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蒙古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Spoligotyping分型及北京家族分析

    作者:余琴;苏云开;吕冰;马岩;连璐璐;杨晓敏;董海燕;刘耀;赵秀芹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构成,及该地区北京家族菌株的分布特征.方法 从内蒙古自治区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收集2011年全年临床分离的372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及其372例来源患者的背景资料,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方法和BioNumerics 5.0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将372株临床菌株Spoligotyping分型结果与SpolDB 4.0数据库进行比对.另外,采用NTF及LSP对北京家族菌株进行分析.来源患者中汉族和蒙古族分别为282例及84例,其他为回族4例,维吾尔族和满族各1例,例数过少,因此仅分析主要民族与北京家族的易感性.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分析不同民族与北京家族易感性.结果 372株临床菌株共分为48种基因型,其中24种基因型为新的型别.85.48%(318/372)为北京家族,同时存在T家族(仅次于北京家族的主要流行基因型)占4.84% (18/372)、H家族(Haarlem)0.81%(3/372)、MANU家族(2004年先于印度Delhi发现)0.27%(1/372)和LAM家族(Latin American and Mediterranean,拉丁美洲和地中海家族)0.27%(1/372).汉族北京家族菌株占87.94%(248/282),非北京家族菌株占12.06% (34/282),蒙古族北京家族菌株79.76%(67/84),非北京家族菌株20.24% (1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612,P=0.057).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具有多态性,且北京基因型为该地区主要流行株,而北京家族菌株与民族易感性间无关联.

  • 广东口岸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吴培丰;温颖;陈嘉;高颖龙;白静;王向阳;吴健

    目的 了解广东口岸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主要流行菌株及输入性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熔解曲线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melting curve spoligotyping,McSpoligotyping)技术对广东口岸558株MTBC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将分型结果与SITVITWEB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取间隔区寡核苷酸国际型别(spoligotype international type,SIT)编号,并用BioNumerics 7.6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58株MTBC菌株共分为107种基因型,其中66种归属于8种基因家族及4种家系.家系2和家系4共占菌株总数的86.38%(482/558).6个主要流行簇分别为SIT1、SIT53、SIT52、SIT50、SIT190和SIT19,其中SIT1为大流行簇.17株输入性MTBC包含北京、拉丁美洲和地中海(Latin American and Mediterranean,LAM)、East African Indian (EAI)、T、Africanum(AFRI)及未定义的基因家族,其中包含23.53%(4/17)的新基因型.北京家族菌株耐药率为27.25%(106/389),非北京家族菌株耐药率为23.81%(40/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P=0.40).典型北京家族菌株耐药率为26.03%(95/365),非典型北京家族菌株耐药率为45.83%(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P=0.03).结论 广东口岸以家系2和家系4 MTBC为主要流行菌株,输人性菌株以来源地区流行的基因家族和新基因型为主,应加强对主要流行菌株及输入性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非典型北京家族菌株与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 中国部分食品中肠炎沙门菌分离株的PFGE分子型别分析研究

    作者:李燕俊;刘秀梅;赵熙;吴婷;崔志刚;计融

    目的 研究中国食品中肠炎沙门菌分离株的分子谱别.方法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对从中国11个省市食品中分离的51株肠炎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肠炎沙门菌经2种内切酶Xba I、Spe I处理后,均分为11个不同的带型.两种内切酶的分型结果不相同,但其中有部分交叉.2种内切酶的PFGE分型都有2个主要的带型,分别涵盖了分离株的70%,并在两型之间有部分兼容性.通过双酶系统的双重分型,还可以将其中的型别进一步区分为亚型.在各地区之间菌株的型别分布无明显规律,在各种食品之间菌株的型别分布,SpeI酶切后的结果更有规律.分离自羊肉中的4株菌经XbaI、Spe I酶切表现为同-PFGE型别,在Xba I分型结果中为XF型,在Spe I分型结果中为SE型,揭示了一定的亲缘关系.结论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是肠炎沙门菌分子分型的有效手段.

