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包裹紫杉醇的高分子纳米粒与超声脂质微泡复合体的制备研究

    作者:容跃;冉海涛;王志刚;王红红;宫玉萍;刘利

    目的 制备一种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技术耦联的新型包裹紫杉醇的微泡,并对其连接效果、理化性质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单乳化法制备包裹紫杉醇的PLGA-COOH纳米粒(Pac-PLGA),检测其包封率,并用碳二亚胺法将其与链霉亲和素(SA)耦联,免疫荧光法检测Pac-PLGA与SA的连接情况.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生物素化的超声微泡(BIO-MB)及超声微泡(MB).分2组用激光共聚焦不同时间点观察超声微泡与Pac-PLGA的连接效果.结果 Pac-PLGA平均粒径为131.1 nm,包封率为(85±2.1)%,电镜观察呈球形,大小均匀,分散度好.荧光检测SA成功的连接在Pac-PLGA上.激光共聚焦观察生物素-亲和素组Pac-PLGA较多地连接在BIO-MB的表面.而对照组MB表面未见Pac-PLGA的聚集.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制备出包裹紫杉醇的新型载药微泡,有望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和靶向给药系统.

  • 低氧诱导型VEGF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递送的应用与功能鉴定

    作者:林彦霞;白睿;刘志强;杨锡琴;金至赓;田鹏;刘惠亮

    目的 构建低氧诱导型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真核表达载体,建立体外递送方法并对其效能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真核表达载体pGL4.73[hRluc/SV40](pSV)启动子上游插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强子,构建低氧诱导型表达载体(pEPO-SV),以海肾荧光素酶(Rluc)为下游报告基因;随后以VEGF165基因取代Rluc插入到pEPO-SV质粒,同时将其插入到pSV质粒作为对照,分别获得pEPO-SV-VEGF和pSV-VEGF表达载体;在体外分别将表达Rluc或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处理24h和48h后,通过Rluc或VEGF165的表达对所构建载体的低氧诱导功能进行鉴定;然后基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建立质粒的细胞内递送方法,并在体外细胞缺氧模型中对上述低氧诱导型真核表达质粒的效能进行鉴定.结果 在质粒构建中,分别通过酶切、PCR扩增和DNA测序证实了EPO增强子和VEGF165基因的成功插入与正确性.表达Rluc或VEGF165的质粒分别转染293T细胞后,正常培养条件下报告基因Rluc(其一质粒pSV和pEPO-SV荧光表达值分别为2448.24±158.51和3173.97±379.92,其二质粒pSV和pEPO-SV荧光表达值分别为55500.00±3237.05和51193.18±866.32)及目的基因VEGF16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氧情况下Rluc(氯化钴低氧下,质粒pSV和pEPO-SV荧光表达值分别为4857.70±1223.28和16432.64±1618.73;低氧培养箱中,质粒pSV和pEPO-SV荧光表达值分别为2504.45±213.20和17274.35±685.60)及VEGF165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所构建的pEPO-SV和pEPO-SV-VEGF质粒具有典型的低氧诱导表达活性.利用PLGA纳米颗粒在体外293T细胞中进行pEPO-SV与pSV递送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与低氧条件下报告基因Rluc的表达变化与上述一致,即正常培养条件下,处理24h与48h后pSV、pEPO-SV质粒的荧光表达值分别为149.44±4.01、127.09±15.05与1074.91±114.78、1064.56±137.48;低氧条件下,处理24h和48h后pSV、pEPO-SV质粒的荧光表达值分别为3265.34±440.00、8828.87±637.03与3202.06±33.43、9114.75±292.06.结论 成功建立了典型的低氧诱导型VEGF真核表达系统,并建立了有效的体外递送方法;这一低氧诱导型表达载体及递送方法在缺血、缺氧等组织损伤疾病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在Caco-2/HT29-MTX共培养细胞模型的转运研究

