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表型及其心肌样细胞的分化潜能

    作者:闫小宾;李琼;郭志坤;齐立杰;罗欢欢;李和

    目的 鉴定兔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的生物学表型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成年兔肩胛区皮下脂肪组织经消化、培养,观察其形态变化.第3代细胞进行CD29、CD34、CD44、CD105免疫细胞化学显色、免疫荧光单标、双标及三标显色.5-氮杂胞苷(5-aza)诱导ADMSCs 7d,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显示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和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结果 ADMSCs开始为圆形,后逐渐伸展,呈现形态多样性.90%以上的第3代细胞阳性表达CD29、CD44、CD105,三者共表达于胞质中.CD34阴性表达.CD分子表达阳性的细胞70.59%±1.26%表达Troponin-Ⅰ,71.98%±1.13%表达MHC.结论 90%以上的ADMSCs共表达干细胞表面标记CD29、CD44、CD105,它们具有很强的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潜能.

  •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变应性鼻炎小鼠 T 细胞免疫状态的研究

    作者:李冠雪;刘艳慧;申聪香;文忠;张沈华;杨柯柯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对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辅助性T细胞( Th)、调节性T细胞( Treg)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Balb/c小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分组表示为:致敏/激发/处理),分别为实验组1(OVA/OVA/高剂量ADSC)、实验组2(OVA/OVA/低剂量ADSC)、实验组3(OVA/OVA/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4(OVA/OVA/0)、对照组1(PBS/PBS/0)和对照组2(0/0/0)。常规分离提取小鼠ADSC,卵清蛋白( ovalbumin,OVA)联合氢氧化铝构建AR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CM-Dil标记的ADSC (高剂量组:3×106;低剂量组:1×106)连续3 d,48 h后处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 )4、IL-6、IL-10和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的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脾脏中上述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DSC在AR模型鼠鼻黏膜中的迁移分布,鼻黏膜HE染色观察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ADSC。 AR模型小鼠症状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1与实验组4相比,血清 IL-4、IL-6水平下调[组1:(17.95±7.78)、(27.51±5.93)pg/ml;组4:(56.82±9.12)、(70.03±7.22) pg/ml],IFN-γ、IL-10水平上调[组1:(367.74±13.79)、(417.10±72.40)pg/ml;组4:(199.46±11.25)、(122.50±15.57)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实验组1与实验组2相比,血清IL-4、IL-6水平下调[组1:(17.95±7.78)、(27.51±5.93) pg/ml;组2:(41.57±12.27)、(56.21±9.23) pg/ml],IFN-γ、IL-10水平上调[组1:(367.74±13.79)、(417.10±72.40)pg/ml;组2:(281.77±30.41)、(203.45±87.1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上述4种细胞因子mRNA水平与蛋白质水平呈现相同的变化特点。荧光显微镜下CM-Dil标记的ADSC可向鼻黏膜迁移分布,实验组1较实验组2有更明显的红色荧光。实验组1和实验组2较实验组4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经静脉注入的ADSC可向AR模型小鼠鼻黏膜迁移,并发挥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调节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和Treg细胞的功能而发挥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剂量相关。

  •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于婷;陈薇

    间充质干细胞早发现于骨髓中,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潜能,并且具有很多优势,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等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

  •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因子间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秋青;师帅南;王玉亮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中胚层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干细胞、胰岛样细胞等.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通过分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前列腺素E2(PGE2)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又能在炎性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的预刺激下增强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在脂肪组织中存在丰富的,使MSCs成为成年干细胞非常有吸引力的来源.本文对目前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以上3种免疫调节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问题与更好的应用

    作者:项杰;张劼

    背景: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风险明显增加.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方案包括积极调控血糖、局部组织的清创、抗感染、血液循环重建等,疗效不够理想,仍需不断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近期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糖尿病足愈合、改善临床症状.目的:对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12年至2017年在 PubMed 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关键词"mesenchymal stem cell,diabetic foot",中文检索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糖尿病足治疗",检索文献类型为原创性论著、综述等.排除研究时间过早及与研究目的不符的文献,纳入4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前景并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均有作用,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无免疫限制,肌肉注射有效.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丰富,倍增时间短,存活时间长.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布广,容易分离提取.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好,腹腔内注射有效,其中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治疗糖尿病足佳的选择.

