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陈一峰;杨梅;陈良娟;李白;姚锡虎;倪亚平;张宏图

    目的 探讨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WDPM)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1例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WDPM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第一次因术前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而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术后20天再次入院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在左侧睾丸鞘膜偶然发现2个灰白色绒毛样赘生物,镜下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轴心伴间质透明变性,表面被覆单层轻微扁平至立方状的上皮样细胞,异型性小.免疫组化示AE1/AE3、calretinin、vimentin、CK5/6和HMBE-1(+),p63、PSA、PSAP和CEA(-).结论 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和前列腺腺癌并发极为罕见,可被误诊为前列腺腺癌伴睾丸鞘膜癌转移,加深对此肿瘤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 前列腺间叶性软骨肉瘤1例

    作者:郑璐滢;刘强;许雁萍

    患者男性,21岁.因排尿困难3年,肉眼血尿1月入院.查体:肛门指诊前列腺Ⅲ°,表面光滑,中央沟消失,未及结节,质韧,触痛.CT示前列腺占位性病变,肺及肋骨见转移性病灶.术中见前列腺7cm×6cm×6cm大小,呈鱼肉状.

  • 前列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一例

    作者:余永伟;马大烈;朱明华;孙颖浩;高小峰;王彦丽

    患者男,49岁.因无明显诱因感会阴部酸痛不适10 d.无尿急、尿频及尿痛,无血尿,在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发现盆腔前列腺部位实性占位性病变,CT检查发现前列腺增大约8.03 cm×6.58 cm,提示前列腺肿瘤.

  • 前列腺孤立性纤维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余永伟;侯建国;马大烈;林万和;朱明华

    患者男,33岁.因尿痛、尿线变细、尿后滴沥不尽约1 个月于2003年11月入院.CT检查提示:盆腔左侧膀胱直肠间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前列腺(图1).查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29 ng/ml,Fpsa/PSA 0.15.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约6 cm×5 cm,质地中等,无压痛,中央沟存在,表面光滑饱满,境界清,无结节.初步诊断:前列腺肿瘤.

  • 国际泌尿病理协会Gleason评分系统对185例前列腺癌分级影响的初步分析

    作者:王功伟;沈丹华

    目的 探讨2005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GS)系统对前列腺癌分级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1977年GS修订版(简称修订版)和ISUP版GS系统,对112例穿刺活检、18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以及55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标本进行评分,并观察各分级所占的比例,比较两个版本GS的差异.结果 在GS 3 +3、GS 3 +4以及GS 4 +3评分中,修订版所占比例分别为47.0%(87/185)、11.4% (21/185)以及17.3%(32/185),而ISUP版分别为25.9% (48/185)、21.6% (40/185)以及27.6%(51/185).在主要分级中,3级和4级所占比例:修订版分别为62.7%(116/185)和31.4%(58/185),ISUP版则为50.8% (94/185)和41.6% (77/185).关于次要分级,3级和4级所占比例:修订版分别占65.9%(122/185)和21.1% (39/185),ISUP版分别占54.6%(101/185)和31.4%(58/185).结论 ISUP版与修订版GS存在一定差异.与修订版相比,ISUP版GS3 +3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GS 3 +4和GS4 +3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 TMPRSS2-ERG融合基因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肖立;朱雄增;WANG Yan;GONG Yun;GUO C Charles

    目的 检测转移性前列腺癌中TMPRSS2-ERG基因融合的发生率,探讨ERG基因重排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2例由细针穿刺诊断的转移性前列腺癌,穿刺部位包括盆腔及远处淋巴结、肝、骨、甲状腺等,回顾相关临床病理学资料.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标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运用ERG分离断裂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细胞学蜡块中转移性前列腺癌的TMPRSS2-ERG基因融合.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7岁,26例有经治疗的前列腺癌病史,其余6例以转移性病灶为首发症状.11例转移灶形态上提示为前列腺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突触素(9/9)、嗜铬粒素A(7/8)阳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7)阴性.FISH分析显示,共有31.3%(10/32)转移性前列腺癌存在TMPRSS2-ERG基因融合,其中6例为ERG基因5′端缺失性重排;8例ERG基因重排伴拷贝数增加.11例转移性前列腺小细胞癌中,5例显示TMPRSS2-ERG基因融合,3例为5′端缺失性重排伴拷贝数增加.结论 细胞学细针穿刺标本可用于检测TMPRSS2-ERG融合基因状态;转移性前列腺癌常表达多拷贝ERG重排基因;即使发生小细胞癌转变后,仍然保持融合基因状态;TMPRSS2-ERG融合基因可用于区分前列腺来源的小细胞癌.

