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结核患者痰中结核分枝杆菌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刘德福

    目的 探讨分析肺结核患者痰中结核分枝杆菌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近期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2例,根据患病性质将其分为活动组(58例)与非活动组(24例),对比两组患者晨痰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 活动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63.79%)较非活动组高(20.83%),两组比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可提升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测率,对肺结核患者早期检出以及治疗意义重大,值得推广与借鉴.

  • 接受DOTS化疗方案的涂阳TB病人近期预后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胡大林;谭红专;刘明莲;陈家伟;林修寿;夏旭;荆春霞;全俊

    当今,由于人口的极大流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以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DR-MTB),特别是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的出现,结核病已成为危及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3].为控制结核病疫情的发展,抗结核的化学药物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DOTS化疗方案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治疗结核病的方法,据研究报道,该方案在试验条件下的理论治愈率可达95%以上,但在实际的结防工作中,该方案的实际治愈率却有较大的出入,而且各地的报道差距较大,一般在76.4%到99.2%之间不等[4,5,7].本课题以接受DOTS化疗方案的涂阳TB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成组资料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在实际的结防工作中影响病人近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更有效地配合DOTS方案的实施提供参考.

  • 结核分枝杆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案例作用

    作者:陈志国;侯俊然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通过讨论其在生物化学相关章节理论教学中的案例作用,以期达到促进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目的.

  • 结核分枝杆菌教学设计

    作者:韩日新

    2009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鞍山市中等职业学校说课比赛,并获得二等奖,经历了从准备到参赛的过程,从不知说课为何物到充分认识到说课是备课的重要形式,对提高备课质量乃至教学水平很有帮助.下面是笔者的说课教案,与同行探讨.

  • 天水市501例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分析

    作者:雷彩英;颜淑萍;李江红;唐志锋;刘晓兰;谈晓燕

    目的 了解我市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为制订我市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7月—2017年6月期间,在天水市4个耐药监测点开展监测并收集资料.结果 共收集有效菌株524株,其中结核分枝杆菌501株,牛分枝杆菌20株,非分枝杆菌3株;在分离的501株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141株,其中男94例,女47例,男女性患者耐药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涂阳患者耐药率28.05%,初治涂阴患者耐药率23.27%,复治涂阳患者耐药率48.7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耐药菌株中,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m 18.16%、H 16.57%、R 11.58%、Ofx 5.79%、E 3.79%、Km 0.80%、Am 0.4%、Pto 0.40%、Cm 0.40%.共有多耐药菌株30株.结论 天水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较高,耐药谱呈现多态性.

  • 浅谈模拟痰标本应用于抗酸染色法

    作者:王娜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脏多见. 据统计,全世界有1/3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增病例,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肺结核,肺结核已成为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1]. 抗酸染色法是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的常规方法,该法于1882年由埃利F Ehrlich首创,经F·齐尔改进. 其中具代表性的为齐—尼氏染色法和齐尔—加贝特(Ziehl-Gabbet)染色法[2]. 目前,抗酸染色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法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学、必会的内容.

  • 痰涂片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规范化操作及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介绍

    作者:王怡云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是发现传染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的可靠标准.以显微镜检查痰涂片为主发现涂阳病人是世界卫生组织近推行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中的五大要素之一.并且痰涂片镜检和培养也是全球公认的诊断结核病的基本和标准方法.

  • 噬菌体裂解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分析

    作者:韩金华;马雅琴;马天雯;俞幼娟;王惠峰

    目的通过对噬菌体裂解法与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情况进行比较,探索简便、快速、灵敏的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方法对2004年9~12月在奉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门诊就诊的297位患者的痰标本用涂片法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40份阳性标本分别用噬菌体裂解法和罗氏培养法进行检测.结果罗氏培养法检测到阳性标本32份,噬菌体裂解法检测到阳性标本31份,二者检出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747,P=0.785).噬菌体裂解法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50.0%.结论噬菌体裂解法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并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

  • 结核分枝杆菌 Clp 蛋白酶复合体研究进展

    作者:袁晋宁(综述);鲍朗(审校)

    Clp蛋白酶复合体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的代谢调控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宿主后的正常生存和繁殖的功能。对Clp蛋白酶复合体的组成、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结核分枝杆菌免疫优势抗原研究进展

