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误诊1例分析

    作者:刘瑜

    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2岁.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伴眼前暗影2 d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8.双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眼底检查:右眼未见异常,左眼黄斑区盘状水肿,约1PD,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无出血及渗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显示:右眼未见异常荧光,左眼造影早期黄斑无血管区上方可见一小片状强荧光,晚期呈墨渍样渗漏,渗漏轻微,未发现荧光遮蔽.

  • 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脉络膜视网膜炎误诊2例分析

    作者:朱翠萍

    艾滋病常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眼部感染较常见,现将2例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脉络膜视网膜炎病例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35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在当地诊所按“感冒”输液治疗,8d后好转,以后间断多次发热,对症治疗后体温下降.5d前出现明显头晕、恶心呕吐剧烈,无头疼,随到附近医院就诊,住院治疗4d无好转,查HIV抗体(+).2006-06-19以艾滋病转我院感染科.

  • 激光治疗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图分析

    作者:魏建丽;林冰;刘晓玲

    目的观察经激光治疗后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点. 方法对25例研究对象进行双眼mfERG随访测定,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分别进行双眼比较. 结果 N1波、P1波潜伏期比较各环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N1波幅值在环1、环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1波幅值在环1、环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双眼无差别组N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各环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P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仅在环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双眼有差别组N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在环1、环2差异有显著性(P<0.05),P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在环1、环2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环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激光治疗后的CSC患眼mfERG幅值仍低于正常对侧眼.mfERG检查能反映其黄斑区功能变化.

  • 双眼急性梅毒性后部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一例

    作者:万博;吴婵;戴荣平;陈有信;王尔茜;李东辉;杜虹

    患者男,5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6年1月2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双下肢皮肤红斑,外院诊断为紫癜;给予口服泼尼松10 mg,3次/d,体温恢复正常,但双下肢皮肤红斑无改变.治疗10余日后患者自行停服泼尼松,症状反复,泼尼松调整为60 mg,同时联合来氟米特10 mg口服,治疗10余日后双下肢皮肤红斑逐渐消失.2周后患者再次自行将泼尼松减至20 mg,体温升至39.8℃并伴腹痛,同时左眼出现视力下降.

  •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三例

    作者:韩丽荣;姚宜

    近年来人群中梅毒感染有明显回升趋势[1.3],但后天性梅毒感染因眼病首诊于眼科时,容易引起误诊.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作者:陈桂芬;马景学;王长龄;李素芬;扬爱琴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FFA确诊的598例CSC患者64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德国海得堡眼底造影系统行绿色激光扫描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点发生的部位并分析其特点,统计测量其年龄、视力、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面积、RPE渗漏形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渗漏灶集中发生于后极部,上方象限多于下方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13,P<0.01);鼻侧多于颞侧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3,P<0.01);距中心凹距离越近渗漏灶发生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715,P<0.01).渗漏灶形态分析发现渗漏灶形态与年龄有关.64例≥50岁患者中微漏型35例,占该组患者的54.7%;154例35~39岁患者中扩散型82例,占该组患者的53.2%;多渗漏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小,单渗漏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CSC患者视力与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面积呈负相关(r=0.335,P<0.01),与病程及渗漏灶距中心凹距离无相关性(r=-0.029,-0.145;P>0.05).结论 CSC患者FFA渗漏灶的发生有区域性差别,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与渗漏灶多少无关.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作者:纪惠谦;李宇航;刘吉民;李玲丽;梁敏;秦建民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作者:黄时洲;吴德正;江福钿;马娟妹;吴乐正;梁炯基;罗光伟;文峰

    黄斑区是视力敏锐和感受颜色视觉的重要部位,其面积较小,常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对发现黄斑病变较不敏感.局部视网膜电图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但多数只能测定黄斑区10°范围内的改变.90年代初Sutter研制了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通过计算机用m系列假随机方法,在高亮度显示器显示快速的闪烁多部位刺激,获得的信号由计算机处理,得到各个刺激部位的视网膜电图波形,可以发现微小病变造成的视功能变异[1].本研究应用mERG对正常对照眼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 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作者:卢宁;王光璐;张风;孟淑敏;焦树玲;马彦;严伟;周辉

