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耶尔森菌的分子分型

    作者:王增国;邵世和;景怀琦

    耶尔森菌属包括11个种,其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鼠疫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本文综述了目前耶尔森菌多种分子分型技术的研究现状.这些分子分型技术是对常规表型分型技术的补充和深入,使我们对所要研究的细菌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耶尔森菌 分子分型
  • 鼠疫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申小娜;海荣;俞东征

    不同来源鼠疫菌株和假结核菌的测序完成,为我们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手段对鼠疫菌进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通过对鼠疫菌基因组间及其与假结核菌基因组的分析比较,从全基因组的水平描述了鼠疫菌的基本特征,并论述了目前以比较基因组学为手段,从基因组水平来探讨鼠疫菌在编码序列、基因组重排、毒力基因、生境适应、种间种内进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 不同方法检验腹泻患者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价值

    作者:徐石秀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检验腹泻患者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检验的50例腹泻患者粪便样本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使用培养法,试验组则应用RT-PCR法,对比两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验阳性率.结果 试验组耶尔森菌检验阳性率60.00%,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泻患者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验采用RT-PCR法与培养法比较,准确率更高,更加有利于病情判断.

  • 一起由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作者:王若夫;李富高

    1998年12月22日中午,某学校食堂正常供应午餐,进餐人数为79人,25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经流行病学、临床及检验证实,该起食物中毒系由结肠炎耶尔森菌污染排骨所致,报告如下.

  • 产毒性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分布的研究

    作者:王勇;王红;向前;孙素霞;俞守义

    目的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ETEC)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中的分布.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原位杂交方法.结果在检测的93株ETEC和10株EPEC的毒力岛的检出率分别为32.25%(32/93)和30.00%(3/10),1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也检出了毒力岛,而且这些阳性菌株中的毒力岛大部分连接到天门冬氨酸tRNA(asntRNA)位点.结论 ETEC、EPEC以及EAggEC是致病性较强的病原菌,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ETEC和EPEC中具有阳性率较高的分布,对于进一步研究大肠埃希菌毒力变化和毒力的调控以及细菌毒力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山东省腹泻病人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大肠杆菌的调查

    作者:崔树玉;温宪芹;孟蔚;孙启华;周国清;程伯鲲;徐建国

    目的 了解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的易感人群、感染率、临床症状、分离率。方法 对4个医院1997年6~11月就诊腹泻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在671例腹泻病人中,共检出20个属种449株致病菌,志贺菌检出率为25.48%,致泻性大肠杆菌为15.05%,对于176株疑似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大肠杆菌(ESIEC)菌株采用irp-2、ipaB基因探针进行菌落原位杂交,检出42株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与42株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相关的腹泻病人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寒战、乏力,体温正常或低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水样便,日腹泻次数超过6次以上者为33例,占78.57%。各年龄组均有感染,10岁以下儿童为主,占33.33%。结论 自671例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志贺菌占首位,致泻性大肠杆菌次之;在致泻性大肠杆菌中以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为主(6.26%)。

  • 鼠疫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

    作者:张青雯;祁芝珍;辛有全;杨永海;吴海莲;杨汉青;冯建萍;金星;崔百忠;王棠;吴本传;邱业峰;王旺;郭兆彪;王祖郧;杨瑞馥;王虎;王效义

    9.10,P<0.01),而豚鼠和兔产生的F1 IgG抗体滴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6,P=0.81).亚单位疫苗免疫的小鼠、豚鼠和兔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10)、86%(12/14)和100%(5/5);EV76疫苗免疫的小鼠、豚鼠和兔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6/6)、93%(13/14)和100%(6/6).结论 BALB/c小鼠是较好的评价鼠疫亚单位疫苗的小型动物;豚鼠评价鼠疫亚单位疫苗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兔也可用作评价鼠疫亚单位疫苗的动物.