  • 小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蛋白质组学分析

    作者:杨清建;毕波;陈亮;曾继平;杨平;周轶群;郭妤;朱晶晶;朱宁文

    目的 比较ADSCs和皮肤成纤维细胞(FBs)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ADSCs和皮肤FBs,提取ADSCs和FBs的胞浆蛋白,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测定细胞因子表达量,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分析两者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主要细胞因子.结果 共有31种细胞因子仅ADSCs分泌,FBs不分泌;ADSCs分泌占优势的细胞因子共20种.VEGF、FGF-21等在ADSCs裂解液中含量明显多于在FBs裂解液中含量(P<0.05),HGF、PDGF-C等仅在ADSCs裂解液中检测到.结论 ADSCs与FB分泌的细胞因子之间有明显差异.与FBs相比,ADSCs能够分泌更多种类的细胞因子.

  • 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朱希山;台卫平;施薇;安广宇

    本研究中我们分离骨髓和脂肪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研究脂肪来源(adipose-derived mesenchemal stem cell,AMSC)和骨髓来源(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emal stem cell,BMSC)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它们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AMSC和BMSC均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MLR的T细胞增殖中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AMSC和BMSC都可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AMSC均较BMSC弱,但是AMSC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两者在Th0向Th1或Th2分化中所起的作用是基本相似的,主要抑制Th0向Th1细胞(IL-2和IFN-γ生成细胞)的分化,而对向Th2细胞(IL-4和IL-10生成细胞)分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所以,AMSC和BMSC具有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因AMSC取材方便而成为更佳的材料来源.

  • 纳米脂肪改善裸鼠光老化皮肤质地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惠真;李伟;许鹏;于倩;张文杰;林晓曦

    目的:初步探讨纳米脂肪改善紫外线诱导的光老化裸鼠皮肤质地的作用和机理,为纳米脂肪在临床中应用于皮肤光老化治疗提供相关证据。方法选用6~8周龄雌性BALB/c裸鼠18只,分为4组:Control组(不行任何干预,n=6),PBS-UVB组(紫外线照射+PBS 注射),ADSCs-UVB 组(紫外线照射+ADSCs 注射,n=6),Nanofat-UVB 组(紫外线照射+nanofat注射,n=6)。注射4周后取材,肉眼观察各组裸鼠皮肤质地;HE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裸鼠皮肤结构、真皮层厚度和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免疫组织化学CD31、Ki-67染色观察皮肤微血管及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注射4周后,皮肤大体观发现ADSCs-UVB组、Nanofat-UVB组与PBS-UVB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ADSCs-UVB组、Nanofat-UVB组较PBS-UVB组真皮厚(P<0.05),且ADSCs-UVB组比Nanofat-UVB组真皮厚(P<0.05)。ADSCs-UVB组和Nanofat-UVB组均较PBS-UVB组微血管密度高(P<0.05),ADSCs-UVB组与Nanofat-UVB组间微血管密度无差异(P>0.05)。 ADSCs-UVB组较Nanofat-UVB组表皮细胞增殖多(P<0.05),在真皮细胞增殖上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纳米脂肪具有促进真皮中胶原生成、微血管密度增加及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 鞘氨醇激酶1修饰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组织工程化骨成骨效果的影响