    作者:闻真;李刚;林东海;王俊腾;秦利芳;郭桂萍

    建立Caco-2/HT29-MTX共培养细胞模型,研究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PLGA纳米粒在覆盖黏液层的Caco-2/HT29-MTX共培养细胞模型的转运能力.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通过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及壳聚糖(chitosan)对其进行表面修饰,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NPs、mPEG-PLGA-NPs和壳聚糖包裹的PLGA-NPs,并测定其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以香豆素-6(coumarin 6)为荧光标记物,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转运情况;以呋喃二烯(FDE)为模型药物,HPLC测定纳米粒的转运量.通过加入内吞阻断剂秋水仙素及诺可唑研究纳米粒的转运机制.采用免疫荧光法考察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粒对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粒分散均匀,PLGA-NPs表面荷负电,经mPEG修饰后zeta电位近电中性,壳聚糖包裹后表面荷正电.呋喃二烯的包封率均>75%.mPEG-PLGA-NPs在Caco-2/HT29-MTX共培养细胞的转运能力高于PLGA-NPs和CS-PLGA-NPs,在秋水仙素及诺可唑作用下转运量明显降低,并影响ZO-1蛋白的分布.说明PLGA-NPs和mPEG-PLGA-NPs可能通过胞吞作用和细胞旁路途径进行转运,CS-PLGA-NPs主要以胞吞作用进行转运;rnPEG-PLGA-NPs因其表面的亲水性及电荷近中性,具有较好的抗黏性能,能够快速穿过黏液层到达细胞并转运.

  • 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毒性及药物释放初探

    作者:孙雅楠;张秀梅;马欣;阙晓;苏靖;邱明丰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RBC-NP)并进行结构表征、稳定性及体外毒性和药物释放的探究.方法: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纳米粒(PLGA NP);脂质体挤压法制备红细胞膜和RBC-NP;Malvern ZS90测定粒径和分散系数;透射电镜(TEM)观察RBC-NP的形态.将DiOC18(3)载入RBC-NP和PLGA NP,探究二者的药物体外释放特性.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比较RBC-NP与PLGA NP的细胞毒性.结果:RBC-NP与PLGA NP的粒径之差为11.1~14.2 nm,分散系数在0.131 ~0.155.TEM显示RBC-NP呈壳-核结构,核心为PLGA,外包裹单层红细胞膜.RBC-NP在PBS和超纯水中6d内均保持稳定.RBC-NP具有良好体外缓释作用.0.25,0.5,1 mg·mL-1 3组中,RBC-NP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显著性高于PLGA NP(P <0.01).结论:具有壳-核结构的RBC-NP已被成功制备,具有药物缓释作用且体外毒性显著降低.

  • 2种粒径PLGA纳米粒细胞摄取动力学的比较

    作者:崔亚男;杨晓琴;张智云;董浩;单锟

    目的:比较包载有荧光香豆素-6(coumarin-6,C6)的2种粒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纳米粒,经肿瘤细胞的摄取动力学的差异.方法:以生物可降解材料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种不同粒径的载有C6的PLGA纳米粒,以黑色素肿瘤细胞(B16)和脑胶质瘤细胞(U87)为细胞模型,分别与2种粒径的纳米粒孵育0.5,1,4,6和17 h,用荧光光度计检测细胞裂解液中C6的荧光值,计算得出2种细胞摄入的载药PLGA纳米粒的量(以C6的量表示),绘制入胞动力学曲线.应用GraphPad Prism程序处理2种细胞得出的数据,并应用T检验法分析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孵育0.5h后,2种粒径纳米粒在2种细胞中的摄取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且随着时间延长,该差异加大.细胞摄取时间在6 ~17h时,粒径约为150 nm的PLGA纳米粒的入胞速率明显变缓.结论:在相同的给药浓度下,小粒径纳米粒入胞速率要快于较大粒径的纳米粒.大粒径的纳米粒比小粒径纳米粒的入胞量到达平衡快,且总的入胞量要少.

  • 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修饰的载汉防己甲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及体外评价

    作者:傅德皓;郑思维;陈春生;史琛

    目的 制备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DMAB)修饰的载汉防己甲素(Tet)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DMAB-Tet-PLGA-NPs),考察其制备的影响因素,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溶剂挥发法制备DMAB-Tet-PLGA-NPs,运用均匀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包封率、载药量、累积释药量等指标考察其载药特性;采用MTT比色法考察DMAB-Tet-PLGA-NPs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细胞毒性;采用定量定性法评价DMAB-Tet-PLGA-NPs细胞摄取率.结果 制备的DMAB-Tet-PLGA-NPs平均粒径为(205.40±2.66) nm,表面带正电,呈规则的球形及椭圆形.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50.780±3.253)%和(2.130±0.035)%.体外释放实验显示DMAB-Tet-PLGA-NPs缓慢释药,48 h累积释药量64.56%. MTT实验表明DMAB-Tet-PLGA-NPs细胞毒性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定性定量细胞摄取实验证实DMAB-Tet-PLGA-NPs能较好地被细胞摄取.结论 DMAB-Tet-PLGA-NPs粒径大小、均一,包封率高,体外释药表现出较好的缓释效果,易被细胞摄取,对A549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荧光示踪PLGA纳米粒与HL60细胞间相互作用

