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

    作者:代瑞廷;曹艳霞;张杏红;田文艳;郑超;陈立英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小脑顶核可能在脑血流量的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我们观察了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

  • 电刺激人体小脑顶核对主要心血管生理参数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畅

    目的:对电刺激人体小脑顶核对主要心血管生理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收治的患者38例,对其进行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所得到的几种波形特征值进行记录,对在刺激中与刺激前后的各个特征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对给这些生理参数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小脑顶核进行电刺激会给心血管生理参数产生一定的影响,该影响表现出一过性.结论:所获得的特征值的变化说明了对小脑顶核进行电刺激会导致外周的血流量以及外周阻力等一些生理参数发生一定的变化.

  • 针灸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开斌;李冠杰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针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益肾调督针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照组小脑顶核电刺激,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CSS)和生活质量(SIS)改善情况.结果:在改善CSS和SIS方面,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S积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而SI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肾调督针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48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景良;马天骄;张月秋

    目的探讨和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48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同时电刺激小脑顶核,并与4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匹配但只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10天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接受电刺激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4%,对照组有效率为8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常规药物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晓梅;黄昕艳;桑川;朱晓峰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塞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脑循环治疗仪(CVFT-010M)电刺激小脑,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10天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2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

  •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偏头痛40例

    作者:林百荣;汪涛;胡文奎

    为观察小脑生物仪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用小脑生物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照组20例(服用镇脑宁胶囊),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皆有效,治疗组头痛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典型偏头痛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普通型偏头痛(P<0.01).提示小脑生物仪治疗偏头痛有效,且对典型偏头痛疗效更佳.

  • 小脑顶核注射谷氨酸对慢性内脏高敏感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甄玲玲;苗蓓;陈影影;苏贞;徐曼秋;费素娟;张建福

    背景:小脑顶核(FN)参与对心血管、摄食、呼吸运动、急性胃黏膜损伤等内脏活动的调节,但对内脏高敏感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目的:探讨小脑FN注射谷氨酸(Glu)对慢性内脏高敏感大鼠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新生期大鼠结直肠扩张(CRD)法制备慢性内脏高敏感模型.8周后,将大鼠分为CRD组、溶剂组(小脑FN注射0. 2 μL 0. 9% NaCl溶液)、高、中、低剂量Glu组(小脑FN分别注射12、6、3 μg Glu)、3-MPA+Glu组(小脑FN注射谷氨酸脱羧酶抑制剂3-MPA后注射12 μg Glu)、Bic+Glu组(下丘脑外侧区注射GABAA受体拮抗剂Bic后小脑FN注射12 μg Glu).以痛阈、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放电肌电图(EMG)幅度评估内脏敏感性,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成功制备慢性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与 CRD组相比,Glu可剂量依赖性地升高痛阈(P <0. 05),降低 AWR评分和 EMG幅度(P <0. 05),降低MDA含量(P<0. 05),升高SOD活性(P<0. 05).与12 μg Glu组相比,3-MPA+Glu组、Bic+Glu组痛阈显著降低(P<0. 05),AWR评分和EMG幅度显著升高(P<0. 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 05),SOD活性显著降低(P<0. 05).结论:小脑FN注射Glu可明显降低大鼠内脏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为FN的Glu在谷氨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GABA,与下丘脑外侧区GABAA受体结合,增强肠黏膜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从而降低内脏敏感性.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时钙蛋白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邓志宽;董为伟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电刺激FN及持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Western印迹半定量150 000 FBDP含量(表示钙蛋白酶活性)及尼氏体染色对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分级评分.结果:缺血后1~24h,钙蛋白酶活性不断增高,电刺激FN可使其活性增高程度显著减低.在缺血后12 h内,电刺激FN使神经元形态及数量评分显著下降.结论:电刺激FN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时钙蛋白酶活性,起神经保护作用.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Ku70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竞丽;董为伟;李劲频

    目的:研究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Ku70 mRNA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及末端标记法检测Ku70 mRNA的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①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点Ku70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较预刺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预刺激组除缺血/再灌注后6 h Ku70mRNAR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外,余时点与假手术组Ku70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②预刺激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未给预电刺激的两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①预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DNA修复酶Ku70活性上调有关;②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性DNA损伤无保护作用.

  • 电刺激小脑顶核后感觉皮质及基底节HSP70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邓志宽;董为伟

    为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al nucleus,FN)预置性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观察电刺激FN后感觉皮质及基底节HSP70表达的变化.建立大鼠电刺激小脑顶核模型,分别在电刺激后即刻(0 h),l,3,7,10 d,取感觉皮质及基底节所在脑组织,冷冻切片,进行HSP70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测定平均光密度值.并设立假刺激组及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刺激组作为对照.一侧电刺激FN后即刻,对侧感觉皮质及基底节HSP70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1 d后HSP70表达显著增高(P<0.01);3 d后,其表达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假刺激组(P<0.05),7 d后其表达水平降至基础水平.同侧感觉皮质及基底节在电刺激FN后1 d,HSP70表达也有显著增高(P<0.05),但其增高水平明显低于右侧,3 d后其表达降至基础水平.假刺激组及DN刺激后1 d,HSP70表达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电刺激FN诱导皮质及基底节HSP70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其预置性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 疾病治疗新途径——电刺激小脑顶核

    作者:张润峰;胡大一

    随着对哺乳动物小脑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小脑的功能远比以往的认识复杂.小脑总体积约占整个脑体积的10%,而其所含的神经元数量却超过全脑神经元总数的50%以上[1],提示人们需对小脑的功能进行新的研究和评估.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调控

