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

    作者:冉新泽;粟永萍;郑怀恩;郭朝华;刘都户;周燕虹;刘晓宏;艾国平

    以单纯烧伤、放射损伤为对照,观察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用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12 Gy,5 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3、12、24、48、72和96小时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10μg/ml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培养体系中培养.伤后24小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6含量.结果显示,无论烧伤或放烧复合伤血清组,伤后3、12、24、48、72和96小时的CFU-E、BFU-E和CFU-GM培养集落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伤后24小时高,烧伤组高达342.8%、261.6%和228.4%;复合伤组为252.4%、205.1%和174.2%.但当加入放射损伤大鼠血清时,CFU-E、BFU-E和CFU-GM集落数生长较少,高为12.7%.同时,烧伤组和复合伤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更高于放射损伤组.结论:烧伤或放烧复合伤后的血清对骨髓红系和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放射损伤后的血清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作用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有关.

  • 放射及复合烧伤大鼠腹腔灌洗液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冉新泽;粟永萍;程天民;郭朝华;刘晓宏;屈纪富;艾国平;林远

    目的观察放射损伤、烧伤及放烧复合伤腹腔灌洗液对骨髓体外造血的影响.方法60Coγ射线全身照射12 Gy、5 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TBSAⅢ度烧伤.伤后3,12,24,48和72 h无菌抽取腹腔灌洗液,按40μg/ml加入到骨髓红系、粒系培养体系中培养.结果伤后3,12,24,48和72 h,烧伤组和复合伤组的CFU-E、BFU-E和CFU-GM培养集落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伤后24 h高,烧伤组高达215.7%、202.3%和241.2%,复合伤组为188.1%、147.7%和204.6%.但当加入放射损伤大鼠腹腔灌洗液时,仅有很少的CFU-E、BFU-E和CFU-GM集落生长.结论烧伤与放烧复合伤后的腹腔灌洗液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照射组则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

  • 放烧复合伤对小鼠白细胞介素-3的影响

    作者:何佩;丁振华;郑莉;杨军;罗成基

    目的探讨放烧复合伤所致造血功能障碍与内源性IL-3之间的关系.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N)、放射损伤(R)、烧伤(B)及放烧复合伤(C)共4组,利用Endogen Mouse IL-3 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致伤后不同时间的血清IL-3水平.结果 R组血清IL-3水平明显降低,其中第3、5天低(低于检测灵敏度),第15天开始缓慢回升,第28天仍未达正常水平;B组第3、5天低于正常,第10天开始回升,第15天达高峰,为正常组的210%;C组血清IL-3变化介于R、B组之间;各观测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与血清IL-3变化呈平行关系.小鼠15%Ⅲ度烧伤后1~11 d的血清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贴壁率和CFU-F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13~15 d的血清主要表现为刺激作用.结论小鼠烧伤后不同时间的血清对BMSC贴壁率和CFU-F集落形成的作用不同以及放烧复合伤所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异常可能与内源性IL-3的变化有关.本实验提示:内源性IL-3水平不足可能是放烧复合伤所致造血功能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 早期切痂对重度放烧复合伤大鼠的影响

    作者:冉新泽;刘贤华;何庆嘉;程天民;林远;王东海

    目的探讨早期切痂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存活以及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5 Gy,而后用5 kW溴钨灯光辐射致10% Ⅲ度烧伤.伤后给予抗休克、抗感染,伤后24 h进行早期切痂缝合或保痂等治疗,观察60 d存活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体重变化等.结果早期切痂缝合组60 d存活率达78%,创面无感染、愈合好,体重恢复快;明显高于不切痂组的40%(P<0.05),更高于切痂不缝合组的15%(P<0.01)和对照组的10%(P<0.01).结论早期切痂缝合术在本伤情下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手术时机以伤后24~48 h为宜.

  • 放烧复合伤的发病机制与救治研究

    作者:冉新泽;程天民

    放射损伤合并烧伤的放烧复合伤,主要见于战时核爆炸与平时核事故,也见于贫铀弹伤害、核恐怖"脏弹"袭击等情况.两伤合并后,伤情更重,救治更难,预后更差.国内外对此研究较为重视,国外以俄、美、法等国,特别是俄罗斯Budagov项目组对放烧复合伤研究较多[1].国内复合伤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目前主要集中于第三军医大学[2].由于放烧复合伤早期休克发生率高,感染出现早而重,出血及造血障碍显著,创面愈合慢,极大地影响其预后转归和治疗[3].针对这些重要的发病环节,本综述主要从早期抗休克与心功能保护、抗放药物应用、复合伤创面处理等3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列研究.

