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

    作者:陈忠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AAA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成为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自1951年首次报道应用人工移植物治疗AAA后,开放手术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远期疗效十分理想.AAA的腔内修复(EVAR)在1991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后,发展迅速,技术及器材不断改进,并已经有多个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显示其在降低围术期病死率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目前EVAR可以在国内许多单位开展,已经成为治疗AAA的常用手段.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扩展近端锚定区的探讨

    作者: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 mm的9例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ADA) 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 (DTAA) 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EVR)治疗(联合治疗组),另6例ADA患者直接行EVR,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直接修复组).结果 10例患者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病例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第12天死亡.9例ADA患者功能围手术期无与血管有关的并发症.直接修复组中2例术后早期出现头晕,静滴甘露醇4~5 d后缓解.9例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期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所有病例原发破口封闭,胸主动脉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真腔扩大.结论处理胸主动脉EVR近端锚定区不足时,辅助性动脉旁路和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可以拓展EVR在DeBakey Ⅲ型ADA和DTAA中的应用.

  • 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41例治疗体会

    作者:王玉琦;符伟国;施德兵;陈斌;郭大乔;徐欣;蒋俊豪;杨珏;史振宇;董智慧;竺挺;李炜淼

    目的 总结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41例胸降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4例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二期(1周后)或一期行腔内修复治疗.结果 41例移植物均被放置在预定位置.2例患者(4.9%)围手术期分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18例患者(43.9%)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4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4.9%)患者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透析时间超过30 d.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脑卒中、截瘫、动脉瘤破裂或肢体严重缺血等并发症.26例(63.4%)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 ±4.2)个月].1例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于支架型人工血管连接处出现Ⅲ型内漏,均再次行腔内修复治疗.2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大直径缩小0~22 mm,平均(8.3±4.5)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均通畅.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胸降主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条件者,特别对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应优先考虑腔内修复治疗.

  • 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常光其;李晓曦;陈伟;李家平;胡作军;姚陈;林勇杰;王深明

    目的 探讨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建立各种解剖外旁路来重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以延长锚定区,然后一期或分期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采取颈动脉入路或股动脉入路来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 全组34例中升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弓部夹层26例,除1例术中死亡外,其余33例均成功接受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0 d病死率为8.8%(3/34),内漏发生率为11.8%(4/34),脑梗死发生率为5.9%(2/34).随访6~70个月,平均24.5个月,2例失访.结果 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6例,部分血栓形成13例.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的特点,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 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14例

    作者:兰勇;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蒋俊豪;陈斌;徐欣;杨珏;史振宇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腔内修复孤立性髂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髂总动脉瘤8例,左髂总动脉瘤5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1例.髂动脉瘤腔内修复的标准是瘤体直径>3.0 cm.结果 14例均取得技术成功.8例右髂总动脉瘤,钢圈栓塞右髂内动脉后选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其中1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下端,选用AUI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加股-股动脉旁路术.5例左髂总动脉瘤栓塞同侧髂内动脉后选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1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行钢圈栓塞后选用直型支架覆盖左髂内动脉开口.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远近端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明显渗漏.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经抢救痊愈,其余13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CTA随访10.2个月(3~19个月),瘤体无增大,支架无移位,无内漏,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具有可行、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 3种覆膜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早期和中期疗效

    作者:任长伟;许尚栋;黄连军;郭曦;阳晟;金秀峰;周坤;高慧强;刘朝亮

    目的 对比3种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早期和中期疗效.方法 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20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分别使用Grikin、Hercules和Talent 3种品牌的覆膜支架,Grikin组59例、Hercules组91例、Talent组53例,截至2012年7月,患者随访1~ 132个月,平均(57.0±22.7)个月.出院前行胸部大血管CTA检查,其后每年复查CTA.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早、中期疗效,包括术后死亡比例、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期死亡比例和二次手术率.结果 3组患者30天内死亡分别为Grikin组3例(5.1%,3/59),Hercules组3例(3.3%,3/91),Talent 组2例(3.8%,2/53),P=0.890.随访期间死亡Grikin组12例(21.4%,12/56)、Hercules组11例(12.5%,11/88)、Talent组11例(21.6%,11/51),P=0.26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术后8年3组生存率分别为Grikin组71.1%、Hercules组84.1%、Talent组66.0%,P=0.057.3组中支架远端明显扩张的患者为Grikin组2例(3.6%,2/56),Hercules组15例(17.0%,15/88),Talent组9例(17.6%,9/51),P=0.025.随访期内接受二次腔内修复术Grinkin组4例(7.1%,4/56),Hercules组6例(6.8%,6/88),Talent组4例(7.8%,4/51),P=0.980.术后8年免于二次腔内修复术的比率分别为Grinkin组90%,Hercules组88.7%,Talent组84.0%.结论 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3种覆膜支架的早期疗效、随访期生存率,二次手术率无显著差异.覆膜支架远端过度扩张的比例,Grikin组显著低于Hercules组和Talent组.渐细覆膜支架更适合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作者:赵健飞;姜国忠;魏福庆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928例,取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138例患者体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耐药性监测。结果928例患者中138例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4.87%;细菌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3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株占59.85%,革兰阴性菌51株占38.64%,真菌2株占1.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代表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81.82%;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以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对氯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磺胺甲唑/甲氧苄啶和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60.00%,对头孢吡肟的耐药性较低,<57.89%。结论导致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样,早期经验性治疗可联合给药,同时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根据监测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弓部重建

