视野检查,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黄斑中心厚度和黄斑光敏感度、黄斑中心厚度与视力、黄斑光敏感度与视力都显著相关,黄斑厚度图与FFA对黄斑异常的检出率无区别.结论 随着黄斑结构的改变,DME惠眼的视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OCT和视野计的联合运用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斑情况.结构和功能检查方法各有自己的优势,它们的联合运用有利于DME的早期诊断.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诊断和筛查价值

    作者:马文尊

    目的 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早期的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评价FFA在FEVR诊断以及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经FFA检查确诊的FEVR患者11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临床特征以及FFA的特征性表现.结果 患者11例20只眼,其中1例患者1眼因眼球萎缩、角膜变性而失明,1例1眼眼球先天发育不良自幼无视力,余均为双眼发病.7例首诊患者对侧无症状眼均发现FEVR早期改变.FFA检查早期显示视网膜血管近赤道部突然中止,末端吻合,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有无灌注区,晚期有异常荧光渗漏,可以明确诊断这类病变.结论 FEVR患者多为双眼发病,通过筛查发现自然病程预后较差,FFA检查可以发现FEVR患者的早期跟底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筛查价值.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鼠品系的选择

    作者:周伟;靳春杰;孟兆联;吴建国;颜华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经典动物模型,常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实验研究,但模型的制作多使用无色素大鼠的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技术,无法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活体动态观察,且实验中需要的动物数量较多.近年来有色素大鼠已逐渐用于制作DR模型,但采用活体动物FFA检测比较两种模型的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有色素大鼠和无色素大鼠糖尿病模型FFA和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的表现,选择适合活体监测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糖尿病模型大鼠品系. 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Brown-Norway (BN)大鼠和Sprague-Dawley(SD)大鼠各15只,经尾静脉注射55 mg/kg STZ制作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注射后每周经鼠尾断端采血检测血糖,血糖值≥16.7 mmol/L为造模成功.造模6周后选取大鼠右眼为实验眼,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模型鼠的眼前节变化,用眼底照相和FFA检查观察大鼠眼底血管变化,然后制备模型鼠离体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过碘酸希夫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鼠视网膜血管的病理改变,比较2种不同品系大鼠视网膜血管在同样的病理改变下FFA的表现.结果 造模后6周,共纳入造模成功的BN大鼠11只和SD大鼠10只,2种大鼠血糖分别为(24.73±2.98) mmol/L和(22.36±3.65)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873,P>0.05).BN大鼠组发生晶状体混浊者6眼,SD大鼠组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FFA检查显示,BN大鼠组眼底在棕褐色背景下视网膜血管显影清晰,无脉络膜血管背景荧光干扰,9眼可见血管迂曲、荧光素渗漏等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血管改变,而SD大鼠组由于脉络膜背景荧光和涡静脉的干扰,视网膜血管显影不清晰,未见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显示,2种不同品系大鼠均被证实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管径变化、周细胞数目的减少及血管内皮细胞数目的增加,BN大鼠组和SD大鼠组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E/P)分别为11.50±3.68和12.86±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785,P>0.05).结论 通过活体FFA观察,BN模型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血管改变的成像效果优于SD大鼠.

  • 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联合眼底血管造影在DR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作者:李士清;王志立;李萍;董应丽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视网膜缺血缺氧继发的眼病.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可早期诊断NVG,但其不能全面反映眼底血管情况.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全面检测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情况,但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NVG患者中此方法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IFA联合FFA检查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和FFA联合检查的PDR患者79例133眼,其中无虹膜病变100眼,I期青光眼红变期21眼,Ⅱ期开角型NVG 12眼.所有患眼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采用McNemar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裂隙灯显微镜和IFA检查在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IFA检查显示100眼无虹膜病变患者无异常虹膜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的32眼未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68患眼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21眼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者瞳孔缘或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12眼NVG患者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中IFA检查的检出率为100%(21/21),明显高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的71.43%(15/21),2种检测方法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结论 IFA联合FFA检查可以及早发现PDR合并青光眼红变期,有助于及时指导治疗.

  • 特发性眼底血管样条纹的临床特征

    作者:高云霞;蒋秀琴;张迎秋;刘方毅;宋如梅

    目的 分析特发性眼底血管样条纹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3例(26眼)特发性眼底血管样条纹患者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表现.结果 11眼视力≤0.3,占42.31%.26眼眼底后极部均可见类似血管样的放射状条纹,5眼为斑驳状外观,占19.23%;17眼条纹通过黄斑,占65.38%;1眼(3.8%)合并眼外伤致多发性脉络膜破裂出血.FFA显示26眼血管样条纹均表现为透见荧光,11眼黄斑区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影,其亮度逐渐增强,后期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黄斑区OCT检查发现11眼有CNV表现. Ⅰ型 CNV(生长于 RPE光带下):表现为在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下有不均匀的中或高反射带;混合型CNV:表现为CNV侵入RPE光带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空间,RPE 光带中断,呈现边界不清的高反射组织.结论 眼底、FFA及OCT典型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特发性眼底血管样条纹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指导.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作者:纪惠谦;李宇航;刘吉民;李玲丽;梁敏;秦建民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 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造影的改变

    作者:时冀川;郑曰忠;刘蓓

    目的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 方法收集多灶性脉络膜炎患者8例10只眼,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和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的多灶性脉络膜病变;ICG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提示为脉络膜灌注不良;非活动性病灶表现为荧光染色和透见荧光,萎缩处可见脉络膜大血管.FF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 结论原发于脉络膜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病变部位的不同和病灶多少而各异,ICGA和FFA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发展的过程,并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操作及心理护理

    作者:肖红娟;肖卫娟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眼科检查方法,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所发生的荧光,利用装有特殊的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像机,真实记录下眼底情况动态的变化.

  • 多灶性脉络膜炎的临床特征

    作者:黎琦;潘乐;罗艳;蔡善君

    多灶性脉络膜炎是一种特发性累及外层视网膜、RPE和脉络膜的炎症性疾病.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近两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经FFA 确诊为M C的病例资料 ,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FFA及OCT 的特点.报告如下.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