    作者:蒋信伟;杜东书;张建福;张咏梅;周晓燕;马小波

    本实验采用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 min后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1 h的方法建立胃缺血一再灌注(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GI-R)损伤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观察电刺激小脑项核(fastigial nucleus,FN)对大鼠GI-R损伤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神经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胃黏膜损伤检测显示,电刺激小脑FN使GI-R损伤显著减轻,且有强度-效应依赖关系;另外,电刺激小脑FN使胃黏膜细胞的凋亡率降低.预先化学损毁小脑FN,则可消除电刺激对GI-R损伤的减轻作用.内脏大神经放电检测分析显示,电刺激小脑FN使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减少和放电幅度降低,而化学损毁双侧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A),再电刺激FN,内脏大神经的放电频率、幅度与刺激FN前相比都无明显变化.剪断双侧内脏大神经,再电刺激小脑FN,同样可使GI-R损伤减轻.化学损毁双侧LHA能取消电刺激小脑FN对GI-R损伤的减轻作用.氧化应激方面,电刺激小脑FN使缺血.再灌注的胃黏膜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以上结果提示:电刺激小脑FN对大鼠缺血.再灌注的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小脑FN可能是对大鼠GI-R损伤具有调控作用的中枢部位,其神经机制可能是通过LHA介导,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台性实现的,此外可能还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 小脑顶核刺激联合药物治疗紧张型头痛效果评价

    作者:李振波

    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刺激治疗在肌紧张型头痛急性发作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ICHD-Ⅱ诊断标准选取87例肌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妙钠(盐酸乙哌立松)25~50mg,tid,连服2周;阿米替林12.5~25mg,tid,连服2周;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0.65g,bid,头痛缓解3d后停服.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通过CVFT-010M脑循环治疗仪给予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30min,10d 为1疗程;联合治疗组在电刺激治疗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药物治疗组3种药物中的1种、2种或3种,分别给予相应治疗2周.2周后根据患者头痛自评问卷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各组头痛强度下降级数、头痛指数降低程度、头痛复发系数、疼痛缓解率以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较单纯传统药物治疗组有更高的头痛强度下降级数(1.59±0.57 vs 1.42±0.23,P<0.05);但头痛指数下降程度[(109.91±36.73)% vs(152.58±0.02)%,P<0.05]和头痛缓解率(42.3% vs 68.1%,P<0.05)不如药物治疗组,头痛复发率较高[(48.9±28.1)% vs(33.7±12.5)%,P<0.05];联合治疗组显示出高的头痛强度减轻、头痛指数下降和头痛缓解率及低的头痛复发系数(P均<0.01).TCD检查结果显示,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平均流速快于药物治疗组[(66±12)vs(54±10)cm/s,P<0.05].结论 小脑顶核刺激可作为肌紧张型头痛急性发作期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有效辅助治疗,适宜在基层神经科门诊推广.

  • 小脑顶核-下丘脑神经纤维投射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吴亚芳;毛伟峰;邱一华;彭聿平

    目的:揭示小脑顶核与下丘脑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方法: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amine,BDA)顺行追踪小脑顶核神经元投射至下丘脑的路径和终止部位.电毁损小脑上脚交叉中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然后再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观察小脑顶核一下丘脑之间神经元投射.结果:小脑顶核注射BDA后第8 d,在用3,3-二氨基联苯胺(DAB)和Nissl染色的脑切片上,观察到顶核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在小脑上脚中行走.并经小脑上脚交叉后主要到达对侧下丘脑外侧区.电毁损小脑上脚交叉处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再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3,3'-diaminobenzidin,BDA)顺行追踪观察小脑顶核-下丘脑之间神经元投射后第8 d.从小脑顶核发出的BDA阳性神经纤维在小脑上脚交叉处终止,在之后的两侧小脑上脚内均未发现走行的神经纤维.在下丘脑外侧区、后区及室旁核等区域也未见到明显的BDA阳性神经纤维.结论:小脑顶核神经元的轴突可直接投射至下丘脑,主要是下丘脑外侧区.这可能成为小脑影响机体其他功能的途径.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范建民

    将5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行临床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的评分也有显著差异(P<0.01);10天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9.28%)较对照组(17.86%)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症状.

  • 白细胞介素-6受体在大鼠小脑顶核中的表达

    作者:李冰;马颂华;邱一华;彭聿平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在大鼠小脑顶核上的表达.方法:使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的方法,分别从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IL-6R在大鼠小脑顶核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小脑顶核上存在大量的IL-6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2)Western blot显示在80 kD处有一条清晰的条带;(3)RT-PCR显示,365bp位置可见一清晰条带.以上结果提示IL-6R在小脑顶核细胞上有表达.结论:IL-6可能在小脑顶核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刘韶华;周红;施咏梅;姜亚军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电刺激小脑顶核,观察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脉搏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比粘度、血细胞比容)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心率、血压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头痛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作者:钟旭红;朱晓燕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头痛的效果.方法 将7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头痛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脑循环治疗仪行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及程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分级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 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改善脑部供血及脑代谢,缓解了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头痛症状.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江文;潘金贤;毛力菲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欧洲卒中评分(ESS)进行功能评定和测定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两组在治疗前FMA评分,ESS评分,血浆E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0天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未出现血压、心率的变化等异常反应.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安全.

  • 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系统康复锻炼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涂博;张红梅;宋高飞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系统康复锻炼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于该院入院诊治的脑瘫患儿共87例进行研究,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n =44例)和对照组(n =43例),对照组实施系统康复锻炼治疗、研究组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变化情况、运动发育指数,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发育商较治疗前、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的运动发育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研究组各时点运动发育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5%和79.0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临床中脑瘫患儿实施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系统康复锻炼治疗,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发育水平提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15 条记录 3/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