  • 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张蔚;潘劲草;孟冬梅;陈坤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72株2000年和2002年从临床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40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环境来源O3:KUT(K抗原未分型)型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进行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IC-PCR)等.结果在调查的13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11起(84.6%);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菌引起有2起(15.4%).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1:KUT菌株分别占26.5%(9/34)、17.6%(6/34)和38.2%(13/34),未能分型的占17.6%(6/34).在水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中,37株分属7种O血清型,其中未见有O3:K6和O4:K8血清型;另外有9株未能分型;其中除1株O1:KUT菌株trh阳性外,其余tdh和trh均为阴性.绝大部分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分离的O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PCR及RAPD三种指纹上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O3:KUT菌株与临床分离的O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临床来源和小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间血清型分布有显著差别;一群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地区呈优势流行.

  • 无锡市不同场所冷却水中军团菌污染状况和菌株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张琦;陈茸;肖勇;刘斌;秦天;邵祝军;周伟杰

    目的 了解无锡市不同场所冷却水中军团菌污染状况和菌株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于2009-2010年对无锡市城区56家场所的冷却水采集平行水样各500 ml,共112份,进行军团菌检测和定量培养,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PFGE分型、基因序列分型(SBT),并测定菌株在细胞内的生长能力.结果 56家场所的冷却水水样中,军团菌阳性率为39.3%(22/56),总计分离到29株军团菌,血清型包括LP1、LP3、LP5、LP6,以LP1为主,占65.5%(19/29).29株军团菌PFGE分型得到17个不同带型,其中PFGE带型各异的10株军团菌SBT分型亦不相同.以LP1菌株( ATCC 33152)为参照,WX2011062( LP6)、WX2011067(LP5)细胞内繁殖能力较强[感染当天细胞内菌量分别为(5.5±1.32)×105、(3.9±0.60)×105、(7.8±0.76)×105 CFU/ml,感染第3天细胞内菌量分别为(58.3±1.61)×105、(2700.0±655.74)×105、(3066.7±208.17)×105 CFU/ml].结论 无锡市不同场所冷却水普遍存在军团菌污染,菌型呈现基因多态性,存在巨噬细胞内生长能力较强的菌株.

  • 2010年广东省沙门菌监测及其病原学特征分析

    作者:何冬梅;柯碧霞;邓小玲;柯昌文;梁兆铭;谭海玲;李柏生;刘美真;陈经雕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患者沙门菌感染情况,分析沙门菌菌株的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和分子特征.方法 2010年对广东省广州、中山、东莞、珠海、茂名、阳江和江门等地的16家哨点医院的8405例腹泻患者进行了沙门菌监测,收集到8405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PFGE分子分型.应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沙门菌分离情况的差异;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确定菌株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0年广东省沙门菌监测阳性率为3.58% (301/8405),男女之比为1.34:1(166/124);各年龄段均可感染沙门菌,以婴儿为主,占57.48%( 173/301).春、夏、秋、冬各季节沙门菌的分离率分别为3.48%(61/1751)、4.97%(134/2695)、3.08%(73/2370)、2.08% (33/1589),不同季节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9,P<0.01).不同地区沙门菌分离率分别为:珠海15.43%(25/162)、茂名7.53%(18/239)、东莞6.51%( 39/599)、阳江3.64%( 14/385)、中山3.03%( 70/2309)、广州2.90%(126/4349)、江门2.49%(9/362),地区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5,P<0.01).除1株沙门菌未能分型外,其余300株菌分为42种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分别占45.18%(136/301)和10.96%(33/301).沙门菌虽然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敏感率达85%以上,但出现ACSSuT耐药谱(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甲二唑和四环素多重耐药)总耐药率达34.88%(105/301),而鼠伤寒沙门菌总耐药率更高,达65.44% (89/136).136株鼠伤寒沙门菌分成51个PFGE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33株肠炎沙门菌分成18个PFGE型.PFGE图谱相同者可有 不同的耐药谱,反之亦然.结论 在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是广东省耐药严重的血清型.沙门菌耐药谱和PFGE图谱无明显关联.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位点序列分析

    作者:闫笑梅;顾一心;何利华;张慧芳;张建中

    目的 对2000年和2005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ing typing,MLST),初步了解MRSA的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 分别对29株MRSA和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的7个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同时进行网上数据库比对,得到每个菌株相应的等位基因号.结果 2000年选取的12株MRSA均为序列型(sequence type,ST)239,2005年的17株MRSA中10株仍为ST239(58.82%,10/17),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型别ST5(41.18%,7/17).在选取菌株范围内ST239为主要多位点序列分析型别(75.86%,22/29),其次为ST5(24.14%,7/29).2株MSSA分型结果分别为ST6和ST630.结论 ST239和ST5为本次研究的优势型别,MRSA与MSSA在多位点序列分析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 2005-2011年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状况

