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TD患者中四种难培养支原体的分离培养结果分析

    作者:华咏;赵季文;徐萃瑜;李琴;糜祖煌

    本文报告了用病原学方法,了解我国STD患者中是否存在生殖支原体、发酵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感染.采集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接种在SP-4培养基作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用代谢抑制实验和聚合酶链反应等加以鉴定.292例标本中分离到了11株生殖支原体、2株发酵支原体和2株穿通支原体.从病原学上首次证实,江苏地区STD患者中存在生殖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的感染,在STD防治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我国首次成功分离穿通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报告

    作者:赵季文;贾成梅;糜祖煌;华咏;徐萃瑜;施素洁

    本文报告了用病原学方法,了解我国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中是否存在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感染.采集咽部分泌物及尿液,接种在SP-4培养基作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用代谢抑制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等加以鉴定.从2例AIDS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到1株穿通支原体,7例HIV感染者尿液中分离到1株发酵支原体.从病原学上首次证实,江苏地区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中存在穿通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感染,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予重视.

  • 喉癌患者穿通支原体检出及其肿瘤组织NF-κBp65表达

    作者:沈丹丹;费红军;周丽萍

    目的 喉癌患者穿通支原体的检出,及其淋巴转移和肿瘤组织NF-κBp65表达分析,试图探讨穿通支原体感染与喉癌的发生、淋巴转移及其肿瘤组织NF-κBp65的表达之间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离培养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93例喉癌和40例对照组中穿通支原体的存在,阳性标本进一步电镜确认,并对阳性和阴性患者进行淋巴转移及其肿瘤组织NF-κBp65表达分析.结果 喉癌患者穿通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肿瘤组(P<0.05),穿通支原体阳性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穿通支原体阴性组(P<0.05),穿通支原体阳性组NF-κBp65表达显著高于穿通支原体阴性组(P<0.05).电镜观察见穿通支原体阳性肿瘤组织中3层膜结构的穿通支原体.结论 穿通支原体感染与喉癌的发生、淋巴转移及其肿瘤组织NF-κBp65表达呈正相关.

  • 分离自肿瘤患者穿通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作者:王赛芳;周铁丽;周丽萍

    目的 研究分离自肿瘤患者穿通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选择左旋氧氟沙星等7种抗菌药物对15株分离自肿瘤患者的穿通支原体进行低抑菌浓度(MICs)和低杀菌浓度(MBCs)测定.结果 其中MICs以克林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低(0.078μg/ml),其他依次为:环丙沙星(0.156μg/ml)、红霉素(0.156μg/ml)、氯霉素(0.312μg/ml)、氧氟沙星(8μg/ml)、庆大霉素(10 μg/ml).MBCs低的是克林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0.156μg/ml).结论 克林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可作为穿通支原体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 在性传播疾病患者中四种支原体的分离与核酸检测

    作者:糜祖煌;赵季文;秦玲

    国外学者曾认为生殖支原体(Mg)、发酵支原体(Mf)、穿通支原体(Mpe)、梨支原体(Mpi).4种支原体可能是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协同因子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AIDS)发病的诱发因素[1].为证实我国性传播疾病(STD)患者中是否存在这4种支原体感染,我们对292例STD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做了分离和核酸检测,报道如下.

  • 肿瘤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穿通支原体的分离与鉴定及其电镜观察

    作者:周丽萍;余志贤;蓝升红;陈宗静;温秀姝;郑飞云;黄颖鹏

    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是近年来新发现与艾滋病相关的致病性支原体[1].1986年Tsais和1987年Zhang等[2]报道穿通支原体感染小鼠胚胎细胞C3H 6周引起C3H细胞形态学改变,不伴有恶变特征,但至11周即出现恶性改变,18周之后转化不可逆转,并在裸鼠体内形成瘤,提示穿通支原体存在致癌潜能[2].近年来进一步证实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发生相关[3],但报道从肿瘤组织和血液中分离到穿通支原体尚少.为试图从肿瘤患者的血液和肿瘤组织中分离检出穿通支原体,我们随机选取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在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治的经病理切片确诊的107例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液进行穿通支原体分离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分析,并取经序列证实穿通支原体检出阳性的血液和肿瘤组织标本在电镜下观察穿通支原体颗粒的存在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报道如下.