    作者:陆丽;吕丰;武莉;刘天军

    目的 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跨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与其生物效应直接相关,研究纳米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可揭示其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荧光示踪法研究荧光素标记的PLGA纳米粒与HL60细胞间相互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量分析了纳米粒的入胞进程.结果 PLGA纳米粒与HL60细胞间相互作用具有很强的温度依赖性,其中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机制在纳米粒的入胞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 PLGA纳米粒与HL60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纳米药物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黄芩素PLGA纳米粒的体外评价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李楠;刘志东;范丽丽;李琳;王爱潮;郭丽丽;潘卫三

    [目的]制备黄芩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以及体外角膜细胞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使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芩素PLGA纳米粒,评价其性质和体外缓释效果,主要包括:纳米粒粒径,纳米粒包封率,药物载药量和体外缓释曲线等.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评价黄芩素PLGA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黄芩素PLGA纳米粒粒径(92.5±2.35) nm、Zeta电位(-21.1 ±2.5)mV、包封率(92.5±2.35)%、载药量(23.12±1.45)%.体外缓释实验提示:突释阶段黄芩素释放率在1d内达(8.37±0.31)%,缓释阶段纳米粒可稳定释放,在10d时释放达(51.30±0.50)%,细胞增殖实验提示黄芩素PLGA纳米粒对细胞体外生长无不良影响,细胞相容性好.[结论]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黄芩素PLG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效应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超声辐照促纳米多聚体释放DNA的体内研究

    作者:张海;李莹;唐建熹;杨俊;陈俊汇;吴瑛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超声参数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超声辐照促进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雄激素受体抗体标记的PLGA纳米颗粒(NP-PLGA-GFP-AR)的体内降解与释放的作用.方法 建立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裸鼠动物模型,将NP-PLGA-GFP-AR纳米粒注射于瘤内2 h后,对癌瘤使用不同强度和类型的超声进行局部辐照,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从而评价转染效果.结果 粒径优选后的纳米粒能稳定转染GFP与雄激素受体抗体标记的DNA质粒,超声辐照组较非辐照组的GFP表达提前,占空比为50%的连续波超声较脉冲波超声对前列腺癌的转染效果好.结论 优化后的超声辐照可有效靶向增强体内DNA转染,局部超声辐照结合特异PLGA纳米粒能有效用于DNA靶向递送.

  • 槲皮素PLGA纳米粒体内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沈时鹏;肖福香;李际红;王正容;杨帆;王奕江;陈舞燕

    目的 探讨槲皮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并研究其体内细胞相容性.方法 采用乳化剂制备槲皮素PLGA纳米粒,采用超速冷冻技术测量载药量和包封率,采用激光粒径测定仪检测粒子直径和电位,采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CCK)检测槲皮素PLGA纳米粒对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行检测.结果 槲皮素PLGA纳米粒的包封率达(92.33±13.66)%,载药量达(21.33±1.02)%,粒子直径(113.24±21.36)nm,电位(-20.65±3.15)mV.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细胞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浓度组的平均细胞活性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乳化剂法成功制备槲皮素PLGA纳米粒,且明显提高了槲皮素PLGA纳米粒的溶液耐受性,增强细胞活性.

  • 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黑色素瘤的靶向性研究

    作者:李宗祥;孙平

    目的:构建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与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共修饰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纳米粒(TF/RGD-NPs),研究其黑色素瘤靶向性。方法采用乳化法制备TF和RGD共修饰纳米粒(TF/RGD-NPs),考察其形态、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通过细胞摄取实验和黑色素瘤肿瘤球穿透实验考察TF/RGD-NPs与黑色素瘤B16细胞的亲和力和肿瘤组织穿透能力。结果制备的TF/RGD-NPs粒径为(113.4±12.5)nm,电位为(4.53±2.15)mV。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表明B16细胞对TF/RGD-NPs的摄取效率分别是TF-NPs和RGD-NPs的2.7倍和2.9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摄取实验和肿瘤球摄取实验结果表明TF/RGD-NPs具有良好的黑色素瘤细胞亲和力。结论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黑色素瘤靶向性,是一种潜在的黑色素瘤靶向给药系统。

