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血液细胞来源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作者:黄红莉;梁淑贞;林茂;陈继冰;牛立志

    目的 建立和鉴定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液细胞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研究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的潜能及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表达OCT4、SOX2、LIN28、L-MYC和KLF4转录因子的oriP/EBNAl附加体电转染T1DM患者外周血红系祖细胞使其重编程获得iPSCs,通过形态、核型鉴定、碱性磷酸酶染色、RT-PCR和体外畸胎瘤实验检测其干细胞多能性.诱导iPSCs分化为IPCs,对其进行RT-PCR检测和葡萄糖刺激实验,并将其移植入C57BL/6J雄性糖尿病小鼠左肾包膜下,监测血糖、体质量和糖耐量变化.结果 获得的iPSCs核型正常,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表达干细胞多能性基因OCT4、SOX2、LIN28、L-MYC和KLF4,畸胎瘤实验可分化为三胚层细胞.获得的IPCs表达胰岛β细胞特异性基因PDX-1、INSULIN和NKX6.1,在葡萄糖刺激下分泌C肽.移植后,糖尿病小鼠血糖降低,体质量恢复,控糖能力增强.结论 T1DM患者血液细胞的iPSCs可诱导分化为IPCs,移植至1型糖尿病小鼠体内具有治疗作用.

  • 胚胎干细胞R1诱导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团的研究

    作者:曹博;夏平;申景岭;单智焱;雷蕾;金连弘

    目的 建立体外培养和扩增胚胎干细胞R1(ES-R1)的佳条件;利用多种生长因子,优化培养条件,体外定向诱导ES-R1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方法 以丝裂霉索-C处理的MEF为饲养层,培养液中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ES-R1维持未分化状态并扩增,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胚胎干细胞(ESCs)悬浮培养制成拟胚体(EBs),对培养至第4d的EBs开始定向诱导,依次加入无血清的ITS培养液,胰岛前体细胞增殖培养液和胰岛分化培养液,每种培养液内各培养6d,获得形态功能较成熟的IPCs.采用DTZ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胰岛素刺激实验等方法对IPCs进行检测.结果 ESCs在饲养层细胞上呈克隆状生长,经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EBs经3种诱导液诱导成三维立体的IPCs,IPCs被DTZ染成猩红色,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表达,胰岛素刺激实验阳性.结论 ES-R1在体外培养时,用MEF做饲养层,培养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LIF,可以好地保持未分化状态并大量增殖.用分阶段添加不同生长因子的方法诱导ES-R1定向分化生成的IPCs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胰岛的特性.

  •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爱梅;邓钢;王维英;陆海华;滕皋军

    目的研究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横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并了解该细胞是否具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方法从健康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通过传代对细胞进行纯化和扩增.采用两期诱导方案,用诱导液1使BMSCs向巢蛋白(nestin)阳性的祖细胞分化;用诱导液2使nestin阳性的祖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用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素分泌细胞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蛋白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葡萄糖刺激后上清中胰岛素的量.结果BMSCs经第一期诱导5d可分化成nestin阳性的祖细胞,双硫腙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经两期,诱导后的细胞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放射免疫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团可以分泌胰岛素,糖反应性较弱.结论健康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且具有可重复性.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调控PDX-1基因表达miRNAs的鉴定

    作者:王涛;马云胜;穆长征

    目的 实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的诱导分化并对分化过程中可能调控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1(PDX-1)基因表达miRNAs进行鉴定.方法 首先分离培养BMSCs,应用conophylline和尼克酰胺将其诱导分化为IPCs,采用双硫腙(DTZ)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的表达.然后采用靶基因预测软件miRanda和Target Scan对调控PDX-1基因表达miRNAs进行预测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鉴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miRNAs及PDX-1的表达.结果 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双硫腙染色呈猩红色,免疫荧光化学显示有胰岛素表达.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得到4个可能调控PDX-1表达的miRNAs,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其中的miR-149和miR-346能结合到PDX-1 mRNA的3'UTR并有效抑制其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miR-149和miR-346的表达水平与PDX-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miR-149和miR-346能负性调控IPCs诱导分化过程中PDX-1的表达.

