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T段抬高性室性早搏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分析

    作者:余钷

    目的 通过对ST段抬高性室性早搏(室早)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分析,评价患者的预后.方法 2000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心电图检查,符合ST段抬高性室早患者43例(男25例、女18例),分析病因、恶性心律失常类型、QTc间期、QRS波的形态,并均进行心电监护、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等追踪检查.结果 43例患者中,3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占79.07%(室性心动过速25例,58.14%;心室颤动6例,13.95%;R on T3例,6.98%).34例患者中,病因常见为急性心肌梗死,20例(46.51%),其次为急性心肌炎,6例(1 3.95%).QTc间期>440 m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5%;QTc间期≤440 m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2%.34例患者分2组:QTc间期延长组21例,发作方式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多见;QTc间期正常组13例,发作方式以除Tdp外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多见.34例中有24例出现ST段抬高性室早呈碎裂QRS波(fQRS),以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为主,占58.82%;10例为室早无fQRS,以心肌炎为主,占11.76%.结论 ST段抬高性室早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以急性心肌损伤为多见.ST段拾高性室早合并QTc间期延长、fQRS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概率较大,必须及早预防和治疗,可作为早期的预测指标.

  • 起源点邻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交界处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邓成钢;张劲林;李振;韩宏伟;程光辉;唐成;苏晞

    目的:评估起源点邻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交界处( AMC)附近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速/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2009年5月至2014年10月86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电生理检查( EPT)和射频消融术( RFCA),其中19例患者被确诊为AMC起源的室速/室早,对该19个病例室速/室早12导联心电图进行形态分析。结果对19例AMC处起源的室速/室早心电图做进一步分析,发现特点如下:V1导联均呈R形,胸前导联R波在V1移行,V2~V3(或V4)导联均为Rs波,V5~V6导联均为R波,无s波,Ⅰ导联为rs型,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大R波,RⅢ≥RⅡ,R波升支和降支斜度相对对称。 AVR和AVL导联为QS型。其中18例室速/室早术中消融成功,均起源于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交界处,1例室早消融失败。结论起源点邻近AMC处附近的室速/室早是IVT/PVC的一个亚组,射频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判定室速/室早的起源部位。

  •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和频发室性早搏

    作者:李亚萍;郭丽军

    目的 评价经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合并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和频发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冠心病患者,首剂静脉注射150mg胺碘酮负荷量,10 min注入.随后以1.0 mg/min静脉滴注维持6 h,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 mg/min.对于心室率控制不满意者,间隔15~30 min后,再次给予胺碘酮150 mg的追加负荷量2~3 次,24 h总剂量在2000 mg以内.用药期间,持续性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判定疗效及副反应.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或较用药前下降>20%,或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为有效;心室率仍>100次/min或较用药前下降<20%为无效.结果 23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5%,副反应发生率为4.3%.结论 经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合并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和频发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不同昼夜节律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自主神经活性的变化

    作者:杨淑;尹晓盟;常栋;董颖雪;夏云龙;高连君;杨延宗;刘利;张树龙

    目的 探讨不同昼、夜节律的流出道室性早搏(OT-PVC)自主神经活性的变化特点,为临床针对不同昼、夜节律表现的室性早搏(室早)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OT-PVC患者53例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按照昼(8:00~20:00)夜(20:00~8:00)室早负荷不同分为A组(日间室早负荷为主型)、B组(夜间室早负荷为主型)及C组(昼、夜室早负荷均衡型)3个亚组,其中昼、夜室早负荷均衡定义为昼、夜室早负荷差值的绝对值≤10%室早总负荷.并与7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临床资料、心率变异性(HRV)各参数及24 h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趋势的差异.结果 室早组各HRV参数[SDNN、每5 rmin节段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闻期差值超过50 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24 h各时段SDNN水平趋势图中,对照组SDNN在ld中基本趋于稳定,其值在4组间表现出低水平;C组24 h SDNN有大幅度波动,但总体在4组间呈现出较高水平;A组SDNN水平在24 h中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C组总体趋势保持一致,但不及C组波动幅度大;B组SDNN水平在日间段有小范围波动,总体趋势与正常对照组保持一致,但在夜间段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日间室早负荷为主型的OT-PVC可能为交感神经介导,其自主神经活性无论昼、夜较常人均升高;夜间室早负荷为主型的OT-PVC可能为迷走神经介导,其自主神经活性在白天与正常人无异,但在夜间明显升高.