  • ERG和SPINK1蛋白在前列腺癌中表达的相互排斥性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滕梁红;高巍;卢德宏;许建军;赵莉红

    目的 探讨ERG及SPINK1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进行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穿刺标本11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ERG及SPINK1蛋白在前列腺癌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前列腺癌活检标本中11例ERG蛋白表达阳性(11/118,9.3%),SPINK1蛋白在13例前列腺癌穿刺标本中表达阳性(13/118,11.0%).未发现同时表达两种蛋白的病例.ERG阳性的患者具有较低的T分期(P =0.001),而患者的发病年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Gleason评分、肿瘤范围、远处转移等与ERG的表达均无相关性.SPINK1的表达与上述各项参数也无相关性.7例SPINK1阳性的患者(7/13)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远处转移或者肿瘤相关性的死亡,相对于阴性的病例,具有较短的疾病进展时间(P =0.022).根据ERG和SPINK1蛋白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ERG +/SPINK1-、ERG-/SPINK1+以及ERG-/SPINK1-3组,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显示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G-/SPINKI+组的患者与疾病进展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29).结论 SPINK1和ERG蛋白的表达具有相互排斥性.前列腺癌中SPINK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疾病进展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 AMACR/34βE12/p63鸡尾酒双染对诊断前列腺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作者:刘英娜;蒋智铭;王小亚;张惠箴;陈洁晴;黄瑾;杨清海

    目的探讨AMACR/34βE12/p63鸡尾酒双染对诊断小灶性前列腺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从2005年6月起对3个月内临床连续送检的105例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6例前列腺癌根治标本和19例经尿道和耻骨上摘除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标本总计130个病例,1030个组织块中需要用免疫组织化学辅助诊断的262个组织块分别作AMACR/34βE12/p63鸡尾酒双染,同时作这3个抗体的单项染色,并结合HE切片和临床资料观察结果作出诊断.结果鸡尾酒双染切片中前列腺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上皮细胞呈蓝黑色,良性腺体的基底细胞呈红色.癌的蓝黑色腺上皮周围无红色基底细胞围绕,HGPIN的蓝黑色腺上皮周围有间断或连续的红色基底细胞.共在214个(82%)组织块中发现前列腺癌,包括31处小灶性癌.64个(24%)组织块中发现HGPIN,包括局灶性HGPIN和小腺泡性HGPIN.1个组织块有不典型性腺瘤样增生.未发现上皮细胞AMACR阳性同时基底细胞34βE12和p63阴性的良性腺体.结论鸡尾酒双染有助于提高小灶性前列腺癌和HGPIN检出率.

  • 临床A期前列腺癌的病理特征和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张惠箴;蒋智铭;陈洁晴;杨慧芳;王宝华;卢婉平;张平

    目的探讨临床A期前列腺癌的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好发部位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复查上海地区5所医院1 020份前列腺切除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出50例临床A期前列腺癌,根据肿瘤分化程度及容量分出A1期癌12例和A2期癌38例,比较病理形态差异,分析A1和A2期癌的漏诊误诊原因.结果 A1期癌以低中级别、低容量、多灶性生长为特点,A2期癌以高中级别、高容量、高浸润性伴高级别上皮内新生物为特征.在漏诊误诊的8例A期癌中,A1期癌占7例,均误诊为良性增生性小腺泡病变.A2期癌1例误诊为反应性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结论 A1期癌大多在增生的前列腺移行带和中央带组织易被发现,A2期癌可能是大多原发于周围带的高中级别癌浸润至前列腺中央区域.国内A期癌检出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取材量少和A1期癌漏诊率较高.

  • 抑癌基因p53结合蛋白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的关系

    作者:杜然;郑莉;黄文涛;张惠箴;蒋智铭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p53结合蛋白1(53BP1)基因突变在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发生率,分析53BP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的方法 检测50例前列腺腺癌与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53BP1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50例前列腺腺癌组织中共检测到15种不同类型的53BP1基因异常,其中4种为正常组织中也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11种不同类型的突变发生在12例前列腺腺癌组织中,总突变率达24.0%(12/50).11种53BP1基因突变中,7种为错义突变,但均未发生在重要结构域上,另外4种为同义突变,其中c.4760G>T突变位于53BP1 Tudor结构域.53BP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患者多种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对前列腺腺癌患者的53BP1基因全长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基因突变,推测53BP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的发生有关.

