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能力的评价

    作者:钱云霞;杨向军;张卫国;周亚峰;李勋;宋建平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成像质量评价.其中32例患者行冠脉造影,评价MS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MSCT对冠状动脉近段血管成像质量高,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90%以上,对冠状动脉远段血管成像质量相对差,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55%~75%,总的可评价的血管比例为83.6%.②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尤其对近段血管的准确率达90%以上;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比较高的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结论 MSCT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高,对狭窄的诊断能力强,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之一.

  • 超声心动图诊断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明霞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TE动态测量主动脉内径、观察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内膜分离的部位和范围,鉴别真假腔,观察主动脉瓣反流情况,评价心功能,测量心包积液,并与MRI、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SCTA)及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TE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较可靠,可动态观察AD进展情况,能更好地查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检测心功能、测量心包积液,及时为临床提供患者病情变化信息.较其他影像检查,具有无创、重复性强、轻便易移动、费用低的优势.结论 TTE对AD的诊断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是一种理想的随诊方法.

  • 容积重建法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作者:段少银;黄锡恩;康江河;张丹彤;庞瑞麟

    1.研究主要内容及特点:容积重建法(volume rendering,VR)CT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伤而获取脑血管三维影像的方法.该技术经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以充填血管,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取得全颅脑的原始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工作站进行参数设定来实现血管的三维成像.通过观察血管及周围结构的改变、三维成像方法比较及手术结果对照,明确颅内动脉、静脉的显示比例,评价脑血管畸形、脑血管阻塞、脑膜瘤、颅内动脉瘤及不明原因的颅内出血等疾病的诊断价值.本成果作了系统的、大样本的临床应用研究,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广泛应用的空白.扩大了应用范围,丰富了三维成像的内容.为全身血管成像术及其他三维成像方法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血管影像学及相关临床学科的发展.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星

    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在周围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其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造影和X 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被称为诊断此病的"金标准"[1,2]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 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以其扫描速度更快, 解剖覆盖面更广,对比剂效应更大,对诊断动脉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为肢体动脉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开辟了一条无创、便捷、可靠的新途径[3,4] .我院2008 年7月~2010 年6月用16 层螺旋CT 检查下肢血管性病变72 例,现报告如下.

  •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仲海;邵广瑞;柳澄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易被延误诊治.DSA检查曾被视为诊断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金标准,但DSA检查辐射大,属有创性检查,而且只能通过间接征象推测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存在.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MRI及MR血管成像等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在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诊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MRA对脑动脉炎的诊断价值(附9例报告)

    作者:吕晓波;梁静;胡亚岚;牛汝朴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证实为脑动脉炎患者的MRA表现,并与MRI表现对照.结果9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或小脑半球,形态多呈圆形,斑片状.病灶在T1WI像呈低、等信号,在W2WI像呈稍高、高信号.MRI表现主要为梗塞灶、出血灶、脑炎和脑膜炎的炎症性病灶.MRA更加清晰显示近端脑动脉不规则狭窄或截断,远端脑动脉缺如,两侧血管分布不对称.结论MRA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血管成像技术,它不仅可提高脑动脉炎的诊断准确性,而且有助于评估其预后.

  •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将横断面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血管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共评价588段血管,239段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01段、中度狭窄86段、重度狭窄37段、闭塞15段;侧支循环建立12例;发现钙化斑块或血管壁钙化189段,多平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均能很好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准确、可靠、无创的成像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晓兵;罗健君;秦明明;张继兵;史晓唏;翁小琳;张文琪;许建铭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 CE-MRA检查.结果:76例3D CEMRA均获成功,3D 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论:3D CE-MRA快速、准确,有利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施久刚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对肺隔离症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玉芳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容积对肺隔离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肺隔离症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分析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 11例患者中,7例病灶位于左下叶,4例病灶位于右下叶,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MS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肿块6例,其他不规则形5例.VR重组技术中11例能明确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及肺内血管网.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结合容积再现重组技术能直观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体动脉供血及肺内血管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

    作者:仲海;徐卓东;柳澄;赵晓红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1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1例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441个动脉节段中,43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130个(轻度狭窄16段,中度狭窄12段,重度狭窄22段,闭塞80段),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度准确、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石思李;张自力

    肺隔离症是指某一肺段与正常肺组织及支气管树互不相通,且血供来自体循环动脉系统,为支气管肺前肠畸形的一部分,在临床上较少见,传统诊断金标准方法是有创性血管造影.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凤明;董海波;王波;朱海东;罗雪芬;李晖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issecting aneurysm of aorta)是一种少见,但具有潜在危险性疾病,又称为主动脉夹层(AD).急性期死亡率高达1%每小时,故早期诊断是及时有效治疗的关键.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与普及,其具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大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MSCTA技术在AD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 肝硬化螺旋CT门脉系血管成像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纪周;皇甫幼田;侯国欣;赵华;单国用;薛鹏

    SCTA是一种新的微创血管成像术,近年逐渐应用于临床,笔者对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患者门脉系进行SCTA检查,旨在探讨SCT对门脉系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评价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时该系统血管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意义.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益芳;邢伟;邱建国;史新平;薛京利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表面覆盖法(SSD)、实时3D(RT-3D)、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多种方式重组.16例经手术证实,8例经造影证实,其中2例术后进行了复查.结果:SSD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全貌,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但显示管腔内的情况欠佳;RT-3D图像优于其它方法的重组图像,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动态观察病变,但重组时间较长.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并能显示主动脉旁血肿等合并症,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CPR可连续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弥补MPR的不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象,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 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凤明;戴闽晔;任峰;付峰;李晖

    目的:评价MS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境(VE)等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手术结果及超声心动图,分析MSCTA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中的优缺点.结果:11例患者心内心外畸形共35处,MSCTA共诊断26处(诊断符合率74.3%),其中心外畸形19处(诊断符合率95%),漏诊1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心内畸形7处(诊断符合率46.7%),漏诊2例房间隔缺损和6例瓣膜病变共8处畸形;超声心动图共诊断畸形29处(诊断符合率82.9%),其中诊断心外畸形14处(诊断符合率70%),漏诊主动脉缩窄5例和肺静脉瘤样扩张1例,诊断全部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100%).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特异征象,明确病变的部位、类型、侧枝血管情况,对于诊断、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A和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是诊断心内心外复杂畸形的佳方法.