  • 射频消融触发心室颤动的室性早搏治疗心室颤动

    作者:郭成军;张英川;方冬平;刘冰;孙成云;阎方明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触发心室颤动(室颤)的室性早搏(室早)对室颤作预防性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例有晕厥多次发作史的患者,经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晕厥发作因室颤所致.其中1例的家族中有猝死者;另1例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史,室颤发作是否与此有关难以定论.4例患者经各种临床检查均无异常,3例可诊断为特发性室颤.常规进行电生理检查后,在S1S1心室起搏时引进S2、S3、和S4心室期前刺激以及短阵快速刺激,还加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诱发了室颤以及室早、多形室早、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用激动顺序方法标测期前的室早的起源处.对4例患者分别用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消融靶点是期前程度大的室早前的浦肯野电位.结果经心内膜标测发现4例患者的室早起源处分别在右束支远端乳头肌周围(1例)和室间隔左侧面(3例).经多次放电消融后,室早和/或短阵室速消失,用与消融术前同样的刺激方案,未再诱发室颤.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放电时间分别为240 s、2 600 s、720 s、和1900 s;X线投照时间20至35 min,消融过程总共历时3 h 20 min,4 h,2 h 30 min、和3 h 50 min.术后随访11个月至3年(其中3例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颤或晕厥复发.结论在浦肯野电位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室早和/或短阵室速,在较长的随访期内可以成功地防止特发性室颤复发.

  •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朱文青;王张生;巫慧钧;周一泉;许澎;孙万峰;冯凯;谷慧敏;葛均波

    目的 评价应用Carto系统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性室性早搏(室早)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临床治疗的47例室早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4.5±19.2)岁,病程3~38个月.射频所用能量为40 W,时间为120~240 s,温度设定为60℃.分别在消融术前和术后1、3和12个月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47例中成功45例,有效率为95.8%.2例1年后复发新的早搏,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应用Carto系统对右心室流出道起源性室早经射频消融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 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触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病例分析

    作者:梁锦军;黄鹤;杨波;万军;唐艳红;吴钢;江洪;黄从新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在室性早搏(室早)触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3例由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的治疗经验,1例对室早进行射频消融(RFCA)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另1例经射频消融未完全消除室早而选择植入ICD,第3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未再发室颤.结果 随访2年,3例患者均存活,ICD未再记录到室速/室颤.结论 在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病例中,应分析室早与室速/室颤的相关性,给予个体化治疗,射频消融室早可以消除/减少晕厥和室颤的发作.

  • 射频消融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

    作者:谭洪勇;赵英杰;王靖;楚建民;刘霄燕;郭琦;韦伟;浦介麟;张澍

    目的 探讨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PVC)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6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前分支起源的PVC患者,均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结果6例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左后分支阻滞(LPFB);V1~V6呈Rs型,Ⅰ、aVL呈rS或QS型,Ⅱ、Ⅲ、aVF呈qR或qRs型,aVR呈Qr或QS型;电轴右偏;QRS时限为(118±17)ms;PVC的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 zoneindex)平均为(-2.08±0.49).在成功消融靶点(早或提前激动点)附近均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位于左心室前外侧间隔或左心室中间隔高位,Ⅴ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20 ~48(33.0±9.9)ms.6例患者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或普通Carto导管消融,即刻成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1±5)个月,5例患者PVC完全消失,1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的PVC <1000次.结论 起源于左前分支处的PVC可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早或提前激动点并伴有PP处成功消融.

  •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张劲林;苏晞;韩宏伟;李振;唐成;蒋萍;程光辉

    目的 评估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共12例特发性室速/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室速/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均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7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侧,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侧.三尖瓣环游离壁侧室速/室早QRS波平均时限长于三尖瓣环间隔侧室速/室早;游离壁侧室速/室早比间隔侧室速/室早QRS终末部更多见切迹.间隔侧室速/室早比游离壁侧室速/室早V1导联更多见QS型.结论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速/室早是特发性室速/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术前判定室速/室早具体起源部位.

  • 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意义

    作者:王宇彬;楚建民;宋书凯;王靖;刘霄燕;赵英杰;浦介麟;张澍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探讨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研究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25例,起源于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21例;在Carto系统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和/或左心室流出道三维解剖图,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对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与成功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 21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17例,右冠窦2例,无冠窦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右束支阻滞图形7例为A组,左束支阻滞图形14例为B组.A组ASC早激动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arliest ventricular activation,EVA) 22 ~ 34(27.4±4.6)ms,B组右心室流出道EVA:22~38(27.4±5.2)ms,主动脉窦内EVA:18 ~40(25.9±6.0)ms,其中9例激动时间右心室流出道较冠状窦内提前,右侧起搏标测相似度90%以上.有17例患者在靶点处标测到峰电位,有19例患者在靶点附近标测到舒张期电位,舒张期电位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0~ 1.5 cm2.16例记录到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由Carto系统可见峰电位位于舒张期电位区域边缘,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1例记录到峰电位但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3例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舒张期电位区域内消融成功,只有1例既无峰电位又无舒张期电位.结论 峰电位与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具有指导意义.

