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宁荣霞;崔晓迎;黄志民;刘玉兰;刘改镯

    目的 观察尿激酶原(Pro-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2004.05-2005.05间于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68例发病6 h内的AMI患者,分为Pro-uk组(n=43)和尿激酶(UK)组(n=25).其中Pro-uk 50 mg组22例、Pro-uk 60 mg组21例.在溶栓90 min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情况,评价早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①Pm-uk组总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TIMl2级+TIMl3级)为76.7%,明显高于UK组52.2%(P=0.041).②Pro-uk组轻度出血并发症显著低于UK组(P=0.029);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③早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Pro-uk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

  • 尿激酶原10 mg联合替罗非班500 ug冠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临床观察

    作者:李亚昌;张继胤

    目的 探讨尿激酶原10 mg联合替罗非班500 ug冠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临床效果分析,降低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1月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前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常规干预,对照组急诊PCI应用500 ug替罗非班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0 mg尿激酶原,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以及对梗死相关血管RCA、LAD、LCX的统计数据.结果 研究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 d后心功能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应用尿激酶原10 mg联合替罗非班500 ug冠脉内注射可显著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溉情况,缓解心肌受损速度,避免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确保终治疗效果,减少了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率.

  • 发色底物法定量测定重组u-PA产品的总活性和单链比例

    作者:胡显文;高丽华;李世崇;胥照平;张正光;肖成祖;饶春明;张翊;姜燕;胡铁强

    目的:建立一种发色底物酶水解方法定量分析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中的总活性及其单链酶原比例.方法:用嗜热菌蛋白酶激活u-PA转化成具有催化活性的双链尿激酶,再用尿激酶的发色底物S-2444测定u-PA的总活性.在非激活条件下,u-PA产品中的单链酶原不会催化水解S-2444底物,因而可以测定其单链酶原比例.结果:优化了嗜热菌蛋白酶激活u-PA的反应条件和尿激酶催化水解S-2444的反应条件.用这种方法测定了用CHO细胞表达的基因重组u-PA产品,单链比例大于98%,比活性约为11×104 U/mg.结论:用发色底物法测定重组人u-PA产品中的总活性和单链比例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 重组人尿激酶原半成品的稳定性观察

    作者:于芳;张正光;肖成祖

    尿激酶原或称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尿激酶的前体,它主要激活血栓部位纤维蛋白表面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变成纤溶酶,后者再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起到特异性的溶栓作用.

  • u-PA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稳定性

    作者:高丽华;胡显文;胥照平;肖成祖;李世崇;张正光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主要是由无酶催化活性的单链酶原(scu-PA或pro-UK)和具有激活纤溶酶原(plasminogen)活性的双链尿激酶(tcu-PA或UK)组成.scu-PA只激活吸附在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具有选择性溶栓作用[1].

  • PPCI术联合尿激酶原及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雷;安少波;杜晓静;都伟;胡喜田;吴志红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术联合尿激酶原及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2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32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尿激酶原组、尼可地尔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44例.3组患者均行PPCI术治疗,并将药物注射至病变血管处.比较3组患者的病变血管血流、心肌再灌注、心功能水平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病变血管血流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病变血管血流情况明显优于尿激酶原组和尼可地尔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术后2hST段回落率、矫正TI-MI帧数及心肌灌注分级明显优于尿激酶原组或尼可地尔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联合用药组患者的LVEDD和LVEF明显优于尿激酶原组或尼可地尔组(P<0.05);术后6个月,3组患者的LVEDD和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原组或尼可地尔组(P<0.05).结论:冠脉注射尿激酶原和尼可地尔可改善STEMI患者冠脉病变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提高心功能水平,降低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具有值得应用于临床的前景.

  • 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作者:尿激酶原临床试验协作组;李天德;肖成祖;刘锐;刘丽凤

    目的 比较尿激酶原和尿激酶溶栓后的开通率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尿激酶原用量为50mg(n=110)和60mg(n=115),尿激酶用量150万U(n=103).用冠脉造影观察溶栓后90min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开通率,并检测患者的各项体征和生化指标,观察14天内病死率、颅内出血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后90min,尿激酶原50mg组的TIMI 2+3级开通率为78.50%,TIMI 3级为60.75%;60mg组分别为72.73%和56.36%,均高于尿激酶的开通率51.58%和36.84%,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50mg组和60mg组之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同时证明尿激酶原在病死率、颅内出血率及其他不良反应方面均好于尿激酶.结论 尿激酶原溶栓后的冠脉开通率和安全性均优于尿激酶,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溶栓新药.

