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归因训练对消极归因模式初产妇分娩的影响

    作者:陈祥丽;杨昭宁;张乐华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对消极归因模式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消极归因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进行归因训练,对照组26例只给予常规的分娩护理.结果 归因训练后,实验组焦虑、抑郁水平(7.36±1.63、6.45±1.39)较对照组(9.51±1.89、9.19±2.04)明显减轻(P<0.01);实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358.42±21.51、60.24±4.49min)较对照组(471.10±33.70、66.72±4.57min)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 对消极归因模式初产妇进行归因训练能有效改善产妇的情绪,利于分娩.

  • 归因训练对老年性抑郁症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袁晓兰;盖万良;王璐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对老年性抑郁症的增效作用.方法 将老年抑郁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归因训练合并西酞普兰组(研究组)和单纯西酞普兰组(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末、半年末,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6周末研究组同对照组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半年末,研究组和治疗6周末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半年未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44,P<0.05).结论 归因训练能提高老年性抑郁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

  • 基于归因训练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效果

    作者:侯永梅;胡佩诚;陈汝青;张远秋;王丹丹;张淑红;陈耀琦

    目的:探讨基于归因训练的团体职业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效果.方法:选取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且自愿参与研究的大学生191名[职业成熟度量表(CMS)总分<145分为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者],将其随机分为系统咨询组(n=61)、常规咨询组(n=65)和对照组(n=65),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每周1次,每次120min).系统咨询组接受基于归因训练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常规咨询组接受常规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咨询.基线、8周咨询结束和6个月后随访时分别用CMS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3组学生进行评定.结果:185名大学生完成整个研究过程(系统咨询组60名、常规咨询组62名、对照组63名).基线时,3组CMS和MMC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8周咨询结束和6个月后随访时,系统咨询组和常规咨询组的CMS总分上升,MMCS总分、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者的百分比均下降(均P <0.001),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周咨询结束和6个月后随访时,系统咨询组的CMS总分均高于常规咨询组,MMCS总分和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者的百分比均低于常规咨询组(均P <0.001).结论:基于归因训练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和常规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都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而前者的效果更为明显.

  • 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

    作者:王纯;张宁

    抑郁的归因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Abramson等从归因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该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心理学界广泛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已成为抑郁研究的热点[1-3].抑郁的归因训练就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它的出现为抑郁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条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抑郁的归因理论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介绍和探讨,并简要介绍抑郁的归因训练,以期能够引起国内学者的进一步关注.

  • 高焦虑初二学生的归因训练实验研究

    作者:邹敏;韩仁生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对高焦虑水平初中生的考试归因和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学生考试归因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对随机选取的761名初二学生进行前测,将归因不适当的82名高焦虑者采用性别和学习水平1:1分层的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六周共九次的归因训练,每次干预人员均与对照组学生进行言语交流,但不进行归因指导.归因训练后对两组进行后测.结果:两组前测考试归因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后测评分比较:[1]原因归因方面:在成功的情境下,训练后实验组的心境(2.5 ±0.4/2.7±0.4,t=-2.75,P=0.007)、能力(2.4±0.4/2.7±0.5,t=-3.05,P=0.002)、持久努力(2.2±0.4/2.4±0.4,t=-2.40,P=0.017)得分低于对照组,临时努力(2.7±0.5/2.3±0.6,t=3.48,P<0.001)和任务难度(2.7±0.4/2.5±0.3,t=2.44,P=0.020)得分高于对照组;在失败的情境下,训练后实验组的持久努力(3.1±0.7/3.6±0.9,t=-2.93,P=0.005)得分低于对照组.[2]期望变化方面:训练后实验组在成功情境(1.3±0.6/1.9±0.8,t=-3.75,P<0.001)和失败情境下(1.5±0.7/2.0±1.0,t=-2.49,P=0.028)努力倾向得分均低于对照组.[3]情感反应方面:成功情境下,训练后实验组自豪(2.6±0.9/3.1±1.2,t=-2.04,P=0.037)得分低于对照组;失败情境下,训练后实验组内疚(2.3±0.7/2.8±1.2,t=-2.38,P=0.026)得分低于对照组,而沮丧(3.1±1.1/2.5±0.9,t=2.49,P=0.018)得分高于对照组.[4]训练后实验组的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2.1±0.2/1.8±0.2,t=6.20,P=0.006).结论:归因训练后,初二学生的归因倾向有了积极的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高焦虑水平.