    作者:穆玉姣;赵嘉咏;郭秋生;郭晓醇;景怀琦;夏胜利

    目的 了解2005-2011年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情况.方法 于2005-2011年在监测点郑州、睢县和登封采集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各种家禽家畜的粪便标本,苍蝇,以及生、熟肉制品涂抹标本,共6700份.采用冷增菌方法进行目的菌分离.对不同宿主样品中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生物分型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从11种常见宿主和食品中共分离到21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9.6% (64/216)分离自猪.所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是0∶5和0∶8,所占比例分别为23.2%(50/216)和20.4%(44/216);生物分型以1A型为主,占84.7% (183/216);不同宿主的优势血清型及生物分型各不相同;猪分离株中致病性菌株多,为16株,其次是腹泻患者和犬分离株,均为6株.结论 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宿主分布广泛,猪是主要宿主.

  • 北京地区志贺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曲梅;张新;黄瑛;刘桂荣;崔志刚;李锡太;贾蕾;黄芳;阚飙;王全意

    目的 筛选适用于志贺菌不同血清群分子分型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探索建立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法,应用于菌株的分子特征分析.方法 从2001-2009年北京地区痢疾监测中收集到的志贺菌菌株中,根据每年监测到的菌株数量和各种血清型别按15%的比例抽取,共选择180株菌,其中宋内志贺菌50株,福氏志贺菌130株.对18个VNTR位点进行多态性筛选后,保留10个VNTR位点(sh1~sh10)构成3组多重PCR方法进行检测,利用毛细管片段分析对180株菌进行检测和MLVA分子分型.结果 筛选的10个VNTR位点在180株志贺菌菌株中等位基因数目为2~11种,多态性分辨系数(D值)为0.158~ 0.766.在不同血清群间,10个位点的多态性不同,其中sh6在福氏志贺菌、sh2和sh3在宋内志贺菌中均只有1种等位基因.180株志贺菌分成84种MLVA型别,D值为0.967(95% CI:0.956~0.978),其中130株福氏志贺菌,分成63种型别,命名为TF001~ TF063,TF001、TF002和TF005为主要型别,分别为17、16和15株;50株宋内志贺菌,分成21个型别,命名为TS001~TS021,TS002和TS001为主要型别,分别为14、7株.结论 初步建立了志贺菌10个VNTR位点MLVA分型方法.通过MLVA分析,揭示志贺菌北京分离株分子型别比较分散,存在多克隆来源.

  • 沙门菌毒力岛1缺失山夫登堡沙门菌的特性

    作者:李迎慧;许学斌;扈庆华;石晓路;林一曼;邱亚群

    目的 研究沙门菌毒力岛1( SPI-1)缺失山夫登堡沙门菌的特性。方法 于2006年从上海10例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得到10株山夫登堡沙门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CR、毒力基因测序及细胞侵袭试验对其进行分子分型、侵袭基因及细胞侵袭能力检测,并与2002年深圳分离株( C02013)进行比较。结果 10株山夫登堡沙 门菌分离株编号依次为S09007~S09012、S09014~S09017,分为3种PFGE条带型,与深圳株存在明显差异,为不同来源。PCR扩增结果显示,10株菌株SPI-1上的侵袭蛋白基因(invA)、效应蛋白基因(sipA)及基因段filA-hilA、hilA -spaP、spaP-invH扩增阴性。测序结果显示,10株分离株均为SPI-1基因大部分缺失菌株,orgA至invH基因缺失,orgA基因部分缺失。与2002年深圳菌株相比,sprB-orgC基因存在。2002年深圳菌株和2006年上海菌株在基因缺失位置均多出1段约1000 bp的基因片段,为1个简单的插入序列。10株菌(S09007~S09012、S09014~S09017)对Hela细胞的侵袭率分别为(0.0053±0.0014)%、(0.0046±0.0006)%、(0.0047±0.0003)%、(0.0064±0.0012)%、(0.0065 ±0.0011)%、(0.0070±0.0020)%、(0.0115±0.0030)%、(0.0099±0.0039)%、(0.0180 ±0.0035)%和(0.0031 ±0.0012)%,低于invA阳性对照株STM1344的(5.0800±0.6333)%;低于或接近invA基因缺失人工突变株STMinvA -的(0.0193±0.0045)%。结论 SPI-1基因不是山夫登堡沙门菌引起人体腹泻所必需的基因。