    目的 研究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multifocal posterior pigment epitheliopathy,MPPE)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循环特点,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例MPPE患者的7只眼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例5只眼FFA检查为活动期,其中4只眼在ICGA造影早期有脉络膜充盈延迟,占80%.FFA显示有渗漏处,ICGA均有相应的渗漏灶.在渗漏灶的周围及后极部尚有弥漫性相对强荧光.病变恢复期,FFA已无明显渗漏,ICGA仍显示脉络膜荧光渗漏.结论 MPPE与CSC有着相同的ICGA改变,但前者病变范围更加广泛.MPPE为CSC的较严重型,为原发于脉络膜病变的疾病.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神经上皮脱离区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作者:周才喜;杨荣;刘志强;李瑞峰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神经上皮脱离区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黄斑部有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CSC患者88例92只眼进行FD-OCT检查.采用二极管反射的红外光对眼底黄斑中心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深度2 mm,扫描面积6 mm× 6 mm,轴向分别率5 μm,横向分辨率18μm,扫描模式512×128.对比分析患者的FFA、ICGA检查资料,重点观察神经上皮脱离区域的FD-OCT图像特征. 结果所有患眼均有神经上皮的隆起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带分离及脱离区内RPE光带的异常改变.其中,色素上皮脱离(PED)83只眼,占90.22%;RPE有结节状突起改变68只眼,占73.91%;PED灶有RPE局部缺损5只眼,占5.43%.神经上皮脱离腔内有细小尘状反光点36只眼,占39.14%.其中簇状分布17只眼(17.61%),柱状8只眼(8.69%),环形6只眼(6.52%),团块状5只眼(5.43%).神经上皮脱离区内有较多颗粒状强反光物质59只眼,占64.14%. 结论CSC的FD-OCT特征为RPE的光带分离及脱离区的RPE光带异常.FD-OCT能准确地发现CSC神经上皮脱离区内视网膜组织的各种细微形态学改变.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与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比较

    作者:黄晶晶;刘杏;钟毅敏;毛真;郑小平

    目的 比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与频域OCT形态学特征及定量测量的异同.方法收集确诊为单眼初发CSC连续患者26例26只眼.对所有患眼及其对侧正常眼行时域OCT及频域OCT检查.时域OCT行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及垂直线性扫描及放射6线扫描;频域OCT行黄斑部立体扫描、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及垂直5线高清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的图像特征、视网膜分层、定量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频域OCT可以分别显示视网膜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全视网膜厚度的三维地形图.CSC眼及对侧正常眼的视网膜外界膜在频域OCT图像中均能清晰显示,而时域OCT图像中大部分不能显示.对侧正常眼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结构两种OCT图像均能显示,频域OCT图像中CSC眼65.4%IS/OS结构不清,时域OCT图像中73.4%不清.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8,P=0.914).频域OCT图像中,视网膜外界为RPE高反射带之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对侧正常眼为(180.50±12.69)μm,CSC眼为(158.41±34.20)μm,CSC眼黄斑脱离高度为(245.84±154.61)μm.时域OCT图像中.视网膜外界为IS/OS高反射带之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对侧正常眼为(141.16±12.75)μm,正常眼为(146.40±36.28)μm,CSC眼黄斑脱离高度为(240.32±156.82)μm,两种OCT测量值比较,CSC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1,P=0.000),CSC眼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6~1.517,P=0.144~0.980),结论与时域OCT相比,频域OCT可更清楚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对视网膜的外界界定更准确,测量厚度更精确,可以更全面、直观地观察CSC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和病变层次.

  • 45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底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作者:邹文军;文峰;刘艳;黄时洲;罗光伟;关天芹;刘彩娇

    目的 观察45岁以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特征的异同.方法 回顾分析45岁以上CSC患者32例39只眼和渗出型AMD患者20例22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39只CSC眼中,FFA显示典型CSC 11只眼,占28.2%;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DRPE)28只眼,占71.8%.ICGA显示39只眼早期脉络膜充盈迟缓及随后的脉络膜血管扩张,占100%;中期均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占100%,16只眼中后期呈现渗漏点强荧光,占41.0%;后期5只眼见脉络膜大血管负影,占12.8%.22只未伴明显出血的渗出型AMD眼中,ICGA显示焦点状脉络新生血管(CNV)13只眼,占59.1%;斑状CNV 8只眼,占36.4%;结合型CNV 1只眼,占4.5%.造影早期5只眼黄斑区及周围脉络膜血管代偿性扩张,占22.7%;中期均未见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后期均未见脉络膜大血管负影.结论 45岁以上的CSC与渗出型AMD不同的1CGA特征为局灶性或多灶性的RPE渗漏点强荧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造影后期脉络膜血管负影;造影期间无焦点状或斑状CNV性强荧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