    作者:孙立忠;戎天华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外科急症,其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致死率高,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随着主动脉外科的快速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外,还出现了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杂交手术、主动脉腔内修复等技术.但是治疗方法越多,越能说明该疾病缺乏统一、简便、安全、有效的适合所有患者的手术方式.由于主动脉弓在解剖、功能及病理改变上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弓部重建的适策略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将目前开展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重建方法进行综述,并做简析.

  • 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瘤围术期护理中的相关风险因素调查

    作者:林平;余国芝;凌成平

    目的:调查腔内修复(EVR)治疗胸主动脉瘤(TAA)围术期护理中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09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需经腔内修复治疗的胸主动脉瘤患者5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密切观察研究,观察并分析围手术期护理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针对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因素有焦虑、高血压、疼痛、体位不适等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高血压和疼痛因素的发生率分别为82.0%、78.0%,明显高于其余风险因素发生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A围手术期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分析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并针对相应的因素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 我国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任重道远解放军总医院着手普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

    作者:刘志学

    2010年5月27日,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推出"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高级课程之即,我国知名血管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郭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主动脉腔内技术"发展进程强调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腔内技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无论从循证医学上还是从技术革新上均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在治疗复杂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技术上的挑战还远没有结束,总体上,各类器材和技术的发展正日臻完善.但就目前全国业内,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而言,腔内修复技术推广普及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远期效果与开放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贾浩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腹主动脉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腔内修复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其他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也低于对照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腹主动脉瘤患者采用现代微创腔内修复术治疗,疗效更加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 胸主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一凡

    胸主动脉是人体内重要大血管,胸主动脉病变根据所在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及创伤等.传统的外科手术常因其复杂的解剖关系,未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自1987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首次成功用于胸主动脉疾病治疗以来,即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仍存有许多不确定性,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

  • 携手两岸四地,为学术的和谐发展不辍不悔——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常光其教授

    作者:刘志学

    2013年7月25日至28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3)暨第二届海峡血管论坛在羊城广州隆重召开.据记者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常光其教授在继续出任本届大会执行主席的同时,还担任了多场卫星会会议主席,主持了多场专题学术论坛,并在会上作了《慢性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ACCP9抗凝的新进展》、《裸支架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中的应用》等多场学术报告.

  • 加强新型微创培训提升整体治疗水平解放军总医院面向全国推出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高级课程

    作者:凌寒

    "加强腔内血管外科医生的学术和技术交流,缩小不同城市、不同规模医院以及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上的技术差距,是促进我国主动脉腔内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高级课程培训班开课仪式上,我国知名血管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郭伟教授强调说.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张成超;吴继东;刘宏;赵京;李新宇;张宇;刘苏建

    目的 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2012年7月~2013年2月经腔内治疗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条件下确定诊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全身麻醉条件下行腔内隔绝术.按照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计划,观察瘤体形态学改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腔内技术成功率100%(7/7),临床成功率100%(7/7),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无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封闭,部分封闭2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2例,夹层累及腹腔干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累及一侧肾动脉2例,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2例,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存在远端破口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无截瘫情况发生,经过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均正常存活,无新破口出现.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在血压控制平稳条件下,应尽快完成腔内修复治疗,对于夹层累及多个脏器动脉情况,应观察脏器血液灌注流速及流量,如有脏器严重缺血情况出现,应及时放置支架缓解血供,对于多个远端破口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避免并发症的基础上尽早完成破口的封闭,并加强随访,观察病变处的动态变化.

  • 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作者:林冬群;郑远;黄伯湘;彭勃;王侃;林宇

    目的 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60例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的患者,体外循环下开放手术36例,杂交手术10例,完全血管腔内治疗14例.结果 围术期手术30 d内死亡3人,均为A型夹层,其余均经治疗后恢复.腔内治疗支架近端轻度内漏3例,出院时复查内漏2例消失.结论 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处理需根据病变类型、累及范围、起病缓急、患者年龄、全身情况综合考虑,采用个性化的方案.