  • 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影响小鼠脾脏T细胞IFN-γ和IL-4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延江;粟永萍;艾国平;冉新泽;刘晓宏;练燕;郭朝华;胡川闽;程天民

    目的阐明机体免疫功能的放烧复合效应,为放烧复合伤免疫功能障碍的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于不同时相点测定放烧复合伤小鼠(5Gyγ射线照射合并12%Ⅱ度烧伤)的脾体比,脾脏组织学观察,分离脾脏T细胞,RT-PCR检测其IFN-γ和IL-4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①伤后放烧组的脾脏指数和组织结构的恢复明显快于单放组;②放射损伤后T细胞IFN-γ和IL-4的基因表达均受到抑制,但与IL-4比较,IFN-γ表达量的降幅小、恢复快;③放射损伤后脾脏指数和T细胞IL-4的基因表达呈双向变化;④放烧组IFN-γ表达量明显高于单放组,而两伤组IL-4表达量无区别.结论①放射损伤是放烧复合伤的主导损伤因素;②IL-4的辐射敏感性高于IFN-γ;③烧伤因素能促进放烧复合伤后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及IFN-γ的表达,不能促进IL-4的表达;④受照机体内仍然存在着促进IL-4表达恢复的有效机理.

  • 小鼠巨噬细胞数量与形态及其IL-12基因表达放烧复合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延江;粟永萍;艾国平;冉新泽;刘晓宏;练燕;郭朝华;胡川闽;程天民

    目的探讨放烧复合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形态及其IL-12基因表达变化的复合效应.方法于单纯放射损伤(5 Gy)或放烧复合伤(5 Gy合并12%II度烧伤)后不同时相点分离、计数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其形态学变化,RT PCR方法检测其IL-12、p35和p40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①同放射损伤组相比,放烧复合伤组早期巨噬细胞数量减少速度更快,减少程度更大,但后期恢复速度明显加快;②同放射损伤组相比,放烧复合伤组伤后早期溶解坏死的巨噬细胞较多,但在形态上更接近正常;③两伤组p35和p40伤后表达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放烧复合伤组伤后各时相点两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放射损伤组.结论放烧复合伤在免疫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上具有"早期加重,后期减轻"的复合效应特点,提示"早期救治"在放烧复合伤救治中的重要性.

  • 我国放烧复合伤综合救治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冉新泽;陈琳;郭忠贵

    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 (400038)冉新泽、陈琳、郭忠贵报道 不久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教授领衔、全军复合伤研究所10余名专家经20余年努力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及全军"九五"医药卫生攻关课题<放烧复合伤几个关键环节的治疗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认为,该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原位杂交技术测定放烧复合伤创面aFGF mRNA的表达

    作者:张爱兵;陈杞;潘燕;范正平;朱炳钗;魏红军

    目的:探讨放烧复合伤创面愈合过程中aFGF的作用.方法:用SD大鼠制备深Ⅱ°烧伤、放烧复合伤模型,分别于模型后12 h和1、3、7 d取背部创面皮肤组织,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测aFGF mRNA的表达.结果:烧伤组大鼠在上述4个时相点aFGF 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放烧复合伤组仅在第7天有少量表达;aFGF mRNA的表达部位位于真皮及皮下.结论:提示aFGF有助于创伤的愈合;放烧复合伤创面愈合延迟与aFGF mRNA表达低下及延迟有关.

  • 我军放烧复合伤救治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等7则

    作者:李亚平;张晓冬

    关键词: 放烧复合伤
  •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科普知识

    作者:杨宇华

    1 什么是核事故?核事故是指大型核设施(例如核燃料生产厂、核反应堆、核电厂等)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造成场内人员受到放射损伤和放射性污染.严重时,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场外,污染周围环境,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例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核反应堆起火爆炸,泄漏出大量放射性物质,致使救援人员中有204人诊断为放射损伤或放烧复合伤,其中28人死于急性放射病.