  • 大鼠胰岛素瘤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彭亮;刘虹麟;成兰云;房青;许世清;门秀丽;娄晋宁;张文健

    目的 通过移植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至糖尿病小鼠肾包膜下使之形成胰岛素瘤,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建立可用于研究胰岛β细胞凋亡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5×106 INS-1细胞接种于链脲霉素(STZ)造模的糖尿病小鼠左肾包膜下,监测动物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当血糖趋近正常后摘取动物左侧肾脏并检测其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固定包埋摘取的肾脏,进行HE染色以及胰岛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胰岛素瘤模型的建立.在胰岛素瘤动物模型中,腹腔给予毒胡萝卜素(TG)或软脂酸钠(PA),监测给药后动物空腹血糖的变化,当血糖浓度出现逆转时,摘取动物左侧肾脏,通过TUNEL原位染色法检测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结果 将INS-1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小鼠肾包膜下后,从第9天开始,动物空腹血糖进行性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逐渐升高,当动物血糖接近至正常时,摘取动物左肾导致动物血糖显著升高,在摘取的左肾可见明显的移植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瘤细胞为胰岛素阳性.在胰岛素瘤动物模型给予TG或PA刺激后,动物空腹血糖出现逆转,显著升高,血清中胰岛素含量明显降低,摘取动物左侧肾脏后,TUNEL原位染色发现移植瘤内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 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肾包膜下移植可以建立胰岛素瘤动物模型,应用此动物模型可以在体内研究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

  • 胰岛素瘤腹腔镜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高建萍;李冉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腹腔镜切除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总结50例胰岛素瘤腹腔镜切除手术的术中护理过程.结果 通过围术期护理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手术顺利,无意外发生.结论 腹腔镜胰岛细胞瘤切除术对患者损伤小,加强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注意监测和调控血糖,防止低血糖昏迷的发生,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 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进展

    作者:石凌峰;王清莲

    胰岛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人临床方法方一,但却面临着来源短缺及免疫排斥的困难。近年来研究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为其来源充足和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似乎能够为胰岛移植治疗提供帮助。 MSCs可以从骨髓、脂肪、脐血、脐带、胎盘、外周血、脂肪、肺,甚至在尿中发现,不同来源的MSCs具有的特性不尽一致,也并不是各种来源的MSCs均有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且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报道。为此,该文整理出了一些MSCs的来源,这类MSCs至少有能力在实验室中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目前似乎没有一种MSCs能代替真正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治疗糖尿病,希望该文能为今后的实验选择提供帮助。

  • 体外胰岛细胞共培养及化学因子联合诱导NOD鼠源性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

    作者:余丹峰;蔡德鸿;严婷;刘锻;李迪;刘海明;杨锐;张振;张桦

    目的 建立更为高效的NOD鼠体外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体系. 方法 化学因子分步加入培养基,将大鼠胰岛细胞以半透膜相隔与NOD鼠源性诱导性多能干细胞(NOD-iPSCs)共培养约20 d,检测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相关功能,并与纯化学因子诱导方法进行对比. 结果 诱导后成团生长,双硫腙染色呈棕红色,RT-PCR显示胰十二脂肠同源异型盒基因1(PDX-1)从第8天起开始表达,并逐渐增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表达胰岛素及C-P,联合组及纯化学因子组诱导培养每隔4d检测至20 d,高糖刺激后两组胰岛素分泌均呈逐渐升高趋势. 结论 NOD-iPSCs能够在体外诱导生成胰岛素分泌细胞.联合培养体系提供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因子可加速分化,提高效率,可能为一种更高效的诱导方法.

  • 兔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方法

    作者:张传仓;刘卫鹏;杜江;朱为国;封志纯

    目的 探讨将骨髓基质细胞(MSCs)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新西兰兔骨髓及胰腺基质细胞和SD大鼠胰腺基质细胞,利用含有胰腺基质细胞培养基的混合培养基诱导培养MSCs.结果 以兔及SD大鼠胰腺基质细胞培养基均可诱导兔MSCs生成IPCs.结论 兔及SD大鼠的胰腺基质细胞培养基均可将兔MSCs诱导分化为IPCs.

  • 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胰岛βTC3细胞缺陷与线粒体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白利;姬秋和;孙珲;蒲若蕾;张荣庆;刘新平;药立波

