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副溶血弧菌耐热性溶血素的肠毒性及细胞毒性

    作者:史丽滨

    副溶血弧菌是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海产品而致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耐热性溶血素(TDH)是该菌分泌的一种主要的致病因子,TDH以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肠液分泌的增加.

  • 副溶血弧菌端鞭毛基因系统的研究现况

    作者:李志峰;聂军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嗜盐性有鞭毛弧菌,具有两种类型不同的鞭毛系统:端鞭毛和侧鞭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本文就端鞭毛基因结构及其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副溶血弧菌TLH与TDH

    作者:陈丽;张红河;曹海芬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菌,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弧菌产生的溶血毒素,主要的溶血毒素有耐热性溶血毒素(TDH)和TDH相关的溶血毒素(TRH),此外,副溶血弧菌还可产生不耐热溶血毒素(TLH).本实验采用TLH、TDH基因作为副溶血弧菌的靶序列,拟采用Taqman探针技术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

  • 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2247例分析

    作者:齐绪林;林东昉;徐晓刚;樊晓明;吴丽桂

    目的:了解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998-2007年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肠道门诊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0年期间共有副溶血弧菌感染患者2 247例,患者例数近年来略有减少趋势,以5~10月间多见,6~9月为高峰期,临床表现多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结论:了解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有助于更好的治疗该类感染.

  • 左氧氟沙星治疗肠道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曲芬;赵敏;姜素椿

    左氧氟沙星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的2~8倍,且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适于治疗包括厌氧菌在内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1].我们观察左氧氟沙星治疗肠道细菌感染88例,结果总结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情况肠道细菌感染患者88例(男64,女24),年龄(31.03±13.22)y,体重(57.56±6.86)kg.其中急性细菌性痢疾55例,副溶血弧菌肠炎6例,沙门菌肠炎2例,豚鼠气单孢菌肠炎1例,霍乱2例,伤寒22例.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等.用药前体温增高有69例(78.41%),白细胞增高34例(38.64%).病情程度轻中重各为10例、72例、6例.

  • 东南沿海海域细菌谱及其优势菌伤口感染能力的研究

    作者:马骢;韩善桥;郝秀红;蒋学兵;李艳君;虞积耀

    目的:了解东南沿海海域细菌分布之特征,观察致病菌的伤口感染特征.方法:经大范围海水采集后行海洋细菌增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同时进行单一优势细菌的小鼠毒力实验和伤肢感染实验,并行组织病理光镜检查.结果:(1)共分离出34种203株细菌,其中弧菌科159株(78.33%),肠杆菌科24株(11.82%),非发酵菌15株(7.39%),革兰阳性球菌3株(1.37%),厌氧菌2株(0.99%).(2) 对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依次为亚氨培南、奈替米星、左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敏感性差.(3)4种优势弧菌的细菌毒力实验发现,小鼠肠、肺、肝、肾脏组织细胞水肿、变性、灶性坏死.毒力强度依次为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鱼弧菌、霍利斯弧菌,副溶血弧菌可致败血症.(4)通过建立小鼠伤肢感染模型,观察优势弧菌的伤口感染能力,发现实验鼠皮下及横纹肌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可形成蜂窝织炎.结论:菌谱调查结果涵盖了该海域及海岸带细菌分布的特征.动物实验数据证实了4种优势弧菌的毒力和伤口感染能力.

  • 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作者:毕玉芳;褚国华;曾景兰;夏祥

    2001年6月15日,由北京开往杭州方向的Y429次旅客列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首发病人出现于6月16日14时,中毒症状为腹泻、呕吐.共有294人发病,其中到南京火车站下车病人25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的病原学鉴定,均证实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作者:詹斌秉;周伟华;殷小娟;殷海荣;丁蕾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食物中毒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对病例排泄物、留样食品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某饭店就餐者中有71人发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头痛、头晕、发热等,其中以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多见;平均潜伏期为12h.1份留样食品、4份打包食品、6份病人生物标本共11件样品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该事件是由于盐水鹅加工环节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 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表型及分子特征研究

    作者:谢红意;周方满;韩东升;叶鸿雁;马玲敏;陈晓;李爱芳;陈瑜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2012年4 ~10月宁波地区VP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型;用PCR检测毒力基因tlh、tdh和trh;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962份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71份VP阳性,分离率为7.38%;71株菌分属17种血清型,O3:K6是主要的血清型,共44株(61.97%),其次是O4∶K8(5株);毒力基因检测发现71株tlh均呈阳性(100%),70株tdh阳性98.59%,仅3株trh阳性.MLST分析发现13种序列型(STs),主要为ST3型45株,占63.38%.结论 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VP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ST3型为优势序列型.