  • 行为干预结合归因训练促进176例失眠症患者康复

    作者:杨丽明

    目的:探讨应用归因训练结合行为干预提高失眠症患者应付方式促进康复.方法:通过对17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入院时进行归因方式问卷( ASQI)、应付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测查,观察组应用归因训练结合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分析不良的归因并做出有利于心身健康的归因,并引导患者应用求助、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付方式,解除睡眠障碍的症结,提高睡眠质量.而对照组则按一般的行为干预帮助失眠症患者提高应付方式.住院第五周再次测评CSQ和SCL - 90一次.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用药及治疗时间无差异的情况下其CSQ和SCL - 90各因子分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归因训练前、后CSQ和SCL - 90各因子分有显著的差异,每晚睡眠时间从0~2小时提高到5~7小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睡眠时间的改善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失眠症患者通过归因训练能够重新认知失眠原因,改变消极的归因,排除无助与无望感,在行为干预及心理疏导下应用求助、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付方式,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促进康复.

  • 基于归因理论背景下的生理学实验课教学实践

    作者:白吉可;司军强;马克涛;李静

    本文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生理实验课教学质量为目标,阐述了在该实验课中对医学生归因训练的具体措施,探讨了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归因 归因训练 动机
  • 归因训练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作者:腾巍

    目的:对高职护生有针对性进行归因训练,以揭示归因方式与职业认同感的内在关系。方法采用归因方式问卷(ASQ)和职业认同感量表在训练前后对163名高职护生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归因方式和职业认同感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组在总体归因和积极事件归因上得分高于对照组,并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消极事件归因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在职业认同感的五个维度及全量表得分上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归因训练可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 归因理论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蔚

    维纳的归因理论以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较强的实用性,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老年护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三个维度:起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本文就有关归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特别是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结合我国护理专业教学的实际状况,将归因理论运用于老年护理教学中.

  • 心理引导联合归因训练对结直肠癌结肠造瘘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观幸福感及归因方式的影响

    作者:翟艳慧;刘玲

    目的 探讨心理引导联合归因训练对结直肠癌结肠造瘘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观幸福感及归因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我院住院的结肠造瘘口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引导联合归因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归因方式(ASO)、幸福感评分及自护能力(ESCA)评分.结果 观察组正性事件高于对照组(P<0.05),负性事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幸福感、自我适应度、家属理解度测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结直肠癌结肠造瘘口患者实施心理引导联合归因训练,可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建立健康应对疾病的心态,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幸福感.

  • 归因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信心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赵戈辉;臧志坤;卢春爱;黄金茹;郭金明;边新丑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方式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归因认知的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性格内向,其归因倾向、应对方式常存在一定的偏差,患者恢复期常出现悲观抑郁情绪、缺乏自信,上述因素互相作用,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恢复.为此我们开展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信心综合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归因训练是主要训练措施之一,介绍如下.

  • 归因训练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作者:余强;阳淑芸;马剑芳;谢源进;向梦思;王冬华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对某高校2013级53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归因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评。[结果]训练前后护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归因训练能增强护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 归因训练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满力;谭冬梅

    归因是人们关于行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和事件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1].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归因理论的应用研究--归因训练近来日益受到重视[2,3].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归因能够导致某些行为的产生,那么归因上的一个改变就应引起行为上的改变,而这种新的行为又会改变归因.归因训练即通过归因转变和积极性情感、期望的形成,为提高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2].中职护生的可塑性较强,笔者探索性地将归因训练引入到中职护理教学中,通过严格的教学实验来考察中职教育开展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1例抑郁病人的归因训练

    作者:周宏珍;郭遂群

    归因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Abramson等从归因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是有关人们对抑郁作因果解释的理论,近二十年来已成为抑郁研究的热点[1].抑郁的归因训练是在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现介绍1例抑郁病人的归因训练.

