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NA修复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及对肿瘤风险性评估的影响

    作者:杨敏;许建宁

    DNA修复能力缺陷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和肿瘤发生.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大量研究集中于修复基因型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并将其用于指导暴露相关的风险评估,然而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损伤修复是数量众多的蛋白质参与的过程,各个修复通路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本文通过阐述DNA损伤修复通路间存在的交联和交互作用,及其对肿瘤风险评估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为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聚ADP-核糖聚合酶在DNA修复、保持基因组完整性及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沙焱;庄志雄;何云

    聚ADP核糖化是细胞在对内外环境的遗传毒物刺激的应答过程中对蛋白质进行翻译后修饰的一种机制,催化此过程的酶即聚ADP-核糖聚合酶.聚ADP核糖化涉及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如DNA修复、细胞增殖、细胞死亡、染色质功能及基因组稳定性.

  • DNA错配修复的分子机制

    作者:何云;庄志雄

    DNA修复系统在面临复制错误、环境危害和老化的累积效应时发挥作用,以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近30年来,通过对原核生物和低等真核生物的研究,人们对DNA修复系统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仍缺乏完整的理解[1].DNA错配修复(MMR)是DNA修复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与其他修复途径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所识别的错配或插入缺失环(IDLs)都是由正常的未被修饰的碱基所组成的.近五六年来,DNA错配修复机制成为肿瘤发病机制和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每年都有300多份出版物提到错配修复.我们拟就DNA错配修复分子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小鼠ERCC61基因的发育表达谱分析

    作者:郑銎;余焕玲;李勇

    目的 ERCC6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rodent repair deficiency,complementation group 6-like)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解旋酶功能域,相对分子质量为139×103,与SNF2家族中的eERCC6亚家族在序列上有很高的同源性.ERCC6基因也以称为为CSB基因,它的产物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调节神经基因的表达,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发育表达谱的分析揭示ERCC61基因的功能线索.

  • 少数民族人群hOGG1基因多态性与生活方式及DNA氧化损伤的关系

    作者:吴双;蒋友胜;袁建辉;庄志雄;柯跃斌

    目的 为评估hOGG1基因自然变异和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中国5个民族人群的953个健康个体的hOGG1基因326位多态性分布进行了调查.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方法分析hOGG1基因326位密码子多态性,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 HPLC-ECD)方法分析尿中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吸烟、饮酒、肉类和水果摄入)资料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结果 中国人群中hOGG1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6 (Ser/Ser),0.49(Ser/Cys)和0.35(Cys/Cys).5个民族人群中Ser326Cys多态性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02).除Ser326Cys与吸烟有关联外(P =0.027),hOGG1基因多态性与其他的生活方式因素没有关系.Cys326Cys等位基因健康受试者尿中8-OHdG水平显著升高(P =0.033).结论 各民族人群hOGG1基因存在自然变异.吸烟与Cys/Cys多态性频率有关,hOGG1 Cys326Cys基因型个体DNA氧化性损伤的修复水平较低.

  • 毒物代谢酶、DNA修复基因多态与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

    作者:朱人;夏昭林

    儿童白血病是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个体对致癌物代谢以及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可能是肿瘤遗传易感性的重要基础.本文对毒物代谢酶、DNA修复基因多态与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 DNA修复与神经管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旭;王建华;牛勃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叶酸缺乏和NTDs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明确.叶酸代谢与DNA损伤及修复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叶酸缺乏时不仅引起DNA低甲基化;而且还可导致胸苷酸二钠(dTMP)合成受阻、尿嘧啶核苷过量掺入DNA,产生碱基错配、DNA断裂、甚至染色体畸变等损伤变异.本文就DNA修复途径与NTDs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揭示DNA修复系统在NTDs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为阐明NTDs发病机制的提供新思路.

  • DNA修复基因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在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吕嘉春;施侣元;吴中亮;廖永德;周晟;王孝养;黎银燕;宾晓农;曾波航;陈家堃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hMGMT)在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150例肺癌组织、40例正常肺组织、50对肺癌病例和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MGMT基因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p53、C-MYC、K-RAS基因表达;并分析有关暴露因素对修复基因hMGMT表达的影响,以及hMGMT基因与p53、C-MYC、K-RAS等癌变相关基因的关系.结果32.7%(49/150)的肺癌组织和5.0%(2/40)的正常肺组织存在hMGMT基因表达低下,hMGMT基因表达低下与肺癌发生的危险度OR值为9.22(2.05~57.65).20.0%(10/50)的肺癌病人外周血和4%(2/50)的正常人外周单个核细胞血细胞也可检出hMGMT基因表达低下.探讨影响hMGMT基因表达的各种暴露因素,发现吸烟可抑制hMGMT基因表达.另外发现,K-RAS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hMGMT表达低下有关(P<0.05);而p53、C-MYC基因的表达与hMGMT无关. 结论 DNA修复基因hMGMT可能在肺癌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表达低下是人群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该基因的低表达可作为有价值的肺癌易感性标志.