  • 2005-2011年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状况

    作者:穆玉姣;赵嘉咏;郭秋生;郭晓醇;景怀琦;夏胜利

    目的 了解2005-2011年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情况.方法 于2005-2011年在监测点郑州、睢县和登封采集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各种家禽家畜的粪便标本,苍蝇,以及生、熟肉制品涂抹标本,共6700份.采用冷增菌方法进行目的菌分离.对不同宿主样品中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生物分型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从11种常见宿主和食品中共分离到21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9.6% (64/216)分离自猪.所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是0∶5和0∶8,所占比例分别为23.2%(50/216)和20.4%(44/216);生物分型以1A型为主,占84.7% (183/216);不同宿主的优势血清型及生物分型各不相同;猪分离株中致病性菌株多,为16株,其次是腹泻患者和犬分离株,均为6株.结论 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宿主分布广泛,猪是主要宿主.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β-N-乙酰葡萄糖胺酶调控机制及AmpD蛋白对AmpCβ-内酰胺酶表达的作用

    作者:张婧;梁俊容;段然;秦帅;肖萌;景怀琦;王鑫

    目的 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β-N-乙酰葡萄糖胺酶(NagZ)的调控机制及AmpD蛋白对AmpCβ-内酰胺酶表达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个AmpD蛋白同系物(AmpD1~3)基因(ampD1~3)、低分子量青霉素结合蛋白(LMM PBPs)基因(pbp4、pbp5a、pbp5b、pbp7)、NagZ基因(nagZ)以及ampR基因进行敲除或回补,以构建基因突变株,并利用头孢西丁对突变株进行诱导;采用检测头孢硝噻吩水解法测定诱导组和非诱导组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活性(单位为U),采用luxCDABEreporter系统检测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单位为相对光单位(RLU)],采用对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为显色底物测定NagZ酶活性(单位nmol/L).结果 AmpD1蛋白的功能较强,YEΔD1突变株的AmpCβ-内酰胺酶表达量出现上升,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3.29±1.58)和(4.08±1.75)U.YEΔ5b、YEΔ4Δ5b、YEΔ5aΔ5b和YEΔ5bΔ7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增强,其中YEΔ4Δ5b突变株活性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106903.16±61910.61)和(205427.45±45352.17)RLU.缺失3种基因的菌株中,YEΔ4Δ5bΔ7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304108.04±99274.53)和(531440.21±68891.02)RLU;缺失4种基因的菌株中,YEΔ4Δ5aΔ5bΔ7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1013810.99±260955.96)和(1230214.59±205526.79)RLU;敲除nagZ基因后,YEΔD1D2D3ΔZ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活性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YEΔ4Δ5aΔ5bΔ7ΔZ突变株活性下降明显,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0.30±0.20)和(0.29±0.21)U,基本降至野生株水平.结论 在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多个AmpD蛋白参与ampC基因的三级调控机制;发现以PBP5b为主,PBP4、PBP5a和PBP7共同参与的ampC基因调控模式;同时还证实了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具有NagZ依赖和非依赖两种ampC基因调控途径.

  • 1997-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病性的基因特征

    作者:郝琼;刘翔;郭邦成;闫立群;谢明英;金东;王鑫;崔志刚;景怀琦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和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于1997-201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分离得到28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用PCR法分析其黏附侵袭位点基因(ail)、耐热肠毒素A基因(ystA)、ystB、黏附素基因(yadA)、毒力活化因子基因(virF);应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Ⅰ酶切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染色体DNA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9株O∶3、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ail、ystA、yadA、virF毒力基因阳性,ystB为阴性的占97.6%( 204/209);O∶8血清型和未开展血清分型的菌株5种毒力基因全部阴性;11株O∶5血清型有9株5种毒力基因全部阴性。将致病性菌株进行PFGE分型,根据染色体DNA的Not Ⅰ酶切图谱,将29株O∶3血清型分成12个PFGE带型,包含5株以上的优势PFGE带型有2种。180株O∶9血清型菌株分成13个PFGE带型,包含10株以上的优势PFGE带型有4种,各自是从同一地区猪与家鼠、猪与犬、猪与野兔分离。结论 宁夏地区O∶3、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具有致病性,O∶3逐步成为如今的优势血清型;O∶5、O∶8与血清未分型的菌株无致病性。