    作者:游晓拢

    结核病是当今影响人类健康、流行性广、病死率高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结核病的诊断和疫苗的构建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筛选出结核分枝杆菌免疫优势抗原是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核病及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的关键.拟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的结核分枝杆菌免疫优势抗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特异性抗原融合蛋白结核病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张婷婷(综述);王秉翔(审校)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由于BCG预防效果不佳,研制新型结核病疫苗迫在眉睫。研究开发新型结核病疫苗应根据机体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特点、结合BCG的不足来开展。新型结核病疫苗主要分为三类:重组BCG或重组结核菌;重组痘病毒或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蛋白抗原亚单位或重组融合蛋白抗原亚单位疫苗。由于蛋白亚单位疫苗可以不受机体已被分枝杆菌刺激的影响,能特异性地诱导CD4+Th1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并且使用安全性好,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目前主要是以BCG或重组BCG初次免疫,然后选择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作为结核病疫苗序贯免疫策略。然而,单个蛋白制成亚单位疫苗,其免疫效果有限,因此将多个具有保护效果的抗原或多肽表达成融合蛋白,联合适当的佐剂,制成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目前,已有一些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更多的融合蛋白正处于研究阶段。

  • 铁、钙、氢离子在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相关研究

    作者:姜华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强毒、烈性、传染性病原菌.由其引发的结核病极难治愈,临床上一般的抗生素药物对其无作用.究其原因是由于该菌通过一系列目前仍尚未阐明的机制逃脱了巨噬细胞溶酶体对其的融合杀伤作用,继而得以存活并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吞噬体中.数十年来世界上很多实验室都对这种聪明的逃逸机制所涉及到的铁、钙、氢离子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对理解和指导预防与治疗或有帮助.

  • 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作者:卢佳丽;杨晓明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多年来依然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杆菌的致病特点是可在体内巨噬细胞中长期存活,形成潜伏感染.本文就结核杆菌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尤其是潜伏感染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结核病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 黏膜免疫:结核疫苗免疫的新途径

    作者:王亚琴;窦骏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机体的呼吸道黏膜免疫又是抵御从黏膜途径入侵的外来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应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 分枝杆菌噬菌体在结核病诊断、耐药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温占波;李劲松

    随着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结核病的防治面临巨大挑战,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诊断和耐药性筛选和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是结核病防治的关键.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是一种经济、快速、易操作且不需要特殊仪器的表型实验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本文综述了分枝杆菌噬菌体在结核病的诊断、耐药筛选中应用的新进展.

  • 结核杆菌DNA疫苗研究近况

    作者:陈峻崧;王净;窦骏

    当今结核病成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现正在研究新型DNA疫苗以取代BCG.目前研究以Antigen85、hsp65,以及结核杆菌培养过滤液中的分泌蛋白ESAT-6和MPT-64编码基因构建的DNA疫苗中取得一定进展,并与BCG联合使用,会大大加强免疫效果,联合疫苗是未来结核菌DNA疫苗的研究方向.

  • 豚鼠模型中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量效关系比较研究

    作者:苏城;卢锦标;沈小兵;陈保文;王国治;都伟欣

    目的 在不同分枝杆菌致敏豚鼠模型中研究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TB-PPD)的量效关系.方法 将受试豚鼠随机分成6组: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菌致敏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CMCC 94757、94754、94766致敏组、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BCG)致敏组和灭活结核分枝杆菌H37Rv致敏组.各组豚鼠分别于左侧大腿腹股沟皮下注射相应致敏原,5~6周后,所有豚鼠于脊柱两侧皮内注射20 IU/mL TB-PPD和50 IU/mL TB-PPD各0.1 mL;于注射后24 h、48 h观察和记录局部硬结的纵径与横径,计算平均值.结果 所有组别豚鼠接受两种规格TB-PPD皮试后,无论是24 h还是48 h,局部硬结反应直径均大于10 mm,全部阳性,阳转率均为100%.5 IU TB-PPD皮试反应强度高于2 IU TB-PPD,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24 h结果显示:2 IU TB-PPD和5 IU TB-PPD在H37Rv活菌致敏组、94766致敏组、灭活H37Rv致敏组皮试反应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1、P=0.071;t=2.722、P=0.053;t=1.76、P=0.153),其余3组5 IU TB-PPD皮试反应强度高于2 IU TB-P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98、P=0.015;t=4.811、P=0.009;t=3.068、P=0.037).48 h硬结反应和24 h、48 h平均硬结反应结果均显示:在各致敏组豚鼠模型中5 IU TB-PPD皮试反应强度均高于2 IU TB-PPD,皮试反应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t=3.471、P=0.018;t=3.371、P=0.020;t=6.216、P=0.003;t=5.244、P=0.006;t=3.959、P=0.017;t=4.674、P=0.010;t=4.824、P=0.008;t=3.794、P=0.019;t=3.857、P=0.018;t=2.86、P=0.046;t=3.539、P=0.024;t=3.365、P=0.028).结论 各组豚鼠致敏模型中5 IU TB-PPD的效价均明显高于2 IU TB-PPD,存在较为明显的量效关系.各种感染状态下,虽然高剂量制品可诱导更强的迟发型超敏(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反应,但低剂量制品也不影响其阳性检出率.

