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巴豆粉糊丸小量久服联合辨证组方治疗儿童癫痫疗效观察

    作者:邹长东;张学伟

    目的 观察去油巴豆小量久服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5例就诊于我院的7~13岁癫痫患者,以去油巴豆粉小量(0.03g)久服联合中药汤剂辨证加减为主要治疗手段,6个月为一个疗程,服药2年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43例完成2年治疗,有效者34例,总有效率75.56%;23例显效,显效率为51.11%;临床症状完全控制者10例,控制率22.22%;无效者11例.结论 巴豆粉小量久服治疗儿童癫痫疗效确切,且未发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 212 野甘草和近琴巴豆中的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酯合酶的质体定位及突变

    作者:

  • 186 越南巴豆中1个新的内-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作者:

    关键词: 越南 巴豆 贝壳杉
  • 基于不同剂量比的巴豆配伍桔梗"减毒"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林彦君;傅超美;章津铭;高飞;游宇

    目的:探索巴豆配伍桔梗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动物死亡状态及半数致死量(LD50)为评价指标,比较巴豆配伍不同剂量比的桔梗前后的动物中毒情况;通过测定比较巴豆配伍桔梗的不同剂量比下巴豆苷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揭示巴豆配伍桔梗"减毒"作用机制.结果:巴豆配伍不同剂量比桔梗,其毒性反应均减小,且以1∶3剂量比值下LD50及其95%可行限抬高多;同时配伍不同剂量比桔梗后巴豆苷含量呈现"抛物线"式变化,在1∶3剂量比时巴豆苷含量降低多(32.57%).结论:巴豆配伍桔梗(1∶3)剂量比值为其减毒作用佳比值,可能与其减少了游离态巴豆苷含量有关.

    关键词: 巴豆 桔梗 配伍 减毒
  • 巴豆生物碱部位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金锋;任玉珍;陈彦琳;杜杰;周林;白宗利;梁焕;张振凌

    目的:建立巴豆生物碱部位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4.6mm×250mm,5μm),甲醇-0.2%乙酸水流动相系统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92 nm,温度28℃.结果:对10批巴豆药材进行了测定,建立了巴豆生物碱部位的指纹图谱,共有13个共有峰,指认了两种主要生物碱巴豆苷和木兰花碱.结论:该方法可为巴豆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巴豆中巴豆苷的提取纯化及制备

    作者:李生梅;曾宝;黄孟秋;唐君苹;赖小平;林吉

    目的:建立一种从巴豆中提取纯化及制备巴豆苷的方法.方法:以巴豆苷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巴豆苷的提取工艺参数;考察大孔树吸附脂纯化工艺条件;应用制备型液相色谱分离高纯度巴豆苷.结果:佳巴豆苷提取工艺参数为8倍量20%乙醇提取3次,每次40 min;大孔树脂吸附初步纯化后,制备液相分离出巴豆苷单体,质量分数达98%,可作为对照品.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分离制备高纯度巴豆苷样品.

  • 中维医巴豆霜脂肪油和总蛋白质的比较

    作者:姜林;黄文娟

    目的:研究巴豆采用中维医不同方法炮制后脂肪油及总蛋白质的变化.方法:采用石油醚冷浸法测定脂肪油含量;GC-MS法分析测定脂肪油成分;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的含量.结果:生巴豆、中医传统巴豆霜、维医巴豆霜的脂肪油含量分别为58.84%、19.17%、38.80%;GC-MS分析确认了15、17、21个成分及含量;总蛋白含量分别为35.375、22.395、21.425mg/g.结论:巴豆炮制后脂肪油的成分有所增加,共有成分含量增减不一;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

  • 针刺列缺治疗巴豆中毒案

    作者:田策

    田×,男,30岁,1998年10月6日初诊.主诉:面额部刺痒、肿胀、轻微灼热感2天.病史:2天前傍晚手工加工巴豆时,觉面额部刺痒便用手搔抓,1小时后面额部除刺痒外又出现轻微灼热及微肿感,次日晨起眼睑、面部、额部已明显肿胀,灼热感、刺痒感未加重.因其系中医师,判断为巴豆中毒所致,遂用绿豆煎水服,历24小时症状未见减轻,且感肿胀加重,而来我院求治.外科医师认为巴豆性烈,中其毒无特效药可解,遂令其用毛巾蘸凉水敷病区以对症处置.

  • 药敷百会穴治疗口腔溃疡

    作者:李海刚;张华芹

    共治疗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小3岁,大60岁;病程短3个月,长3年.溃疡面积小则O.3cm2,大则0.9 cm2.药物:巴豆7粒.每用时取l粒巴豆,去壳取籽,将巴豆籽压成0.5 cm2大小的薄饼.治法:令患者取坐位,将百会穴位上的头发从根部剪去约1 cra2,使穴位充分暴露,将巴豆饼置于百会穴上,用胶布固定即可.贴敷30分钟至4小时,以皮肤略感灼痛,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 基于古籍整理的巴豆外用治疗咽痛研究

    作者:赖冬梅;张晓轩;欧阳惠欣;管桦桦;老膺荣;杨志敏

    目的:探讨巴豆外用治疗咽痛的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华医典》中收录的古籍,整理古代文献中巴豆外用治疗咽痛的方法及适应症。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巴豆外用治疗咽痛相关的条文35条。其中含咽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者;塞鼻法、吹喉法适用于因咽喉肿胀难以张口者,其中咽喉痰多者用塞鼻法,痰少者用吹喉法;烟熏法、催吐法适合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者,不省人事者可用催吐法。结论不同情况咽痛可使用不同巴豆外用方法进行治疗,简便廉验,值得推广。

  • 中药不良反应浅谈

    作者:姚九莲;崔瑞芳

    相对来说中药比西药的毒副作用少些,但如使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据统计,1974~1984年期间,国内期刊收载使用中药中毒致死的报告共27篇,这些中药有巴豆、木通、苍耳子、六神丸等.以下笔者就中药不良反应作一浅析.

