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常血压孕妇动脉僵硬度与分娩 小于胎龄儿的关系研究

    作者:郭亮

    目的 评估正常血压孕妇动脉僵硬度与分娩小于胎龄儿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脉搏波分析评估150例正常血压孕妇孕期动脉僵硬度和分娩胎儿体重,并根据胎儿体重分为小于胎龄儿组(SGA组)和正常胎龄儿组(对照组).分析孕妇动脉僵硬度[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增强指数(AIx)和心率75 min/分的增强指数(AIx-75)]与小于胎龄儿的关系.结果 45例孕妇妊娠26~33周分娩小于胎龄儿,105例孕妇分娩正常生长胎儿.SGA组AIx、AIx-75和CSP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肱动脉脉压间无统计学差异.出生体重与CSP(r=0.25,P<0.01)、AIx(r=-0.22,P<0.01)、AIx-75(r=-0.38,P<0.01)显著相关,但是与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肱动脉脉压无相关性.结论 动脉僵硬度的增加与血压正常的孕妇分娩小于胎龄儿有关,而且胎儿生长与母体血管内皮功能也有一定关系.脉搏波分析适用于评估母体动脉僵硬度,与宫内胎儿生长的相关性较传统肱动脉血压的相关性高.

  • 隐性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

    作者:刘丽芳;谢晋湘;晋库根;王晋祥;牛爱萍;张培湘;杜志凌;刘力生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与中心动脉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脉搏波分析仪记录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75例高血压(偶测血压≥140/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经计算机自动转换为相应的中心动脉脉搏波,并分析中心动脉压力及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增强指数(AIx).结果小样本人群中,隐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7%.与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白昼动态血压<135/85 mm Hg)组相比,隐性高血压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饮酒的比例显著增高;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收缩末期压及中心动脉增强压分别增加14.8 mm Hg(CI 5.6~24.0 mm Hg)、9.1 mm Hg(CI 3.1~15.1 mm Hg)、14.0mm Hg(CI 5.8~22.2)及4.2(CI 0.6~7.8 mm Hg),增强指数增加11.9%(CI 2.8%~20.9%).虽然隐性高血压组的偶测血压显著低于高血压组,经年龄、性别及身高调整后,两组的白昼动态血压、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强压及增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隐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力及增强指数升高,提示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这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偶测血压正常者的危险分层.

  •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重于单纯高血压患者

    作者:左君丽;常桂丽;葛茜;高平进;初少莉

    目的 评估单纯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1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8.9)岁.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432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4例.采用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测定,脉搏波分析(PWA)测定[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中心动脉脉压(CPP)、中心动脉增强压(CAP)及中心动脉增强指数],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4种无创性血管功能及结构检测方法,观察单纯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及结构检测指标.结果 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年龄、吸烟比例、体质量指数(BMI)较高,高血压病程较长,空腹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较高(均P<0.05);肱动脉脉压(BPP)、CPP、CAP、cfPWV和IMT升高(均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心率、病程、吸烟、服用降压药物情况、BMI和肱动脉收缩压之后,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cfPWV[(13.0±2.6)比(12.6±2.7)m/s,P=0.029],BPP[(62.2±8.5)比(59.8±9.2) mm Hg,P=0.001],IMT[(0.79±0.20)比(0.74±0.18) mm,P=0.002]水平增高;将cfPWV、IMT分别作为连续性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年龄(P<0.01)、肱动脉收缩压(P<0.01)、心率(P<0.0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P=0.02)是影响cfPWV的危险因素;年龄、血胆固醇、吸烟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是影响IMT的危险因素(均P<0.01);以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cfPWV和IMT是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OR=1.324、1.295).结论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cfPWV及IMT均明显升高;而其他血管硬化指标CAP、增强指数、C1、C2在评价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方面其临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评价无创中心动脉压与有创中心动脉压测量值的一致性