  • 提高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研究

    作者:肖成祖

    尿激酶原是新一代特异性溶栓药.为进一步提高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从使用剂量、给药方案、与其他溶栓药伍用,及给药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供临床医生使用中参考.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介入与直接介入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顾磊;李振华;王晓田;张风雷;卜凡莉;燕霞凤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STEMI患者69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组和直接PCI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术、住院期间死亡率及1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溶栓后早期PCI组共纳入32例患者,直接PCI组共纳入37例患者.术前溶栓后早期介入组血管开通率为87.5%(18.7%为TIMIⅡ级血流,68.8%为TIMIⅢ级血流),直接PCI组为18.9%(10.8%为TIMIⅡ级血流,8.1%为TIMIⅢ级血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CI术后血管再通率相似,分别为90.6%和89.8%(P=0.653),但尿激酶原溶栓早期PCI组所用支架数更少.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再闭塞、急性型左心衰和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1个月后随访LVEF、LVEDd、心源性死亡、再梗、脑卒中等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 携带人尿激酶原cD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体内的表达

    作者:刘冬青;丁金凤;刘嵩凯

    目的构建表达人尿激酶原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临床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亚克隆获得的pCA14-pro-UK重组质粒与质粒pJM1 7共转染培养的293细胞,经同源重组,得到含有pro-UK cDNA的重组腺病毒.扩增纯化后,局部转染经球囊损伤后的兔股动脉.7 d后,分别收集转染的血管段和对照血管段,以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表达.结果(1)经PCR扩增及体外感染A549细胞结果表明,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含人pro-UK cDNA的重组腺病毒;(2)重组腺病毒的滴度为1×109噬菌斑形成单位/ml(PFU/m1);(3)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重组腺病毒能在损伤的兔股动脉内膜表达尿激酶原.结论构建得到的携带人尿激酶原cDNA的重组腺病毒能在损伤血管部位表达.

  • 经球囊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原对急性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疗效

    作者:刘净敏;耿巍;田祥;张旗;甄利波;张博涵;赵灿

    目的 评价经球囊导管途径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疗效.方法 选取STEMI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的患者13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尿激酶原组(试验组,66例)和对照组(69例).试验组通过球囊导管于病变处注射尿激酶原10 mg(10 ml),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校正TIMI帧数(cTFC)、心肌组织灌注(TMPG)分级、术后2小时ST段回落率(≥50%)、室壁运动积分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术后7天及1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校正TIMI帧数(cTFC)、心肌组织灌注(TMPG)分级,术后2小时ST段回落率(≥50%)、室壁运动积分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术后7天及1月LVEF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球囊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原可以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心肌组织灌注.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

    作者:王洋;杨媛华;王辰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Pro-UK)是第二代溶栓剂,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多项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早期冠脉开通率高,再栓率低.动脉内局部应用Pro-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将溶栓窗延长至6个小时,并明显改善预后.Pro-UK应用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是一种理想的溶栓剂.

  • 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强;陈会校;刘珂;牛红梅;马丽娟;柴巧英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仅行PCI;观察组患者于PCI前行血栓抽吸,待造影检查显示无明显血栓影后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尿激酶原.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校正的TIMI帧数(cTFC),PCI前及PCI后1周心功能指标;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及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观察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TMPG优于对照组,cTFC少于对照组(P<0.05).PCI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周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血清BNP、Tn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尿激酶原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PCI后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作者:吴丹勇;李景悦

    新药上市后临床再研究是对已上市药品在广泛使用条件下,对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安全性、有效性、药物经济学、改进给药剂量以及是否有推广价值等进行全面科学评价.通过全面系统评价,弥补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和用药的不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数据和依据,使病人在治疗中以小的代价获得大的利益,这对提高我国临床治疗水平和医疗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1类生物新药-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上市后IV期临床研究为例,阐述药品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 不同溶栓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姜琪华