  • 巴豆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作者:苏海国;杨槐;蒙春旺;彭成;郭力;戴鸥

    综合运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巴豆Croton tiglium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巴豆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壬二酸二甘油酯(1)、12-O-(α-甲基丁酰基)佛波醇-13-癸酸酯(2)、12-O-(α-甲基巴豆酰基)佛波醇-13-癸酸酯(3)、(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4)、(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甲酯(5)、4(1H)-喹啉酮(6)、5-羟基-2-羟甲基吡啶(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7均为首次从大戟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3对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HepG2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增值的IC50分别为47.8,7.0 μmol·L-1,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值的IC50分别为71.4,44.0 μmol·L-1.

  • 埃及药用植物中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的研究

    作者:孙晓芳;王巍;杜贵友;吕维柏

    对来自埃及的97种药用植物的天然植物及其甲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抑制逆转录(RT)酶和抑制HIV-1诱导的细胞病理作用(CPE)进行体外评价.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果实的甲醇提取物显示出很强的抑制HIV-1的RT作用,其50%抑制浓度(IC50)值为9 μg*mL-1.对甲醇提取物通过生物活性导向分级分离(bioactivity-guided fractionation)得到抑制性有效物质Putranjivain A (PA),其IC50值为3.9 μm.巴豆Croton tiglium种子的水提物和甲醇提取物可以显著的抑制传染性和HIV-1诱导的MT-4细胞的CPE,它们的IC50值分别为0.025 μg*mL-1和2.0 μg*mL-1,且均低于产生细胞毒性的浓度(选择性指数分别为34.4和50.0).通过生物活性导向分级分离,从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种佛波醇酯,对它们抑制HIV-1诱导的MT-4细胞的CPE的活性进行评价.发现12-O-十四(烷)酰佛波醇-13-乙酸酯(TPA)既是HIV-1诱导的CPE的抑制剂(IC100值为0.48 ng*mL-1),又是PKC的活化剂.另证明,12-O-乙酰佛波醇-13-癸酸酯(APD)有抗HIV-1的作用(IC100值为7.6 ng*mL-1),但没有PKC的活化作用.

  • 巴豆的炮制与应用研究

    作者:刘淑娟

    巴豆在临床上常用于寒积便秘,饮食停滞,痰多惊悸,大腹水肿,喉痹、白喉,疥癣恶疮等疾病,其生品有大毒,历史记述相关炮制方法较多,包括不加辅料炮制法、辅料炮制法。现代学者对巴豆的炮制方法进行改进,形成制霜法、烘制法、提取法、焖煅制炭法、发酵法等,其目的均在于降低巴豆的毒性,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 巴豆 炮制 应用
  • 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测定巴豆中木兰花碱的含量

    作者:李生梅;曾宝;林吉;吴安国;赖小平

    目的:建立巴豆中木兰花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潜法,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结果:木兰花碱在(0.098 ~1.223)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RSD为3.2%(n=6).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实用,可用于巴豆药材的质量控制.

  • 巴豆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

    作者:马俊梅

    生巴豆大毒峻泻,现今医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制得法,用之得当,每起沉疴痼疾,是一味难得的良药。现就其化学成分用量、配伍、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 巴豆中的两个新的佛波内酯类化合物

    作者:窦文彤;郝艳平;刘俊丽;袁丹;付宏征

    对巴豆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ODS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从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佛波内酯类化合物,分别为两个新化合物2-甲基丁酸酯-13-异丁酸酯-4α-去氧佛波内酯(1),20-甲酰基-13-乙酸酯-4α-去氧佛波内酯(10)和8个已知化合物:12-乙酸酯-13-(2-甲基)丁酸酯-4α-去氧佛波内酯,12-巴豆酯-13-乙酸酯-4α-去氧佛波内酯,12-巴豆酯-13-(2-甲基)丁酸酯-4α-去氧佛波内酯,12-(2-甲基)丁酸酯-13-乙酸酯-4α-去氧佛波内酯,12-巴豆酯-13-异丁酸酯4α-去氧佛波内酯,12-巴豆基-13-(2-甲基)丁酸酯佛波内酯,12-巴豆酯基-13-乙酸酯佛波内酯,12-巴豆酯基-7-氧化-5-烯基-13-(2-甲基)丁酸酯佛波内酯.

  • 斑蝥的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

    作者:韩洁;张呈;高素强

    斑蝥原名斑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图经本草》中记载:"斑猫生河东川谷,今处处有之,七月八月大豆盛时,此虫多在叶上,长五六分,甲上黄黑斑纹,乌腹尖喙如巴豆大".可见,古书中记载的斑蝥与现在所用药基本相同.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巴豆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作者:古炳明;曾宝;熊艺花;易智彪;蔡海群;肖祖平;袁捷

    目的 建立巴豆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检测波长为593nm.结果 巴豆中可溶性蛋白在0.0103~0.103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8.0871X+0.1775,r =0.9991,n =6),平均回收率为98.37%,RSD为1.01%.结论 本方法简单、方便、专属性强,可为巴豆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10)

    作者:

    2.1痰饮咳嗽痰饮是以病因命名.痰饮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澼",<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溢饮之名.本篇虽痰饮与咳嗽并列,但咳嗽仅是痰饮所引起的一个证候,而痰饮病不是都有咳嗽.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为饮病的总称,狭义者为痰饮证.

8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