  • 不同表型的结核分枝杆菌诱导 U937细胞凋亡率差异分析

    作者:胡族琼;谭耀驹;关平;陈虹;孟繁荣;黄艳君;刘燕文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Multidrug 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MDR-TB)临床分离株和结核分枝杆菌一、二线药物敏感株分别感染U937细胞后的凋亡率及其时相性变化。方法用两组细菌分别感染U937细胞,在感染后2、4、8及12 h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感染U937细胞的凋亡率,并分析其时相性变化。结果结核分枝杆菌MDR株和敏感株均能诱导U937细胞凋亡,两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R株诱导U937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敏感株诱导的凋亡率,且在诱导后2、4、8及12 h各时间点的凋亡率都显著低于敏感株组,诱导早期凋亡率升高显著,特别是诱导后2 h凋亡率升高显著,4 h以后凋亡率升高逐渐变慢。结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感染U937细胞后能快速诱导其凋亡,凋亡率与诱导菌株的耐药表型相关,敏感株诱导的凋亡率显著高于MDR株,诱导早期凋亡率升高显著,4 h以后凋亡率升高减慢。

  • 分枝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探讨

    作者:彭丽;罗永艾;沈小兵;王国治

    为了确定不同分枝杆菌噬菌体的宿主菌以及扩增方法和佳保存方法,观察了七种分枝杆菌噬菌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的裂解情况,并分别于感染后24、48小时采用离心-过滤、孵育-过滤方法收集噬菌体比较扩增效率,采用不同稳定剂对分枝杆菌噬菌体进行液体和冻干保存,在不同时间段采用琼脂双层法检测其效价.结果显示:① D29分枝杆菌噬菌体能同时较高效地裂解结核分枝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②感染48小时后采用孵育-过滤方法收集的噬菌体效价高,方法简单;③液体4℃保存的噬菌体稳定性好,-70℃液体保存和冻干后4℃、室温、37℃保存依据不同稳定剂而相差较大.因此,在48小时后采用孵育-过滤方法收集噬菌体具有高效率特性并且简单易行,噬菌体液体4℃保存简单、有效,值得推荐.

  • 结核分枝杆菌耐吡嗪酰胺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姜英;彭俊平;杨帆;余黎;王玉琳;金奇

    吡嗪酰胺(PZA)是结核病短程化疗中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由吡嗪酰胺酶转换成为活性形式吡嗪酸而生效.吡嗪酰胺酶由pncA基因编码,pncA基因突变会导致该酶活性丧失,与PZA耐药性产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明确PZA耐药性产生的基因学基础和PZA耐药株的pncA基因突变率,对中国10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了DNA序列测定,其中85株为PZA耐药株,15株为PZA敏感株.PZA耐药株有27%(23/85)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吡嗪酰胺酶基本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突变分布在pncA基因开读框架17~546位的核苷酸.其中有一株突变位于pncA基因的调节区域-11位处.同时发现20%(3/15)pncA敏感株也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敏感株发生突变可能是由于PZA敏感性实验不准确或存在其它耐药机制.实验表明,pncA基因突变是PZA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中国PZA耐药临床分离株尚存在其它耐药分子机制.

3264 条记录 158/164 页 « 12...155156157158159160161...1631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