  • 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及咽拭子标本中穿通支原体的分离检出

    作者:温秀姝;周丽萍;王赛芳;章建娜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及咽拭子标本中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的分离检出率以及与病理型别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离培养法,共计从26例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及咽拭子标本及38例正常对照相应标本中进行穿通支原体分离检测,对培养阳性标本用穿通支原体套式PCR进行证实.结果 在11例(42.3%)患者血液与尿液或(和)咽拭子中同时分离到穿通支原体,单独尿液或咽拭子标本阳性分别为1例(3.8%)与7例(26.9%).26例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及咽拭子穿通支原体的分离检出率分别为42.3%、23.1%与57.7%;与38例正常对照组血液、尿液及咽拭子检出0例、2例(5.3%)与7例(18.4%)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正常对照组中无2种以上标本同时检出穿通支原体.结论 穿通支原体在IgA肾病患者的血液、尿液与咽拭子标本中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且与病理型别有一定的相关性.

  • 穿通支原体感染对肿瘤浸润及转移的影响

    作者:朱丰村;周丽萍

    目的 探讨穿通支原体(Mpe)感染对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5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和40例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和血液标本;以34例前列腺炎、膀胱炎及前列腺增生患者,21例直肠息肉患者的组织标本和血液标本及44名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作为对照.192例研究对象(共340份标本)分别进行Mpe分离培养鉴定,可疑阳性及阳性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予以核实.结果 TCCB组Mpe累积分离率(43.4%,23/53)与前列腺炎组(17.6%,6/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组Mpe累积分离率(70.0%,28/40)与直肠息肉组 (4.8%,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肿瘤组Mpe总累积分离率 (54.8%,51/93)与健康体检组 (0.0%,0/4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e 阳性TCCB组组织浸润检出率与Mpe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e阳性直肠癌组组织浸润检出率与Mpe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e阳性直肠癌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与Mpe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通支原体感染与肿瘤组织浸润以及转移相关联.

  • 穿通支原体阳性胃癌组织超微病理观察

    作者:黄颖鹏;方周溪;黄金伟;周丽萍;蓝升红;温秀姝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感染穿通支原体(Hpe)后其超微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53例胃癌患者的血液和肿瘤组织进行Mpe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取5例Mpe检出阳性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以及5例Mpe阴性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在电镜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53例胃癌患者中17例检出阳性(32.1%,17/53),与非肿瘤对照组(1.6%,1/6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现Mpe检出阳性胃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表现为部分癌细胞间连接稀疏,细胞膜溶解缺损,线枉体空泡变性,内质网扩张,少数细胞溶解坏死,而凋亡现象减少;在Mpe检出阴性的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未能见到Mpe颗粒,见肿瘤细胞正常凋亡.结论:胃癌患者中穿通支原体检出率显著增高,穿通支原体阳性肿瘤组织电镜下见溶解坏死.

  • 女性下生殖道炎症患者五种支原体的检测分析

    作者:曹淑彦;周丽萍;蔡晓红;周铁丽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炎症患者发酵支原体(Mf)、穿通支原体(Mpe)、梨支原体(Mpi)、解脲脲原体(Uu)以及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组(280例,其中宫颈炎120例,阴道炎100例,宫颈炎合并阴道炎60例)和对照组(280例)的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分别接种于改良SP-4和Uu、Mh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培养阳性菌株采用生化反应试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核酸序列测定予以鉴定.结果:①病例组分离出阳性菌株144株(占51.43%),其中Mf8株(占2.86%),Mpe7株(占2.50%),Uu 75株(占26.79%),Mh54株(占19.29%),未分离出Mpi;对照组仅分离出5株Uu(占1.79%).系列鉴定结果与培养结果一致.②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发酵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的分离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宫颈炎组与阴道炎组间支原体的总分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下生殖道炎症与五种支原体感染有关;妇科炎症患者存在AIDS相关支原体感染,在临床诊治中应给予足够关注.