    作者:左君丽;严子君;张瑞岩;李燕;初少莉

    背景 研究显示中心动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优于外周动脉压,有创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准确,但临床难以广泛应用,而无创法是否能准确推算中心动脉压尚需进一步评价.目的 以导管法直接在主动脉根部测压为"金标准",评价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无创中心动脉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 入选行冠脉造影患者45例,年龄(62±12)岁.分别采用普通心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直接测主动脉根部压力、Omron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肱动脉血压、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同步记录左侧桡动脉脉搏波并计算中心动脉压.用配对t检验、简单相关分析、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作图对两种方法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肱动脉收缩压(SBP)[(156.0±30.2)mmHg]高于有创中心动脉SBP[(148.0±30.4)mmHg,P<0.01];无创中心动脉SBPE(144.0±29.3)mmHg]与有创中心动脉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较好(r=0.84,P<0.01),差值均数和2 SD分别是4.2、33.4 mmHg.无创中心动脉舒张压(DBP)[(89.0±14.8)mmHg]和肱动脉DBP[(87.0±15.0)mmHg]均高于有创中心动脉DBP[(74.0±12.5)mmHg,P<0.01].有创、无创、肱动脉脉压(PP)分别为(74.0±25.2)、(53.0±20.5)、(68.0±22.5)mmHg;无创中心动脉PP低于有创主动脉PP(P<0.01).结论 肱动脉血压不代表中心动脉压;无创性中心动脉SBP与有创直接测量值一致性好;但无创性中心动脉DBP、PP与直接测量值间相差甚远.

  • 3种无创性动脉功能测量在健康人中的重复性

    作者:左君丽;葛茜;初少莉;朱鼎良

    背景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已作为评估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中心动脉压、大小动脉弹性检测方法未被广泛认可,其方法学的重复性、稳定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评价.目的 在健康成人中平行评价3种无创性动脉功能检测结果的重复性.方法 健康成人20例,年龄(40±10)岁.同一操作者对其分别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及采用脉搏波分析(PWA)测定中心动脉压(C-SBP,C-DBP,C-PP)与中心动脉增强指数(AIx).健康者隔日于相同条件下重复检测1次.结果 1)健康成人cfPWV、中心动脉压、C1、C2两次测量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cfPWV(r=0.72)、中心动脉的C-PP(r=0.73)和AIx(r=0.88)两次测值相关性好,C-SBP、C-DBP、C2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59、0.53,P<0.01;但C1两次测值的相关性差(r=0.39,P>0.05);cfPWV、C-SBP、C-DBP、C-PP、AIx和C2前后两次测量值间的ICC分别为0.83、0.82、0.74、0.82、0.91和0.68(P<0.01),C1的ICC为0.55(P=0.046);2)Bland-Altman作图显示各测量值均在差值的(x±s)范围内,但cfPWV测量值落在一致性限内15%的比例高,C2低(P<0.01);3)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关性:cfPWV与C2(r=0.548,P<0.05)呈负相关;AIx亦与C2(r=0.571,P<0.01)呈负相关;4)健康成人cfPWV、AIx与年龄正相关(P<0.05);C2与之负相关(P<0.01);C1与之不相关(P>0.05).结论 在健康人中cfPWV和中心动脉的C-SBP、C-DBP、C-PP和AIx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较好.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作者:左君丽;常桂丽;葛茜;初少莉

    目的 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7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0±10.0)岁.采用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脉搏波分析(PWA)测定中心增强压(CAP)及中心动脉增强指数(AIx),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评估血管功能,靶器官损害指标包括UACR及颈动脉异常(IMT增高或有斑块).结果 在调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后,只有cfPWV与lg UACR(r=0.114,P=0.008)和颈动脉IMT(r=0.099,P=0.020)呈正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fPWV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95,P=0.044),并且独立于年龄和肱动脉脉压.在调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后,尿UACR增高组cfPWV较高(P<0.05),颈动脉异常组cfPWV较高(P<0.05).cf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3 m/s),UACR和颈动脉异常的危险增加至约1.2倍.结论 cfPWV是UACR、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独立于年龄和肱动脉脉压.

  • 转换酶抑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茹;张承宗;杨万松;蒋雄京;张宇清;李立丰;樊振旺;李素钧

    目的评价转换酶抑制剂咪达普利(商品名达爽)、苯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压、中心动脉压及大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交叉对照法,30名高血压患者随机接受达爽-洛汀新顺序治疗或洛汀新-达爽顺序治疗.应用Sphygmocor动脉平面测压仪测定主动脉反射波增压指数及颈-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参数,于治疗前后测定外周动脉压及脉搏波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反射波增压指数和颈-股动脉PWV明显增高.经达爽和洛汀新治疗10周后外周动脉压、中心动脉压明显降低,主动脉反射波增压指数及颈-股动脉PWV明显降低.结论长效ACEI达爽和洛汀新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脉搏波传导速度和波反射,增加大动脉的顺应性,改善大动脉的缓冲功能.这种血管保护作用可能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用桡动脉脉搏波估测硝酸甘油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蒋雄京;晋万强;刘力生;李臣文;台培春;张兴才;张淑珍;刘国仗;Micheal O'Rourke

