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国外放射肿瘤物理师的教育现状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崔建国;柏晗;刘旭红;潘香;赵彪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肿瘤放射治疗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从业的放射肿瘤物理师人数迅速增加,但总体质量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分析了欧美国家在医学物理教育培训和准入方面的现状,针对当下我国放射肿瘤物理师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1)医院应与高校或职校联合培养物理师;(2)适当提高准人门槛;(3)建立由政府机构认证的认证制度和职称制度等.

  • 联合培养时诱导的内皮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

    作者:孙源;林红;吴子征;陈瑜;董健

    目的 探讨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内皮细胞(EC)与自体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BMS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BMSCs成骨诱导组)、C组(EC诱导组)及D组(BMSCs和诱导的EC联合培养组),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EC对BMSCs成骨活性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C组培养诱导的细胞为EC.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显示EC与BMSCs混合生长良好.MTT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检测结果:D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由BMSCs诱导的EC能够增强BMSCs的成骨活性,提高BMSCs的增殖能力.

  • BMP2的表达对联合培养体系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董苑;杨瑞年;王福科;刘流

    目的 研究BMP2在hBMSCs和hUVECs体外联合培养系统中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选用第三代hUVECs、hBMSCs细胞以及经BMP2特异性静默干扰处理的hUVECs细胞建立联合培养体系.观察不同培养组单独hBMSCs组、hUVECs与hBMSCs细胞联合培养组以及经BMP2蛋白静默干扰处理hUVECs与hBMSCs细胞联合培养干扰组中BMSCs数量,运用酶活性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对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在BMP2静默的hUVECs联合hBMSCs培养干扰组观察到随BMP2蛋白分泌减少,hBMSCs的细胞数目下降,但仍高于单独hBMSCs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培养体系中运用RNA干扰技术静默血管内皮细胞对BMP2的表达后,联合培养干扰组内hBMSCs对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在同一时间点表达低于联合培养组,但仍然高于单独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培养体系中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BMP2在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低分子肝素对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孙瑜;邓漪平;刘青

    目的:建立体外内皮细胞瑕单核细胞联合培养模型,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并穿过内皮之间的间隙进入内皮下。研究在发病早期,能够稳定内皮结构和功能,抑制其发生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从而抑制斑块形成的因素。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低分子肝素(LMWH)作用于体外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联合培养模型,并以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作为粘附激动剂,利用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粘附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LMWH与单位面积粘附细胞的数量呈负相关,随着浓度的升高,单核细胞粘附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当LMWH浓度变化在20~40 IU/mL时的变化趋势明显(P<0.01);加有LPC的LMWH条件培养液中,LMWH抑制粘附的作用也是在20~40 IU/mL时变化趋势明显。结论:低分子肝素具有稳定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处于舒张状态的作用,可进一步推断LMWH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免受粘附的单核细胞的损伤作用;LMWH并能抑制粘附激动剂——LPC促进的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的作用。

  • “5+3+X”规范化培训医师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的探讨

    作者:夏欧东;舒繁;陈爱华;郑玮

    当前,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中国传统的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两段式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过渡到国际通行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 共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

    作者:韦惠平;庞芳河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和EP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EPCs组)、C组(BMSCs成骨诱导组)及D组(BMSCs和EPCs联合培养组).通过观察细胞克隆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EPCs对BMSCs成骨活性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C组培养的细胞具有晚期EPCs的特性.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证实共培养的BMSCs和EPCs生长良好,并能够形成与单纯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相似的钙结节.MTT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C、D组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EPCs和BMSCs联合培养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EPCs能够增强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

  • 小鼠EPCs和RAW264.7细胞株体外联合培养体系的建立

    作者:付生龙;庞浩;吴雪晖;许建中

    目的 体外建立小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细胞株共培养体系.方法 EPCs和RAW264.7细胞株共培养为实验组,加了等量细胞培养液但没有加入EPCs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利用分离式培养小室进行细胞联合培养,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通过检测光密度值绘制共培养过程中RAW264.7细胞生长曲线;逆转录PCR检测共培养1、3、5、7d后RAW264.7细胞VEGFR-2和CXCR4 mRNA的表达;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活性.结果 和EPCs细胞联合培养能加快RAW264.7细胞的增殖速率,和RAW264.7单独生长比较,共培养3、5、7d后,2组的光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共培养促进RAW264.7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结论 在体外联合培养体系中,EPCs具有促进宿主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

  • 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双层联合培养模型的改进

    作者:于学军;何作云;王晓燕;高凌云;牟娇;杨生平;董琼兰

    目的建立并改进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双层联合培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奠定基础.方法先分别单独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然后分别培养在聚乙烯细胞培养微孔滤膜两面,并以不同的比例重叠.结果两种细胞重叠1/3、2/3和100%,以孔径分别为1.0或3.0 μm微孔滤膜对两种细胞进行双层联合培养后,对内皮细胞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则十分显著,细胞形态以"收缩型"为主,肌纤维增多,生长速度较单独培养时慢,形成单层贴壁细胞的时间延长12~18 h,无明显"峰-谷"状态形成.结论改进后的联合培养方法经济、简便,更适合于研究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

  • 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正吉;张渝成;王炎峰;雷宁;刘春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是专科护理教育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校于2009年实施了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教学改革,利用学校、医院双方的资源优势,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护理人才。

  • 加强军队与地方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地方研究生的几点思考

    作者:许桂莲;曹朝晖;吴玉章

    军队医科大学的地方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军队与地方联合培养基地的发展和军队医科大学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该文就目前我国军队与地方医科大学建立联合基地培养地方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师资队伍、科研训练与管理及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一步完善联合培养模式,以期促进军队和地方医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发展。

  • 骨科亚专业组联合培养规培护士模式探讨

    作者:张颖;肖峰;李琳;陈利;陈尚学;蒋仁莲;陈俊如;张江伟

    该文从该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解析护理程序,利用循证护理及团队职业教师的理念优化流程,探讨更科学、有效的骨科亚专业组联合培养规培护士的带教模式.该科运用教学-培训-评价-检验的方式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该科轮转的规培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有21名护士表示专业技能和知识有明显提升,同时主人翁意识更强.提示使用新的理论探索、改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有利于护理专科的发展.