  • 福氏志贺菌4c型暴发和散发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作者:张蔚;潘劲草;孟冬梅;叶榕;汪皓秋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福氏志贺菌4c型暴发菌株和散发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2003和2005年杭州地区的2次食物中毒暴发分离的福氏志贺菌菌株(暴发1和暴发2,菌株数分别为13株和12株)和2005年1例散发腹泻患者分离的福氏志贺菌4c型离株(1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PCR检测侵袭性抗原基因ipaH,改良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耐药谱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暴发1中分离的13株菌株均为福氏4c型,但检测的6株菌株间的PFGE图谱存在着相当的差异,Dice系数为0.78至0.92.暴发2中分离的菌株有10株福氏4c型和2株福氏X型,所有菌株的PFGE图谱几乎完全一致.暴发2分离株和暴发1的部分分离株可能存在着一定相关性(Dice系数大于0.8),而散发菌株与2起暴发的绝大部分菌株间的距离较远(Dice系数小于0.8).暴发1、暴发2的分离株和1株散发菌株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谱略呈差异,暴发2中分离的福氏4c型和X型菌株的耐药谱一致.结论 PFGE能够很好地辨别福氏志贺菌4c型的两起暴发菌株和1株散发菌株.福氏志贺菌4c型菌株具有易变性,可在暴发流行过程中产生PFGE图谱的差异、血清亚型的转换、耐药谱的变化等.

  • 我国九省(市、区)82株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菌株的序列分型

    作者:朱兵清;任红宇;周海健;秦天;邵祝军

    目的 了解我国环境水中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菌株的序列分型特征,并初步建立我国军团菌序列分型数据库。方法 采用序列分型(SBT)方法,对我国9个省(市、自治区)2005-2008年间环境水中分离的82株Lp1菌株进行分型,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分型,并采用BioNumerics 5.1软件对2种方法的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结果 82株Lp1菌株分为22种序列(ST)型,其中17种ST型是新序列型,新发现1个等位基因;ST-1型为主要的序列型,在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该型菌株占所有菌株的46.3% (38/82);ST-1、ST-150、ST-154、ST-159、ST-160和ST-630出现于2个以上的分离地点,5个分离位点(B4、B5、B6、S3和S8)发现2种以上ST型;通过聚类分析,15种ST型被分为3个序列群(ST-1序列群、ST-154序列群和ST-149序列群),其余7种ST型没有序列群归类。采用PFGE分型方法,这些菌株可被分为46种带型。SBT和PFGE两种方法结合可将82株菌株分为54种分子型别。两种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我国环境水中Lp1菌株具有独特的SBT分布;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军团菌序列分型数据库。

  • 肠炎沙门菌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用于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分析的评价

    作者:张力;韩辉;周海健;崔志刚;闫梅英;章丽娟;阚飙

    目的 评价不同肠炎沙门菌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用于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LVA)分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已报道使用的肠炎沙门菌11个VNTR位点,对中国不同时间和地区分离的16株菌进行初步评价,选取具有单一扩增条带的位点进行104株肠炎沙门茵的MLVA分型分析.对这些菌株同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比较MLVA分型方法与PFGE分型方法对菌株分型能力的强弱.结果 初筛得到7个VNTR位点用于扩大菌株的分析,这些位点将104株菌分为16个MLVA型别,D值为0.7222,这些菌株同时被分为22个PFGE型别,D值为0.7974.对两种方法各自所分的大组包含的菌株进行比较,发现PFGE具有更强的分辨能力;从频数分布看,PFGE方法分型结果比较分散,MLVA分型较为集中.结论 用于国际肠炎沙门菌分型具有扩增多态性的VNTR位点在国内分离株中并不都具有多态性结果,在MLVA方法学建立中应选择更多的VNTR位点进行广泛的筛选才有利于国际实验室间的方法的统一.