  •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冯向飞;李毅刚;王群山;孙健;陆尚彪;王飞;陆秋芬

    目的 通过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室早)的成功消融,对其机制及复发因素、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 10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早患者,通过激动及起搏标测,准确定位并成功消融,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消融术前、术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行腺苷试验及造影,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10例患者中4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窦,2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2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交界处,1例起源于无冠窦,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心外膜,均成功消融.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1例诱发出同样室早,成功率90%.消融后有1例复发(10%).结论 主动脉根部室早多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腔内标测能准确定位,成功消融.

  • 零射线下单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

    作者:陈松文;魏勇;周根青;徐娟;吴海清;丁羽;刘少稳

    目的 探讨零射线下单导管进行左心室室性早搏(室早)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8月至10月连续入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因频发性左心室室早行射频消融治疗的6例患者,平均年龄(46.6±20.9)岁,男4例.术中常规穿刺右股动脉,建立股动脉通路后,借助三维标测系统(Cart03),零射线下将三维标测消融导管经股动脉逆行主动脉送至左心室.三维重建左心室解剖结构后,进行室早的激动标测,寻找室早早激动点进行消融.术中常规药物激发并观察30 min,术后规律随访,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6例左心室室早均在零射线下经单导管顺利完成标测及消融,室早分别起源于左后分支(1例)、左前分支(3例)、左心室后乳头肌(1例)、二尖瓣环(1例),其早激动较体表QRS时限提前(29.5±6.7)ms,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9.2±1.0)个月,除1例患者左心室后乳头肌室早复发,其余患者均无明显室早,中远期手术成功率83.3%.结论 借助三维标测系统,零射线下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早是安全可行的.

  • 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作者:舒茂琴;钟理;冉擘力;宋治远;周扬;刘燕;朱平;李华康;张倩;刘建平;仝识非;景涛

    目的 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的疗效及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内科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Carto系统指导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122例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起搏及电激动标测,用冷盐水灌注导管行局灶消融.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122例患者年龄15 ~66(39.2±9.4)岁,男68例,女54例.24例为特发性室速,98例为频发单源性室早;②起源部位分布:90例(73.8%)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其中74例起源于RVOT间隔部,16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肺动脉内起源2例;主动脉窦起源17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13例,其中左心室游离壁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连接处4例、二尖瓣前侧壁4例及希氏束附近2例;③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15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4.3%),7例失败,1例合并高度房室阻滞.随访1~ 30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为4.3%),均再次消融成功.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2例,9例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多数室早/室速起源于RVOT,LVOT和主动脉窦内起源者也不少见,Carto系统指导下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有助于保证消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不同来源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

    作者:张艳;谢瑞芹;白晖;尤玲;尹洪宁;郑红梅;王倩;耿雪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来源频发室性早搏(PVC)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功能,了解成功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功能变化及不同起源频发PVC对左心房功能变化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PVC的治疗.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24h PVC负荷>10 000,且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68例.依据术中不同PVC起源定位分为右心室来源频发PVC患者41例[年龄(47±15)岁,男15例],左心室来源频发PVC患者27例[年龄(50±17)岁,男16例].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2周、4周观察所有入选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指标.分析2组患者各指标组间及组内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右心室来源组:左心房内径(LAD)呈缓慢减小趋势,于术后2周达低点[(31.7±3.6)mm对(33.2±4.6) mm,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术前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63.6%±9.3%对70.3%±9.2%,P<0.05),术后缓慢升高并于术后4周达高点(68.1%±8.2%对63.6%±9.3%,P<0.05);左心房应变及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术后4周内逐渐升高(P<0.05).左心室来源组:LAEF术前较健康人群降低(60.9%±12.2%对70.3%±9.2%,P<0.05),术后4周内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房应变术后4周内逐渐升高(P<0.05).组间比较:左心房应变及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右心室来源组变化明显优于左心室来源组(P<0.05),其余各指标虽然右心室来源组变化有优于左心室来源组变化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来源频发PVC射频消融术后4周左心房功能显著改善,而左心室来源频发PVC射频消融术后4周左心房功能无明显改善.提示临床上对于右心室来源的PVC应该更加积极治疗.

