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首乌苷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实验性肝癌大鼠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作者:贾翎;顾立刚;曾郁敏;王玥琦;吴珺;邱泽计

    目的:观察白首乌苷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实验性肝癌模型大鼠细胞因子产生功能的影响.方法: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发生实验性肝癌后,应用不同剂量的白首乌苷进行治疗,观察其产生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的能力.结果:白首乌苷剂量在25mg/kg体质量时可增加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的能力;剂量在50mg/kg体质量时可增强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IL-2和IFN-γ的能力.结论:白首乌苷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实验性肝癌大鼠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棉酚抗癌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姜劲迈;张颖;叶百宽;杨美娟

    本实验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为模型,通过肝细胞光镜结构、超微结构;肝脏组织分化酶、增殖酶;肝细胞核内AgNORs计数;癌基因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等变化,探讨棉酚对大鼠实验性肝癌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1.DEN诱癌过程中有癌基因c-Myc的参与;2.癌变过程中伴有与细胞增殖有关的酶活性增高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酶活性降低;3.棉酚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胞器,抑制癌变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抑制rDNA的转录活性,以及抑制细胞增殖酶活性和增强细胞分化酶活性等多个环节来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 肝郁脾虚因素促进DE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的研究

    作者:王济;顾立刚;王庆国;彭桂英;李瑞生;王秀茜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肝癌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大鼠给予诱癌剂(DEN70mg/kg灌胃,每周1次,连续8周),同时给予肝郁脾虚(束缚加饮食失节法)刺激至第19周,断头处死,做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肝组织病变;取肝组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测定脾脏T、B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结果:肝郁脾虚因素可明显降低该模型大鼠的体重和免疫功能,并可使肝细胞DNA含量发生异常变化.结论:肝郁脾虚因素可促进DE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的发生发展.

  • 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和鸟氨酸脱羧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顾立刚;王济;张前;杨向竹;解华;彭桂英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和鸟氨酸脱羧酶表达的影响,以及疏肝健脾方药的调控作用.方法大鼠造模后选取第9、14、19周3个时间点分批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鸟氨酸脱羧酶(ODC)表达,以及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用肝郁脾虚因素刺激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癌大鼠,在第9周后大鼠肝组织表达ODC比单纯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癌大鼠显著增强,并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在第14周和第19周时逐渐增强.结论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化学诱发的大鼠实验性肝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疏肝健脾中药可以降低肝癌组织细胞中ODC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 050 作为实验性肝癌辅助治疗的多制剂单纯泡疹病毒扩增子的效果

    作者:

  • 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存活素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

    作者:冯震博;陈罡;苏建家;曹骥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细胞肝癌(HCC)不同发生发展阶段中存活素(survivin)基因的表达状态.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HCC不同时期survivin的表达.结果 黄曲霉毒素(AFB1)诱发大鼠HCC形成的早时间在第46周,46周后,实验组存活的大鼠HCC发生率为54.9%(28/51),58周存活的大鼠HCC发生率为64.9%(24/37).实验组HCC、癌旁肝组织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1.7%和5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应的大鼠,在46周之前及无肿瘤形成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无survivin蛋白表达.58周时,大鼠HCC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无肿瘤形成大鼠和正常对照肝组织(P均<0.01);相应癌旁肝组织亦明显高于同期无肿瘤形成大鼠和对照肝组织(P均<0.01);HCC与癌前活检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20、36和46周时,有肿瘤形成大鼠活检肝组织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期活检肝组织比较,survivin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survivin基因在HCC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对HCC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检测HC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能对HCC诊断有参考价值.

  • 白首乌甙对DEN诱发实验性肝癌大鼠肝细胞DNA含量和生长周期变化的影响

    作者:贾翎;顾立刚;赵建晴;王月琦;王庆国

    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发生实验性肝癌,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白首乌甙对该模型大鼠肝细胞DNA含量和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肝细胞内2倍体细胞明显增多,多倍体细胞明显减少;大鼠肝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显著增多,处于S期的细胞显著减少,说明白首乌甙可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阻止肿瘤细胞分裂.

  • 实验性肝癌中比较槐耳与IL-2对PTEN和IL-2R阳性细胞的影响

    作者:陆鹏;陈莉;陆正鑫

    目的比较槐耳清膏与IL-2对抑癌基因PTEN表达和IL-2R阳性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制备40只大鼠肝癌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G1)、单纯诱癌组(G2)、诱癌加槐耳清膏组(G3)、诱癌加9周后槐耳清膏组(G4)和诱癌加9周后IL-2组(G5).于实验第20周处死动物取肝组织,用RT-PCR检测PTEN表达,免疫组化检测IL-2R阳性细胞,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比较各组中PTEN的表达量和IL-2R阳性细胞数.结果 G3,G4,G5肝癌的形成率明显降低,肝内IL-2R阳性的活化T细胞数G3和G5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在G5中,无癌形成的肝内IL-2R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有癌形成者.PTEN相对表达量G3显著高于G2(P<0.01).结论槐耳清膏和IL-2均能增加肝内IL-2R阳性细胞数,增强体内细胞免疫功能,有效抑癌;槐耳清膏还能抑制抑癌基因PTEN的缺失而发挥抑癌作用,槐耳抗癌的应用前景将优于IL-2.