  • 归因训练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纯;张亚林;张宁

    归因训练是一种从归因方式入手对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治疗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综述了归因方式在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物质滥用、生理心理问题及家庭暴力等精神卫生领域中的作用,以期对归因训练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促进失眠症患者康复

    作者:杨丽明;刘秀勤;潘雪梅

    目的 探讨应用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提高失眠症患者应付方式促进康复.方法 将17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入院时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I)、应付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观察组护士应用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分析不良的归因并做出有利于心身健康的归因,并引导患者应用求助、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付方式,解除睡眠障碍的症结,提高睡眠质量.而对照组则按一般的心理护理帮助失眠症患者提高应付方式.住院第5周再次测评CSQ和SCL-90-次.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用药及治疗时间无差异的情况下,其CSQ和SCL-90各因子分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归因训练前、后CSQ和SCL-90各因子分有显著的差异,每晚睡眠时间从0~2 h提高到5~7 h,观察组与对照组睡眠时间的改善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失眠症患者通过归因训练能够重新认知失眠原因,改变消极的归因排除无助与无望感,在护士心理疏导下应用求助、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付方式,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有效改善了睡眠质量,促进了康复.

  • 归因训练用于提高失眠症患者应付方式效果

    作者:刘秀勤;杨丽明;陈丽清;陈素真;吴素英

    目的 探讨应用归因训练来提高失眠症患者的应付方式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住院的失眠症患者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I),应付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8人.对实验组患者根据其归因方式,分析其症结所在,把归因训练应用于心理护理中,帮助病人做出有利于心身健康的积极的归因,并引导患者应用求助、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付方式,避免使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睡眠质量.结果 通过归因训练后实验组失眠症患者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疾病,改变消极的归因及自我认识,通过重新归因,排除无助与无望感,能够应用求助、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付方式,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失眠症患者的CSQ和SCL-90各因子分有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归因训练前后CSQ和SCL-90各因子分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归因训练应用于心理护理中,能对失眠症患者的错误归因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失眠症患者对生活事件应付能力,改变他们的应付方式,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身心健康,睡眠的改善.

  • 心理护理结合归因训练促进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

    作者:杨丽明;刘秀勤;陈丽清

    目的 探讨应用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促进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住院的心理障碍青少年进行归因方式问卷调查,根据其归因方式,分析其症结所在,再进行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做出有利于心身健康的归因并引导病人改正无望感与习得性无助,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结果 81例心理障碍青少年患者除7例不配合外均能在护士的帮助下,改变病态的归因及认知,重新认识自己的疾病,通过重新归因排除无助与无望感.在康复阶段其SAS、SDS标准分降至正常,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结论 归因训练应用于心理护理中,能对心理障碍青少年错误归因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引导其改变对疾病的认知,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 归因训练对腹膜透析患者心理素质和透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翟丽萍;杨海娟;陈秀娟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对腹膜透析患者透析( PD)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9例PD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48例和对照组41例。训练组在常规护理、PD等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归因训练护理措施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PD等药物治疗,分别于干预6个月后应用情感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素质进行测评,并采用Morisky-Green测评表( MG)及透析依从性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服药及透析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心理素质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组PD、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95.83%、85.42%,而对照组PD、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分别为75.61%、6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因训练可明显提高PD患者的心理素质和PD治疗依从性,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并发症,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大学生抑郁自评高分者的团体归因训练

    作者:张宁;王纯

    目的:探索团体归因训练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 方法:对3组研究组进行团体归因训练,比较训练前后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归因方式问卷(ASQ)和自尊量表(SES)的得分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的学生训练前后的文字描述及抑郁程度(t=7.17,P<0.001)、归因方式(t=-5.66,P<0.001)及自尊(t=5.00,P<0.01)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问卷前后所测差值间差异显著:抑郁得分差值比较(t=4.98,P<0.001),归因方式(t=-5.31,P均<0.001),自尊(t=3.74,P<0.01). 结论:抑郁的团体归因训练在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中效果良好.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