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线θ节律与临床关系80例分析

    作者:崔玉清

    目前国内关于中线0脑电活动的文献报道甚少,在做脑电图检查中应用中线电极(Fz,cz,Pz,Oz)的也不多,现就我院1998年问脑电图检查中出现的80例有中线θ节律的病例作一总结性回顾.

  • θ节律刺激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牟宏;马跃文

    θ节律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模式化的重复经颅磁刺激(patterned repetitive TMS)的一种[2].按照间隔时间不同,TBS可分为间歇性TBS(intermittent TBS,iTBS)和连续性TBS(continuous TBS,cTBS).TBS的作用原理既包括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神经重塑等宏观效应,也包括影响基因表达、蛋白水平、受体调控等微观过程.多项研究表明,TBS不仅能够调整健康人运动皮质的生理与行为[2-3],还能治疗某些神经心理疾病[4-5].2005年以来,TBS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础与临床多个领域.本文针对TBS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间断性θ节律在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表现的研究

    作者:李德生;胡容;王子玉;邵晨婧;王湘庆

    目的 探究并分析间断性θ节律在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改变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治的偏头痛和癫痫患者444例,其中偏头痛患者222例,癫痫患者121例,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101例.所有患者按年龄分段,<25岁组107例,25~45岁组131例,46~59岁组81例,≥60岁组125例.按第三版头痛分类的国际标准分为无先兆偏头痛组243例和先兆偏头痛组80例.所有患者完善脑电图检查,根据做脑电图过程中是否伴头痛发作分为头痛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统计脑电图出现间断性θ节律情况.结果 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脑电间断性θ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发作间期(P=0.008).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偏头痛发作期脑电间断性θ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发作间期(81.3% vs 54.7%,P=0.009).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间断性θ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患者(67.3% vs 51.8%,P=0.013)和癫痫患者(67.3% vs 43.8%,P=0.001).偏头痛发作期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间断性θ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患者(P=0.033).先兆偏头痛组脑电间断性θ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P<0.01).各年龄组偏头痛、癫痫、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以及总体脑电间断性θ节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头痛发作期(OR=2.712,95%CI:1.670~4.402,P<0.01)、先兆偏头痛(OR=4.528,95%CI:2.437~8.415,P<0.01)及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OR=1.481,95%CI:1.139~1.926,P<0.01)是出现脑电间断性θ节律的影响因素.结论 偏头痛发作期、先兆偏头痛及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间断性θ节律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病理生理机制皮质扩步性抑制有关.

  • 穴位电刺激对痛信息处理过程的调制作用之脑电图研究

    作者:张蔚婷;罗非;亓颖伟;王颖;张景渝;Donald J.WOODWORD;陈昭燃;韩济生

    目的:利用64通道脑电图记录与分析系统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镇痛相关的脑电活动的调制作用.方法:共15名健康青年被试参加了本研究.每名被试进行两轮实验,分别接受穴位电刺激和对照刺激(非穴位刺激).在治疗前后分别接受中等程度的疼痛刺激,并对每次疼痛刺激的强度进行评分.记录治疗前、中、后的脑电信号并进行频谱分析.结果:穴位电刺激时刺激对侧的中央及顶叶皮层θ波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有负相关性,即疼痛评分越低或镇痛效果越好,则该脑区的θ波成分越多;类似的,穴位刺激时对侧前额叶、同侧额叶下部、颞叶和顶枕叶的β波也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有负相关性.相反,在对照刺激时的脑电图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性.结论:脑电图频谱分析揭示穴位电刺激对某些特定脑区的疼痛信号处理过程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这可能是针刺镇痛的机制之一.

  • 腹型癫痫一例

    作者:白璐

    患者 女,7岁,1年前起发作性腹痛,以脐周显著,疼痛剧烈,抽搐样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持续20 min左右自行缓解,无意识障碍和四肢抽搐,每日发作2~4次.曾多次行腹部CT、超声及各种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回报:各区散在较多5~7周/s,40~100 μV θ节律,间有短至长程2~3周/s,100-130 μV δ节律,部分呈阵发性出现.过度换气慢节律增加,波幅增高至200μV,混有少数棘、尖波.

