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嵌合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雪冬;桑建利;艾辉胜

    微嵌合体是指具有遗传差异的两个个体之间,其中某个体的微量细胞或DNA成分在另一个体内存在的状态.微嵌合体的发现及研究的历史表明,尽管研究微嵌合体的关注点已经囊括了形成、来源、分布、类型、与疾病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但研究对象均为自然获得的微嵌合体.众所周知,在某些临床治疗手段中,比如移植和输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微嵌合体,但相比于自然获得微嵌合体,对这些治疗中形成的医源性微嵌合体的研究显然不够详细.微移植是刚刚兴起的治疗白血病新方法,其效果明显,但机制尚不清楚,是否与微嵌合体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对微嵌合体的研究历史、发展前景略作综述,为有关微嵌合体在微移植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 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作者:吴惠惠;刘铁强;孙雪冬;黄晓梅;张锐;刘志强;满秋红;黄雅静;孙琪云

    本研究旨在建立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并进行鉴定.受、供鼠分别为雌性BALB/c和雄性C57BL/6J,H-2为全不相合.受鼠微移植前5d静脉接种WEHI-3细胞约1×l06个,微移植前3d开始给予MA化疗(米托蒽醌+阿糖胞苷),0d末次化疗后8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脾单个核细胞,回输细胞数分别为(3、6、12)×10 7个.化疗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受鼠不予GVHD预防.比较各组早期死亡率、白细胞恢复及白血病负荷情况.RT-PCR法检测微移植后供体嵌合率.从临床表现和病理情况综合评价微移植组小鼠GVHD情况.结果表明,化疗对照组早期死亡率为25%,(3、6、12)×107组分别为16.67%、8.33%、8.33%.(3、6)×107组白细胞恢复明显优于化疗对照和12×10 7组(P<0.05).白血病负荷(3、6、12)×10 7组明显低于化疗对照组(P<0.01),而(6、12)×107组明显低于3×10 7组(P<0.05).微移植后供体成分在2周之内以微嵌合形式存在.微移植组小鼠均未发生明显GVHD证据.结论:成功建立了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微移植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 微移植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红;李锦梅;王锦云;李娟娟

    目的:探讨微移植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2013年4月—2014年1月对25例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传统化疗联合输注HLA不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微移植治疗,治疗期间做好心理干预,严格落实层流洁净病房的工作制度、及健全的操作流程,定期检查消毒隔离及细菌学监测,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严密观察造血干细胞的回输急性期间并发症。结果25例患者顺利完成微移植治疗,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3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3.5 d;疾病缓解率为96%,1年无病生存率为88%,均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密切观察及加强护理是保证微移植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 “微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璇;郭树霞

    近年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方案已经发展到了个体化阶段.“微移植”(microtransplantation)是指在治疗AML时,将化学疗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免疫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被称为治疗AML的“新利器”.

  • 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

    作者:冯小华;李宝平

    目的 探讨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0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其对微移植及抗血管生成化疗治疗的接受度分为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组51例和单纯抗血管生成化疗组53例,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组接受微移植+抗血管生成化疗治疗,单纯抗血管生成化疗组仅进行单纯抗血管生成化疗.采用χ2检验比较临床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总改善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差异.结果 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抗血管生成化疗组(70.6%vs5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单纯抗血管生成化疗组(94.1%vs8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5);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单纯抗血管生成化疗组(90.2%vs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7,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移植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探讨微移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后期护理干预效果

    作者:谢英

    目的:对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经微移植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后期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从该院血液科门诊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4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微移植方法治疗,并在后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对该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实施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价。结果①该组140例有0例GVHD患者,其中有112例完全缓解,CR率为80%。经过24个月的随访调查发现,共有41例患者生存,其2年的生存率为29.29%。②和护理前比较,该组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环境状况和整体状况等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经微移植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经后期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治疗

    作者:邵宗鸿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支持两种治疗。1 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是AA的“治本”治疗,也是“扛鼎”治疗。其总的机理是:抑制T淋巴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产生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解除此类因子对造血细胞的抑制或/和破坏,进而重建造血。该类治疗主要包括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胞霉素A(CsA)、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大剂量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HDIVIG)、环磷酰胺(CTX)及干细胞移植(特别是“微移植”)前的“预处理”等。