  • 泊洛沙姆188-PLGA纳米给药系统对抗耐药肿瘤的研究

    作者:王慧欣;王慧媛;张梦;谭娇;王雅萍;梁剑铭;赵永星;黄永焯

    目的 利用泊洛沙姆188对PLGA进行化学修饰,制备包载阿霉素的纳米粒,并评价纳米粒在人耐药乳腺癌细胞中的摄取能力及毒性.方法 通过EDC/NHS法合成泊洛沙姆188-PLGA,通过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测定临界胶束浓度;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包载阿霉素的纳米粒,通过粒度仪对纳米粒的粒径及分布进行分析,通过细胞摄取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对纳米粒的摄取效果及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合成了泊洛沙姆188-PLGA,并制备了粒径在140 nm左右的纳米粒,该纳米粒在人耐药乳腺癌细胞中有较好的摄取效果及较强的毒性.结论 泊洛沙姆188能够逆转耐药,增强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

  • 玻璃体内注射载HIF-1α shRNA质粒的PLGA纳米粒眼部转染效率

    作者:张楚;王雨生;吴红;张朝霞;蔡岩;马吉献

    目的 观察携带载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短发卡式小干扰RNA(shRNA)质粒(pshHIF-1α)的纳米粒转染眼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包载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的pshHIF-1α,制备纳米粒,检测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情况;将48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12只眼),分别向玻璃体内注入1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空白纳米粒(1.89mg/mL)、裸质粒pshHIF-1α(0.02mg/mL)和pshHIF-1α纳米粒(1.89mg/mL).分别在注药后3、7、14、28d观察纳米粒的眼内穿透性和基因转染情况.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注射后第3天眼内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 纳米粒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1.06%和60.2%,平均粒径为284nm,体外释药达4周.体内实验显示,载pshHIF-1α纳米粒定向聚集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GFP表达时间持续达28d.组织病理学检查眼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纳米粒可向眼底递送质粒形式的DNA,是眼部基因治疗安全、有效的载体之一.

  • 叶酸壳寡糖修饰的紫杉醇 PLGA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及对 SK-OV-3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邓艾平;王奕;胡戴;胡振夏;符旭东

    目的::制备叶酸壳寡糖修饰的紫杉醇PLGA纳米粒(F-CS-PLGA-NPs),并考察其对人卵巢癌上皮细胞(SKOV-3)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界面沉积法制备F-CS-PLGA-NPs,以30%乙醇作为释放介质考察修饰和未修饰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情况, MTT法比较不同剂型和不同浓度紫杉醇对SKOV-3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F-CS-PLGA-NPs的粒径为(321±0.76) nm,电位为(22.6±0.26)mV,载药量为(5.1±0.25)%,包封率为(41.96±1.96)%。修饰和未修饰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曲线相似,在初24 h内约有35%药物释放,随后释药速度减慢,纳米粒以近零级方式释放,144 h累计释药率约为7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在紫杉醇浓度相同的情况下,F-CS-PLGA-NPs在不同作用时间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强于紫杉醇溶液组和普通纳米粒组,F-CS-PLGA-NPs对SKOV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游离叶酸减弱。结论:叶酸壳寡糖的修饰增加了纳米粒对SK-OVS-3细胞的靶向性。

  • 无稳定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制备及体外评价

    作者:杨方;张硕;郑思维;诺尔贝特-汉普;史琛

    目的:制备无稳定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研究其理化性质及细胞毒和细胞摄取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无稳定剂修饰的纳米沉淀法制备汉防己甲素纳米粒;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制备工艺对纳米粒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载药量、包封率、累积释药量等指标考察其载药特性;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其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细胞毒性;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考察其细胞摄取特性.结果:无稳定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平均粒径169.3 nm,与有稳定剂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相比外观无明显改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LGA用量的增加,纳米粒的粒径呈上升趋势;随着投药量的增加,纳米粒的载药量显著增加,包封率下降.在pH7.4的释放介质中,纳米粒释慢释药,96 h累积释药率60.44%.细胞毒试验显示,当培养时间为8h时,汉防己甲素组的细胞毒性大于汉防己甲素纳米粒组;当培养时间延长至24 h时,汉防己甲素纳米粒组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纯药物组;高剂量的空白纳米粒组始终表现较低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电镜断层扫描显示汉防己甲素纳米粒能够较好的被细胞摄取.结论:制备的无稳定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大小均一,包封率高,体外释药表现出较好的缓释效果,易被细胞摄取,对A54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装载肝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曹建军;李源;程龙;张凯伦