  • 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大鼠的救治作用

    作者:刘聪;李宏;李蓉;粟永萍

    目的 探索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大鼠是否具有救治作用,并对其产生救治作用的可能机制做初步研究.方法 12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Con)、单纯Ghrelin处理组(GHR,即对正常大鼠腹腔注射Ghrelin)、放烧复合伤组(CRBI,5Gy全身均匀照射+15%全身体表面积皮肤Ⅲ度烧伤)、Ghrelin治疗组(CRBI+GHR),GHR每天1次,连续5d腹腔注射,剂量3.37×10-2mg/kg,每组30只.观察项目包括:①大鼠30 d存活率;②造血功能:7、14、21 d外周血象和第10天脾结节形成实验、脾脏指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③后1次给药后2、4、6h血清中炎性介质TNF-α、IL-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的含量.结果 Ghrelin可显著提高CRBI动物存活率(约25%);与CRBI组相比可显著提高第7天外周血中WBC计数(P<0.05),第10天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亦明显高于CRBI组,但在脾结节及脾脏指数方面尚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0.05);与CRBI组相比,还可使伤后第4天血清中TNF-α及IL-6含量降低(P<0.05),乙酰胆碱总体含量降低(P<0.05),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下降(P<0.05).结论 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具有一定的救治作用,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减轻造血功能抑制,下调促炎介质水平并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 E838等5种辐射防护药对放烧复合伤防治作用的实验观察

    作者:郭朝华;孔佩艳;邹仲敏;周燕虹;周进明;张勇;史春梦;冉新泽;罗成基

    目的比较研究E838、WR-2721、茜草、盐酸胱胺和炔雌醇等5种辐射防护药对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防治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灌胃的方法在致伤前/或和致伤后按常用量给药,观察3 0 d存活率、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日和保护系数K的差异。结果①致伤前预防给药,5种药物均明显提高了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存活率,并延长了死亡动物的平均存活日,其中以E838和WR-2721效果佳;②致伤后给药则仅E838和茜草显示了治疗效果;③联合用药实验显示所研究的5种配伍用药方式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WR-2721+E838治效果好。结论 E838和WR-2721与其它辐射防护药相比具有较理想的辐射防护作用,且E838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两者合理配伍可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 放烧复合伤对骨髓基质细胞血小板生成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洪涛;罗成基;郭朝华;周燕虹

    目的:研究5Gy γ射线放射损伤复合15%Ⅲ度烧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血小板生成素(TPO)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基质细胞TPO mRNA.结果:发现各伤组动物股骨骨髓巨核细胞数和外周血血小板数分别在伤后第7、13天和第3、7天降到低值.骨髓基质细胞TPO mRNA量于伤后第3、13天出现明显的组间差异,表现在放射组和烧伤组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而复合伤组则明显高于正常值.两个时相点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放烧复合伤后骨髓基质细胞分泌TPO的活性较单纯放射损伤和单纯烧伤活跃.

  • 碘伏和苯妥因局部用药对放烧复合伤创面的治疗研究

    作者:宋举峰;楼淑芬;余争平;程天妹

    目的:用大鼠放烧复合伤模型观察碘伏与苯妥因(PHT)局部单用与伍用的抗感染和促愈效果.方法:复制大鼠15%Ⅲ度烧伤和4 Gy60Coγ辐照复合15%Ⅲ度烧伤的损伤模型,观察不同给药方案治疗后30 d存活率、创面残留率、创面感染率、肉芽组织蛋白与羟脯氨酸含量以及血管生成等指标变化.结果:碘伏单用和与PHT伍用在两种损伤均显示显著的抗感染作用和促愈作用,创面感染率、组织菌量30 d创面残留率均低于对照组,而肉芽组织蛋白、羟脯氨酸含量及血管密度计数用药后7~24 d两种损伤模型相继高于对照组.两药伍用未见拮抗效应,而且无论是抗感染还是促愈效果均优于单用.PHT促进蛋白、羟脯氨酸的合成代谢与促血管形成作用可能是其促愈效应的生化和形态学基础.结论:碘伏与PHT局部伍用可起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的良好作用.用于放烧复合伤的治疗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 TNF-α对放烧复合伤小鼠骨髓细胞IL-3R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黄定德;程绍钧;罗成基;张广运;郭朝华