    作者:吴景冬;李皓桓

    目的 研究鞘氨醇激酶1 (sphingosine kinase 1,SPK1)修饰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对组织工程化骨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从SD大鼠脂肪细胞中分离提取的ADSC分为对照组(CON组)与实验组(SPK1组),分别感染10 MOI的CON和SPK1慢病毒,在感染病毒14 d后,分别使用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检测A595nm和A490nm以判定成骨、成脂能力,检测两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变化.构建SD大鼠股骨缺损模型,在CON与SPK1两组ADSC与β磷酸三钙陶瓷(β-TCP)结合后,将组织工程骨填压至缺损处,4、6周后X线检测大鼠骨缺损修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PK1、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7)表达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CON和SPK1慢病毒感染效率分别为94.4%、94.9%;CON和SPK1组SPK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0.10) vs.(1.29±0.17),P<0.05;CON和SPK1组A595nm分别为(0.20±0.02)vs.(0.41±0.01),A490nm分别为(0.72±0.01) vs.(0.51±0.02),均P<0.05.CON与SPK1的ALP活性分别为(1.42±0.09) vs.(2.68±0.09),P<0.01.在骨缺损修复中,第4周SPK1组大鼠骨缺损处形成的高密度组织面积显著大于CON组,在第6周时SPK1组大鼠骨缺损治愈,而CON组则尚有缺损.CON和SPK1组在感染病毒48 h后BMP7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3±0.16) vs.(4.46±0.23),P<0.05.结论 SPK1修饰的ADSC体外、体内成骨能力增强,其机制可能与BMP7激活相关.

  • 不同细胞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茗;鲁峰;高建华;廖云君

    目的 探讨应用自人脂肪组织来源的不同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寻找促进移植物存活率的佳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为干细胞进一步运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临床抽脂病人获取脂肪组织并提炼细胞,将0.3 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以下细胞进行混合处理:(1)低氧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组);(2)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组);(3)血管基质层细胞(SVFs)(C组);(4)加完全培养基的单纯脂肪颗粒为对照组(D组)脂肪颗粒与相应细胞混合后,注射移植于6只裸鼠背部皮下.术后3个月观察移植物情况,通过组织学、HE染色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A~D组湿重分别为(61.67±8.165)、(91.67±1.472)、(96.67±5.164)和(40.83±4.916)mg,A、B、C组脂肪存活率均高于D组(P<0.05),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都高于A组.A、B、C组血管密度均高于组D,且C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B、C组存活脂肪细胞计数均高于D组,且B、C组高(P<0.05),纤维组织计数均低于D组(P<0.05).结论 来源于人自体干细胞复合脂肪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的成活率,其中血管基质层细胞及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脂肪的存活率高.

  •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作用

    作者:孙传伟;陈华德;卞徽宁;郑少逸;刘族安;赖文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ADSCs)移植在全层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25只SD大鼠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移植胶原膜(胶原膜组)、ADSCs+胶原膜( ADSCs+胶原膜组)后覆盖异体SD大鼠皮肤及直接以异体SD大鼠皮肤覆盖(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创口的愈合速度,并通过愈合皮肤抗拉力实验、HE染色、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愈合后皮肤的抗拉性、组织学改变及ADSCs的表达。结果 ADSCs及胶原膜对大鼠一般情况无明显影响;ADSCs+胶原膜组创面愈合率为(94.24±3.1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84.57±2.42)%及胶原膜组的(84.72±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SCs+胶原膜组皮肤的大拉力、弹性位移和拉伸率与空白对照组及胶原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DSCs+胶原膜组皮肤真皮层中存在大量类似于正常皮肤的毛囊结构;在ADSCs+胶原膜组愈合创面皮肤组织中可追踪到雄性大鼠来源细胞的阳性表达。结论 ADSCs能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

  • Pax6基因转染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

    作者:刘卫华;刘漪沦;刘海荣;罗永慧;徐金眉

    目的 探讨应用Pax6基因转染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 取健康5~6周龄C57BL/6小鼠双侧腹股沟脂肪,分离、培养ADM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基因转染.设未转染组(A组)、pcDNA3.1空质粒组(B组)和pcDNA3.1-Pax6重组质粒组(C组),转染48 h后取B、C组进行G418筛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ax6蛋白以及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细胞角蛋白12 (cytokeratin 12,CK-12)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CK-12mRNA表达. 结果 A、B组细胞形态无改变;C组筛选出两类不同形状的细胞克隆,一类呈“铺路石”状,形态类似角膜上皮细胞,命名为筛选克隆1;另一类呈网状,有3~7个细胞突起,命名为筛选克隆2.Western blot检测示,A、B组Pax6蛋白表达均为阴性,C组两类细胞克隆均有Pax6蛋白表达;仅C组筛选克隆1CK-12蛋白表达为阳性,其余3组均为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C组筛选克隆1的CK-12 mRNA相对表达量为8.64±0.73,高于筛选克隆2(0.55±0.42)、B组(1.36±0.40)和A组(1.00±0.00)(P<0.05);A、B组以及C组筛选克隆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ax6基因转染能够诱导小鼠ADMSCs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同时促进CK-12表达,为组织工程角膜构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上皮细胞来源.