  • 不同培养基与前处理方法对副溶血弧菌MALDI-TOFMS鉴定结果的影响评估

    作者:陈峰;张丹丽;宛宝山;陈晋

    目的 评估不同培养基及前处理方法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副溶血弧菌鉴定中的影响,并寻求优化条件组合.方法 收集副溶血弧菌40株,分别用血琼脂平板、TCBS琼脂平板和双洗琼脂平板进行培养;用直涂法、扩展法(直涂后裂解)和萃取(裂解、萃取后涂靶)法进行质谱前处理.用SAS软件建立不同培养基及前处理方法对该菌质谱检出率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并进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血琼脂平板+萃取法”条件组合检出率高(100%鉴定到属,67.5%鉴定到种);在不使用血琼脂平板的前提下,“双洗琼脂平板+萃取法”条件组合检出率高(70%鉴定到属,37.5%鉴定到种).在“属”鉴定水平,前处理方法相同时,不同培养基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培养基相同时,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涂法和扩展法相对萃取法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0.66和0.95,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BS琼脂平板和双洗琼脂平板相对血琼脂平板的OR分别为0.06和0.10,对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Y=2.95-0.41a-0.05b-2.83c-2.35d(a:直涂法;b:扩展法;c:TCBS琼脂平板;d:双洗琼脂平板).在“种”鉴定水平,采用扩展法或萃取法,不同培养基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琼脂平板,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涂法和扩展法相对萃取法的OR分别为0.32和0.55,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BS琼脂平板和双洗琼脂平板相对血琼脂平板的OR分别为0.18和0.49,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y=0.20-1.15a-0.61b-1.72c-0.72d(a:直涂法;b:扩展法;c:TCBS琼脂平板;d:双洗琼脂平板).结论 欲提升副溶血弧菌MALDI-TOF MS鉴定效果,合适培养基的选择优于改善蛋白质提取的前处理操作.推荐萃取法作为常规前处理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建议依次为血琼脂平板、双洗琼脂平板和TCBS琼脂平板.

  • 副溶血弧菌大流行株的感染及基因分型研究现状

    作者:王立红;韩东升;韩崇旭;任传利

    副溶血性弧菌(VP)大流行株自1996年首次引起群体暴发性食物中毒事件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传播和感染能力的“大流行克隆”,使VP感染升级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大流行株在人群及环境中分布广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传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流行株的微进化分析.全基因组测序的推广能够为大流行株的溯源、传播、致病及防控机制研究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学信息.耐多药大流行株的出现应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 副溶血弧菌CalR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DNA结合活性分析

    作者:张凌宇;侯书宁;赵昕;孙佳遥;张义全;黄新祥

    目的:原核表达和纯化副溶血弧菌的CalR蛋白并分析其DNA结合活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对靶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副溶血弧菌野生株RIMD2210633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calR的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入pET28a中获得重组载体;将重组载体导入大肠埃希菌BL21λDE3中,获得重组蛋白表达菌株,该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His6-CalR,用Ni-柱树脂进行蛋白纯化.PCR扩增T3SS1相关基因exsC、exsD和VP1687的启动子区序列,通过凝胶阻滞实验检测His6-CalR蛋白对它们的结合活性.结果:成功表达纯化出可溶性His6-CalR蛋白;凝胶阻滞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His6-CalR能够直接结合exsC、exsD和VP1687的启动子区.结论:本研究表达纯化的副溶血弧菌CalR蛋白具有DNA结合活性,可用于后续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快速检测中PCR法的应用