    目的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放烧复合伤小鼠骨髓有核细胞(BMNC)IL-3R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放烧复合伤小鼠为模型,观察一次性静脉注入不同剂量的TNF-α对BMNC增殖的影响及10万U TNF-α对IL-3R α表达及功能、BMNC数量的调节作用.结果:①静注不同剂量的TNF-α对放烧复合伤小鼠BMNC增殖的影响不一;②10万U的TNF-α 1、3 d上调放烧复合伤小鼠IL-3R α的平均含量(对阳性率及功能无明显影响),而致BMNC数量明显降低;7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③10万U TNF-α 1、3 d致放烧复合伤小鼠BMNC计数明显降低.结论:10万U TNF-α在体内虽能上调放烧复合伤小鼠IL-3Rα的平均含量而剌激造血,但可能因其同时激活造血调控网络整体效应却抑制骨髓造血.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对几类损伤时受损小肠粘膜免疫功能的促恢复作用

    作者:艾国平;粟永萍;刘晓宏;程天民;冉新泽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对放射损伤合并烧伤时肠粘膜免疫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小鼠15%的Ⅲ度烧伤、8 Gy放射损伤及两伤复合的动物模型,用免疫酶联吸附、免疫组化和细菌培养等方法,观察了rhIL-4对肠道粘膜免疫的调控作用.结果:rhIL-4能增加小肠固有层中分泌IgA的浆细胞数量,提高肠粘液中sIgA的含量,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结论:rhIL-4对恢复肠道粘膜免疫功能,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是有效的.

  • 颈交感神经阻滞调节放烧复合伤小鼠巨噬细胞GR的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作者:陆建华;粟永萍;陶军;叶建宁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a block, SB)在放烧复合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方法 TBSA 15%Ⅲ度烧伤合并5 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单纯放烧复合伤组、放烧复合伤后单侧颈部SB治疗组、放烧复合伤后双侧颈部SB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比较各组巨噬细胞GR水平及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差异.结果 单侧及双侧SB组腹腔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放烧复合伤组(P<0.01),单侧及双侧SB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的作用均显著低于放烧复合伤组(P<0.05).放烧复合伤后颈部单侧SB组与双侧SB组间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表达释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单侧或双侧颈部SB均可改善放烧复合伤巨噬细胞GR功能,抑制其过度分泌炎性细胞因子.

  • 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小鼠HPA轴的调节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陆建华;TAO Jun;陶军;叶建宁;粟永萍;李洪涛;程天民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SB)对放烧复合伤小鼠HPA轴的调节及可能机制.方法 TBSA15%Ⅲ度烧伤合并5 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对照组、放烧复合伤组及伤后SB治疗组,比较各组血清糖皮质激素(GC)及ACTH浓度的差异;同时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各组间海马NMDA受体通道特性的变化.另外,将腹腔注射足量NMDA受体阻断剂MK-801的小鼠分为:放烧复合伤组、伤后SB治疗组,比较两组血清GC及ACTH浓度的差异.结果 放烧复合伤后血GC及ACTH水平显著升高,SB治疗组血GC和ACTH水平显著底于放烧复合伤组.SB组海马NMDA受体通道开放概率、开放时间常数τ1、τ2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显著低于放烧复合伤组.足量MK-801预处理的放烧复合伤组与SB组之间的血清GC和ACTH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SB通过降低NMDA受体的活性,抑制了严重创伤(放烧复合伤)小鼠HPA轴的亢进.

  • 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小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陆建华;粟永萍;程天民;杜智勇

    目的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明确颈交感神经阻滞可否成为严重创伤后续损害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 TBSA 15%Ⅲ度烧伤合并5 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SB治疗组(颈部注射利多卡因)及对照组(未给予SB治疗),观察两组动物2、5、7、10、15、20、30 d死亡率及7、14、21 d外周血RBC、WBC、BLT计数的变化,另外还观察SB治疗对放烧复合伤后3、6、14 d血清TNF-α、IL-1β、IL-6的影响.结果 SB治疗使放烧复合伤后5、7、10、15、20、30 d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使伤后7、14、21 d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显著增加;使伤后3、6、14 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SB显著降低放烧复合伤动物的死亡率,可以成为严重创伤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SB降低放烧复合伤动物死亡率可能是通过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而实现的.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