  • 肝功能异常的血液病患者行微移植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士源

    目的:探索肝功能异常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微移植的安全性,以及肝功能异常对微移植疗效可能的影响。方法入组患者共28例,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者12例,对照组16例。所有病例均依据其原发病进行相应方案的预处理,接受亲缘HLA 5/10相合微移植。治疗中监测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造血恢复情况及原发病缓解情况。结果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者在后续治疗中更倾向于发生肝功能异常,且总体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的时间较对照无显著差异。微移植前原发病未完全缓解是治疗后未获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OR=22.500,95%CI.[2.031~249.239],P=0.011)。结论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在后续治疗中更易发生肝功能异常,但不影响微移植过程中造血的恢复,也不是原发病未缓解的危险因素。

  • 微移植治疗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17例疗效观察

    作者:焦雯静;张亚莉;刘接班;李瑞花

    目的:探讨微移植治疗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综合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行微移植治疗的AML患者17例,予不同诱导化疗方案联合微移植后评价疗效,获得诱导缓解后,给予规律巩固维持治疗,随访2年内患者生存及复发情况.结果:17例AML缓解后采用微移植治疗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率82.35%.出院后两年内共复发2例,复发率11.76%,死亡2例,死亡率11.76%,两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64.71%和88.24%.全部患者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结论:在逐步完善并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微移植可成为AML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

  • 不同巩固治疗方式对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汪弘毅;鲍协炳;唐晓文;孙爱宁;吴德沛;周海侠;仇惠英

    目的 探索成人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完全缓解(CR)后不同巩固治疗方式对AML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107例非难治性成人低危组AML患者病例资料,以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为主的巩固化疗方案为对照(化疗组,38例),探索不同巩固治疗方式(微移植16例、自体移植14例及异基因移植39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07例患者中,男59例,女48例,中位年龄33(16~5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6.5(5.3~79.1)个月,总复发率为20.6%(22/107),总死亡率为18.7%(20/107).化疗、微移植、自体移植及异基因移植组5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39.7%、6.2%、14.3%及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移植、自体移植及异基因移植组CIR均显著低于化疗组.化疗、微移植、自体移植及异基因移植组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44.7%、93.8%、85.7%及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其中微移植、自体移植及异基因移植组间PFS率相近,化疗组5年PFS率低.四组5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54.9%、100%、92.9%及77.4%(P=0.076).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HD-Ara-C巩固化疗,异基因移植可改善PFS (HR=0.376,P=0.031),但不能改善OS (HR=0.527,P=0.179);微移植及自体移植均不能改善PFS及OS (P值均>0.05).结论 与HD-Ara-C巩固化疗相比,异基因移植明显降低CIR,改善PFS率,但治疗相关死亡率高.自体移植及微移植疗效与HD-Ara-C巩固化疗相当,可作为低危组AML巩固治疗的一种选择.

  • 地西他滨联合微移植巩固治疗首次完全缓解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李渭阳;冯宇锋;马骁;仇惠英;傅琤琤;唐晓文;韩悦;吴德沛;孙爱宁

    目的 探索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第1次完全缓解(CR1)后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微移植巩固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9月诊治的37例CR1老年(≥60岁)AM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微移植(微移植组,19例)与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巩固治疗(化疗组,18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起病时的年龄、WBC水平、疾病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两种巩固治疗方案的耐受性均良好,微移植组与化疗组的CTC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 (7/19)对27.8% (5/18),Z=0.347,P=0.728].微移植组与化疗组中性粒细胞恢复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和13 d(z=1.599,P=0.110),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和12 d(z=-1.314,P=0.189).微移植组患者均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微移植组与化疗组的2年无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50.7%和24.3% (P=0.047),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9%和30.0%(P=0.071).结论 对于老年AML患者,地西他滨联合微移植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巩固方案.

  • 一例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联合微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仉慧娟;童浩;张燕晖;陈荔;陈懿;杨洋;孙洁薇;周晖;丰明星

    目的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CAR-T)细胞联合微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依据患者诊断及病情选择VILD方案,停化疗第2~5天回输供者CAR-T细胞,第4天回输同供者动员后6/10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骨髓抑制期患者出现发热、C反应蛋白的急剧升高(峰值336 mg/L),显著升高的血清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颈部皮疹,分别给予抗CD25抗体、骨髓腔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预防严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并给予抗感染、保护脏器等对症支持治疗.做好输注造血干细胞、CAR-T细胞前后的护理及后期皮肤、肠道的护理.结果 经复查骨髓象,该患者完全缓解.结论 该病例评价疗效达完全缓解,表明此种治疗方案对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 “微移植”治疗7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璇;郭树霞

    目的:探讨“微移植”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12~2015-06本院血液科7例住院AML患者,采用“化疗联合分次输注动员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简称“微移植”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停止治疗,随访2年,观察患者生存及复发情况后.结果:7例患者在第1个疗程后均获得了完全缓解(CR).随访2年内,1例复发,复发率14.3%,1例死亡,死亡率14.3%,其余5例病人均处于CR.2年的DSF为71.4%,OS为85.7%.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急性或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临床表现.结论:“微移植”治疗成人AML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应用安全方便是其突出的特点.

