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及作用

    作者:文诗广;秦绍森;许贤豪

    作者就神经重症监护(NCU)的发展史和我国神经重症监护的现状作了介绍。提出建立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可以提高神经科急诊抢救治疗水平,促进神经性急重症疾病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并对临床实施脑复苏、脑冬眠治疗和通过电生理的方法精细监测颅内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弄清脑和神经的衰竭所致的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神经移植与再生的研究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既可以作为培育专业人员的教学基地,也可以作为发展神经急救医学的科研基地。

    关键词: 神经重症监护 作用
  • 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节译Ⅰ)

    作者: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卒中理事会临床心脏病学理事会;心血管放射学和介入理事会;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和医疗转归质量控制多学科研究协作组;焦力群;王亚冰;马妍

    本指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综合性指南,就新的资料进行了更新.由血管神经病学、神经重症监护、急救医学、神经外科学、介入神经放射学/血管内神经外科学等多个领域医学专家组成的小组撰写,可供内科医师、急诊医护人员,以及可能处理可疑卒中的其他科室医疗人员参考使用.

  • 作者:

    关键词:
  • 人工智能技术在神经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作者:聂曦明;王龙;刘丽萍;杨中华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令人瞠目,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邻域.随着神经重症监护、神经病学及交叉学科技术的革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神经重症监护数据分析,并进行疾病预后评估、重症监测、病情预测、治疗决策成为研究新靶点.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在NICU或ICU中应用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人工智能技术更理想的应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探索.

  • 控制性降压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袁月林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约占全部卒中的8%~15%,估计年发病率为(12~15)/10万[1]。尽管过去20年内在卒中治疗领域和神经重症监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ICH的30 d病死率并未明显降低。急性颅内出血后颅内压增高,收缩压≥160 mmHg患者发生血肿增大的风险显著高于收缩压≤150mmHg者,认为ICH后降压治疗可减少血肿增大,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临床转归。一方面为保持颅内正常的血流量,脑血管自动调节可导致血压升高;另一方面持续的血压升高同时也会加重本已有的血肿周围水肿效应,使患者病情恶化[2]。脑出血时血肿扩大发生的时间,不同研究的结果显示较为一致,高发时间是发病后6小时内,并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脑出血早期急剧升高的血压控制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方法控制血压的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

    作者:王雅琴;陈智

    目的 探究神经重症病房导管的感染情况,并针对感染问题进行综合干预,降低导管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神经重症病房患者随机抽取226例作为对照组,并进行神经重症病房监护导管的相关性监测;神经重症病房患者中随机抽取228例作为研究组,通过综合性干预后,分析其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即导尿管的感染率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出现医院感染次数65例次,感染发生率占29%,出现医院感染的类型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与血流相关性感染分别占56%、21%与12%.且有创呼吸性肺炎感染率、中性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与尿路相关感染率分别占55%、9%与7%,而通过干预模式介入后,有创呼吸性肺炎感染率、中性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与尿路相关感染率分别占22%、4%和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神经重症病房患者采用综合性预防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的消除导管已发生的相关感染,效果较好,值得推荐和应用.

  • 大脑和小脑梗死伴肿胀的管理推荐: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声明

    作者:陈莺;林岩;俞羚;潘元美;孙亚蒙;高丽;糜建华;曹雯炜;支楠(摘译);李焰生(校对)