    目的 通过研究游离脂肪酸(FFA)慢性作用对胰岛细胞解偶联蛋白2(UCP2) mRNA 和蛋白表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探讨 FFA损害胰岛功能的机制. 方法 将不同浓度油酸作用于胰岛βTC3 细胞72 h,分别分析基础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GSIS),线粒体膜电位,ATP 敏感钾电流(IKATP)、UCP2 mRNA 和蛋白表达;再用油酸和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共同作用,观察 UCP2 mRNA 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油酸明显增加 2.8 mmol/L葡萄糖时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16.7mmol/L 葡萄糖时的 GSIS(P均<0.01),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油酸可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MIF)值,使 IKATP 外流增加,增加 UCP2 mRNA 和蛋白表达(P均<0.01),呈剂量依赖性;与油酸组相比,油酸+罗格列酮组增加了UCP2 mRNA 和蛋白表达(P<0.01). 结论 在胰岛βTC3 细胞中,FFA 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与线粒体功能改变有关.FFA可能通过上调PPARγ增加 UCP2 表达,UCP2 的表达与作用增加可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使线粒体功能下降,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产生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作用.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海燕;肖竹;龙洋;张翔迅;田浩明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糖和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活化素A、尼克酰胺和β细胞调节素(BTC)刺激体外能否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方法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胰岛素浓度、胰岛素mRNA表达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1)刺激后各组可分泌胰岛素量增加.(2)RT-PCR发现GLP-1组、活化素 A组、尼克酰胺组、共同刺激组和BTC组等均可产生约300bp的目的 片段,即胰岛素原基因的mRNA表达.(3)免疫细胞化学证实除了对照组外,各刺激组均有胰岛素表达;各刺激组均未表达胰升血糖素;除协同作用组有生长抑素的弱阳性表达外,其他各刺激组均未表达生长抑素;尼克酰胺组和协同作用组可见到巢蛋白的弱阳性表达.(4)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结果 显示,经联合高糖和GLP-1、活化素A、BTC、尼克酰胺和共同刺激诱导分化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高葡萄糖刺激有反应,能相应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 结论 联合高糖、GLP-1、活化素A、尼克酰胺和BTC等因子可以在体外诱导人B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但胰岛素分泌水平较低.

  • 高糖对小鼠胰岛和胰岛β细胞株INS-1E的长期作用

    作者:张艳玲;邹本良

    目的 探讨高糖对胰岛β细胞INS-1E和小鼠胰岛的慢性作用.方法 雌性NMRI小鼠,6~10周龄,苯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应用胶原酶技术消化胰腺分离胰岛.传代培养的INS-1E细胞和分离的小鼠胰岛分别于含11.1,25.0mmol/L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72h,然后于含3.3,16.7mmol/L葡萄糖的Krebs-Ringer缓冲液中培养60min,留取上清液行胰岛素测定.INS-1E细胞在含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的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72h,提取其总RNA,合成相应的eDNA,再行RT-PCR检测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形盒-1(Pdx1).胰岛素1(Ins1),胰岛素2(Ins2)和葡萄糖转运子2(Glut2)的基因表达.结果 高糖培养后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的基础INS分泌增加[INS-1E细胞:(10.47±0.78)vs(7.71±0.59) ng/10000细胞,P< 0.01;小鼠胰岛:(3.85±0.26)vs(2.18±0.21) μg/L,P< 0.001],糖刺激的INS分泌减少[INS-1E细胞:( 17.11±1.98) vs( 30.76±2.20) ng/10000细胞,P< 0.001;小鼠胰岛:(14.78±1.03)vs(20.46±1.49) μg/L,P<0.01]:高糖处理后INS-1E细胞的Pdx1.Ins1,Ins2和Glut2的mRNA水平下降.结论 高糖对胰岛β细胞具有慢性毒性作用.

  • 非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分析

    作者:卢艳慧;方福生;田慧;李春霖;成晓玲;马芳铃

    目的 分析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合并高胰岛素血症(HINS)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方法 对北京某高校年度查体人员中无糖尿病史者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75g OGTT),资料完整的非糖尿病人群共634例,其中HINS者94例,分析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HINS人群的胰岛功能的差异.结果 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人群中高胰岛素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120/⊿G120、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ISI-Stumvoll)、HOMA-IR校正后p细胞功能指数(HBCI/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β细胞功能指数(HBCI)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120/⊿G120/IR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调节受损HINS组年龄、服糖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2h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糖HINS 组(P<0.05);HBCI、HBCI/IR、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低于正常血糖HINS组(P<0.05);HOMA-IR和ISI-Stumvoll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HINS人群虽然胰岛素分泌绝对值增加,但实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在逐渐减退.正常血糖-HINS和糖调节受损-HINS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间过渡状态,应该尽早检出、早期干预.

