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MBA对人和小鼠3种红白血病细胞生长及分化的作用

    作者:王艾琳;李坚;张惠

    本文通过绘制在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作用下人、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曲线,计数其分裂指数及集落形成、联苯胺染色法检测其分化百分率等方法研究HMBA对人、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的抑制及诱导分化作用.红白血病细胞在HMBA作用下增殖能力下降,分裂指数减低,集落减少、MEL-DS19细胞联苯胺染色阳性率可达76%.HMBA有一定的抑制MEL、MEL-DS19、K562细胞增殖作用,但诱导MEL、K562分化活性作用较弱,而诱导MEL-DS19细胞株的分化作用较强.

  • 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在半相合型小鼠体内的生物特性

    作者:段连宁;郭坤元;褚建新;丁顺利

    把可移植性EL9611H-2d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接种给(BALB/c×C57BL/6)F1H-2d/b代(CB6F1)小鼠并连续在CB6F1传代,观察红白血病细胞在半相合型小鼠体内的生物特性,为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研究和观察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提供实验对象.把EL9611H-2d小鼠脾细胞经尾静脉接种给CB6F1H-2/b小鼠,再把红白血病细胞在CB6F1传代接种,建立F1代红白血病模型.结果表明:每只鼠在静脉接种103-108个白血病细胞的情况下,发病率100%;所接种的白血病细胞数量与存活时间呈线性关系;接种106细胞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9.6±0.8)天.在CB6F1体内连续传4代,发病率100%.白血病细胞主要侵及肝、脾和骨髓组织,血红蛋白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反应阴性,对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敏感.结论:利用实验室常用的C57BL/6×BALB/c小鼠建立F1代小鼠红白血病模型,可作为对半相合骨髓移植后GVL研究的理想模型.

  • 脐血淋巴细胞低剂量辐射后抗K562细胞效应

    作者:张建华;苏燎原;盛锦云;张学兰;刘芬菊;杜泽吉

    目的观察脐血淋巴细胞低剂量辐射后体外抗K562细胞效应。方法脐血淋巴细胞经不同低剂量辐射,辐射后不同时间,不同的细胞浓度与3H-TdR标记的K562细胞混合培养,收获,测定每分钟放射性计数。用杀伤率和NK相对活性表示脐血淋巴细胞NK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低剂量辐射后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变化。结果脐血淋巴细胞经2、5、10、20cGy辐射后NK活性明显增强,5cGy辐射后24*!h,NK活性增强为明显。杀伤率和NK相对活性分别为38.3%和172.0%。当效靶比10∶1不变,效应细胞数达5×106后,增加效应细胞浓度并不能增加NK活性。经5cGy低剂量辐射后,CD3、CD4、CD8、CD19、CD56表达增强。结论脐血淋巴细胞在低剂量辐射下,可增强其CD3、CD4、CD8、CD19、CD56的表达。

  • 白细胞介素6受体的β亚单位基因和蛋白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刘爽;奚永志;郭斯启;刘楠;屠敏;金荔;陈兴国;孔繁华