    背景和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肿胀的佳治疗尚不明确,很需要指南来指导如何处理这个严重并发症、如何提供佳的全面的神经和医学照料以及如何在患者情况恶化面临外科干预的复杂抉择时给予家属佳的告知。本科学声明为累及大脑或小脑半球的伴肿胀的缺血性卒中提供了早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参考已发表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报道、临床和公共卫生指南、行政部门的声明、个人文件及专家观点,对已有证据进行总结并指出现有知识中的空缺。专家组通过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搜索直到2013年3月的医学文献,对其中相关的有关成人的文章进行回顾。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的框架组织证据,遵循相关学会的方法对证据的确切性和等级进行分类。本文得到美国心脏协会广泛的内部同行评审。结果确定了脑梗死导致的大脑半球性(累及全部或大部分的大脑中动脉区域)和小脑性(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上动脉)肿胀的临床标准。预示幕上半球梗死伴肿胀的病情恶化的临床征象包括新发或加重的意识障碍、脑性眼睑下垂和瞳孔变化。对伴肿胀的小脑梗死,意识水平下降是脑干受压的结果,故包括早期出现的角膜反射消失和瞳孔缩小。应确定标准化的定义以促进多中心和以人群为基础的有关发生率、患病率、危险因素和结局的研究。对脑肿胀高危人群的识别必须包括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如果大面积卒中患者需要全面的抢救,转入有神经监护的单元是必要的。这些患者好被送入配备了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医师,如神经科重症监护医师或血管神经专科医师的重症监护室或卒中单元。综合的医学照料包括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血压控制、液体管理及血糖和体温控制。对于有肿胀的幕上半球缺血性卒中,不需要常规的颅内压监测或脑脊液分流,但当患者神经功能持续恶化时,应考虑行去骨瓣减压及硬脑膜减张术。对≥60岁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尚不确定。小脑卒中伴肿胀时,若神经功能恶化,则应行枕骨下颅骨去骨瓣术及硬脑膜减张术。缓解小脑梗死后阻塞性脑积水的脑室造瘘术应同时与之开展以避免由于小脑向上位移导致的恶化。幕上半球梗死伴肿胀者的结局较好,但应预见到即使接受了去骨瓣减压术后,仍有1/3的患者会有重度残疾和完全依赖照料。多数小脑梗死手术的患者的结局可接受。结论伴肿胀的大脑和小脑梗死是一种需要立即接受神经重症监护的危重状态,而且常需要神经外科的干预。对许多患者而言,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必要的选择。选择的患者可因之以获益,尽管多有残疾,但可能获得功能独立。

  • 目标温度管理实施:基于2017年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目标温度管理指南的解读

    作者:詹青;赵云

    2017年10月16日,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NCS)发布了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实施循证指南(以下称2017 NCS指南).指南编辑委员会基于人群-干预-比较-结果(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针对TTM的诱发和维持、寒战和并发症这3个方面、共16个相关临床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讨论.2017 NCS指南旨在协助采用TTM手段进行监护的神经重症监护医师更好地开展TTM.同时,本文在对2017 NCS指南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将该指南与2017年法国重症监护室TTM指南、2015年加拿大心脏骤停后TTM指南、2016年中国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和2015年神经重症低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TTM在神经重症监护中的应用进展.

  • 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金煜婷;朱红灿;焦淑洁;刘金玲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SVC)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132例神经重症并SV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发生CRT者42例(31.82%). CRT组与非CRT组患者间年龄、置管时间、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脑梗死、使用刺激性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RT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高于非CRT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20 d、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刺激性药物、高纤维蛋白原、高D-二聚体是神经重症并SVC患者发生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神经重症患者行SVC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增大,高龄、置管时间长、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刺激性药物、高纤维蛋白原、高D-二聚体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微透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鸭锁;王汉东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活体细胞外液(ECF)生化物质采样技术,现已被广泛用于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作者简要介绍这项技术的原理、检测方法及其在神经重症监护(NIC)中的应用,并对这项技术的优缺点作评价,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周文浩;程国强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和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危重新生儿和极早产儿存活率显著增高,随之新生儿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包括脑性瘫痪、癫痫、认知或学习障碍。预防危重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是一个新兴亚学科,由新生儿科、神经科、外科、影像学和康复专家等组成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以改善高危新生儿的神经预后为目的。不断开发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方案和指南,提供脑保护策略,将脑护理合并到对患儿的日常监测中。

  • 神经重症监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鲍亮;赵弘卿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监护患者治疗中,患者出现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4-2014-04在我院接受神经重症监护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入院后对其痰液进行菌种培养,阳性比例不断上升,第5天全部呈现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革兰阴性菌中数量多为铜绿假单胞菌48株,革兰阳性菌中72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导致神经重症监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同时患者住院期间,要格外重视由革兰阳性菌导致的医院获得性肺炎。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神经重症监护及治疗

    作者:孙云;张方成

    目的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因伤情严重,复杂,在处理上要比单纯颅脑损伤复杂,其致残率、病死率高;神经重症监护(NICU)为该类病人提供了更专业、更全面、更精准的监护及治疗,一定程度上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总结了合并多发伤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NICU及治疗.