  • 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对穿通支原体诱导膀胱移行细胞癌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任帆;周丽萍;王伟华;闫涛;方周溪

    目的 试图探讨抗生素对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诱导免疫缺陷小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干预作用,为临床上免疫缺陷患者协同穿通支原体感染诱导膀胱肿瘤的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70只ICR小鼠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模型,分红霉素、克林霉素干预试验组(n=20)在上行注射0.1mLMpe(6×108-9 /mL)的同时肌肉注射红霉素(30mg/kg·d)或克林霉素(25mg/kg·d),连续保护4d.Mpe非干预对照组(n=20)上行感染相同菌量Mpe,NS对照组(n=10)上行注射相同剂量的NS,实验组在第4,8,18w分批宰杀,取小鼠膀胱组织进行微生物学和超微结构检查,计算各组血清培养菌落数,比较显著性差异,并观察小鼠膀胱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干预组小鼠菌落检出率较非干预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 <0.01);电镜结果显示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干预试验组小鼠的膀胱组织超微结构显著改善.结论 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对Mpe诱导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有干预作用.

  •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穿通支原体的检出及意义

    作者:朱燕英;余志贤;周丽萍

    目的 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及意义.方法 将55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SP-4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用PCR予以证实.结果 55例患者的Mpe累计分离率为41.8%(23/55),对照组的分离率为11.1%(3/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UICC-TNM标准进行分期,浸润癌(T2~T4)组Mpe分离率为69.0%(9/13),非浸润癌(Ta~T1)组为33.0%(14/42),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且浸润性膀胱癌组较非浸润癌组高,提示Mpe感染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与肿瘤是否浸润也存在一定关系.

  • 发酵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双重套式PCR检测研究

    作者:糜祖煌;秦玲

    目的应用双重套式PCR技术同时检测发酵支原体(Mf)和穿通支原体(Mpe)。方法以支原体16SvRNA基因为靶基因,外套引物为Mf与Mpe共用、内套引物则分别为Mf种特异和Mpe种特异,建立双重套式扩增体系。结果本双重套式PCR不仅能分别扩增Mf和Mpe的特异性DNA,并能同时扩增Mf和Mfe出现二条特征性条带,产物经测序证实。结论双重套式PCR是一种灵敏、特异和快速的Mf和Mpe检测方法。

  • 穿通支原体诱导膀胱肿瘤实验研究

    作者:闫涛;周丽萍;杜园园;王静;刘晓丹;方周溪

    目的 建立穿通支原体(Mpe)诱发的膀胱肿瘤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穿通支原体感染在哺乳动物体内诱导癌变的作用.方法 40只ICR小鼠分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组(每组20只).免疫抑制组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成免疫抑制模型.穿通支原体菌液灌胃(12只)和尿道上行感染(16只),NS对照(12只),诱导小鼠膀胱肿瘤的发生,实验组在第4,8,18w分批宰杀,取小鼠膀胱组织进行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两种方式感染均使穿通支原体成功定植.尿道上行方式感染的小鼠移行上皮细胞癌变检出率高于灌胃方式感染;感染至18w后,上行感染免疫抑制组和正常组小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形态均发生了癌性恶变,且免疫抑制组细胞形态恶变程度为高.感染18w后的癌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感染4w或8w后的小鼠.结论 穿通支原体感染可诱导小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并且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

  • 穿通支原体在宫颈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

    作者:朱燕英;周丽萍;张乾;胡燕;方周溪

    目的 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分离检出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将55例宫颈浸润癌、3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4例对照的宫颈组织、血液标本接种在改良的SP-4、Uu、Mh等液体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用PCR予以证实.MpePCR阳性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标本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Mpe颗粒的存在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55例宫颈浸润癌患者中共分离到Mpe25例,分离率为45.5%(25/55),37例宫颈CIN患者中共分离到Mpe9例,分离率为24.3%(9/37),24例对照组中有1例从血液和组织同时分离到Mpe(4.2%,1/24),各组Mpe分离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发现,Mpe阳性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液、组织中均有典型葫芦状、三层膜结构的穿通支原体存在.结论 宫颈浸润癌、宫颈CIN患者的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提示Mpe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 男性淋病患者7种支原体合并感染研究