  • 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上皮内瘤6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子丢失分析

    作者:王照明;黎永祥;张建民

    目的检测原发性前列腺癌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PIN) 6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子丢失(LOH)及其意义.方法经显微切割技术获取前列腺癌及PIN各10例患者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6号染色体上的20个微卫星标志位点LOH进行检测.结果 10例原发性前列腺癌中有8例在6号染色体上至少有1个位点检测到LOH,6q21-6q23及6q25-6q27为2个高频LOH区.10例高级别PIN检测 6号染色体20个位点,有5例各有1个位点检测到LOH.结论前列腺癌中存在6号染色体的高频LOH区,分别位于6q21-6q23、6q25-6q27区,编码细胞周期素C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的基因为此2区候选的抑癌基因,它们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成人前列腺肉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聪;宋国新;张炜明;张智弘;范钦和

    目的 分析和总结成人前列腺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对前列腺肉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5例前列腺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染色.并对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2~77岁,平均46.3岁;多数以排尿困难就诊,并且直肠指检和影像学可发现占位体积较大;15例前列腺肉瘤中,平滑肌肉瘤6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6例,纤维肉瘤3例.随访12例,其中7例术后9 ~360 d死亡,尚存5例随访2~24个月,其中3例目前出现肿瘤复发.结论前列腺肉瘤罕见,发病年龄偏早,尿路症状出现较快,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正常或偏低,占位效应明显,预后差.终诊断依靠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 前列腺癌8号染色体改变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曾瑄;武莎斐;许群;肖雨;刘彤华

    目的 探索前列腺癌8号染色体数目增加及c-myc基因和脂蛋白脂酶(LPL)基因状态和发生频率,分析8号染色体改变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roVysionTM三色探针组合,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34例未经临床治疗的前列腺癌穿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的8号染色体改变,其中包括Gleason评分5分者1例,6分者10例,7分者14例,8分者4例,9分者5例,并进行8号染色体各种异常之间及其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级别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8号染色体增加为17/34(50%),c-myc基因拷贝数增加为21/34(61.8%),LPL单体为15/34(44.1%),c-myc基因扩增为23/34(67.6%),LPL基因缺失为21/34(61.8%),同时具有LPL基因缺失和c-myc基因扩增为16/34(47.1%),至少有其中一种遗传学异常者为29/34(85.3%).8号染色体增加与Gleason评分级别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006);c-myc基因拷贝数增加与Gleason评分级别增高呈正相关关系(P=0.0035);LPL缺失与Gleason评分级别增高呈负相关关系(P=0.0383);调整年龄后,除了上述三个变量与Gleason评分级别的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以外,c-myc基因扩增与Gleason评分级别增高也呈现正相关关系(P=0.0462).结论 8号染色体数目增加、c-myc基因拷贝数增加、c-myc基因扩增和LPL基因丢失都与Gleason评分级别有关,c-myc基因扩增同时伴有LPL基因缺失也是前列腺癌的遗传学特征之一,提示8号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 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形态发生机制

    作者: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刘亮;周健华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在262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中选出10例印戒细胞癌,用SP法作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雄激素受体(AR)等9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AB/PAS,黏液卡红染色,3例作电镜观察,并与10例胃肠道印戒细胞癌作比较.结果 10例中仅1例为纯印戒细胞癌,9例与经典型前列腺癌混合,印戒细胞癌成分均大于癌总量的25%.按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可将印戒细胞分为胞质内空泡或内腔形成和胞质内PSA、PAP分泌物积聚二种类型,二种类型印戒细胞均缺乏胞质内黏液,故不同于消化道印戒细胞癌.结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来自前列腺腺泡上皮的低分化特殊组织学类型腺癌.在穿刺活检中可以与来自消化道,泌尿道的浸润性或转移性印戒细胞癌鉴别,也不同于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后经典型前列腺癌的空泡变性.