  • 1984-2011年宁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变异变迁分析

    作者:郭邦成;詹军;郝琼;闫立群;刘翔;谢明英;景怀琦;王鑫;梁俊容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1984-2011年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型变迁情况及遗传进化特征.方法 对1984-2011年由腹泻患者、猪、鼠类、羊和犬标本中分离的29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黏附侵袭位点基因( ail)、肠毒素基因A(ystA)、ystB、黏附素基因A(yadA)、毒力因子基因F(virF)等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O:3和O:9血清型菌株进行PFGE分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9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猪是主要的宿主,占菌株分离总数的65.20%(193/296),其次是鼠类,占32.43%(96/296).血清型和生物型在不同时期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型别,1984-1985年共分离2株O:3和3株O:9血清型菌株,均为生物3型,菌株较少,优势型别不明显;1997-1999年分离到177株O:9血清型菌株,为这一时期的优势型别,生物2型分离株有178株;2007-2011年分离到54株O:3血清型菌株,为此时期的优势型别,其次为O:5血清型,分离到26株,生物型以1A和3型为主,分别为44、59株.PCR检测将分离到的24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携带情况分为4型,其中致病性菌株均为Ⅰ型(ail+、ystA+、ystB -、yadA+、virF+);采用PFGE分型将O:3血清型菌株分为12个型别,K6GN11 C30021、K6GN11 C30012为主要带型,占所有分型菌株的63.64%(42/66);O:9血清型分为14个型别,K6GN11C90010、K6GN11C90008、K6GN11C30018、K6GN11 C90003为主要型别,占所有分型菌株的89.01% (162/182).结论 宁夏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菌株的血清型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优势菌型,且生物型随着血清型的改变亦发生动态变化.分离自不同年代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变异较大.

  • 1954—2011年青海高原鼠疫耶尔森菌CRISPR基因分型及地区分布

    作者:徐小青;辛有全;李翔;张青雯;杨晓艳;金泳;赵海红;金星;祁芝珍

    目的 研究青海高原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CRISPR基因型(类群)及其地区分布.方法 选取1954—2011年间青海高原境内各县/市从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体内分离的鼠疫菌102株,采用传统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和苯酚-氯仿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YPa、YPb和YPc等3个CRISPR位点进行PCR扩增、测序,然后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新报道的CRISPR Dictionary和NCBI数据库检索比对,以鉴定CRISPR spacer阵列.后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海高原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并描绘其地区分布特征.结果 102株鼠疫菌共发现40种spacer,包括YPa 22种、YPb 13种、YPc 5种,其中有5种新spacer,分别为a1'、a103、a104、b4'和b4';Ypa、Ypb和Ypc分别鉴定出16、10和5种不同的spacer阵列,新发现的spacer阵列为11种.102株鼠疫菌可被分为24个基因型,共归为9大CRISPR类群,分别为Cb4、Cb4'、Cb2、Ca37、Ca7、Ca7'、CaΔ5'、Ca35'和Cc3',其中Ca7、Ca7'、CaΔ5'、Ca35'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性特征:Ca7主要分布在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Ca7'分布于循化、同仁、泽库、同德、玛沁和贵南;CaΔ5'集中在祁连、刚察、门源、大通;Ca35'分布在湟源、海晏、刚察、天峻、德令哈、乌兰、都兰、兴海、共和和贵德.结论 青海高原鼠疫菌CRISPR种群结构复杂,Ca7、Ca7'、CaΔ5'和Ca35'是流行普遍的主要种群,这些种群呈现显著的地区分布特征,可以利用CRISPR分型技术加强该地区鼠疫检测和防控工作.