  • 交感肾上腺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俊迎;李艳芳;蒋志丽

    交感肾上腺系统(SNS)通过激动胰岛的肾上腺素受体(AR)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分泌,维持血糖平衡,在糖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SNS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 瑞格列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的影响

    作者:余玉慧;汪大望;王怡淳;刘隽;金洁娜;诸乐飞

    目的 探讨瑞格列奈短期强化治疗对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及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方法 ,观察80例空腹血糖(FPG)<11.1 mmol/L,餐后2 h血糖(PG2h)<1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0%的新诊断T2DM患者接受瑞格列奈(诺和龙)短期强化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对血糖刺激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I30/△G30比值)、血脂、胰岛素分泌(Homa)指数A、Homa B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75 g口服葡萄糖试验(OGTT)、成功组、中间组、失败组空腹血糖分别从(8.9±1.5)、(8.6±1.6)、(9.0±2.0)mmol/L降至(5.0±1.4)、(6.3±0.7)、(6.5±0.9)mmol/L,餐后0.5 h血糖分别从(12.6± 1.6)、(12.6±1.5)、(12.4±1.3)mmol/L降至(8.4±1.0)、(6.8±0.7)、(8.6±0.9)mmol/L,餐后2h血糖分别从(13.0±1.2)、(13.1±1.3)、(13.3±1.4)mmol/L降至(9.2±0.9)、(6.6±0.7)、(9.2±0.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I30/△G30比值;成功组和中间组,失败组分别从1.69±0.31、1.72±0.33和平共处.79±0.36升高到4.47±0.62,4.42±0.46和2.00±0.46均有明显改善(P<0.05);Homa B明显升高(P<0.05),Homa A、三酰甘油(TG)明显下降(P<0.05).其中有21例患者超过6个月(长达18个月)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空腹及餐后血糖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成功组与失败组相比,在△I30/△G30比值(4.47±0.62与2.0±0.46)、年龄((39±8)岁与(56±9岁)]、诺和龙终用量[(2.0±1.5)g与(5.0±2.5)g3、血糖达标时间[(32.4±8.0)个月与(53.3±7.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短期瑞格列奈强化治疗可以恢复代表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血糖刺激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重塑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有效缓解糖尿病病情.

  • 大鼠幼年热卡限制对成年后胰岛β细胞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晓龙;胡予;何晓烨

    目的 观察热卡限制对大鼠成年后胰岛β细胞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16 只 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7只和热卡限制组9只,对照组大鼠自由进食,热卡限制组大鼠以对照组摄食量的70%喂养,共干预24周.血脂测定指标为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β细胞团块质量;应用ELISA法测定胰腺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水平. 结果 热卡限制24周后,热卡限制组大鼠较对照组体质量增长(45 g比184 g,P<0.01)、TG水平[(0.61±0.15) mmol/L比(0.78±0.14)mmol/L,P<0.05]明显降低;血胰腺β细胞团块质量[(43.6±9.8) mg比(31.9±11.6)mg,P<0.05]、每毫克胰腺β细胞团块质量[(89.7±7.4)μg/mg比(44.8±14.1)μg/mg,P<0.01]以及单位体质量的β细胞团块质量[(11.5±2.5)×10-5比(6.3±2.3)×10-5,P<0.01]则明显升高.两组大鼠胰腺组织匀浆中的总SOD活力分别为[(0.91±0.30) nmol/ mg protein比(0.68±0.14)nmol/ mg protein],MDA水平分别为[4.97±0.65)U/mg protein.比(6.05±2.14)U/mg prote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幼年期开始热卡限制有助于提高大鼠成年后的腴岛β细胞团块质量,这可能是热卡限制改善大鼠在糖负荷后早期胰岛素分泌相的重要原因之一.

  •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夏文芳;陈璐璐;曾天舒

    目的 观察大鼠在去卵巢和雌激素替代治疗状态下,经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干预后胰岛β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STZ组、去卵巢组、去卵巢+STZ组和雌激素组.正常对照组和STZ组行假手术,其余均行去卵巢手术.术后雌激素组给予雌激素治疗,3周后STZ组、去卵巢+STZ组、雌激素组给予STZ(40 mg/kg)干预,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胰岛素水平,平均β细胞面积和相对β细胞数量,β细胞凋亡数量,β细胞内的促凋亡基因Bax、抗凋亡基因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在STZ作用下,去卵巢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各时点血糖均较未去卵巢大鼠明显升高(P<0.05),且各时点胰岛素分泌水平均减少(P<0.05);胰岛素生成指数(△I30/△G30)及修正的β细胞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下降,β细胞内胰岛素蛋白表达水平、相对β细胞数量和平均β细胞面积均明显下降(P<0.05),Bcl-2/Bax比值下降(0.41±0.03对0.76±0.05,P<0.05),β细胞的凋亡指数升高(t=2.957,P<0.05).去卵巢后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则对上述变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OGTT各时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5),β细胞内胰岛素蛋白表达水平及血胰岛素水平的升高,Bcl-2/Bax比值上升(0.71±0.05对0.41±0.03),β细胞的凋亡指数下降(t=2.782,P<0.05). 结论 去卵巢大鼠对外来刺激明显易感,小剂量STZ即导致胰岛β细胞的凋亡增加,数量减少,胰岛素分泌水平的下降,血糖明显升高.补充雌激素能够对抗去卵巢带来的对胰岛β细胞的不利影响,改善β细胞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 中老年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分析

