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二所中学隐翅虫皮炎暴发的调查报告

    作者:金长云;熊赣鸣

    2001年10月6-26日,丰城市桥东中学、蛟湖中学相继发生以面部点状或斑片状红肿、骚痒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暴发流行.经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虫种鉴定,证实为隐翅虫所致的隐翅虫皮炎暴发.

  • 淋巴丝虫病微丝蚴血症者的复查复治

    作者:徐宝山;吴孝杜;林福明;颜丽华

    德化县分别于1977和1998年基本消除丝虫病和消除丝虫病.为了彻底清除传染源,1978年3月~2001年7月,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先后开展3次复治2次复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德化县卫生防疫站及消灭丝虫病审评达标档案的相关资料.1.2 对象为原微丝蚴血症者.1.3 复查于21:00~02:00时采集原微丝蚴血症者耳垂血涂制厚血膜片,干后溶血、美兰染色,镜检,对阳性片进行虫种鉴定.

  • 输入性恶性疟1例报告

    作者:郑宏山

    患者,男,46岁,湖北省京山县人.2003年 9月18日因发热( 39℃)、畏寒、纳差、皮软、恶心、呕吐,以初诊1)支气管炎;2)急性胆囊炎;3)疟疾入京山县中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号:2003994.患者自诉,9月13日起,即出现发热(38℃)、畏寒、纳差等症状,曾自行购买抗感冒药治疗.入院后经对症处理,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9月21日,经反复涂血片检验,找到疟原虫,经虫种鉴定,确诊为恶性疟.但同时,病人病情恶化,出现昏迷,小便失禁等症状,遂于当日转往武汉同济医院治疗,经对症处理和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治疗无效,9月24日死亡.

  • 两种主要钩虫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丹

    钩虫是全球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是寄生于人体的两种主要钩虫,可引起人体以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婴儿钩虫病亦可造成死亡.虫种的鉴别在流行病学、生态学、疾病防治及用药指导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综述两种钩虫的鉴别方法及分类研究进展.

  • 青海省称多县藏狐和犬棘球绦虫感染分离株的虫种鉴定

    作者:冯凯;黄福强;朵红;付永;沈秀英;彭毛;李伟

    目的 对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藏狐和犬体内的棘球绦虫(Echinococcus)进行虫种鉴定.方法 搜集称多县意外死亡的藏狐(Vulpes ferrilata)6只、驱虫犬5只和未驱虫无主犬1只,剖检小肠,肉眼观察小肠内棘球绦虫感染情况,沉淀法搜集棘球绦虫成虫,虫体经硼砂洋红染色后于镜下观察,初步鉴定虫种后,计算感染度.选取8条多房棘球绦虫和2条石渠棘球绦虫,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DNA (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第1亚基(CO Ⅰ)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镜下观察,共发现2种棘球绦虫,分别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6只藏狐中,2只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度分别为1 640条和839条,1只感染石渠棘球绦虫,感染度为833条.6只藏区犬中,2只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度分别为10 195条和78条.PCR结果显示,8条多房棘球绦虫和2条石渠棘球绦虫的扩增产物约为450 bp.8条多房棘球绦虫的CO Ⅰ基因序列一致,与四川省藏狐体内发现的多房棘球绦虫CO Ⅰ基因(登录号为AB461417)序列一致性为100%.2条石渠棘球绦虫的CO Ⅰ基因(登录号为JQ317998)序列一致,与四川省石渠县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体内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幼虫CO Ⅰ基因(登录号为AB159136)序列一致性为99.2%.结论 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藏狐和犬有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感染.

  • 入境黄鳝颚口线虫检疫及虫种鉴定

    作者:李树清;李雯雯;陈志飞;李健;陈韶红;张永年;黄维义;王巧全

    目的 检查进口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内的颚口线虫Ⅲ期幼虫,并鉴定虫种.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从上海口岸入境的10批黄鳝进行颚口线虫寄生情况检疫.采样52尾,3~~10尾/批,分别来自菲律宾(25尾)、印度尼西亚(24尾)和孟加拉国(3尾),分尾解剖、切碎、蛋白酶消化后,悬液用10目铜筛过滤,取滤液沉淀.体视镜下挑出完整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并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提取颚口线虫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2,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x1)基因,对产物进行电泳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相应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结果 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黄鳝中均检出有颚口线虫Ⅲ期幼虫寄生,阳性率分别为36.0% (9/25)和50.0%(12/24),平均感染度分别为7.8 (70/9)和2.8 (34/12).孟加拉国进口的黄鳝采样中未检出虫体.镜下显示,检获的虫体有头球,头球上有4环小钩,体表有横纹和小棘,体前部棘明显大而密,体后部棘渐小而疏.有1对颈乳突和4个颈囊.形态学特征与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Ⅲ期幼虫相似.PCR结果显示,ITS-2和coxl扩增产物的长度分别为647 bp和441 bp,与预期大小一致.经测序后比对分析结果显示,2个扩增产物分别与棘颚口线虫ITS-2(GenBank登录号为AB181155和Z97175)和cox1(GenBank登录号为AY501388、AB180099和AB55155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100%.结论 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进口黄鳝中检出的颚口线虫均为棘颚口线虫.