  • 假增生型前列腺癌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张惠箴;蒋智铭;施琳

    目的 探讨假增生型前列腺癌(PHP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发生率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复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860例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和46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切片,对疑有PHPA组织作34βE12(或CK5/6)、p63和AMACR单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EnVision法)和34βE12/p63/AMACR鸡尾酒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将在1个组织块中PHPA占该组织块中癌总量的面积百分比>60%的病例归入本组,并作病理学分析.结果 PHPA在穿刺活检和前列腺癌根治标本中的发生率分别为7.0%和15.2%.66.7%的PHPA与普通型前列腺癌直接移行,76.7%在其他组织块中有普通型癌.PHPA占穿刺活检中癌总量的比例为5%~100%,占根治标本中癌总量的比例为1%~30%.PHPA以大中腺泡增生为主,癌细胞分化较好,排列有极性,腔内常有残存淀粉样小体,低倍镜下类似良性前列腺增生.但腺泡排列紧密,腔内有嗜酸性结晶体和颗粒状无定形物质,核增大,有大核仁,免疫标记AMACR阳性,基底细胞标记阴性,在20项提示恶性的形态学指标中10项出现几率≥66.7%.PHPA虽然分化较好,但66.7%的PHPA有间质浸润,6.7%有神经浸润,3.3%有腺外浸润,3.3%发生骨转移,肿瘤分布部位周围带多于移行带.结论 PHPA的实际发生率不低,绝大多数与普通型癌并存,由于形态学类似良性,肿瘤细胞量又不占多数,因此在诊断中容易被忽视,PHPA高分化前列腺癌不同,应属于Gleason3级的中分化腺癌.

  • 年轻前列腺癌患者2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跃;杜少静;张晋夏;贺慧颖

    目的 探讨年轻(≤55岁)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就诊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原发性年轻(≤55岁)前列腺癌患者28例,其中根治标本18例,穿刺标本10例;并收集同期老年(>55岁)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445例,将具有详细病理信息的385例作为对照.年轻患者平均年龄51岁(29~55岁),中位年龄53岁,获得完善随访资料22例,随访时间1~110个月.回顾性分析年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根治标本病理分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并分析其预后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年轻前列腺癌患者术前18例(64.3%)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26例(92.9%)总PSA升高,26例(92.9%)游离PSA/总PSA降低.Gleason评分:5例(17.8%)6分,8例(28.6%)7分,3例(10.7%)8分,12例(42.9%)9分.根治标本中,10例(55.6%)患者T分期为pT2c期,7例(38.9%)患者pT3期,术前游离PSA水平(P=0.006)和Gleason评分(P=0.001)与T分期显著正相关.2例(9.1%)患者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均为一级亲属患病;2例(9.1%)因前列腺癌死亡,7例(31.8%)术后24个月以内出现疾病进展.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在术前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更容易出现尿失禁手术并发症(P=0.023)及术后PSA水平异常(P=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轻组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老年组(P=0.049),术后PSA水平与年轻患者的总生存期(P=0.030)及无病生存期(P=0.021)显著负相关.结论 年轻患者的前列腺癌进展迅速,术前游离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进展关系密切.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降低,且更容易出现尿失禁手术并发症及术后PSA水平异常.其中,术后PSA水平异常是影响年轻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年轻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能从易感基因位点及分子分型的研究中获益.

  • 穿刺单针阳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6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杜少静;贺慧颖

    目的:探讨穿刺单针阳性行根治术后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单针阳性并行根治术的前列腺癌病例6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可能造成Gleason评分变化以及影响根治标本病理分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2例穿刺单针阳性患者前列腺根治标本中,40例(64.5%)≥pT2c期,11例(17.7%)手术切缘阳性,6例(9.7%)有腺外浸润,2例(3.2%)伴有精囊腺侵犯。以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为标准,穿刺标本的Gleason评分与其相符39例(62.9%,39/62),评分偏高6例(9.7%,6/62),评分偏低17例(27.4%,17/62)。 Gleason评分的偏差与患者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水平、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 FPSA/TPSA)及癌占穿刺条的比例均无显著相关性( P>0.05)。而穿刺标本肿瘤百分比(χ2=6.6707,P=0.0098)和Gleason评分(χ2=4.0200,P=0.0450)与根治标本病理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前列腺穿刺单针阳性并不能作为前列腺癌低风险的指标。尽管术前的临床病理因素无法预测Gleason评分偏低,但穿刺标本中肿瘤百分比和Gleason 评分对根治术后病理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 Vav3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作者:刘铭;苗娜;朱耀;顾成元;师晓莉;崔文丽;张巍;李巧新