    作者:李毅;洪程基;章乐怡

    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也是温州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PCR技术对疑似的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在10~11h内作出初步检测.2006年7月4日温州市某工厂发生了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共20人发病.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 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徐德顺;吴晓芳;查云峰

    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是近几年兴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其检测灵敏性高,特异性好且操作简便,出结果快.在众多现代检测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检测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快速检测手段.我们针对副溶血弧菌的属特异性基因gyrB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该菌的Real-time PCR反应条件,建立了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 富阳市1997~1999年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析

    作者:吴江春;王荣妹;章国成

    1997~1999年中,富阳市发生大小规模不同的细菌性食物中毒21起,中毒人数456人,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有8起(38.1%),中毒人数221人(48.5%),死亡1人。可见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为掌握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便于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 食物中毒的概况(表1)

  • 食源性腹泻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调查分析

    作者:强鑫华;周丽华;王萍;柳秋霞

    目的 分析食源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VP)季节分布及感染患者年龄特征、毒力基因、血清学分型.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急性腹泻患者粪便分离的12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常规培养、血清分型及PCR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副溶血弧菌感染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高发,尤以6~10月份为高峰期.感染患者中21~30岁占37.6%,31~40岁占24.8%.分离得到17个血清型,其中O3:K6占59.2%.经单重PCR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显示:tdh+/trh-分离株所占比例为88.0%,tdh-/trh-分离株为6.40%,检测到2株携带(tdh+/trh+)基因.结论 湖州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发生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且感染的患者以青壮年居多,优势血清型为O3:K6;多数菌株携带tdh+/trh-毒力基因.

  • 临床来源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周方满;谢红意;叶鸿雁;顾大磊;葛婷婷

    目的 了解急性腹泻患者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方法 对急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开展tlh、tdh和trh毒力基因检测,采用VITEK2 Compact细菌分析系统对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从2 307例腹泻病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180株,分离率为7.8%.副溶血弧菌感染主要发生在7-10月份,其中8月份多.毒力基因检测发现171株tdh阳性,占95.0%;4株trh阳性.副溶血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叮的耐药率分别为96.7%、88.9%、23.3%,对其他实验药物敏感,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结论 副溶血弧菌感染在本地区夏秋季急性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青霉素类、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药物的耐药率较高,tdh是副溶血弧菌主要的毒力基因.

  • 应用克隆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TDH基因

    作者:王保龙;董辉军

    目的建立快速、敏感、特异和精确的方法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方法在耐热溶血毒素(TDH)结构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探针和引物,应用克隆杂交方法检测30株不同来源的VP,同时对10株不同KP反应的VP DNA行PCR-TDH检测.结果 30例实验菌株,26例KP阳性株克隆杂交出现阳性信号,其余4例杂交阴性(2例KP弱阳性、2例KP阴性).用PCR检测的10株VP中,6例KP阳性株TDH基因均阳性,但有1株KP弱阳性和1株KP阴性株也呈TDH基因阳性.PCR阳性结果均用Southern blot法证实.结论应用克隆杂交技术检测TDH基因在合适的条件下能有效地鉴别致病性与非致病性VP.PCR检测TDH基因为研究VP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检测致病性VP的快速敏感的初筛试验.

  • 西南战区某部队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作者:李刚山;吴智深;张琳;扈宇;吴金泽;龙沛然

    由副溶血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以青壮年为主,同时进餐者可集体发病.2002年8月1日西南战区某部队发生一起急性肠炎,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及病原学诊断,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系统鉴定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确认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haemolyticus,以下简称VP)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 沈阳地区2010年细菌性腹泻症候群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单良;王冰;陈叶;王萍;刘蕴博;白丽娜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沈阳市内各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按监测方案要求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腹泻标本66份.腹泻病原菌检出率为19.7%.其中副溶血弧菌占53.9%.结论 2010年沈阳地区引起腹泻病原菌以副溶血弧菌为主.建议将副溶血弧菌检测作为肠道门诊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学检查的常规项.

268 条记录 7/14 页 « 12...45678910...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