  • 焦炉逸散物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高甲基化

    作者:马俊香;段化伟;黄传峰;杨海军;戴宇飞;牛勇;宾萍;刘庆;郑玉新

    目的 通过观察细胞遗传损伤指标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甲基化改变,探讨焦炉逸散物暴露诱导的损伤效应机制.方法 采用1 μmol/L苯并[a]芘[B(a)P]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 48 h后,分别用1‰二甲基亚砜(DMSO)和2.5、5.0、10.0、20.0 μg/ml浓度的焦炉逸散物有机提取物对16HBE细胞连续染毒5 d,构建细胞损伤模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PCR)检测细胞MGMT甲基化改变,并用RT-PCR检测细胞MGMT mRNA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MGMT蛋白改变;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DNA损伤水平.结果 与DMSO组相比,MGMT基因在各处理组均有高甲基化改变,并随剂量的增加,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呈下降趋势.DMSO组及2.5、5.0、10.0、20.0μg/ml各剂量组MGMT mRNA及其蛋白的灰度比值分别为1.0、0.96、0.96、0.85、0.32和1.0、1.0、1.1、0.41、0.52.焦炉逸散物有机提取物处理后,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DNA损伤,DMSO组及2.5、5.0、10.0、20.0μg/ml各剂量组彗星Olive尾距分别为(2.98±1.43)、(4.76±1.79)、(10.09±1.75)、(11.38±1.77)、(11.67±1.88),损伤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F=41.22,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细胞的遗传损伤指数与MGMT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焦炉逸散物引起的DNA损伤与MGMT高甲基化所致的MGMT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有关.

  • ERCC1反义RNA降低肺癌细胞对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作者:吴晓明;周宜开;徐顺清;郝巧玲;任恕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肺癌细胞修复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构建表达ERCC1反义RNA的重组质粒,Lipofectin转染肺癌A549细胞,潮霉素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噻唑蓝法检测24 h细胞生存力;Northern Blot分析细胞ERC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损伤程度,每组计算50个细胞损伤情况.结果筛选出表达ERCC1反义RNA的7个阳性克隆,其生长特性与亲本细胞差别无显著性;内源性mR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为亲本细胞的12%~86%;DNA损伤修复速度减慢,10μmol/L苯并(a)芘作用24 h后再孵育24 h,修复程度为亲本细胞的29%~71%;相关分析表明DNA损伤修复程度与ERCC1mRNA水平显著相关.结论ERCC1反义RNA降低肺癌细胞对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 苯并(a)芘作用下人胚肺细胞JWA基因的表达及其与DNA损伤修复的关系

    作者:顾灯安;李爱萍;朱婷;叶健;周建伟

    目的研究苯并(a)芘诱导人胚肺(ccc-HPF-1)细胞DNA损伤修复中基因JWA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规律,探讨JWA基因参与细胞DNA损伤修复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建立ccc-HPF-1细胞DNA损伤模型, 在S9活化状态下分别以10~100 μmol/L 苯并(a)芘处理细胞3 h收获细胞或再恢复24 h,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鉴定DNA损伤和修复情况,免疫印迹方法检测JWA和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在DNA损伤模型中,苯并(a)芘活跃地调节JWA的表达,50 μmol/L和100 μmol/L 处理组JWA和hsp70明显上调,在恢复期内10~100 μmol/L处理组两者都处于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且JWA和hsp70的表达规律几乎完全一致.结论 JWA是一个有效的环境应答基因,活跃地参与细胞应答与DNA切除修复有关的信号通路.

  • XRCC1、XPD、XRCC3、CCND1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慢性苯中毒发病工龄的关联

    作者:许建宁;黄慧隆;王全凯;王雅文;杨敏;郑玉新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XPD、XRCC3基因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CND1的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发病工龄的关系.方法 以确诊的80名慢性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C26304T、G27466A、G28152A、G36189A位点)、XPD(C22541A、C23591T、A35931C位点)、XRCC3(C18067T位点)和细胞周期调控CCND1基因G870A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慢性苯中毒发病工龄与XRCC1、XPD、XRCC3和CCND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结果 携带XRCC1 27466G/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发病工龄比携带27466G/A+A/A变异基因型的个体长6.9年;携带CCND1870G/G基因型的个体比G/A+A/A基因型个体的发病工龄短6.2年.结论 XRCC1和CCND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慢性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病工龄.