  • 乳酸杆菌及嗜热链球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方法建立及应用

    作者:董银苹;崔生辉;于红霞;李凤琴

    目的 建立乳酸杆菌及嗜热链球菌的PFGE分子分型方法,并对北京市售酸奶中分离的乳酸杆菌及嗜热链球菌进行分子分型.方法 选取ApaⅠ、NotⅠ、sfiⅠ、XbaⅠ和SmaⅠ共5种PFGE分析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从北京市售酸奶中分离到的52株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以及相应的标准菌株进行酶切,优化PFGE限制性内切酶种类及电泳条件,并用优化出的实验条件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同时进行聚类分析,与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乳酸杆菌和德氏乳酸杆菌的酶切效果较好,而限制性内切酶Apa Ⅰ对嗜热链球菌、嗜酸乳酸杆菌及干酪乳酸杆菌的酶切效果较好.24株保加利亚乳酸杆菌被分为8个PFGE型,15株嗜热链球菌被分为8个PFGE型,7株嗜酸乳酸杆菌被分为3个PFGE型,2株德氏乳酸杆菌分属于2个不同的PFGE型.结论 建立的PFGE方法分析结果与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高度符合,所建方法适用于乳酸杆菌及嗜热链球菌的分子分型.

  • 阪崎肠杆菌自动化核糖体分型的研究

    作者:裴晓燕;郭云昌;刘秀梅

    目的 对阪崎肠杆菌食品分离株进行核糖体分型,并分析其分型效果.方法采用杜邦Riboprinter~(TM)指纹图谱分析仪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菌株和28株分离株进行核糖体分型,运用BioNumerics数据库软件建立相应的核糖体指纹图谱数据库,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核糖体分型将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菌株和28株分离株分成26种核糖体带型,其中22种带型分别对应1株阪崎肠杆菌试验菌株,其他4种带型分别对应2株试验菌株,不同带型之间的低相似度为31.58%.所有菌株的酶切条带数为10个左右,酶切条带分子量范围位于1~50 kb之间.同时,使用BioNumeric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群和多维尺度分析,可见核糖体分型主要分为4个群.结论 自动化核糖体分型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阪崎肠杆菌的分型.

  • 江西省脑膜炎奈瑟菌分离株分子分型和菌群结构分析

    作者:杨梦;周海健;袁辉;熊长辉;徐晓倩;陈福辉

    目的 分析江西省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和菌群结构.方法 选取于1976-1987年和2005-2008年在江西省分离自患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人群的123株Nm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roA PCR扩增并测序等方法,检测Nm基因型特征及porA的序列特征.使用BioNumerics软件构建小生成树,分析菌株菌群结构.结果 1976-1987年分离67株Nm菌,血清群分布为A群(43株)、B群(18株)、C群(1株)和W135群(5株);2005-2008年分离56株Nm菌,血清群分布为A群(3株)、B群(7株)、C群(45株)和不可分群(1株).123株Nm菌株分为40个序列(ST)型,46株A群菌株分为14个ST型,以ST-3型为优势型别,共29株菌,占A群菌株的63.0%(29/46),分离于1976年至1987年,分离自患者(14株)、密切接触者(9株)、健康人群(6株);46株C群菌株分为5个ST型,以ST-4821为优势型别,共41株,占89.1%(41/46),分离于2005年至2008年,分离自患者(6株)、密切接触者(6株)、健康人群(29株).123株Nm菌株的porA基因分属于32个不同的型别,包含了24个不同VR1型和22个VR2型.1976-1987年的流行菌株为ST-3型A群Nm,PorA分型为P1.7-1,10,为优势型别,菌株数为18株,占A群Nm的39.1% (18/46),分离自患者(11株)、密切接触者(4株)、健康人群(3株);2005-2008年的流行菌株为ST-4821型C群Nm,PorA分型2005年以P1.20,9为主,共19株,占ST-4821型C群Nm流行菌株的46.3%(19/41),分离自密切接触者(1株)、健康人群(18株);2006年开始以P1.7-2,14型为主,共22株,占ST-4821型C群Nm流行菌株53.7%(22/41),分离自患者(6株)、密切接触者(5株)、健康人群(11株);B群菌株不存在优势序列群,呈多型性特点;W135群菌株5株均为ST-174序列群,PorA分型为P1.21,16,分离于1979年至1980年,分离自密切接触者(3株)、健康人群(2株).结论 江西省Nm分离株具有基因多态性,同时也存在优势克隆群,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流行克隆;流行克隆已由A:ST-3:P1.7-1,10变迁为C:ST-4821:P1.7-2,14.