    目的:通过测量桡动脉波定量硝酸甘油降低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的效应 .方法:19名志愿者,年龄54±7岁,无严重器质性疾病,试验前停用所有心血管药物至少3天,试验当天禁食.先测基础仰卧位肱动脉血压和桡动脉脉搏波,随后随机贴上安慰剂或5 mg硝酸甘油贴剂,每隔半小时以同样的方式记录血压和脉搏波,共5个小时后撕去贴膜,再记录2小时.动脉脉搏波分析仪实时把桡动脉脉搏波换算为中心动脉脉搏波,显示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AUG)和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指数(AI).结果:安慰剂组(9例),用药前后比较,心率(HR),射血时间(ED),肱动脉收缩压(PSP),肱动脉舒张压(PDP)和肱动脉平均压(PMP)及计算的中心动脉波增压、增压指数、中心动脉收缩压等各项参数均无显著变化.5 mg硝酸甘油贴剂组 (10例)用药前后比较,射血时程、中心动脉波增压、增压指数、中心动脉收缩压在用药后半小时即显著下降,至3.5小时达高峰,撕去贴膜后2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但心率、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和肱动脉平均压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分析桡动脉脉搏波,可以定量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阐明硝酸甘油的作用,显示其起效、维持、撤除的动态变化,同时也阐明了硝酸甘油的有益效应伴随外周血管波反射降低所致的动脉脉搏波的显著变化.

  • 通过脉搏波分析比较咪达普利对中心和外周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蒋雄京;张宇清;王茹;张承宗;段兵;刘力生

    目的:比较咪达普利对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的影响.方法:经2周的安慰剂洗脱后,年龄18~79岁的53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服用咪达普利5~10 mg共治疗6周.所有患者在开始服药前及研究结束时均做脉搏波检查.只有完成6周治疗的患者列入终分析.结果:共有48例患者完成该研究.经6周治疗后,脉搏波所有观察指标显著下降(P均<0.05~0.001),且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下降(P值分别为0.002和0.003).结论:咪达普利降低外周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均有效,且降低收缩压和脉压在中心动脉比外周动脉显著,其差异可能系波反射降低所致.

  • 汉族人群中血压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丽芳;谢晋湘;蒋雄京;晋库根;牛爱萍;张培湘;刘力生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家庭测量血压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471名受试者分为青年组(n=235)和中年组(n=236),各组又分为血压正常者和高血压者.对受试者进行2次家访,每次家访各测5次血压,取其10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血压值.应用动脉脉搏波分析(PWA)仪记录受试者桡动脉脉搏波形,经计算机自动转化为中心动脉脉搏波,以反射波增强指数(AIx)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参数.结果:血压正常者PWA结果显示,中年组与青年组比较增强指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经年龄调整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比较增强指数均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即使在血压正常者中,血压正常高值者(血压130~139/85~89 mmHg,1mmHg=0.133 kPa)增强指数也显著高于血压正常值者(血压<130/85mmHg,P<0.001).将增强指数作为因变量,年龄、身高、心率、家访时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试者年龄及收缩压与增强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血压正常者中,增强指数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增强指数显著升高,提示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收缩压与动脉顺应性显著相关.即使血压正常高值者,增强指数也显著高于血压正常值者,提示在高血压诊断之前,动脉功能的改变已经发生.

  • 长期服用氢氯噻嗪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蒋雄京;张宇清;杨倩;陈勤昌;芦海;刘力生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单药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参加非洛地平降低心血管事件试验(FEVER)的3个研究中心的受试者资料,选择其中只服用氢氯噻嗪且完成3年以上脉搏波检查随访的76例患者的资料.脉搏波检查在入组时做1次作为基线值,随后每12个月1次至研究结束.观察的中心动脉脉搏波主要指标包括:中心动脉第一峰收缩压、中心动脉第二峰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反射波增压及反射波增压指数.结果:与基线值比较,12、24和36个月随访时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及中心动脉第一峰收缩压和中心动脉舒张压均有极显著的下降(P<0.001),反射波增压有所下降(P<0.05),而反射波增压指数和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降低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一样,对反射波增压指数无影响,提示不能产生额外的中心动脉降压获益.