    目的:观察尿激酶原(P UK)及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 AMI 患者按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 UK组、UK组,各47例,并分别应用尿激酶原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将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 UK组溶栓治疗后的1.5 h、4 h的血管再通率高于 UK 组,治疗后 P UK组病死率、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 U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 患者应用 P UK 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 UK。

  • 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作者:高丽华;肖成祖

    用99%纯度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4株能稳定分泌抗scuPA的IgG1类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G7、E8、D1和A9.检测了这四株单抗的特异性,它们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无反应,与双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的结合力很弱.其中G7细胞株单抗与单、双链结合的差异大.取纯化G7单抗制备亲和层析柱.用此柱直接从培养上清纯化scuPA,得到的scuPA纯度为96.3%,回收率为85.4%,纯化倍数50倍左右,比活1.29×105.纯化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避免了因步骤繁杂造成的scuPA的降解,同时降低了成本.

  • 尿激酶原、瑞替普酶、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永波;王春彤;于波涛

    目的:比较尿激酶原、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尿激酶原组34例、瑞替普酶组42例及尿激酶组32例,分别给予尿激酶原50 mg、瑞替普酶36 mg 及尿激酶150万 u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罪犯血管开通情况、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90 min,尿激酶原组 TIMI 2级以上开通率76.50%,瑞替普酶组83.30%,尿激酶组53.10%,尿激酶原组与瑞替普酶组具有相似的罪犯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激酶原组与瑞替普酶组均显著高于尿激酶组(χ2=8.27,P =0.004),而出血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尿激酶原组17.65%、瑞替普酶组28.57%,尿激酶组42.19%,尿激酶原组较瑞替普酶组及尿激酶组低(χ2=6.36,P =0.012)。结论尿激酶原与瑞替普酶均具有高效的罪犯血管再通率,尿激酶原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 小剂量肝素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和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临床观察

    作者:马贵欣

    目的:研究小剂量肝素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和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石家庄市藁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溶栓条件的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住院后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 嚼服后给予肝素钠1000 IU 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 IU 皮下注射,随后重组人尿激酶原20 mg +10 mL 0.9%氯化钠溶解后3 min 内静脉注射完毕,继之重组人尿激酶原30 mg +9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30 min 内静脉滴注完毕。溶栓完毕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疗程7 d 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9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冠脉临床开通18例,冠状动脉开通率94.74%,1例无效,转上级医院行 PCI 治疗。牙龈出血1例(5.26%),未发现脑、消化道、泌尿道及皮下黏膜出血。结论小剂量肝素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和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 尿激酶原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郭红梅;杨磊;秦伟;项宁;胡文立

    建立犬颈内动脉系统栓塞模型,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ICA)系统血管栓塞后2 h,经静脉给予尿激酶原、尿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2 h造影观察血管开通情况;治疗后8 h取病理学观察出血情况.发现尿激酶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率高于尿激酶组;出血情况3组相似.提示尿激酶原组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血管再通率相当,但对其出血副作用的评价还需进一步研究.

  • 尿激酶原基因疗法防治小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良万;郭加强

    目的探讨尿激酶原(Pro-uk)基因疗法对小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切断大鼠颈总动脉,进行原位端端吻合,向吻合口血管腔内注入复制缺陷的腺病毒载体Adv5CMV溶液(对照组)或复制缺陷的腺病毒重组体Adv5-CMV-Pro-uk溶液(治疗组),使之在腔内滞留30min.应用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检测吻合口组织的纤溶酶活力以观察Pro-uk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粘附于吻合口同位素标记的血小板计数、吻合口同位素掺人量和病理形态学检测. 结果治疗组术后2、7、14和90 d均检测到纤溶酶活力,术后第7 d活力高,对照组未检测到纤溶酶活力.治疗组粘附于吻合口同位素标记的血小板数目、3H-TdR掺人量、吻合口血栓出现率和内膜面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将腺病毒载体介质的Pro-uk基因转入吻合口血管壁中可减少吻合口血小板沉积和粘附,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