  • 多层螺旋CT在脑血管成像中的期相设置与优化

    作者:王鹰;漆剑频;张菁;肖明;张建华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在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佳期相设置条件.方法:参照47例患者脑颈内动脉、大脑大静脉时间-密度曲线,选择16 s和28 s为脑动、静脉成像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此期相设置对37例患者进行脑CTA及CTV检查.结果:颈内动脉对比剂流入峰值时间平均值19.1 s,95%可信区间13.6~24.6 s;大脑大静脉峰值时间平均值27.1 s,95% 可信区间19.3~34.9 s;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平均值8.0 s,95%可信区间5.6~10.5 s;峰值时间差显著性t检验分析,t=6.410,p值小于0.01,脑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采用该期相设置脑动脉成像优、良者96.5%,中3.5%,脑静脉优、良94.7%,中5.3%.结论:选择16 s、28 s为脑动、静脉期期相设置所获图像为优.

  • iDose迭代重组技术联合低电压在颈部CTA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涛;陆健;张学琴;王绍刚;黄爱娜;沈继明

    目的 探讨iDose迭代重组技术联合低管电压在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6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或超声检查发现颈部血管病变需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0例.A组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组方法及120 kV管电压;B组采用iDose迭代重组技术及100 kV管电压,其余参数两组均保持一致.统计学应用独立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动脉强化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A、B组颈总动脉起始端血管内CT值分别为(372.9 ±42.1)、(449.3±92.7) HU,噪声分别为(20.9±4.6)、(10.2±1.7)HU,SNR分别为16.8±4.1、38.9±14.5,CNR分别为12.6±3.7、34.9±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101、11.9505、-8.0331和-9.6532,P值均<0.01);颈内动脉起始端血管内CT值分别为(402.5±34.2)、(469.5±130.2)HU,噪声分别为(17.6±8.3)、(8.4±2.9)HU,SNR分别为32.7 ±5.2、75.1±24.1,CNR分别为19.6±5.2、70.8±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261、5.7314、-9.4195和-17.8769,P值均<0.01);A、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1±0.3)、(4.4±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863,P值<0.05);ED分别为(0.84±0.08)、(0.51±0.12)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2.5326,P值<0.01).结论 采用iDose迭代重组技术联合低管电压行颈部CTA检查,不但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而且能提高图像质量.

  • 造影剂剂量对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张建生;肖佩玉;孟晓春;徐川

    目的 探讨造影剂剂量对多层CT 门静脉成像(SCTP)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非肝病患者40人,其中20人体重低于60kg,20人体重高于70kg,给予固定剂量90ml造影剂.再选取非肝硬化、肝硬化无腹水、肝硬化中等量以上腹水患者各60人分3组,每组20人,分别给予1.5ml/kg、2.0ml/kg、2.5ml/kg造影剂,注射流率为4ml/s,其他参数不变,比较不同体重及疾病程度状态下,造影剂剂量对门脉期扫描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给与固定剂量90 ml造影剂,门静脉-肝实质密度差在体重低于60 kg组明显高于体重高于70kg组(P<0.05).分别给予1.5ml/kg、2.0ml/kg、2.5ml/kg造影剂时,门静脉主干和肝实质密度随造影剂剂量增加而升高,但2.0ml/kg组和2.5ml/kg组门静脉-肝实质密度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均与1.5ml/kg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相同剂量造影剂时,肝硬化腹水患者门静脉-肝实质密度差低于非肝硬化和肝硬化无腹水患者(P<0.05).应用2.0ml/kg和2.5ml/kg造影剂,肝硬化腹水组的门静脉-肝实质密度差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与1.5ml/kg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门静脉分支显影质量以及侧枝静脉显示情况在2.0 ml/kg组也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体重及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影响门静脉强化程度,通过体重计算造影剂用量对于保证门静脉成像质量至关重要,采用2.0 ml/kg造影剂能够保证良好的门静脉强化效果.

  • 3D-TOF MRA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枝循环及其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向先俊;邹立秋;刘鹏程;江锦赵;冯飞;言伟强

    目的 探讨3D-TOF MRA评价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部侧枝循环的作用,并研究3D-TOF MRA所评估的侧枝循环状况与脑梗死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组与36例健康对照组的3D-TOF MRA和MRI(T1WI、T2WI).统计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来自病变同侧大脑后动脉(PCA)和大脑前动脉(ACA)软脑膜血管吻合(LMA)代偿的间接征象,即病变同侧PCA、ACA偏利现象(与对侧相比血管增粗,分支增多、延长)的出现频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记录3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PCA、ACA偏利现象的评分及脑梗死的大小,对脑梗死大小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病变同侧PCA、ACA偏利现象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脑梗死灶大小组间PCA、ACA偏利现象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A,P<0.01;ACA,P<0.01或P<0.05),梗死灶由小到大其偏利现象的评分依次降低.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D-TOF MRA可以通过观察病变同侧PCA、ACA的偏利现象间接评价来自PCA、ACA 的LMA侧枝循环状况.3D-TOF MRA所评估的LMA代偿状况与脑梗死大小有密切相关性.3D-TOF MRA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有重要指导意义.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