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桐乡市2014-2015年感染性腹泻副溶血弧菌分离株检测分析

    作者:吴龙飞;严卓琳;张轶

    目的:了解该市感染性腹泻副溶血弧菌主要血清型、携带毒力因子情况和耐药性情况。方法对2014-2015年期间的40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凝集、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到3种血清型:O3:K622株(55%),O4:K812株(30%),O2:KUT 2株(5%),另外10%未分型;TDH阳性24株,阳性率60%,TRH阳性0株;对除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外的6大类抗生素均有耐药性,其中对β-内酰胺类、叶酸代谢途径抑制剂及氯霉素的耐药性相对较高,对两种以上抗生素耐的有4株,占10%。结论该市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以O3:K6为主,毒力基因tdh阳性率较高,对六大类抗生素有耐药性,但耐药性不严重。

  • 病人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何珊娜;陈敏;金海英

    目的 了解医院肠道门诊病人标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征及其耐药性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肠道门诊采集的病人肠道标本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 从该医院肠道门诊采集的528份腹泻病人肠道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52例,检出率为9.85%.52株副溶血弧菌含5个血清型,以O3血清学菌群为优势菌群,占总检出例数的71.15%.所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和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88.46%和82.70%,对头孢噻吩和阿米卡星不同程度耐药.结论 该医院地处沿海地区,腹泻患者病原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O3血清型为优势菌群,呈现不同程度耐药.

  • 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

    作者:洪丽君;杨丽君;吴园园

    目的 了解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海产品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现场随机抽样和细菌检验方法,对某海岛海产品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检测.结果 随机抽样247份,检出44份溶血性弧菌阳性,阳性率为17.8%.贝类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显著高于鱼类.从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中选出9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对奈啶酮酸、庆大霉素、头孢唑啉等11种抗生素全部敏感,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全部耐药.检出2株副溶血性弧菌神奈川现象阳性,占4.55%.结论 本次调查的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和神奈川现象阳性率均比较低,所检出的株菌对多数抗生素比较敏感,只要加强管理措施此类食物中毒具有很好的可控性.

  • 副溶血弧菌RIMD2210633与霍乱弧菌N16961中超级整合子结构差异分析

    作者:卢昕;阚飙;逄波

    目的 确定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RIMD2210633与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N16961菌株中超级整合子结构特点差异.方法 (1)使用Perl脚本搜寻RIMD2210633和N16961中superintegron (SI)中核心序列(core segment,CS)和反向核心序列(inverted core segment,ICS);(2)配对核心序列和反向核心序列,获得副溶血弧菌重复序列(V.parahaemolyticus repeat,VPR)及霍乱弧菌重复序列(V.cholerae repeat,VCR)基因组位置信息; (3)使用Perl语言脚本获得副溶血弧菌RIMD2210633以及霍乱弧菌N16961的SI中重复序列,并获得基因盒的构成和分布信息;(4)使用全局比对软件Clustal W将上一步获得的所有VPR和VCR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使用Perl语言脚本处理比对结果以获得一致性序列;(5)使用MEGA 4.0查看多序列比对结果,并使用Perl脚本计算各位置的变异频率,据此结果来分析副溶血RIMD2210633和霍乱弧菌N16961中的弧菌重复序列以及基因盒分布的特点.结果 在RIMD2210633的超级整合子鉴定了69个VPR,其核苷酸长度在91~125 bp之间.在包含128个核苷酸的一致性序列中,15个为保守核苷酸位点,113个为可变核苷酸位点.在副溶血弧菌的SI中,共确定了64个基因盒,基因盒的长度范围是420~1 709 bp,中位数是648 bp.在霍乱弧菌N16961的超级整合子中鉴定了1 58个VCR,长度在117~124 bp之间.在包含126个核苷酸的一致性序列中,37个为保守核苷酸位点,89个为可变核苷酸位点.N16961的SI中共存在1 46个基因盒,基因盒的长度范围是390~5924 bp,中位数是1 518 bp.结论 与霍乱弧菌的VCR相比,副溶血弧菌的VPR可变区序列变异更大,与弧菌重复序列之间序列一致性高的特点不相吻合.