  • 2008-2009年山东省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亚型的研究

    作者:孙文魁;胡彬;毕振旺;寇增强;侯配斌;王鑫;毕振强

    目的 对山东省73株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菌株相关性及PFGE分型与菌株生物学特征的联系.方法 于2008-2009年在山东省高密市和五莲县2个监测点的动物粪便和肉制品中共分离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3株.通过动力试验、血清凝集实验和毒力基因检测了解菌株生物学特征;采用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并分析PFGE分型与动力、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73株菌中5株动力中等,其余68株动力良好.血清型O∶5(17/73)和O∶8(14/73)为优势血清型,其次为O∶9(5/73)、O∶7,8(1/73),未见O∶3血清型,另有36株菌血清型无法确定.黏附侵袭位点基因(ail)、耐热肠毒素A基因(ystA)、黏附素基因(yadA)和毒力调节因子基因(virF)等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耐热肠毒素B基因(ystB)阳性率为72.6% (53/73).73株菌可分为54个PFGE型别(K6GN11SD0001 ~K6GN11SD0054),大部分型别只含1~2株菌,无优势PFGE型.相同或相近的聚类簇中,均包含不同宿主来源的菌株;各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在聚类树中分散存在,与PFGE分型亦无特异性关联.5株动力中等的菌株有4株聚类在同一分支,相似度为80.9% ~ 100.0%,且毒力基因型均为B型.结论 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存在多克隆系,PFGE分型与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宿主未发现有联系,与动力有定相关性.

  • PCR衍生技术在鼠疫耶尔森菌基因鉴定和分型中的应用

    作者:王梅;唐新元;王祖郧

    运用PCR衍生技术对不同生态型的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进行基因鉴定和分型,使高通量实验结果能反映鼠疫流行历史,易于比较其基因组、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为鼠疫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溯源提供重要依据.但每种PCR衍生技术各有优缺点,实验需综合考虑分型的能力、可操作性、经费预算等因素和实验条件.

  • 基因分析技术在鼠疫耶尔森菌中的应用

    作者:杨瑞馥

    在细菌分析中,发展了很多基因分型技术,包括分析部分基因组信息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和差异片段分析技术等,以及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在鼠疫菌的研究与应用中,很多技术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该研究主要与同期发表的有关鼠疫菌质粒谱的一篇论文和一篇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综述相呼应,从实用的角度简述了各基因分型技术在鼠疫菌研究中的应用.

  • 准噶尔盆地大沙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的组织病理与超微病理变化实验观察

    作者:李博;阿扎提·热合木;布仁明德;孟卫卫;雒涛;李冰;阿不力米提·买托乎提;王信惠;戴翔

    目的 了解准噶尔盆地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组织病理与超微病理变化.方法 于2011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捕获40只实验大沙鼠,经实验室人工饲养6个月,且实验动物血清采用鼠疫菌F1抗体间接血凝法检测为阴性.鼠疫菌(编号:2504,属中世纪型)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分离自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活体大沙鼠,其毒力测定为半数致死量(LD50)<10 CFU/ml.实验共设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0只大沙鼠平均分到8个组.实验组大沙鼠分别接种按10倍梯度稀释成的7.4×105、7.4×106、7.4×107、7.4×108、7.4×109、7.4×1010和3.0×1011 CFU/ml浓度菌液,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接种量均为1 ml.收集所有感染鼠疫菌大沙鼠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分别处理后进行光学显微镜镜检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7.4×108~3.0×1011 CFU/ml实验组均引起大沙鼠特异性感染死亡,感染动物肝脏呈点状坏死伴脂肪变性,肝细胞核内小管增多,细胞器分布不均.脾脏淋巴组织呈反应性增生,血窦腔内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内可见被吞噬的细菌.心肌细胞轻度变性、横纹模糊,肌细胞核基质密度降低,肌原纤维排列松散.肺脏可见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呈Ⅰ型上皮细胞脱落.大沙鼠感染7.4×105~7.4×107 CFU/ml鼠疫菌后未出现特异性感染死亡,实质器官的组织病理与超微病理相较于7.4×108~3.0×1011 CFU/ml组改变轻微.结论 鼠疫菌可以引起大沙鼠实质器官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发生改变;肝脏和脾脏可能是鼠疫菌感染大沙鼠的主要靶器官.