  • 三甲氧苄嗪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唐茂涵;张艳杰;刘银;苏智广

    目的 研究三甲氧苄嗪(TMZ)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氧化应激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双酶消化获得SD大鼠脂肪组织的ADSCs,进行流式细胞学鉴定和多向分化潜能评估;应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ADSCs损伤凋亡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TMZ(250 μmol/L、500 μmo[/L)干预氧化应激损伤的过程;Hoechst 33342染色定性分析凋亡细胞形态;JC-1线粒体膜电位染色和线粒体电镜检测观察TMZ作用下线粒体损伤逆转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MZ对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的影响;通过检测活性氧簇(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评价TMZ对ADSCs抗氧化能力的作用.结果 获取的ADSCs,阳性表达CD29和CD90抗原,低或不表达CD34、CD45及CD31;ADSCs能够成功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骨性细胞;H2O2处理ADSCs,细胞凋亡数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结构破坏崩解,保护性凋亡蛋白(Bc12)表达下降,凋亡蛋白(Bax、Bad、Caspase3)表达上调;胞内ROS含量与MDA的质量摩尔浓度上升,SOD的活性和GSH的质量摩尔浓度降低.TMZ对ADSCs有浓度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可降低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逆转线粒体低电位,减轻H2O2对线粒体结构的损伤,提高Bcl2的表达和下调Bax、Bad及Caspase3的表达,减低过量的ROS和MDA,恢复SOD和GSH的抗氧化系统功能.结论 TMZ通过调控保护性蛋白的表达和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提高ADSCs的存活率,从而逆转氧化应激损伤.

  • ADSC-bFGF对大鼠背部带蒂皮瓣存活率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丹;杨大平;岳叶丽;皮刚

    目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DSC-bFGF)对大鼠背部带蒂皮瓣模型存活率的影响.方法:获得SD大鼠腹股沟脂肪,经体外分离、培养并进行多功能分化潜能的鉴定.MTT法检测bFGF培养液对ADSC的影响.建立大鼠背部自身对照带蒂皮瓣模型.应用CM-DiⅠ荧光染料标记ADSC.在皮瓣可预测坏死区域分别给予A1组bFGF、A2组ADSC、A3组bFGF-ADSC、B组生理盐水.全部动物于术后7天测量皮瓣成活面积、HE染色、冰冻切片的CD31荧光显影,统计学分析ADSC-bFGF促进皮瓣成活的作用.结果:bFGF有明显促ADSC增殖作用,增值快的低浓度为5μg/L.A3组皮瓣成活率、毛细血管增生均显著高于其它组.结论:bFGF可促ADSC增值,具有协同作用.ADSC-bFGF可高效的刺激大鼠背部自身对照带蒂皮瓣的血管新生,显著的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糖基化改装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其骨髓归巢及成骨的研究

    作者:金鑫;王宝泉;童伟;刘先哲;张晓光;方家瑞;李松;张玉琼;RabiM.Dhakal;汪健;杨述华;田洪涛

    目的 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表达的CD44,可以被糖基化技术进行修饰,成为造血干细胞E/L选择素配体(HCELL),进而可有效的骨髓归巢并原位分化成骨.方法 应用α-1,3-唾液盐藻糖酶:FTV以及其底物GDP-海藻糖处理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使该细胞表面CD44分子糖基化为HCELL,检测其增殖、分化等细胞生物学特性.平行平板流动腔试验以及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其小鼠体内归巢及成骨能力.结果 α-1,3-岩藻糖基化的hASC在不损害细胞活力的情况下表达HCELL,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面E-选择素与其结合,并在剪切力条件下,使hASCs与内皮E-选择素产生强大的滚动粘附效应,促进hASCs迁移到骨髓中,并在小鼠骨髓中产生人骨样细胞.结论 本研究证明糖基化技术能够增强干细胞的骨髓归巢能力,且不对干细胞自身细胞活性产生负向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