  • 球虫卵囊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凯;周本江;杨照青

    卵囊(oocyst)是球虫[指艾美球虫亚目(Eimeriina)的种类]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通常随粪便排出体外,含有子孢子的卵囊具有感染性,引起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体的球虫病.形态学方法是虫种鉴定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但在样本量大、卵囊数量少的情况下其具有检出率低、费时费力等缺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诊断学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为虫种鉴定和病原学诊断提供了有用的工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在通过卵囊对球虫进行虫种鉴定和球虫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两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与病原体鉴定

    作者:杨玥涛;张敏;高春花;石锋;管立人;汪俊云

    目的 对两例疑似皮肤利什曼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种进行鉴定.方法 两例皮肤病患者,分别曾在阿尔及利亚(病例1)和沙特阿拉伯(病例2)务工,表皮均有多个面积较大的溃疡.取皮损处组织涂片、染色、镜检,皮损处组织液置NNN培养基培养,查找原虫.取含利什曼原虫的培养液,离心收集原虫,用2对利什曼原虫种特异性引物ITS1-ITS2和K13A-K13B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和动基体DNA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序列分析.结果 病例1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皮损处组织液经NNN培养基培养10 d后查见前鞭毛体;病例2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皮损处组织液培养8d后查见前鞭毛体.引物ITS1 -ITS2从分离于2例患者的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约33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引物K13A-K13B均扩增出约12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96%.4个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F831924~JF831927.结论 两例皮肤病患者均确诊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均为硕大利什曼原虫.

  • WHO对中国疟原虫镜检能力外部评估与结果分析

    作者:李美;燕贺;周何军;冯欣宇;夏志贵;周水森

    为探讨新形势下我国疟原虫镜检方面的薄弱环节与应对策略,收集了2017年WHO疟疾镜检外部质量评估班12名学员(11名省级单位专家,1名国家级单位专家)的个人信息、测试所用血片的内容和学员对每张血片的判定结果等信息.计算学员每张血片的得分率,分析血片的原虫密度与学员在虫种鉴定、原虫计数方面得分率的相关性,分析学员获得的评估等级与其从事镜检工作年限、学员所在省近3年平均疟疾病例数的相关性.虫种鉴定共检测42张血片,结果显示,学员判定卵形疟原虫血片(2张)和三日疟原虫血片(2张)的平均得分率高,为(93.8±4.0)%,阴性血片(20张)、恶性疟原虫血片(10张)和间日疟原虫血片(4张)得分依次为(92.5±2.2)%、(78.3±22.3)%、(70.8±14.2)%;血片中原虫密度与学员鉴定恶性疟原虫血片的得分率无相关性(r=-0.13).原虫计数共14张血片,结果显示,学员平均得分率为(42.2±5.9)%.当原虫密度小于2 000个/μl血时,学员原虫计数的得分率与密度的高低呈正相关性(r=0.79).12位学员中,获得评估等级1、2、3、4级的学员分别为2、4、3、3位.学员获得的评估等级(数值越小等级越高)与其从事疟疾镜检的工作年限基本无相关性(r=-0.16),与所在省份疟疾病例数呈负相关性(r=-0.55).提示国家需加强镜检人员每年的阅片培训和练习,以维持或提高其镜检能力.

  • 腹水中发现十二指肠钩虫幼虫一例报告

    作者:张潞渝;朱朝君;张静

    患者,男性,72岁.5年前从辽宁省沈阳市来到重庆市居住.因不明原因的腹胀、厌油、纳差和乏力,随后出现腹部进行性膨隆2 wk,于1999年8月30日入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就诊.体检:体温36.8℃,心率80次/min,律齐,呼吸20次/min,BP14/7 kPa,眼睑水肿,双下肢轻微水肿.B超:脾大,肝区回声增粗,门静脉及脾静脉扩张,腹腔大量积液,门诊以"腹水待查”收治入院.腹穿:取半侧卧位,以脐与左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处为穿刺点,用9号穿刺针头抽出淡黄色透明液体1 500ml,内见线状虫体3条,其中一条送病理科,另两条送我室鉴定.临床拟诊断血吸虫性肝硬化.虫种鉴定:肉眼观察,虫体乳白色半透明细线状,一条虫体中部有破损,头尾均完整.