  • 深圳市志贺菌脉冲场电泳分子分型分析

    作者:兰全学;扈庆华;石晓路;王冰;林一曼;程锦泉;张顺祥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1-2006年分离志贺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建立志贺菌的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监测网络.方法 55株志贺菌基因组DNA经Xba Ⅰ酶切,通过PFGE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5株志贺菌被分为41种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32株细菌谱型属于同一个群,其余菌株谱型差异较大.结论 深圳地区存在遗传紧密相关的志贺菌流行克隆,也存在遗传不相关克隆.PFGE分子分型监测网络的建立,有助于细菌性痢疾的主动监测、暴发调查和传染源追踪.

  • 2013年河南省致泻性大肠杆菌病原学与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赵嘉咏;张白帆;苏佳;谢志强;穆玉姣;黄学勇;夏胜利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3年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DEC)在腹泻人群中分布情况及PFGE图谱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2013年腹泻病多病原监测系统中分离自1037例患者的大肠杆菌菌株,共计1037株,涵盖4个监测哨点医院。采用克氏双糖铁/动力吲哚尿素培养基(KIA/MIU)对大肠杆菌做初步鉴定,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多重PCR鉴定5种DEC。根据国际PulseNet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公布的非O157大肠杆菌PFGE分型技术方案,对检出的DEC进行分型。结果1037株菌株中,共检测出125株DEC,总检出率12.05%。其中,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检出率为8.68%(90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检出率为2.31%(24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检出率为0.39%(4株);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检出率为0.68%(7株);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1037例腹泻患者中男性639例,检出DEC 94株(14.71%);女性398例,检出DEC 31株(7.79%)。农村患者782例,检出DEC 97株(12.40%);城市患者255例,检出28株(10.98%)。125例DEC阳性患者中,≤5岁儿童有83例(66.4%)。PFGE分析显示,53株EAEC获得52种带型,每种带型包含菌株数1~2株不等,相似度为66.3%~100.0%;18株EPEC获得18种带型,每种带型均只包含1株菌,相似度为72.6%~94.8%;5株EIEC获得5种带型,每种带型均只包含1株菌,相似度71.9%~98.5%;2株ETEC获得2种带型,相似度小于70.0%。结论4种DEC作为致病病原构成了2013年河南省细菌性腹泻病原谱的重要组成部分;4种DEC携带不同的毒力基因种类,且细菌染色体指纹图谱呈现高度多态性。

  •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溯源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作者:邓志爱;李孝权;胡玉山;刘俊华;张欣强;林云万;莫自耀

    目的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对一起广州市某餐厅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中3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 Version 4.0软件(复选Dice相关系数和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分离N30株副溶血弧菌特异性toxR基因均为阳性,毒力基因tdh阳性,而trh阴性.30株副溶血弧菌PFGE型别相同.结论 PFGE分型可揭示人、食品和公用具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为疫情溯源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证据和支持.

  • 广东首株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的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管大伟;邓小玲;刘美真;柯碧霞;张万里;梁宏;梁剑;杨杏芬

    目的 分析广东首次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 meningitidis) 的分子特征.方法 复苏培养并用奈瑟菌生化鉴定系统(API NH)生化鉴定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1株W135群N.meningitidis,以本地近年分离的1株C群和3株A群N. meningitidis 为对照;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rA、porB)可变区型别;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IST),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进化关系,研究其分子特征.结果 该W135群N.meningitidis的porA可变区(va)型别为P1.5,2,属主要致病型别之一;porB的可变区Ⅰ、Ⅳ、Ⅴ、Ⅶ分别为1、1、1、17型,无可变区Ⅵ、Ⅷ;MIST等位基因谱为:2、123…4 38、4、6,序列型(ST)为2960,属ST-11/ET-37 克隆系.4株对照菌株porA的VR型别均为P1.20,porB可变区Ⅳ为7型,无可变区Ⅶ;C群对照株属ST-4821克隆系,3株A群属ST-5克隆系.结论 该W135群N.meningitidis的分子特征与国外分离株相同,而与本地流行的A群及C群菌株不同.

7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