  • 姜黄素拮抗水华微囊藻毒素致动物肝氧化损伤

    作者:陈铁晖;薛常镐;汪家梨;谢建忠;曾毅丹;陈华

    微囊藻毒素(MC)是蓝藻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颤藻属及念珠藻属的某些品系或种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据报道,福建省某肝癌高发区水中的微囊藻毒素系该地区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1].另有实验证实,MC亚慢性染毒动物对大鼠实验性肝癌的形成起促进作用[2].目前,通过常规的氯化消毒尚无法有效地消除环境中MC的污染.因此,研究水华微囊藻毒素的化学预防剂,对于阻断、减轻微囊藻毒素致肝损伤,进而降低肝癌高发区肝癌发病率具有积极意义.

  • 实验性肝癌雄激素受体表达的病理意义

    作者:周载平;梁力建

    目的探讨肝癌癌变过程中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动态变化和病理意义.方法以二甲氨基偶氮苯(3′-Me-DAB)建立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将60只雄鼠分为2组:诱癌组(n=35),以3′-Me-DAB诱癌,对照组(n=25),以精制大米喂服.放射配基结合技术检测各实验期大鼠肝脏AR的定量表达.结果诱癌组大鼠肝重/体重比值在第4、5个月时大幅度上升(P<0.05).诱癌组雄激素受体定量以癌变启动期(第1个月)和成癌期(第5个月)高,第2个月低,细胞核AR分别为(56.28±9.48),(59.49±4.42)和(33.52±3.24)fmol/mg蛋白质.对照组大鼠的生理性AR表达与年龄依赖的性活动能力一致.诱发癌瘤受体定量以肝细胞型肝癌高(P<0.05),且癌瘤组织高于癌周组织(P<0.05).结论实验性肝癌癌变特定阶段雄激素受体表达活跃,提示其可能有介导雄激素的促肝细胞异常增殖作用.

  • 鹅血对肝癌小鼠腹水中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余萍

    目的:探讨鹅血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腹水中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移植肝癌腹水制造小白鼠肝癌模型,治疗组小鼠每天以来加抗凝剂的鹅血0.5ml灌胃,对照组小鼠每天以生理盐水0.5ml灌胃,在灌胃13d时,测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结果:实验组小鼠的吞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结论:鹅血能激活实验性肝癌小鼠腹水中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 枸杞多糖抗小鼠实验性肝癌的作用机制

    作者:何彦丽;罗容敬;杜标炎;王慧锋;罗惠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BP)抗小鼠实验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22实验性肝癌小鼠模型,LBP连续灌胃治疗14 d.绘制肿瘤生长体积曲线图、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同时对各组胸腺及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LBP可明显减小肿瘤体积.肿瘤生长抑制率在高剂量组达到41.12%,与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模型组胸腺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皮质变薄,LBP用药后肝癌小鼠胸腺体质量及胸腺指数有所恢复,并在高剂量组与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发现LBP高、低剂量组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在LBP用药后亦明显增加,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增殖密度和坏死程度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BP时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与增强机体整体及局部的免疫功能有关,具体的作用环节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 新制抗癌方对实验性肝癌抑癌基因的影响

    作者:郭振球;朱梅菊;郭绶衡;周小舟;陈新宇;肖长江;贺运河

    为研究抗癌方对抑癌基因的影响,并证实其抗癌疗效.采用人肝癌细胞HepG2培养,人肝癌细胞裸鼠移植及血清药理学方法,分析抗癌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影响,用LSAB法分析P53,免疫组化法分析HepG2 P21waf1/Cip1蛋白表达;并对人肝癌细胞裸鼠复种移植瘤,用光镜、电镜观测其细胞形态学变化和P21蛋白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抗癌方能明显抑制HepG2的生长,对HepG2细胞的半数生长的抑制剂量(IC 50)为1 mg/ml.LSAB方法观察发现抗癌方能诱导HepG2细胞株从相当弱到非常强的比较致密的细胞核染色,且低浓度(0.1 mg/ml)P53蛋白表达诱导作用强于高浓度(1 mg/ml),将近50%的细胞出现P53高表达,抗癌方血清各组人肝癌细胞HepG2 P21waf1/Cip1表达高于CTX组及空白血清组(均P<0.01).大剂量组HepG2 P21waf1/Cip1表达高于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均P<0.05).CTX血清组和空白血清组HepG2 P21waf 1/Cip 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人肝癌细胞裸鼠复种移植瘤治疗后抗癌方组和CTX组移植瘤体和重量分别小于空模组(均P<0.01),抑癌率为33%.抗癌方组癌组织HepG2 P21蛋白表达增强,而空模组、CTX组HepG2 P21蛋白表达均极低.电镜观察:抗癌方组癌细胞完整,核染色质浓缩并边集,细胞器结构清晰.空模组癌细胞间紧密连接;CTX组癌细胞不完整,细胞器空泡化,其抑癌主要是癌细胞坏死;抗癌方组为诱导癌细胞凋亡.提示新制抗癌方确含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有效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其抑癌率与CTX相当,但无CTX那样明显降低外周白细胞的副作用.其抑制HepG2体内、外生长的机理与明显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明显提高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有关.