  • 异氟烷和七氟烷对癫(癎)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作者:吉勇;王明然;王保国;白勤;张彤

    目的:对比观察呼气末不同异氟烷和七氟烷浓度对癫(癎)患者脑电图及棘波的影响.方法:40例癫(癎)需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异氟烷组和七氟烷组各20例.以1.0肺泡气低有效浓度(MAC)的异氟烷或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置入硬膜外电极后,调整蒸发器刻度,分别控制呼气末异氟烷或七氟烷浓度于0.7、1.0、1.3、1.5 MAC,并各稳定15 min后,描记脑电图.结果:癫(癎)患者1.0 MAC异氟烷时棘波的频数与0.7 MAC时相比无明显变化,而1.3 MAC和1.5 MAC时棘波的频数少于0.7 MAC时(P<0.01).1.0 MAC和1.3 MAC七氟烷时棘波的频数与0.7 MAC时相比无明显变化,1.5 MAC时棘波的频数高于0.7 MAC时(P<0.05).随着呼气末异氟烷或七氟烷浓度的升高,患者的α和β波的频数逐渐减少,而δ波的频数增多.结论:癫(癎)手术术中需行皮层脑电图监测时,将异氟烷麻醉深度维持于0.7~1.0 MAC或七氟烷麻醉深度维持于0.7~1.3 MAC较为适宜,以保证癫(癎)源灶准确的定位及手术切除范围.

  •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18例临床观察

    作者:卢莉颖;梁旗;蒋燕清;陈卫红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障碍,临床以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其特征,并常伴相关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由于其症状复杂,单纯氟哌啶醇治疗控制效果常不满意,且半数以上患儿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2003年1~11月,我们对前来我中心就诊的18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共患病疗效探讨

    作者:吕娜;刘丽君;刘智慧;刘延芹;荆彦芬;崔海静;王欣;李杏色

    近年来,脑电生物反馈广泛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成为非药物干预的主要方法.脑电生物反馈可以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以及认知功能,而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持久[1].但我们认为,并非所有ADHD患儿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有些共患病影响脑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癫痫临床发作时假阴性脑电图的分析

    作者:孔峰;赵皎;史玫

    目的 提高对癫痫临床发作时非棘、尖波样波群以外的有别于背景波的痫样波演变过程的认识,减少癫痫临床发作时假阴性脑电图的报告率.方法 对2004年10月?007年10月我院治疗中及治疗后脑电图复查有临床发作事件而未发现痫样波发放的27例癫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正常2例,发作间歇期有痫样波或发作与脑电图异常不同步者3例.发作性痫样波22例,其中θ波6例,δ波5例,快波4例,低电压2例,多棘-慢波5例.结论 熟练掌握非棘、尖波样波群以外的有别于背景波的痫样波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减慢回放实时速度可减少漏诊率.

  • 动态脑电图θ节律监测对癫癎诊断价值之初步观察

    作者:杨艳微;叶华;王耀光;冯少媚;张凤英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θ节律在癫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8000型8导AEEG监测仪对100例临床确诊或疑诊为癫癎的患者及100例正常人进行24 h AEEG监测.结果:癫癎组100例,出现θ节律活动78例(78%),其中一般活动形式18例(18%),阵发性活动44例(44%),暴发性活动16例(16%).在θ节律活动基础上伴有癎样放电的48例(61.5%).对照组100例,出现θ节律活动16例(16%),一般活动形式1 3例(13%),阵发性活动3例(3%),未见暴发性活动与癎样放电.结论:AEEG监测出现一般活动形式的θ节律,一般是非特异性的,对癫癎的诊断无临床意义;而出现阵发性或暴发性θ节律活动对癫癎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 氯胺酮的抗惊厥作用及对兔定量脑电图β、θ频段的影响

    作者:孟晶;段世明;戴体俊;郭忠民;马涛

    目的 用定量脑电图学方法探讨氯胺酮对士的宁惊厥的治疗作用.方法 清醒家兔40只随机分成4组,氯胺酮1.25、2.5和5.0 mg·kg-1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耳缘静脉注射士的宁0.25 mg·kg-1制作惊厥模型,分别静脉注射氯胺酮或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氯胺酮对家兔的死亡率和强直持续期的影响.连续监测脑电图,分析定量脑电图β、θ频段功率谱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氟胺酮1.25、2.5和5.0 mg·kg-1组家兔惊厥强直持续期明显缩短(r=0.869 6,P<0.05),死亡率降低.在给药后1~5 min,对照组的脑电图β频段明显增多(占80%以上),θ频段波形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各剂量组在给药后1~5 min所有观察脑区的β频段功率百分比均降低到50%以下,而大部分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2~5 min均提高1倍以上.结论 氯胺酮能增加慢波频率,抑制痫性波发放,从而控制士的宁诱发的惊厥发作.