  • 大沙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F1抗体变化情况

    作者:孟卫卫;阿布力克木;王信惠;布仁明德;阿扎提;雒涛;李冰;阿不力米提;王启果;郭荣;戴翔;张渝疆

    目的 观察大沙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后F1抗体反应及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大沙鼠捕获于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南缘,共211只,其中未感染鼠疫菌的大沙鼠为167只,感染鼠疫菌的为44只.实验菌株采用2504号鼠疫菌,该株鼠疫菌硝酸盐还原实验阴性,为强毒菌.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35只未感染鼠疫菌大沙鼠并平均分为7组(6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用按10倍梯度稀释成的1×106~1×1011 CFU/ml浓度梯度菌液对1~6实验组大沙鼠进行第1次感染,对照组皮下鼠蹊部注射生理盐水,感染量均为1 ml;选取已感染过鼠疫菌且首次检测F1抗体滴度在1:256~1:4096之间的大沙鼠共17只,按照抗体滴度进行分为1:4096组(4只)、1:2048组(4只)、1:1024组(3只)、1:512组(3只)、1:256组(3只),并于每30天尾部无菌采血1次进行F1抗体检测,共检测5次;从剩余感染过鼠疫菌的大沙鼠中选取经2次检测F1抗体阴性的大沙鼠共9只,采用浓度为1×106 CFU/ml菌液进行第2次感染,感染量为1 ml.第1次和第2次感染后的大沙鼠,均于感染后的第3、5、7、15、30、60、90和120天尾部采血检测鼠疫F1抗体.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大沙鼠抗体衰减回归模型.结果 第1次感染鼠疫菌的大沙鼠中,1×106~1×108 CFU/ml组分别在第30、15和15天时检出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3/4、4/5,1×107和1×108 CFU/ml组均在第120天时达到高抗体滴度,均为1:256;1×109、1×1010和1×1011 CFU/ml组,在第5天至第7天时可检出抗体,且在第7天至第15天时大沙鼠全部抗体阳转,1×1011 CFU/ml组在第120天时达到高抗体滴度,为1:4096.第2次感染鼠疫菌的大沙鼠中,第3天即可检出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9,至第90天达到高抗体滴度,为1:2048.大沙鼠F1抗体衰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5x-0.321(F=115.40,P<0.001),从F1抗体滴度1:4096衰减至0的短时间为140 d,长为200 d.结论 感染高浓度鼠疫菌菌液的大沙鼠F1抗体产生的时间较短,其抗体阳性率也较高,抗体滴度高时可达1:4096;F1抗体衰减时间长,约在140~200 d之间.

  • 鼠疫耶尔森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作者:张婷婷;彭广能;杨慧盈;谭亚芳;崔明全;韦娜;韩伟;杜宗敏