  • 2014年温州市317例食源性疾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作者:林丹;王黎荔;山若青;蔡圆圆;高四海;李毅;章乐怡;孙宝昌;上官智慧

    目的 了解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特定病原体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温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以腹泻症状为主诉且粪便或肛拭样本检测结果为病原体阳性的门诊和住院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可疑食品暴露史调查,并对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17例病原体阳性食源性疾病病例,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高,占67.91%00 (218/321).检出7个血清群,O3:K6为优势血清型,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成年人群中高发,尤其是26~ 35岁年龄段;其次为诺如病毒和沙门菌,分别有48株和44株,占14.95% (48/321)和13.71% (44/321).0~5岁的儿童更易感染,全年均有检出,诺如病毒以GⅡ型为主,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性状改变,水样便为主(96.85%).可疑食品暴露史主要是水产及其制品、肉类、禽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类.结论 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定病原体分布情况、临床症状及可疑食品暴露史对食源性疾病的诊治、预防提供非常重要的意义,需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高临床实验室在监测过程中的支持作用,逐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

  • 应用SYBR Green Ⅰ荧光PCR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毒力基因

    作者:卢昕;徐嘉良;阚飙;逄波

    目的 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PCR反应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trh和tdh毒力基因.方法 根据副溶血弧菌tlh基因设计引物,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利用33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以及22株其他种属细菌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根据副溶血弧菌trh和tdh毒力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单重和双重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结果 本研究中基于tlh基因的荧光PCR检测对全部33株副溶血弧菌检测为阳性,检测下限为5×101拷贝/μl,而22株其他种属细菌均为阴性.毒力基因trh和tdh均能特异性检测,其单重荧光PCR检测下限为5×101拷贝/μl,双重荧光PCR检测下限为5×102拷贝/μl.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tlh作为靶基因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单重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和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trh和tdh毒力基因的双重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简化了毒力基因检测,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 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的进展及其应用

    作者:钟凯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与盐湖中的嗜盐性细菌,海产品中常有此菌,它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和夏季腹泻的重要病原[1].由于我国物流频率迅速增加,内地省份也与沿海地区一样,频繁报告由VP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造成经济财产的巨大损失.为有效控制病原的发生扩散,准确即时的检测手段正是预防控制VP传播的关键所在.通常鉴定方法是分离培养、镜检观察、生化鉴定、嗜盐性试验等,不仅耗时,且操作复杂,灵敏度有限.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特异性高、快速灵敏的优势.因此,逐渐成为现代检验学的发展趋势.国外已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食品检验中[2],我国学者也已对食品VP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进行了研究和应用[2,3].

  • 扬州市邗江区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作者:谢春华

    2007年7月19日扬州市邗江区某街道因集体聚餐而引发的一起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暴发.邗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有针对性地采集剩余食物样品、患者吐泻物样品、生产环节中的样品进行检测.将采集的样本按《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BG/T4789-2003)的规范,进行增菌、分离培养、鉴定;诊断标准参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与技术处理准则》(GB 14938-94).

  •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和毒力研究

    作者:沈玄艺;徐景野;闫鹏;宋启发;林辉

    对分离自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的31株副溶血弧菌的tdh和trh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同时采用血清学分型方法和ERIC-PCR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克隆分析.分离菌株来自病例肛拭(33份)、食品(59份)和餐具涂抹(12份)标本.生化反应鉴定采用VITEK系统和API 20E生化鉴定条.共分离得到31株副溶血弧菌,其中1株来自食品,30株均分离自患者肛拭.

  • 深圳市2007-2008年腹泻病副溶血弧菌监测及分子特性分析

    作者:王艺;扈庆华;牟瑾;林一曼;兰全学;石晓路;马汉武;程锦泉;杨志荣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2007年和2008年腹泻病副溶血弧菌感染状况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4个哨点监测医院每月至少对80份腹泻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对所分离的36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型分型和两个主要毒力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对2007年8月和2008年9月6个疑似腹泻暴发地点的60株O3:K6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4个哨点临测医院共检测4384份标本,分离出361株副溶血弧菌,361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28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3:K6型占67.90%,其次是O4:K8和O1:KUT血清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50%和6.10%.深圳地区腹泻病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主要是tdh+trh-菌株,361株菌株中有337株是tdh+trh-菌株,11株为tdh-trh-菌株,13株为tdh+trh+菌株.60株副溶血弧菌分型得到20种图谱类型,分别属于3个克隆群.分离自同一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来自不同年份的菌株仅有部分菌株有相同的PFGE图谱.结论 深圳地区腹泻患者的副溶血弧菌分离菌株主要以O3:K6型为主,大部分菌株携带tdh基因,少数携带trh基因.来自6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都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说明该地区存在副溶血弧菌腹泻病的暴发.但2007年和2008年菌株的PFGE图谱又不相同,说明副溶血弧菌的来源存在多样性.