    目的:筛查及分析Vav3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建立2008至2012年间1015例前列腺癌患者及1068例无瘤健康对照,通过NCBI dbSNP ( http://www.ncbi.nlm.nih.gov/projects/SNP )以及 SNPinfo ( http://snpinfo.niehs.nih.gov/snpfunc.htm)数据库,分析并筛选Vav3单核苷酸多态位点,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选位点与前列腺癌发病的相关性,并进行位点多态性与前列腺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生化复发相关性分析。结果Vav3 rs12410676 G>A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呈负相关[相加模型OR=0.80(0.69~0.93), P=0.003;显性模型OR=0.81(0.68~0.97), P=0.022;隐性模型OR=0.54(0.36~0.82), P=0.004]。同时Vav3 rs8676 G>A与rs12410676 G>A的联合效应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存在负相关,随着变异位点数量的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越小( P<0.05)。在分层分析中,相对于Vav3 rs12410676 GG组,携带AA/AG的人群在体质量指数≤25 kg/m2组,或吸烟组,或Gleason 评分≥7分(4+3),或高侵袭性前列腺癌中都具有保护作用。运用假阳性报告概率法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了假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先验概率(0.25,0.1,0.01)的情况下,上述结果具备不同的统计学效能。结论 Vav3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效应较低,尚需在大样本量、多中心、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研究中加以验证。

  • 前列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改变与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宋蓉蓉;任国平;刘晓燕;张延玲

    目的: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LK)基因重排和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1例前列腺癌组织常规石蜡包埋标本,将其制作成组织芯片,运用EML4-ALK三探针试剂盒通过FISH法,对前列腺癌标本中EML4及ALK基因状况进行检测,按照非小细胞肺癌判读标准进行结果判读,并分析ALK基因重排阳性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1例前列腺癌标本中AL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ISH法检测到281例标本中有18例发生了ALK基因断裂缺失,发生率为6.4%。未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与前列腺癌中ALK基因重排均无相关性( 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1例标本,发现ALK蛋白定位表达于前列腺癌细胞胞核,其中FISH阳性的12例标本均有ALK蛋白表达,着色细胞数在5%~30%。另有6例FISH阴性的标本也出现了胞核阳性的细胞,数量在5%以下。结论少数前列腺癌(6.4%)中存在ALK基因重排,FISH法较免疫组织化学法准确。未检测出前列腺癌中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未发现ALK基因重排与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PSA值等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RNA沉默LASS2/TMSG1基因促进人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

    作者:徐晓艳;由江峰;裴斐

    目的 探讨LASS2/TMSG1基因沉默对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稳定表达LASS2/TMSG1-shRNA的低转移潜能人前列腺癌PC-3M-2B4细胞系,然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掺入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Matrigel穿膜侵袭实验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研究LASS2/TMSG1的细胞生物学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法、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和MMP-9)的表达、分泌及活性;并采用V-ATPase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V-ATPase活性,以及采用BCECF H+敏感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外H+浓度以研究LASS2/TMSG1抑制前列腺癌转移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 转染LASS2/TMSG1-shRNA后,PC-3M-2B4细胞的增殖能力、锚定不依赖生长能力及体外侵袭能力明显提高(P<0.05),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但对细胞周期无影响(P>0.05);LASS2/TMSG1基因沉默组移植瘤的体积、质量及淋巴结转移率(5/6)和核增殖指数(0.53±0.05)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0/6,0.13 ±0.02)和无关阴性对照组(1/6,0.10 ±0.03;P<0.05);LASS2/TMSG1基因沉默组的V-ATPase酶活性(P<0.01)及细胞外H+浓度明显升高(P<0.01),而MMP-2及MMP-9的表达量和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分泌的MMP-2和MMP-9活性增加(P<0.05).结论 特异性shRNA沉默LASS2/TMSG1基因能促进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沉默LASS2/TMSG1基因后激活液泡型ATPase,从而使细胞外H+浓度升高,进而激活MMP-2和MMP-9有关,提示LASS2/TMSG1基因是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3562 条记录 3/179 页 « 12345678...17817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