  • 某院联合培养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方法初探

    作者:宋中金;杨小林;马瑛;陈湘;谢步东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教育,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建立规范、统一的培训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联合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方法,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中澳联合培养卫生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的评价研究

    作者:郝艳华;吴群红;高力军;王琪;程月影;宁宁;孙长颢

    中澳联合培养卫生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是国家试点项目,本评价研究通过对本项目学员的专项调查,从学员视角对项目的培养模式进行评价,以期对项目的改进及其它卫生管理教育和培训领域提供参考.

  • 剪切应力下与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作者:张林;李玉泉;张传森;张炎;杨向群

    研究生理剪切应力下与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平滑肌样细胞的分化.将BMSC与内皮细胞分别种植到PET膜两侧,静态培养72 h后给予20 dyn/cm2应力作用24 h.观察BMSCs的形态学,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平滑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 联合培养的BMSCs逐渐成平滑肌样细胞形态,24 h开始表达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48 h明显表达钙调理蛋白(calponin),72h SM-α-actin、calponin均明显表达,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 未见表达.进一步静态培养SM-α-actin、calponin、 SMMHC表达情况无变化.剪切应力作用24 h 后BMSCs SM-α-actin表达减少,calponin无变化,而SMMHC明显表达.结果表明剪切应力能促进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BMSCs向平滑肌样细胞分化.

  • 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干细胞联合培养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福科;刘流;赵德萍;何晓光;代晓明;李逸松;李玉晓

    目的 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和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联合培养对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联合培养VECs和AD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分别自足月妊娠SD大鼠和18周龄SD大鼠制备脐血来源的VECs和ADSCs,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第3代ADSCs与诱导培养6周的VECs按细胞比例分别为3:1、1:1和1:3设为实验组A、B、C组,.ADSCs、VECs单独培养设为对照组D、E组.培养第7、14天取各组细胞行ALP和饱和茜素红钙染色,进行ALP和骨钙定性检测;第4、7、14天定量测定各组细胞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含量. 结果 诱导培养6周的脐血来源VECs可见短梭形和多角形细胞混合生长,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阳性.ADSCs培养可见贴壁单个核细胞形态单一,呈梭形生长,无重叠现象;免疫荧光染色可见CD90~+.各组细胞培养第7天,ALP染色示A、D、E组呈阴性反应,B、C组可见部分阳性细胞;第14天时D、E组仍呈阴性反应,A、B、C组可见片状阳性细胞.培养第7天,茜素红染色示各组均未发现红色阳性细胞;第14天时A、B、C组可见极少数阳性细胞,D、E组未发现阳性细胞.各组ALP含量随时间延长均逐渐增高,其中B组各时间点含量均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A、C组与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间及D、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OC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培养第7、14天时B组含量高,各时间点B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14天时C、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天时A、C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鼠脐血来源的VECs能在体外诱导AD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1:1比例分化能力强.

  • 浅谈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

    作者:吴殿源

    自1988年以来,我院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繁荣军队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军民身体健康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无论从医院人才的质量、结构,还是从办学的社会效益而言,我们的教育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如何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是医院决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感到,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完成许多实际工作.

  • 浅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

    作者:陈黔;成诗黔;沈毅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研究生教育分支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还属于比较新生的事物.因此,对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仍然是医院管理界同行关注的话题.研究生教育包括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三大方面,在有联合培养研究生能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工作由于隶属于与之有联合培养关系的各联合培养院校,使该项工作不仅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依附性的工作为招生和学位授予工作,具备独立性的工作为培养工作.

  • 浅谈应用型研究生与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

    作者:陈黔;吴殿源;成诗黔;林月秋;唐斌;沈毅

    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军队高等级医院振兴事业、提高水平、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新世纪始,我院加强了对"临床应用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提高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从招生计划、录取比例、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和临床实践等方面入手.本文从"按照医院需求,制定招生计划"立足实际应用,增加录取比例;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培养质量;强调论文选题,确保研究方向;重视临床实践,加强技能训练"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加强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努力提高医院科技水平

    作者:杨磊;周厚永;谭映军

    我院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以来,在总后卫生部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10多年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联合培养学科由初的普通外科发展到现在可以覆盖大内、大外科的共12个学科.研究生导师也由1名硕士生指导教师增列至1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2名硕士生指导教师.截止2003年,各学科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40余名.此举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我院高级专门人才的不足,还提高了科技干部的学历层次,从而促进了医院人才建设.目前,我院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已成为第三军医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地提高.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 浅谈医务部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中的全程管理

    作者:陈黔;吴殿源;成诗黔;唐斌;沈毅

    自1988年我院成为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医院以来,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认为:管理部门虽不直接参与研究生带教,但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作用.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14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