  • 广东省2009年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作者: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柯昌文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腹泻患者监测分离株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95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15株腹泻患者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PCR检测以及选取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81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从监测腹泻患者分离的15株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O3:K6(46.67%)和O4:K8(33.33%)为主;从11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的95株菌,血清型以O3:K6(44.21%)和O4:K8(28.42%)居多;7株食品分离株都不是O3:K6血清型;93株(84.54%)为tdh+ trh-菌株,13株(11.81%)为tdh-trh菌株,3株(3.65%)为tdh+ trh+菌株.81株副溶血弧菌的PFGE相似值为57.7%~100.0%,被分为36种不同的PFGE型别,PFGE001型和029型为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PFGE型别.结论 2009年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副溶血弧菌以O3:K6和O4:K8型为主要血清型,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存在优势PFGE型别菌株不断引起各地区的散发和暴发.

  • 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表型特征与分型比较研究

    作者:何冬梅;朱海明;马聪;柯碧霞;方伟;谭海玲;李柏生;邓小玲;柯昌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表型特征,并对其分型进行综合比较.方法 对分离自广东省水产品和食物中毒的74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rh)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并对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副溶血弧菌除对氯霉素100.00%敏感外,对其余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tdh阳性率为24.32%、trh阳性率为4.05%.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26种血清型,O5:K17和O2:K28型为水产品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O3:K6型为食物中毒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62个核糖体型、67个PFGE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广东省大部分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分离株携带tdh毒力基因.3种分型方法中,PFGE的分辨率高,Ribotyping居中,血清分型低,3种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分辨率.

  • 广东省2014年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作者:李柏生;谭海玲;柯碧霞;何冬梅;柯昌文;张永慧

    目的 了解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生素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60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及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MLST)分型.结果 60株分离株可分为13个血清型,主要型别为O3:K6、O4:K8、O1:K36和O4:KUT;对氨苄西林、磺胺复合物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43.3%和28.3%,有56.7%(34/60)的菌株对2类及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2株菌对3类抗生素同时耐受.毒力基因PCR检测发现,有63.3%(38/60)的分离株为tdh+ trh-菌株,仅1株为tdh+ trh+菌株.分子分型显示,经NotⅠ酶消化后,60株副溶血弧菌可产生48个PFGE谱型,可分为3个聚类(ClusterA、B和C).其中ClusterB的菌株主要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心散发病例,血清型以O3:K6为主,PFGE谱型的相似度在62.6%~ 100.0%;ClusterC主要是由4株O4: K8型菌株组成,谱型相似度为56.7%~ 62.5%.60株菌MLST分型可分为26个ST型,其中33株菌为ST-3型,主要是O3:K6和O1:K36菌株;4株O4: K8菌株聚集成另一个不同于ST-3型的相对优势的菌群.结论 2014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菌型多样性可能是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O4: K8型菌株的分子特征与其他优势血清型别明显不同,应高度警惕该型菌株引起暴发的可能.

  • 深圳地区2002-2008年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研究

    作者:石晓路;王艺;扈庆华;李迎慧;林一曼;邱亚群;陈琼城;崔志刚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副溶血弧菌主要血清型和分子分型以及毒力因子分布,分析新O3:K6型克隆群与国际流行株的进化关系.方法 对2002-2008年深圳地区1005株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荧光PCR方法对68种不同血清型的28 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tlh、toxR、tdh和trh毒力基因检测;对281株菌株进行orf8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不同分离时间的5种主要血清型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根据有代表性的分子分型图谱选取8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GS-PCR检测,并选取60株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toxRS基因测序;进而对41株O3∶K6和O1∶K25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采用eBURST软件分析进化关系.结果 1005株菌共得到79种不同的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O3∶K6、O4∶K8、O1∶K25、O1∶KUT、O4∶K68、O1∶K56和O9∶K44,所占比例分别为57.9%、8.16%、5.27%、5.87%、1.39%、1.39%和0.99%.243株为tlh+、toxR+、tdh+、trh-,37株为tlh+、toxR+、tdh-和trh-,1株tlh+、toxR+、tdh+和trh+.35株O3∶K6型菌株的MLST序列类型为ST3,是同源复合体CC3,O4∶K8型副溶血弧菌的序列类型为ST189,无同源复合体.结论 深圳地区主要流行的副溶血弧菌为tdh+、trh-的O3∶K6、O4∶K8和O1∶K25菌株,2006年后出现O1∶K56、O9∶K44、O3∶K29、O4∶K9新的血清型;其中O3∶K6血清型属于新的O3∶K6克隆群,与其他国家流行的副溶血弧菌属于同一克隆群,同时也存在新、旧克隆群.血清的多样性和新旧克隆群的存在是造成深圳地区副溶血弧菌腹泻病高发态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 北京市副溶血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曲梅;张新;刘桂荣;黄瑛;李洁;李锡太;刘元;严寒秋;刘白微;黎新宇;王全意;黄芳