  • 脑电趋势图监护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对癫痫及亚临床癫痫的诊断意义

    作者:王晓锋;姬仲;吴永明;潘速跃;陆兵勋

    目的 通过连续和动态监护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的脑电图(EEG)变化,观察脑趋势图改变与癫痫的关系,探讨脑电趋势图对癫痫以及亚临床癫痫的诊断意义. 方法N-ICU 15例癫痫患者,其中癫痫持续状态(SE)10例,予以脑电监护,采用10-20标准电极安装法,8导参考电极导联法(Fp1-A1、C3-A1、T3-A1、01-A1、Fp2-A2、C4-A2、T4-A2、O2-A2)采集脑电趋势图数据,包括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样本包络、波段功率(BP).对同一患者的癫痫发作期和间期的数值分别求出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采用ROC分析评价3种趋势图对癫痫诊断能力. 结果癫痫在N-ICU的发生率为15/122,15例癫痫患者中癫痫持续状态(SE)10例,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8例,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7例,GCSE发作后继之NCSE 5例.癫痫发作时aEEG上界和下界分别上升了27.90%和33.53%,形成一明显"波峰",与未发作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电极导联样本包络波幅上升了124.09%,与未发作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和β波段的绝对波段功率(ABP)明显增高,与未发作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癫痫及亚临床癫痫在N-ICU发生率较高,3种趋势图对癫痫发作的诊断都有价值,aEEG诊断能力强于样本包络,BP结果可提供参考.

  • 神经重症患者感染诊治:美国临床神经医学手册(2017-2018)与中国专家共识(2017)的对比与解读

    作者:葛歆瞳;Daniel T.Laskowitz;江荣才;张建宁

    一、总论医院获得性感染(HAI)是医院内,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的感染多属于HAI,其发生与神经外科手术(如脑室外引流术)、机械通气、动脉导管的应用及类固醇/巴比妥类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其主要类型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YAP),此外还包括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压疮等.

  • 神经重症监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昭业

    神经重症监护室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发人群,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总称VTE,是患者住院期间所面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与患者院内死亡密切相关,PTE是促进或导致神经重症患者死亡一个重要原因.VTE在重症监护室发生率为10~100%[1];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VTE患病率高达30%~50%[2].Menon J等[3]研究显示DVT造成的PTE占住院死亡率的10%,DVT还加重卒中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及增加治疗费用,防止DVT致残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4];Brunner F等[5]研究显示在脑卒中患者中PTE发病率可达3~39%.目前关于预防神经重症患者并发VTE的临床研究极少,而PTE、DVT在神经重症患者中大多数临床表现隐匿,易漏诊,若发生VTE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影响预后,甚至死亡,因此在神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有必要预防VTE形成.

  • 微透析技术在神经重症监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海鹰;单可记;许汪斌

    微透析技术(microdialysis,MD)是1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因其独有的微创性和取样的连续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各种病理生理现象的探索性实验、神经生物化学的监测和药物代谢研究.近来,甚至被用于局部的治疗性给药[1].1966年,Bito等[2]首次使用MD将1张灌有液体的半透膜置入犬体内进行实验.

  •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许大龙

    新生儿的诞生初期,生命体征现象都比较微弱,如果不进行重症监护的话,很难保证其生命的正常延续.尤其对于患有神经性疾病的新生儿而言.因此,在医院内部建立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这是确保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挽救一个生命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这种应用建设只是刚刚起步,在技术以及管理上还存在诸多纰漏,但只要有这种意识和改善的决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的应用终将会逐渐走向成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