  • 微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随访

    作者:韩娜;丰明星;赵伟伟;冯波;赵德侠;陈荔;桂欣瑶;陈燕琴

    目的:观察微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并进行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选择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微移植治疗的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70例,其中血缘相关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合供者58例、血缘不相关的HLA不相合供者12例.均在微移植前及每次微移植后2个月发放WHOQOL-BREF问卷调查,对比微移植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完全缓解率达80%,2年无病生存率达39%;与微移植前比较,生活质量评分各指标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微移植是目前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新的有效方法,而且微移植后长期存活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 我国微移植技术治疗老年白血病优势明显

    作者:

    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日前经解放军307医院印证表明:应用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移植和化疗.相关研究成果于今年9月发表在美国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一肿瘤》.

  • 大鼠胎脑黑质细胞培养及PD鼠纹状体内悬液微移植研究

    作者:马以骝;杨志敏;冯忠堂;余化霖;王亚明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移植存活率和保存供体组织.方法:胎脑黑质细胞原代培养6天后,做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其生物活性,进行移植质量的人为控制.然后,比较各种移植技术对移植后细胞存活率、胶质细胞反应程度及功能改善的影响.实验动物分A、B、C、D四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立即单靶点移植组,C组为立即多靶点微移植组,D组为培养后多靶点微移植组.结果:B、C、D组术后均有功能改善,C组各时间点均比B组改善显著(P<0.01),D组术后1月、2月的功能改善程度较C组明显P<0.01).组织学也证实:C、D组与B组相比,移植细胞存活率及与宿主脑的整合程度显著提高,细胞外溢现象少,炎症及胶质细胞反应轻微,且移植细胞有存活-迁移-分化-神经纤维再分布的发育规律.结论:①移植的黑质细胞能通过结构整合重塑神经功能.②多靶点微移植较经典悬液移植技术能提高存活率和神经纤维再分布程度,减轻非特异性炎症和胶质细胞反应.③黑质细胞体外培养为其生物活性鉴定和建立供体组织库提供实验依据.④移植实验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值得注意.

  • 1例“微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谭海花;刘慧玲;刘佳丽;申玉珍

    目的:探讨微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例符合条件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供者为患者亲生儿子,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均不相合,通过微移植的方法将供者造血干细胞先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再培养处理后输注给化疗后的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并给予精细化的护理。结果患者微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效果理想。结论加强医护沟通,取得供患者双方积极配合,并做好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保存、运输及输注、并发症观察及预防等专科护理工作是微移植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微移植 白血病 护理
  • “微移植”解老年白血病治疗困局

    作者:魏忠涛;郑婕;钱顺妮;王倩;余杰

    老年患者难过化疗关张爹爹家住武汉市江岸区,去年78岁,有高血压和心脏病.2010年8月,他突然发39℃以上的高烧,持续3天没有一丝减退的迹象,经注射退烧药治疗后,高烧依然不退,转诊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 《微移植治疗完全缓解期中青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长期随访》解读

    作者:艾辉胜;孙琪云

    2011年10月一篇名为《HLA不相合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改善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化疗效果》的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Blood发表,虽然只是58例小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但是,该文却在国内外血液和移植界引起巨大反响.

  • 微移植——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新策略

    作者:张利铭;黄知平

    目前老年白血病的界定尚不十分明确,文献报道50~70岁不等,多数学者将年龄≥60岁定义为老年白血病[1].我国老年白血病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见,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60~69岁为发病高峰.老年AML具有脏器功能差、化疗后造血恢复慢、耐药率高等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其诱导缓解率仅40%左右、持续完全缓解(CR)时间<12个月、中位生存期<2年[2-3].非清髓或减低预处理强度(RIC)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有望治愈部分老年白血病,但缺乏HLA相合供者及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限制其在临床应用;半相合RIC移植解决了供者问题,但GVHD、感染导致高移植相关病死率.尤其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国内外无明确优化方案推荐,多采取姑息支持治疗,预后极差,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急需探寻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