    作者:葛军;俞春芳;许其伎;金立刚;王希淳;陈允硕;吴敏生;刘钧钧;刘文斌;王宝珍;史京衡;史虹莉

    目的 分析中老年正常糖耐量人群血糖水平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市部分社区流行病学调研2095例居民,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PG)结果,将受检者分为正常糖耐量、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IGT)及糖尿病组.再将正常糖耐量者按年龄及空腹血糖值进行分组,观察稳态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并对各组年龄、血糖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随着年龄的增长,FPG逐渐升高,40~49岁、50~59岁及60~69岁组分别为(5.00±0.47)mmol/L、(5.09±0.44)mmol/L及(5.17±0.48)mmol/L,50~59岁组与40~49岁组比较(t=2.727,P<0.01)、60~69岁组与50~59岁组比较(t=2.303,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空腹胰岛素(FINS)值变化无明显规律;(2)随着年龄的增长,HBCI值呈下降趋势(F=33.75,P<0.05);(3)FPG≥5.0 mmol/L组较<5.0 mmol/L组HBCI值下降,分别为4.39±0.58和4.2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P<0.05).结论 中老年正常糖耐量者随着年龄增长,空腹血糖增高;当空腹血糖≥5.0 mmol/L时,可能存在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

  • 早期强化治疗对不同血糖水平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延兵;曾龙驿;时立新;朱大龙;周智广;严励;田浩明;罗佐杰;杨立勇;刘娟;翁建平

    目的 评价早期强化治疗对不同血糖水平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38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给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及口服降糖药(OHA)短期强化治疗,治疗前后测血糖、血脂及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原与空腹胰岛素比值(PI/I),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评价胰岛素急性分泌时相(AIR),计算稳态模型母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随访1年以上.根据入选时空腹血浆血糖(FPG)水平进行分层分析,A层:7.0 mmol/L≤FPG<11.1 mmol/L,B层:11.1 mmol/L≤ FPG≤16.7 mmol/L.结果 A层患者的治疗达标率更高(94.4%比89.8%),血糖达标时间更短,1年缓解率也更高(47.8%比35.7%,P<0.05);而B层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的改善和FFA的下降更明显,且HOMA-β增加更多,但A、B层患者间AIR、PI/I比值和HOMA-IR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无论A层或B层,胰岛素治疗(CSII、MDI)较OHA组有更高的1年缓解率(A层:57.1%,51.8%比32.8%,P<0.05;B层:44.4%,38.7%比18.6%,P<0.05).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较口服药治疗不仅使FPG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1年缓解率,在FPG轻中度增高的患者中获益也较大.

  • 胰淀素对大鼠胰岛β细胞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的影响

    作者:朱铁虹;王银霞;贺秉军;臧晶晶;刘东波;丁雪梅

    目的 观察胰淀素对大鼠胰岛β细胞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的影响.方法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胰淀素作用前后胰岛β细胞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门控特性、电流变化.结果 在葡萄糖5.5 mmol/L条件下,大鼠胰岛β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约在-40 mV激活,+20 mV左右达高峰,峰值约为-120 pA,胰岛素分泌量为(0.76±0.12)μg/L;16.7 mmol/L葡萄糖刺激下峰电流电压左移、峰电流达-140 pA左右,胰岛素分泌量为(1.78±0.13)μg/L.用0.5、1.0、5.0、10.0μmol/L浓度胰淀素分别孵育胰岛β细胞,在5.5、16.7 mmoL/L葡萄糖条件下,0.5、1.0μmol/L胰淀素浓度的峰电位激活电压、电流、胰岛素分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5.5 mol/L葡萄糖条件下,5.0、10.0μmol/L胰淀素浓度的激活电雎增加为-30 mV,峰电流分别减小至-80 pA、-60 pA左右,胰岛素分泌量分别降低至(0.49±0.11)、(0.36±0.12)μg/L;在16.7 mmol/L葡萄糖条件下,激活电压由-40 mV增加到-30 mV,峰电流分别减小至-80 pA、-40 pA,胰岛素分泌量分别降低至(1.20±0.13)、(0.89±0.14)μ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葡萄糖刺激胰岛β细胞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开放与胰岛素分泌同步,胰淀素抑制胰岛β细胞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开放和抑制胰岛素分泌作用同步并与其作用浓度正相关.

15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