  • 脾切除对诱发肝癌过程中大鼠肝组织的影响

    作者:邱培才;陈积圣

    目的探讨诱发性大鼠肝癌过程中脾切除对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脾切除组(A组)和(B组)对照组诱发大鼠肝癌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月肝组织病理变化的特征和差异.结果诱癌2月时,两组肝组织表面均未见肉眼可见的结节,镜下可见正常肝小叶结节,A组肝小叶结构有破坏,肝细胞增生、变性,B组也可见肝细胞变性,但增生结节不明显;诱癌3月时A组发现一只动物肝肉眼癌结节,B组无肉眼可见结节,组织结构均见异常,A组低倍镜下肝小叶结构完全消失,高倍镜下见细胞已具癌细胞特征;诱癌4月时动物均发生肝癌,A组数目多、直径大,B组动物肝癌结节少、直径小;肝组织γ-GT酶在诱癌2月、3月时脾切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月时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脾切除术后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肝组织的癌变较对照组发生更快,γ-GT酶免疫组化检查也更明显.

  • 卵圆细胞在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演变特征

    作者:陈琼荣;向锦;廖冰;刘青波;车丽洪;薛玲;赵国强

    背景与目的: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至今还不十分明了.本研究拟通过动态的方法观察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揭示卵圆细胞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实验性肝癌的大鼠诱癌模型,运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爱新蓝特殊染色等方法,动态观察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结果:HE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诱癌的第4周即可见散在的卵圆细胞在门管区附近出现.卵圆细胞OV-6免疫染色呈阳性.在诱癌的第8周和第14周,OV-6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并向肝小叶实质内深入,将肝组织分割成假小叶状.到诱癌的第17周和第24周,多个癌灶出现,同时OV-6阳性细胞的总体数量下降,癌灶内可观察到OV-6阳性细胞.爱新蓝特殊染色显示,诱发的肿瘤属混合性肝癌,其中胆管上皮细胞癌爱新蓝染色呈阳性,肝细胞癌染色呈阴性.结论:卵圆细胞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 二乙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研究现状

    作者:褚成静;钟华;何芳

    肝癌动物模型是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材料,其中大鼠肝癌模型是实验性肝癌研究中应用为广泛的动物模型,根据肿瘤来源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移植性3种.其中诱发性又可根据诱发剂不同的使用而产生不同的癌灶,分为:①氨基偶氮染料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常诱发出混合型,多用于肝癌发病机理及ATP与肝癌关系等研究.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碳酸锂对抗黄曲霉毒素B1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陆爽;张爱华;黄晓欣;任渝江

    目的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锂(Li2CO3)对抗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Wistar大鼠肝癌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结果:PCNA在诱癌早期(实验第6周)即有表达,第9、10周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B组)PCNA阳性率高,碳酸锂同时给药组(C组)及先期给药组(D组)阳性率显著降低,C组阳性率略高于D组.结论:碳酸锂明显对抗AFB1诱导肝癌过程中PCNA的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抗癌作用;PCNA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追踪观察.

  • 刺五加抗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乃哲;张敬一;赵会军;付琳杰;张文智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刺五加对实验性肝癌发病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理.方法:43 只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①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②3′-MeDAB组:喂含0.06 9%3′-MeDAB饲料10周③刺五加组:除致癌剂外另加入刺五加(4 5g/kg饲料),历时20周.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均自由进食及饮水.结果:刺五加组较3′-MeDAB组:①外周血液及肝组织中PAI-1含量明显减少(P<0.05).②肝细胞周期时相G0/G1比率增加(P<0.01),S期和G2M期比率减少(P<0.01),PI和DI减低(均P<0.01),③肝细胞rasp21荧光指数减低(P<0.05),④免疫组化PCNA阳性表达率降低.⑤光镜及电镜检测均显示有一定程度减轻.结论:上述结果提示刺五加适于被开发为常规抗癌辅助药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