    作者:俞信忠;许平;张文卫;曾艳;袁哲夫;郑淑芳

    近年来,国内各地相继报道男性STD患者中存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人型支原体(M.hominis,Mh)、穿通支原体(M.penetrans,Mpe),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Mpn)、发酵支原体(M.fermentans,Mf)等6种支原体感染,[1~4]但男性淋病患者多种支原体的合并感染状况研究国内鲜有报道,为此我们收集53例男性淋病患者的尿道拭子标本,应用nested PCR(nPCR)技术,对Uu、Mg、Mh、Mpe、Mpn、Mf和梨支原体(M.pirum,Mpi)等7种支原体的特异性核酸进行了检测,并对nPCR阳性产物进行了DNA序列测定.目的在于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作者:欧阳毅;吴辉云

    对人类致病的支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器支原体、穿通支原体等,其中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寄生菌,在特定环境下可以致病,是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主要病原体.作者对224例生殖泌尿道标本进行了支原体培养检测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如下.

  • 发酵支原体、梨支原体及穿通支原体致死性感染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作者:林晓梅;杜园园;周丽萍

    目的:探讨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及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致死性感染免疫缺陷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含量与重要器官损伤之间关系.方法:清洁级SD大鼠61只,分免疫抑制组(47只)、非免疫抑制组(7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7只).免疫抑制组预先经环磷酰胺隔天注射(50 mg/kg.d)3次制备免疫抑制大鼠模型,再分别腹腔注射0.6 ml 3种支原体标准菌株Mf、Mpi、Mpe以及本实验室分离株(W12)和无菌生理盐水;非免疫抑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取正常大鼠腹腔分别注射相同剂量Mf和生理盐水.取大鼠的肝、肾和脑组织做电镜观察,同时分别取大鼠血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变化.结果:Mf感染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免疫抑制3种支原体感染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均明显低于非免疫抑制Mf感染组(P<0.01),而IL-10含量却显著高于非免疫抑制Mf感染组(P<0.01).电镜结果显示大鼠的肝、肾和脑组织内细胞问质高度水肿、线粒体肿胀、器官实质变性坏死.结论:发酵支原体、梨支原体以及穿通支原体对免疫缺陷机体产生进一步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更易使免疫缺陷机体发生多器官衰竭甚至致死性感染.

  • 穿通支原体感染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关系

    作者:姜雪;许菲菲;章慧娣;章建娜;史艳玲;孙梅

    目的 研究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感染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IgAN患者118例、健康体检者89例和慢性肾脏病(CKD)90例的血液标本,用试剂盒方法提取血清DNA.用PCR技术检测Mpep35脂蛋白,对阳性标本采用Southern印迹方法进行验证.根据IgAN患者Mpe感染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9例健康体检者中仅1例Mpe p35脂蛋白为阳性,阳性率为1.1%.90例CKD患者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2.2%.118例IgAN患者中19例阳性,阳性率为16.0%,显著高于健康组及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pe阳性组42.1%患者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显著高于Mpe阴性组(P<0.01).Mpe阴性组24 h尿蛋白量、Scr、Lee病理分级显著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肾小管、肾问质及肾血管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N患者的Mpe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和CKD患者.Mpe阳性患者更多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Mpe感染可能与IgAN的发病有关.

  • 男性性病病人穿通支原体nPCR检测

    作者:孙蓉;孙峰;朱进;张新华;时祝帅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男性性病病人穿通支原体(Mpe)感染状况及Mpe与STD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套式PCR(nPCR)对扬州地区的76例男性STD者的尿道拭子进行Uu、Mh、Mpn、Mg、Mf、Mpe、Mpi等七种支原体联合检测,并对Mpe阳性标本作了DNA测序分析.结果:76例男性STD患者中有2例Mpe阳性,阳性率为2.6%.其中1例经DNA测序与Mpe(GTU54T株)标准株完全一致.结论:Mpe是HIV感染的协同因子和AIDS发病的诱发因素,在STD患者尿道拭子标本检出Mpe值得关注.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