  • 石杉碱甲对大鼠海马脑片CA1神经元θ节律及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作者:吴小未;汪萌芽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Hup-A)对大鼠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θ节律、长时程增强的影响,以分析其增强学习记忆功能的神经细胞电生理机制.方法:应用大鼠海马脑片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石杉碱甲对大鼠海马脑片的CA1锥体神经元θ节律、长时程增强的影响.结果:(1)未用药组出现膜电位振荡前后4~10 Hz(θ节律)功率分量之和无显著性差异,但在Hup-A(1 μmol·L-1)灌流15 min后出现膜电位振荡,与用药前没有膜电位振荡的4~10 Hz功率分量之和配对t检验比较有显著差异(n=3,P<0.005).(2)在LTP期间,对照组EPSP幅度在强直刺激后30 min显著性的升高(P<0.05),而Hup-A组在强直刺激后15 min即出现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Hup-A可增加大海马锥体神经元在θ频率范围内的功率分量,并易化LTP的诱发,这可能是其增强学习记忆功能的细胞电生理机制之一.

  • 头痛型癫痫长期误诊为鼻窦炎1例

    作者:王红月

    患儿,男性,7岁.因发作性头痛、腹痛伴恶心0.5年,于2001-06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鼻窦炎"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坚持服药0.5年,病情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于2002-02来我院就诊.检查:体温36.8℃,神经系统及胸腹部无明显异常,鼻无畸形,通气良好,副鼻窦无压痛,CT检查未见副鼻窦粘膜增厚及窦腔积液,血WBC9.0×109/L,N0.73,脑电图(EEG)检查示以30~60μv7~8Hzθ波为背景,混杂少量40~80μv3~4Hzδ波及少量30~50μv9Hzα波,过度换气后基本节律欠规则,以40~70μv4~5Hzθ波为背景,过度换气53s时全头区阵发短程50~130μv4~5Hzθ节律,随后多次频繁阵发出现短中程50~150μv3~3.5δ节律及较多40~50μv4~5Hzθ波;双颞区波幅不对称,右高于左,且右颞区示少量短程80~100μv2.5~3Hzδ节律,及少量尖波尖-慢波发放.

  • 动态脑电图θ节律监测在癫痫部分性发作类型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艳微;王耀光;叶华;冯少媚;张凤英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θ节律在癫痫部分性发作类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8000型8导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仪对86例临临床确诊或疑诊为癫痫部分性发作类型的病人及86例正常人进行24 h AEEG监测.结果:病例组86例,AEEG检测出现θ节律活动67例(77.9%),其中一般活动形式15例(17.4%),阵发性活动52例(60.5%),在θ节律活动基础上伴有痫样放电的41例(61.2%);对照组86例,出现θ节律活动14例(16.3%),一般活动形式11例(12.8%),阵发性活动3例(3.5%);两组脑电阵发性θ节律活动形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EEG监测中出现阵发性θ节律活动对癫痫部分性发作类型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豚鼠海马锥体细胞在视觉分辨任务中放电时相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胡波;隋建峰;黄维;罗峻

    目的设计有效、简便的锥体细胞放电时相检测程序,并检测豚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在视觉分辨任务中放电时相的变化.方法对执行视觉分辨任务的5只豚鼠进行在体单细胞外记录.利用小波变换对豚鼠海马锥体细胞放电信号进行处理,提取单个锥体细胞放电信号,并根据时间关联获得锥体细胞的放电时相.结果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在视觉分辨任务前1~5 s的放电时相(172°±1.8°)明显早于任务后6~10 s的放电时相(189°±3.7°)(P<0.01).而任务后1~5 s和11~15 s的放电时相(177°±6.0°,172°±3.5°)则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程序可以有效、简便地检测锥体细胞的放电时相.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在视觉分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放电时相存在有规律的移动.

  • 高频电刺激改变神经元发放与场电位节律之间的锁相关系

    作者:马维健;封洲燕;周文杰;王兆祥;蔡紫燕

    临床上,已将深部脑刺激(DBS)技术成功应用于治疗多种脑部疾病.近年的研究推测,DBS技术使用的电脉冲高频刺激(HFS)可以改变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病理性节律发放,这可能是DBS治疗脑部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这种推测尚需实验数据的证实.本文在已麻醉的大鼠海马CA1区的输入轴突束薛氏侧支(Schaffer collaterals)施加时长为1 min、频率为100 Hz的HFS,并分析刺激下游CA1区的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锋电位,考察两种神经元的节律性动作电位发放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麻醉大鼠CA1区的场电位存在明显的θ节律,且在顶树突层尤其明显,而神经元锋电位与θ节律存在锁相关系.与此基线记录相比较,在HFS期间,锥体神经元的锋电位与顶树突层θ节律的锁相值从0.36±0.12显著减小至0.06±0.04(P<0.001,配对t检验,N=8);中间神经元锋电位的锁相值也从0.27±0.08减小至0.09±0.05 (P< 0.01,配对t检验,N=8).两类神经元与胞体层θ节律的锁相关系也有类似改变.此结果表明,对轴突束施加HFS可以消除下游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与场电位θ节律之间的锁相关系,改变神经元的节律性发放模式.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可能是HFS诱导的轴突传导障碍,此发现对于深入研究DBS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