  • 1990-2000年宁海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朱志航;应娇红;徐志强;张摩天

    1 内容与方法1.1 病情监测1.1.1 面上监测每年4-10月份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下称"三热"病人),制作厚薄血膜,经吉氏染色后镜检疟原虫,阳性者虫种鉴定.

  • 用虫种特异性线粒体基因序列鉴定2例疑似曼氏裂头蚴感染无虫病理标本

    作者:兰智华;粟占三;贺美;张祖萍;胡勉娟;曾庆仁

    目的 探讨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1)基因特异性序列鉴定临床无虫病理标本中裂头蚴感染的可靠性.方法 应用免疫曼氏裂头蚴的兔血清检测病理切片中裂头蚴的抗原,有2例呈阳性,疑似裂头蚴感染的无虫病例,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核酸,用曼氏裂头蚴线粒体CO1基因特异性序列的两对引物作扩增.结果 经PCR 2次扩增后得到目的 序列,电泳条带出现在预期的位置.2例病理标本扩增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基因片断序列比对,引物F650/R800扩增条带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7%,引物F965/R1120扩增条带符合率均为100%.结论 用裂头蚴线粒体CO1特异性基因引物作重复PCR扩增,对鉴定无虫病理标本曼氏裂头蚴感染有诊断意义.

  • 粪类圆线虫病例的诊治及病原鉴定

    作者:江典伟;林陈鑫;谢汉国;陈朱云

    目的 观察粪类圆线虫的形态,探讨粪类圆线虫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直接涂片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病原形态,用阿苯达唑驱虫治疗.结果 患者痰液涂片镜下可见数条白色幼虫,经培养鉴定为粪类圆线虫丝状蚴,病人经阿苯达唑600mg/d×5d治疗后,其痰液、胃液、尿液及粪便中均未检出活体幼虫,由于合并并发症出现金身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2d死亡.结论 粪类圆线虫病诊断应注意与钩虫病、东方毛圆线虫病进行鉴别;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和使用过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治疗前应先进行粪类圆线虫检查,阳性者予以驱虫治疗,可降低播散性超度感染的风险.治疗粪类圆线虫病首选阿苯哒唑,耐药患者可选用伊维菌素治疗.

  • 绦虫病治疗及虫种鉴定

    作者:谢贤良;谢汉国;李莉莎;江典伟;陈宝建

    目的 探讨绦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及虫种的鉴定.方法 对就诊的2例绦虫病患者给予吡喹酮等口服治疗,对驱出虫体的头节和孕节进行观察鉴定.结果 2例绦虫病患者均于服药3h后排出虫体,经鉴定,证实为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结论 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加强对市场肉类食品的卫生监督,从源头上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 核酸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隐孢子虫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霍细香

    核酸分子技术是建立在任何一种生物均具有独特的核苷酸系列的基础上对核酸分子进行研究的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某一生物(包括寄生虫)的核酸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已经用于寄生虫的研究[1],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有分子杂交技术、DNA探针〔2〕、PCR(多聚酶链反应)〔3〕、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4〕和核酸序列分析〔5〕等。人体隐孢子虫病ryptosporidiosis)1976年在美国首次报道,国内于1987年由韩范在南京第一次报道〔6〕,以后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各地陆续有隐孢子虫病病例报道,甚至在特定人群中有暴发流行〔7,8〕。在隐孢子虫研究中核酸分子技术上主要应用于样本中隐孢子虫卵囊检测、隐孢子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虫种鉴定和虫株分型。核酸技术用于隐孢子虫病诊断,可以用于鉴别隐孢子虫的近源种或不同株型,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确定传播途径或考核治疗效果。目前这些方法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在临床或大面积应用时还受到一定限制。

  • 粪类圆线虫病高热1例报告

    作者:赵庆莲

    王××,男,5岁,云南省剑川县羊令4社人.患儿高热50多天,每天早上5时开始,T:40.5℃以上,到剑川县医院按"病毒性脑炎"治疗20余天,后转到解放军某医院诊治,诊断为"副伤寒",住院30多天,体温一直未降.来我站门诊化验,采用尼龙袋集卵镜检法查见杆状蚴和丝状蚴.标本送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中心,经有关专家作虫种鉴定后,确诊为粪类圆线虫病,于2001年6月5日转入我站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