  • 补片扩大成型术构建猪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模型

    作者:吴巍巍;姜雪莺;刘暴;宋小军;刘昌伟

    目的 探索使用补片扩大成型技术建立猪腹主动脉瘤模型,验证其作为动脉瘤腔内修复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猪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术构建腹主动脉瘤模型,随即进行动脉造影,并实施覆膜支架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造影.结果 完成腹主动脉瘤模型建立及腔内修复10例,所有模型建立均获得成功,术中测量肾下腹主动脉直径平均为(10.5±0.4)mm;动脉瘤模型大直径平均为(26.3±3.1)mm,直径平均增加(15.7±3.1)mm;动脉瘤模型建立前、后的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1例因腔内修复时支架遮盖肾动脉于术后24 h死亡,其余实验猪手术过程平稳,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未发生意外死亡,围手术期1个月及术后3个月生存率均为90%.腔内修复发生Ⅱ型内漏1例(10%),随访3个月造影均无内漏.结论 全身麻醉下开腹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技术构建猪腹主动脉瘤模型安全有效,该模型可作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的动物模型.

  •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治疗

    作者:叶炜;刘昌伟;宋小军;李拥军;刘暴;郑月宏;曾嵘

    目的:总结分析125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TEVAR)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25例,临床数据包括发病特点、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2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共植入支架135枚。13例覆盖左侧锁骨下动脉、16例重建左侧锁骨下动脉、10例行内脏动脉重建。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主要并发症包括单侧肾梗死1例;肾动脉出血2例;脑梗死2例;心肌梗死1例;肾功能障碍2例,其中1例导致永久透析;切口和穿刺部位并发症5例。全组平均住院花费(112657±58921)元,其中复杂性夹层的住院花费显著高于非复杂性夹层的患者[(171623±93635)元比(92531±48721)元, P<0.001]。全组患者除14例(11.2%)失访,其余患者随访3~120个月,平均(23.5±11.2)个月,随访期内共有3例死亡,其中1例在术后1年死于夹层破裂,2例分别因脑血管意外和肿瘤死亡。随访中无再次干预病例。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尽管治疗费用更高,复杂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手术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 快速起搏用于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精确释放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黄文晖;何鹏程;罗建方;刘媛;陈纪言;谭宁;周颖玲

    目的 比较快速人工心脏起搏与硝普钠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移植物定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经广东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入选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主动脉疾病择期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TEVAR)的197例患者(夹层175例,动脉瘤22例).随机分为硝普钠组(n=98)和快速人工心脏起搏组(n=99),在腔内修复治疗术中分别应用上述两种方法以助移植物的准确定位与释放.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移植物定位及释放准确性、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肾功能和神经认识功能变化以及内漏和截/偏瘫发生率.结果快速人工心脏起搏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右室起搏电极,并成功实施快速人工心脏起搏.快速人工心脏起搏组的主动脉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硝普钠组[(47±5)比(82±7) mm Hg,P=0.003],其血压恢复时间[(9±2)s比(481±107)s,P<0.01]及手术时间[(94±16)min比(103±24)min,P<0.01]均明显短于硝普钠组,并且快速起博组移植物定位及释放准确性明显高于硝普钠组[(2±1)mm比(4±3)mm,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肾功能及神经认知功能和内漏、截/偏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硝普钠相比,快速人工心脏起博可安全应用于TEVAR,缩短手术时间,还有助于移植物的准确定位与释放.

  • 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处理分析

    作者:杜昕;郭伟;刘小平;贾鑫;张敏宏;尹太;张宏鹏;马晓辉;熊江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Ⅱ型内漏的处理.方法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10例确诊肾下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病例,根据内漏罪犯血管不同,选择腔内途径超选择栓塞结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腔内注射纤维蛋白胶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接受治疗,8例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6)个月(1~6个月),二次干预年限平均(62±39)个月(11~132个月);罪犯血管肠系膜下动脉来源3例,2例经肠系膜上动脉入路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未治;髂内动脉来源1例,髂内动脉-腰动脉来源3例,均经弹簧圈栓塞;腰动脉来源3例,2例经皮穿刺球囊内注射治疗,1例弹簧圈栓塞.随访期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初期技术成功率44%,再干预率33%,总体治疗有效率89%.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整体自然预后较温和,对造成瘤体持续显著增长者可积极干预,腔内栓塞结合瘤腔内注射术是一种近期效果尚可.

187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