    胞因子-受体系统介导的靶向杀伤作为新一代导向治疗策略的创立已经引起临床血液学及肿瘤治疗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我们先前的动物实验结果业已证明,重组白细胞介素6(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能高度特异性地杀伤高表达人IL-6受体(IL-6R)的BNML大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明显延长白血病大鼠的生存期,而对正常造血细胞无不良反应[2,3].新近我们的研究结果则显示,粒、单、红白血病细胞不但高表达IL-6Rα亚单位的基因和蛋白,而且还高表达高亲和力IL-6R.鉴于IL-6R的β亚单位在高亲和力IL-6R形成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4,5],因此从理论上讲,白血病细胞表面高亲和力IL-6R的多寡与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杀伤白血病的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6].所以,全面系统地阐明人类白血病细胞是否表达IL-6R的β亚单位基因和蛋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我们首次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技术并结合流式细胞术(FACS)对IL-6R的β亚单位mRNA和蛋白在8种极具代表性的人类白血病细胞系U937、HL-60、KG1、TF1、K562、HuT 28、CEM及Raji中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 肿瘤细胞对不同分化阶段树突状细胞脂含量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作者:曾柱;龙金华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um,FT-IR)技术探讨肿瘤细胞共培养对不同分化阶段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脂含量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为深入理解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寻找线索.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人CD14+单核细胞,以经典方法将其诱导为未成熟DCs(immature DCs,imDCs)和成熟DCs(mature DCs,mDCs),分别将imDCs和mDCs与肝癌细胞株BEL7402、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48 h,正常培养的DCs作为对照.采用FT-IR技术研究不同肿瘤细胞对不同分化阶段DCs的脂含量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培养的DCs相比,与肿瘤细胞BEL7402和K562共培养后imDCs和mDCs的膜磷脂成分减少(2.718±0.296,3.124±0.361 vs 4.855±0.324,P<0.05;2.964±0.136,3.522±0.173 vs 4.217±0.206,P<0.05),而总的脂含量增加(3.768±0.185,3.591±0.197 vs 2.487±0.212,P<0.05;4.288±0.156,4.155±0.167 vs 3.233±0.206,P<0.05);蛋白质α-螺旋含量减少(1.863±0.192,1.754±0.169 vs 2.364±0.188,P<0.05;1.124±0.133,1.016±0.107 vs 1.392±0.113,P<0.05),β-折叠(3.397±0.225,3.433±0.236 vs 2.486±0.198,P<0.05;2.646±0.209,2.591±0.216 vs 1.558±0.159,P<0.05)阳转角含量(4.366±0.284,4.322±0.266 vs 3.127±0.272,P<0.05;2.675±0.221,2.627±0.235 vs 1.773±0.181,P<0.05)增加;并且mDCs比imDCs更容易受到肿瘤来源因素的影响.结论:与肿瘤细胞共培养能够导致mDCs和imDCs的脂含量和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是肿瘤导致DCs功能损伤的结构基础.

  • MIF基因修饰的FBL3红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性质

    作者:刘艳君;田野苹;曹雪涛;于益芝;厉永建;弭静;张明徽;陶群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基因修饰的FBL3红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变化,为探讨其体内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腺病毒介导,将MIF基因导入小鼠FBL3红白血病细胞,观察其体外生物学性质变化.将MIF基因修饰的FBL3细胞(MIF-FBL3)接种小鼠体内,观察其致瘤性和局部病理学变化,同时检测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腺病毒能有效地将MIF基因导入FBL3细胞,MIF的分泌可持续10 d.MIF-FBL3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及表面MHC-Ⅰ,MHC-Ⅱ,B7-1,B7-2,ICAM-1等分子的表达与野生型FBL3细胞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在小鼠体内的致瘤性降低,小鼠存活期延长,肿瘤局部可检测出mTNF-α mRNA和mLtn mRNA的表达,并有明显的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润.结论:MIF-FBL3细胞体外生物学性质无明显改变,但可能通过分泌MIF在体内激活抗肿瘤免疫功能.

  • 血型糖蛋白AcDNA的克隆及其酵母双杂交系统BD端pGBkT1-GPA质粒的构建

    作者:李宏涛;傅国辉;姜晓姝;张宝山;孔宪刚

    目的:检测红细胞膜跨膜蛋白质--血型糖蛋白A(GPA)对酵母细胞是否有毒性及其能否激活检测基因,以进一步揭示GPA与带Ⅲ蛋白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培养红白血病细胞(K562)直到细胞总数达到109以上,收获细胞,用于粗提核内容物的制备.收集增殖状态K562细胞10 mL,提取总RNA以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参照GPA 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GPA cDNA.PCR产物纯化后,进行补平,平端连接于PUC19质粒上.将经过阳性选择的重组质粒纯化、测序.双酶切PUC19-GPA,产物电泳纯化后加入经相同过程双酶切的PGBKT7,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5α.在含卡那霉素平板上筛选阳性重组子,小量提纯质粒,酶切,PCR鉴定.用醋酸锂法将PGBKT7-GPA转染酵母菌,进行细胞计数,计算转染效率,以观察GPA对酵母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讨论:血型糖蛋白A对维持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恒定、防止红细胞凝集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GPA和红细胞膜上另一种跨膜蛋白--带Ⅲ蛋白在结构与功能上有相关性.酵母双杂交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系.该系统不仅可以研究两个已知蛋白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构建诱饵蛋白基因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未知基因.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K562细胞中克隆出GPA的cDNA,重组酵母双杂交系统靶基因载体,构建成pGBKT7-GPA,并转染酵母菌AH109,经检测其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且不能激活检测基因.因此,pGBKT7-GPA可以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靶基因.选用RT-PCR技术,从K562细胞中克隆到GPA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我们曾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一种新活性的蛋白酶.该酶的活性与带Ⅲ蛋白及GPA-C结构域有关.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GPA与带Ⅲ蛋白相互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