    目的 了解北京市副溶血弧菌腹泻病例分离株的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0年4-12月从临床收集散发腹泻病例2118份粪便标本,进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药敏纸片法对12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检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tlh、tdh和trh;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18份粪便标本分离出副溶血弧菌114株,阳性分离率为5.38%.114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23种血清型,其中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63.16%.临床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产生耐药;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氯霉素、亚胺培南、萘啶酸和四环素等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全部菌株tlh基因阳性;tdh存在于大部分菌株中,所占比例为93.86%;只有1株菌trh阳性.O3:K6型菌株tdh基因阳性率(98.61%)明显高于非O3:K6型菌株(85.71%)(P=0.0098).114株副溶血弧菌分成54种PFGE型别,72株O3:K6型菌株分成34种PFGE型别,带型分散,无明显聚集性.结论 北京地区感染性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毒力基因tlh和tdh携带率高,且O3:K6型临床分离株毒力更强.副溶血弧菌对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高敏感性.PFGE结果提示北京地区流行的副溶血弧菌存在多克隆来源.

  • 广东省2013年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

    作者:效拟;李柏生;刘谢;肖媛;黄嘉盈;柯碧霞;谭海玲;柯昌文;俞守义

    目的 了解2013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菌药物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36株暴发分离株和43株散发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GS-PCR和orf8基因的PCR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36株暴发分离株全部为O3∶K6血清型,43株散发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O3∶K6型(23株,53.49%).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96.20%)和头孢噻吩(40.50%)的耐药率较高;对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则高度敏感,敏感性均为100%.多重耐药分析显示,83.33%(30/36)的暴发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37.21%(16/43)的散发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物.毒力基因PCR检测显示,36株暴发分离株均为tdh+ trh-型菌株.86.05%(37/43)的散发分离株为tdh+ trh-型菌株,11.63%(5/43)为tdh-trh+型菌株,仅1株为tdh+ trh+型菌株.暴发分离株全部携带GS-PCR和/或orf8基因,51.16%(22/43)的散发分离株携带GS-PCR和/或orf8基因.PFGE显示,79株副溶血弧菌经NotⅠ酶切后的PFGE图谱可分为3个聚类,32种PFGE型别,相似值为59.8%~100.0%.暴发菌株聚集在同一个聚类中,散发菌株散布在各个聚类中.结论 2013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血清型为O3∶K6型,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仍然比较敏感,但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大部分O3∶K6型菌株携带GS-PCR和/或orf8基因;PFGE结果提示广东省副溶血弧菌存在遗传多样性.

  • 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张蔚;潘劲草;孟冬梅;陈坤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72株2000年和2002年从临床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40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环境来源O3:KUT(K抗原未分型)型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进行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IC-PCR)等.结果在调查的13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11起(84.6%);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菌引起有2起(15.4%).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1:KUT菌株分别占26.5%(9/34)、17.6%(6/34)和38.2%(13/34),未能分型的占17.6%(6/34).在水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中,37株分属7种O血清型,其中未见有O3:K6和O4:K8血清型;另外有9株未能分型;其中除1株O1:KUT菌株trh阳性外,其余tdh和trh均为阴性.绝大部分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分离的O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PCR及RAPD三种指纹上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O3:KUT菌株与临床分离的O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临床来源和小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间血清型分布有显著差别;一群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地区呈优势流行.

  •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溯源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作者:邓志爱;李孝权;胡玉山;刘俊华;张欣强;林云万;莫自耀

    目的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对一起广州市某餐厅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中3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 Version 4.0软件(复选Dice相关系数和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分离N30株副溶血弧菌特异性toxR基因均为阳性,毒力基因tdh阳性,而trh阴性.30株副溶血弧菌PFGE型别相同.结论 PFGE分型可揭示人、食品和公用具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为疫情溯源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证据和支持.

  • 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检测和分子分型溯源研究

    作者:杨月莲;于志刚;刘辉;李健;胡光春;时玉雯

    目的 对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实验室鉴定,分析菌株间的相关性. 方法 按照国标GB4789和有关规范对采自患者的粪便肛拭标本及砧板涂抹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对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进行鉴定.提取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Sfi 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获得指纹图谱,利用BioNumerics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从病人和砧板标本共分离出8株O1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TDH毒力基因为阳性.聚类分析显示,分离自中毒病人和砧板的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指纹图谱相似性高达100%. 结论 引起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携带TDH毒力基因的O1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且来自同一污染源.

  • 2000年-2004年杭州地区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PFGE和RAPD分型

    作者:张蔚;潘劲草;孟冬梅;叶榕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及随机放大多态性DNA分析(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DNA analysis,RAPD)方法对2000年-2004年在杭州地区分离的03:K6型和O4:K8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探讨近年杭州地区分离的O3:K6型和O4:K8型副溶血弧菌菌株与国际"大流行"O3:K6型菌株间的关系.

268 条记录 2/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