    目的 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装载有肝素的PLGA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缓释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方法 ①使用双次乳化法制备PLGA-肝素纳米粒(PLGA-Hep NPs);②对PLGA-Hep纳米粒进行理化分析和体外缓释效果评价,主要指标有:纳米粒径分析、表面形态观察,测定药物载药量和绘制体外缓释曲线等;③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评价PLGA-Hep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 ①所制备的PLGA-Hep纳米粒呈球形,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肝素载药量与初始肝素投入量相关,当肝素投入量为100 mg时,粒径平均大小为(184.8±3.0)nm,Zeta电位为(-20.24±0.83)mV,1mg PLGA-Hep纳米粒装载(48.7±2.3)μg肝素;②体外缓释试验提示:突释阶段肝素释放率在24 h内达(26.6±2.8)%,缓释阶段纳米粒可稳定释放,在14 d时释放达(54.9±1.9)%;③细胞增殖实验提示PLGA- Hep纳米粒对细胞体外生长无不良影响,细胞相容性好.结论 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的PLGA-Hep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效应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显示了PLGA纳米粒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 熊果酸-PLGA纳米粒的工艺研究及其表征

    作者:陈坚平;方玉婵;申楼

    目的:制备熊果酸-PLGA纳米粒(UA-PLGANP),并考察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初选UA-PLGANP的制备条件,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优处方.结果:实验制得的UA-PLGANP平均包封率为56.77%,平均粒径为99 nm,Zeta电位为78.5 mV.透射电镜结果显示UA-PLGANP呈球形且粒径均一.结论:UA-PLGANP的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良好,优选的工艺方法适用于UA-PLGANP的制备.

  • 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各肠段的吸收特性研究

    作者:李际红;肖福香;王正容;杨帆

    目的 研究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各肠段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结合复乳-溶剂挥发法等方法制备槲皮素PLGA纳米粒,进行纳米粒形态学分析与粒径考察及包封率的测定,并优化制备工艺;考察药物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不同介质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的释放度;分别以Eudragit L100、Eudragit L100-55、Eudragit S10、HP55、HP50等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比较粒径、包封率,筛选肠溶材料及制备方法;分别于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测定不同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释放度,与槲皮素PLGA纳米粒比较;从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灌流速度三个方面对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5种不同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的包封率、粒径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PLGA浓度为100 mg/mL和50 mg/mL时析出大颗粒沉淀;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为(84.6±9.8)%,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的(64.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5);质量浓度为1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6.6±1.6)Ka/h,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3.5±1.5)Ka/h,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0±0.4)Ka/h,十二指肠、空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7.5±2.5)Ka/h,回肠、结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7±1.4)Ka/h;灌流速度为0.2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15.5±3.5)Ka/h;灌流速度为0.8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6.5±1.7)Ka/h;药物吸收速率在质量浓度10~20μg/mL范围内出现了自身浓度抑制;在十二指肠、空肠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明显高于回肠、结肠段,且药物吸收速度常数随着灌流速度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QC-PLGA)纳米粒可显著提高抗肿瘤的缓释作用,在质量肿瘤切除术后残留癌灶方面前景广阔.

  • 艾塞那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及体外评价

    作者:朱德弟;董平;张健;许颖;吴海英

    目的:制备艾塞那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及表征.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法筛选艾塞那肽PLGA纳米粒的处方及工艺,并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和Caco-2细胞模型对其稳定性和细胞摄取及转运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正交设计终确定了佳处方工艺:内水相和油相的比例为1∶5,超声功率200W,超声时间4 min,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浓度为2%,初乳与外水相体积比为1∶20.所制得纳米粒粒径为116.2 nm,透射电镜显示PLGA纳米粒为类圆形球状纳米粒,表面规则.体外研究结果表明,PLGA纳米粒可延缓艾塞那肽在胃肠液中的释放,同时也明显增加了其稳定性(P<0.05),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孵育4h后,仍分别有约50%和80%的保留.细胞实验表明,PLGA纳米粒的摄取和转运分别是对照组的7倍和5倍之多(P<0.05).结论:PLGA纳米粒可作为艾塞那肽潜在的高效口服递药系统.

  • 雌激素纳米粒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阮霁诗;陈玉成;曾智;王斌;熊素彬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纳米粒在体外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选用EA.hy926内皮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设17β-雌二醇纳米粒、17β-雌二醇原药和空白对照组,以及10-5、10-8、10-12 mol·L-13个浓度组.作用24 h后用NO试剂盒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释放NO的影响.NO检测结果提示,17β-雌二醇纳米粒可有效地促进细胞释放NO,并在较高浓度时与原药的作用相似,而在生理浓度范围内(10-8~10-12 mol·L-1)超过了原药,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7β-雌二醇纳米粒能有效地被内皮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保持或增强17β-雌二醇的生物活性,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内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