    目的 研究鼠疫耶尔森菌pCD1质粒上编码的假定蛋白YpCD1.08、YpCD1.09、YpCD1.16与pCD1质粒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3SS)在功能上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λ-Red重组系统构建鼠疫耶尔森菌YpCD1.08、YpCD1.09、YpCD1.16基因的突变株,通过测定分别培养于26℃下有钙、37℃下无钙和有钙TMH培养基中的以上3种突变菌株及野生菌株的生长曲线,分析突变菌株的低钙响应情况;在26℃和37℃条件下分别培养鼠疫菌突变菌株,并提取总RNA,采用定量PCR分析3种基因的转录水平及其对温度的依赖性;用β-内酰胺酶报告分子的方法分析3种基因的突变对效应蛋白转运的影响.结果 在26℃和37℃低钙培养条件下,突变菌株△YpCD1.08、△YpCD1.09、△YpCD1.16的生长曲线与野生型菌株一致,表明其低钙响应正常.YpCD1.08、YpCD1.09、YpCD1.16基因在37 ℃与26℃转录水平的比值分别为2.3±0.3、2.3±0.5、3.2±0.7,表明这3个基因在鼠疫菌中均有转录,且其转录水平受温度调控,与T3SS基因转录水平的温度依赖性一致.β-内酰胺酶报告分子实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YpCD1.08在140 min时477与520 nm波长的发光强度的比值为2.5,而野生型菌株仅为1.8,表明△YpCD1.08菌株对YopE的转运能力要高于野生株,而其他两个突变株与野生株类似.结论 YpCD1.08、YpCD1.09、YpCD1.16基因有可能是T3SS的新成员,假定蛋白YpCD1.08可能参与效应蛋白YopE的转运及其调控.

  • 中国四省份禽肉中耶尔森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彭子欣;邹明远;徐进;关文英;李莹;刘丹茹;张淑红;郝琼;闫韶飞;王伟;余东敏;李凤琴

    目的 了解我国4省份禽肉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间型耶尔森菌和弗氏耶尔森菌的耐药特征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株中间型耶尔森菌和1株弗氏耶尔森菌来源于2016年全国污染物监测网,其中1株分离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3株分离自山东省,16株分离自河北省,5株分离自黑龙江省.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25株分离菌对14类25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将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比对,对基因组中的耐药基因进行预测.结果25株耶尔森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唑啉全部耐药,其中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对头孢西丁、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63.7%(14株)、22.8%(5株)、4.6%和4.6%(1株).25株菌全部耐3类及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株),耐4类及以上抗生素的比例为64.0%(16株),且4株分离自鸡肉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出现了中介耐药.25株菌株中有20株携带有相同的6种耐药基因(簇),分别为mdtG、ksgA、bacA、blaA、rosAB和acrB,有5株分离自新鲜鸡肉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还携带有耐药基因dfrA1、catB2和ant3ia.结论 我国部分地区生禽肉中耶尔森菌的耐药性严重,携带有多种耐药基因.

  • 中国11个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质粒谱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作者:辛有全;魏柏青;杨晓艳;魏荣杰;祁美英;熊浩明;靳娟;李存香;李翔

    目的 分析中国11个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携带质粒情况,及质粒谱分布特征.方法 以1943-2012年从中国11个鼠疫疫源地内分离的2 213株鼠疫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碱裂解方法,提取质粒DNA,采用标准质粒对照法测量质粒DNA的相对分子质量(Mr),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质粒进行质粒谱分析.结果 2 213株鼠疫菌共携带16种不同Mr的质粒DNA,其Mr分别为4×106、6×106、7×106、13×106、16×106、20×106、22×106、23×106、27×106、30×106、36×106、45×106、52×106、65×106、72×106和90×106,该些质粒可分为26种质粒谱.2 213株鼠疫菌中共携带有4种大质粒,其Mr分别为52×106、65×106、72×106和90×106,分别占22.10%(589/2 213)、75.60%(1 672/2 213)、0.17% (4/2 213)、2.12%(47/2 213).携带52×106质粒或90×106质粒的鼠疫菌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携带72×106质粒的鼠疫菌仅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和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所有疫源地均有分布携带65×106质粒的鼠疫菌.结论 中国11个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共携带16种质粒,其中大质粒有4种,其Mr分别为52×106、65×106、72×106、90×106;这些大质粒与其他质粒构成了26种质粒谱,分别分布在相对独立的疫源地.

138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