  • 导管消融治疗儿童右心室非流出道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高路;林利;崔烺;袁越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指导儿童右心室非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早/室速患儿共261例,选择起源于右心室非流出道的12例(4.6%)患儿(男7例),年龄2~14 (7.1±3.1)岁.所有患儿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7例左心室扩大,3例以单发室早为表现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其中2例(2.5岁及8岁)以持续性室速为主要表现者左心室重度扩大,LVEF均<40%.所有患儿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结果12例患者术中共出现14种室早/室速,均源自右心室非流出道,其中起源于三尖瓣环6种、游离壁基底部5种、近心尖部2种、右心室间隔近希氏束区域1种.11例即刻消融成功.平均随访(9.2±3.5)个月,11例消融即刻成功者均无复发.1例室速消融未成功者继续服用胺碘酮,仍为室速,但室速频率由160次/min降至130次/min.因此,消融总成功率为11/12(91.7%).随访中所有消融成功的患儿超声心电图和胸片证实心脏左心室大小、LVEF在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 右心室非流出道室早/室速发作频繁可能损害左心功能.三维标测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心室非流出道室早/室速有效、安全.

  • 右心室间隔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王永光;林加锋;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

    目的 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源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VC/VT共938例中,62例特发性右心室间隔部起源的PVC/VT,年龄8~84(57.0±18.8)岁,所有患者完成标测与消融,分析其不同部位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 消融成功49例(成功率79.03%),均无并发症发生.其心电图有下列特征及变化规律:①Ⅰ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型;②aVL导联多数呈R型,少数呈m、r或qr型;③aVR导联可呈QS、qs或r型;④起源点高低与下壁导联R波振幅呈正相关,而与S波振幅呈负相关;⑤右心室间隔部起源多数患者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或多个导联有S(s)波;⑥除右心室间隔邻近三尖瓣环段和中段上部起源者V1呈rS型外,其他部位起源者V1多数呈QS型,且随着起源点向下向中段及心尖段移动,其胸前导联R波高度及其分布的导联范围越来越少,QS波群的范围则越来越广,S波振幅越来越深.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右心室间隔部的PVC/VT安全有效.其不同起源心电图特征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消融术时间.

  • 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

    作者:谭海斌;师睿;杨希立;温旭涛;包镜汝;黄雯;姚焰

    目的 对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需要准确和安全.本研究尝试采用EnSite NavX标测技术对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进行消融.方法 运用NavX标测系统构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开口的三维电解剖及激动顺序图,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NavX导航的准确性.结合传统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24例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结果 2例均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内起源16例,右冠窦内起源4例,左、右冠窦间起源4例,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分别为(56.1±18.3)min、( 11.2±6.8)min.1例患者消融前发现合并左旋支中段狭窄,消融术后成功行支架术.平均随访(16±12)个月,1例室速患者有室早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NavX标测技术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的标测和消融.

  • 三种判断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心电图方法比较

    作者:焦震宇;李艳兵;毛俊;刘宵燕;杨新春;谭琛;楚建民;刘兴鹏

    目的 比较3种判断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入选来自北京3家三甲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共110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65例,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6例,北京军区总医院9例)成功消融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均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下偏.3种心电图判断方法包括:①胸前导联移形区指数;②V2导联移形指数;③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及R波振幅指数.结果 总体患者中,V2导联移形指数敏感性高(92.3%),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及R波振幅指数特异性高(93.9%),并且其ROC曲线下面积大(0.925);心电图提示心脏转位的患者中,V2导联移形指数敏感性高(94.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及R波振幅指数特异性高(87.5%),V2移形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大(0.892).结论 3种方法中,V2移形指数敏感性高,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及R波振幅指数特异性高.总体患者中,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及R波振幅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大;心电图提示心脏转位的患者中,V2移形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大.

  •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性别、年龄和临床特点

    作者:陈刚;张奎俊;陈新;姚焰;马坚;楚建民;方丕华;贾玉和;王方正;张澍

    目的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性早搏(室早)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室早.对478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性别、年龄和临床特点.方法 478例患者,平均年龄(39.8±13.8)岁,在过去的15年里,先后因特发性室速/室早在我院住院治疗,并都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这478例患者室速/室早的射频消融靶点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在478例患者中,女性288例(60.3%),男性190例(39.7%),女性/男性比为1.52.出现症状的年龄女性为(41.2±12.7)岁,男性为(37.6±15.0)岁(P<0.0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478例患者中,67例(14.2%)曾出现过黑矇症状,13例(2.7%)曾经出现晕厥.263例(55%)患者在接受射频消融术前,接受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成功.结论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女性较男性多,女性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因此对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应当更加积极地治疗.

  • 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房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李晋新;张燕一;汤宝鹏;马依彤;木胡牙提;张宇;许国军;张疆华;王疆

    目的 报道4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经主动脉途径在左冠窦和无冠窦内标测和射频消融的结果.方法 对4例房速、3例频发室早进行常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4例阵发性房速患者的标测靶点位于主动脉窦内,在无冠窦成功消融;3例频发室早在左冠窦内标测及消融成功.术中无并发症,随访3~31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在主动脉无冠窦、左冠窦内射频消融是可行的且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尤其适用于在常规、经典部位消融失败的患者.

2101 条记录 12/106 页 « 12...9101112131415...10510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