  • 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对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对健康受试者药物代谢的影响

    作者:王平;刘玉清;蒋雄京;刘红;谢爽;田蕾;杜淑娴;许莉;李一石

    目的 研究不同线粒体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型对5-单硝酸异山梨酯(IS-5-MN,抗心绞痛药)缓释片药物代谢的影响.方法 用PCR-RFLP测定ALDH2基因型后,分为2组,人组2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IS-5-MN 60 mg,血药浓度测定用HPLC-MS法;同时用脉搏波分析仪测量受试者脉搏波参数值;详细记录受试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基因型为ALDH2*1/1和ALDH2*1/2的2组受试者在血药浓度、脉搏波参数、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同组内受试者的脉搏波参数值在服药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LDH2基因多态性可能不影响IS-5-MN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代谢及药物作用.

  • 长效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对健康人血压以及血管弹性功能的动态影响

    作者:杜淑娴;刘玉清;蒋雄京;许莉;王平;董秋婷;刘红;谢爽;李一石

    目的 研究长效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抗心绞痛药)对健康人外周动脉血压、中心动脉血压以及血管弹性的动态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实验设计,18例健康成年男性,早7:00空腹单次给药60 mg;比较服药前1天和服药当天从6:30到23:00期间的血压、脉搏波和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服用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后,中心动脉脉压和反射波增加指数均下降,与前1天的基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和心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能明显改善血管顺应性和降低中心动脉脉压.

  • 颈动脉斑块患者大动脉功能与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的关系

    作者:刘欢;王宏宇;刘金波;赵红薇;周迎燕;李丽红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人群的大动脉弹性功能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或下肢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关系.方法:入选存在颈动脉斑块且动脉硬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及病史资料完整者491例,包括男性208例、女性283例,平均年龄(61.66±11.60)岁,按照有无CHD或LEAD分为两组:无CHD和LEAD组,记为无病组;有CHD或LEAD组,记为CHD/LEAD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大动脉硬化[即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 >9 m/s]对于不同年龄水平(年龄< 61.66岁和年龄>61.66岁)CHD/LEAD患病的独立影响.结果:本组人群大动脉硬化水平较高(平均CF-PWV为10.71 m/s),其中76.6%存在大动脉硬化,36.9%存在CHD/LEAD.CHD/LEAD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和CF-PWV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的服药率均显著高于无病组,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无病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年龄<61.66岁的颈动脉斑块人群中,大动脉硬化是CHD/LEAD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OR=3.229,95%CI 1.156~9.022,P<0.05);在年龄>61.66岁的颈动脉斑块人群中,大动脉硬化对于CHD/LEAD患病无独立影响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大动脉弹性功能普遍较差,年龄<61.66岁的颈动脉斑块人群若同时合并大动脉硬化,其CHD/LEAD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不同年龄水平的颈动脉斑块患者CHD/LEAD患病的影响因素不同.

  • 通过脉搏波分析比较咪达普利与贝那普利对中心和外周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蒋雄京;张宇清;王茹;张承宗;段兵;刘力生;Michael Francis O'ROURKE

    目的:比较咪达普利和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研究,经2 wk的安慰剂洗脱后,年龄18~79 a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咪达普利组(5~10 mg,po,qd)或贝那普利组(10~20 mg,po,qd),共治疗6 wk.所有病人在开始服药前及研究结束时均做脉搏波检查.只有完成6 wk治疗的病人列入终分析.结果:共有98例病人完成该研究,入选前2组间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均P>0.05).经6 wk治疗后,脉搏波所有观察指标均显著下降(均P<0.01),但2组间比较除肱动脉脉压和反射波增压指数外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咪达普利和贝那普利降低外周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一样有效.

  •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不同高血压亚型大动脉僵硬度的研究

    作者:布海霞;程李涛;张爱华;汪涛;王悦;范敏华

    目的 探讨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不同高血压亚型的大动脉僵硬度是否不同.方法 选取慢性肾脏病各期(CKD1~5期)患者626例患者,按高血压种类分为4个组:正常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 90 mmHg]、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SBP≥140 mmHg,DBP< 90 mmHg]、孤立性舒张期高血压[SBP< 140 mmHg,DBP≥90 mmHg]和双期高血压[SBP≥140 mmHg,DBP≥90 mmHg].评估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为脉压和脉搏波速度.结果 与其他组相比,孤立性舒张期高血压组平均年龄较低(P<0.01).在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组糖尿病的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组和双期高血压组大动脉僵硬度高于正常血压组和孤立性舒张期高血压组(P<0.01),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组的大动脉僵硬度也高于双期高血压组,但在正常血压组和孤立性舒张期高血压组之间大动脉僵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高血压亚型的大动脉僵硬度明显不同,这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在不同高血压亚型中不同的潜在原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