  •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94和399两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

    作者:钱云;张敬平;董静;王福如;林玉娣;徐明;吴蕾蕾;石平;沈洪兵

    目的 探讨中国女性人群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Arg194Trp、Arg399Gln多态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包括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98例和按地区、年龄频数匹配的对照人群813名,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值,运用Meta分析估计Arg399Gln与中国女性人群乳腺癌危险性的关联.结果 XRCC1基因194位点3种基因型Arg/Arg、Arg/Trp、Trp/Trp及Arg/Trp+Trp/Trp在病例组分布频率分别为48.81%(327/670)、39.85%(267/670)、11.34%(76/670)和51.19%(343/67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8.80%(387/793)、41.99%(333/793)、9.21%(73/793)和51.20%(406/793).与Arg/Arg比较各基因型的校正OR值(95%CI值)分别为0.98(0.75~1.28)、1.17(0.76~1.80)、1.09(0.86~1.40).399位点Arg/Arg、Arg/Gln、Gin/Gin和Arg/Gln+Gin/Gin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分别为52.40%(349/666)、38.29%(255/666)、9.31%(62/666)和47.60%(317/666),对照组分别为52.22%(412/789)、38.53%(304/789)、9.25%(73/789)和47.78%(377/789).与Arg/Arg比较各基因型的校正OR值(95%CI值)分别为0.93(0.63~1.08)、0.96(0.42~1.09)、0.91(0.62~1.05).未见两位点多态与乳腺癌危险性之间存在关联.分别以绝经状况、哺乳、生育、口服避孕药史进行分层,未发现两多态位点与乳腺癌危险性的显著关联.Meta分析结果提示Arg399Gln位点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无相关性(OR=0.97,95%CI:0.85~1.10).结论 XRCC1基因Arg194Trp和Arg399Gln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女性人群乳腺癌的易感性标志物.

  • 双参提取物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詹宇;王蕾;邹海艳;赵晖;李佳

    目的 观察双参提取物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DNA修复蛋白表达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双参提取物小、大剂量组,金纳多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造模后24 h开始给药,双参提取物小、大剂量组分别灌胃双参提取物溶液2.2、4.4 g/kg,金纳多组灌胃金纳多溶液60 mg/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30 d.末次给药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enosinediphosphate-ribose polymerase,PARP)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双参提取物小、大剂量组大鼠海马NeuN表达[(206.39±11.91)、(222.89±12.27)比(129.87±21.62)]、GFAP表达[(263.48±32.70)、(293.27±20.25)比(187.52±19.20)]升高(P<0.05),PARP表达[(771.44±55.03)、(718.61±58.43)比(1056.56±45.56)]降低(P<0.05).结论 双参提取物可减轻慢性脑低灌注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其作用可能与促进星形胶质细胞适度活化、降低PARP过度表达有关.

  • 中药逆转肿瘤化疗多药耐药性(MDR)体外研究概述

    作者:蔡宇;孙桂芝

    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人体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肿瘤细胞耐药性常常限制了疗效进一步提高,并终使治疗失败.肿瘤细胞耐药类型较多,可分为内在耐药(IDR)和获得性耐药(ADR)两类;根据耐药谱的不同,可分为原药耐药(PDR)和多药耐药(MDR),自从Biedle和Riehm发现MDR现象以来,国内外对MDR进行了广泛、深入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其机制主要包括[1]:P-糖蛋白(P-gp)过度产生;谷胱甘肽(GSH)依赖性解毒酶系统活性增加;DNA修复机制增强;DNA拓扑异构酶含量减少或性质发生改变.

  • 针灸对CTX小鼠骨髓细胞DNA切除修复相关蛋白的调节

    作者:路玫;曹大明;李道明;赵喜新;李建伟;李慧鑫;张欢欢;张慧芳

    目的:探讨针灸改善骨髓抑制,促进白细胞升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2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56只.用环磷酰胺(CTX)造成骨髓抑制模型.针刺组、艾灸组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分别进行针刺、艾灸,正常组、模型组每日与针刺组和艾灸组同时抓取、固定,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分别于第2~7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骨髓细胞DNA聚合酶β(pol β)、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XPD)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针刺和艾灸可以明显上调CTX模型小鼠骨髓细胞DNA修复蛋白XPD、pol β的表达,促进骨髓细胞DNA损伤的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从而减轻烷化剂CTX造成的骨髓抑制,增加白细胞.结论:促进骨髓细胞DNA的切除修复,保护造血细胞因化学药物引起的细胞损伤,是针灸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保护造血功能,提升白细胞的重要机制之一.

  • 基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情志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高瑞珂;严安;李杰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神主导情志活动,情志失常以心为主、以肝为辅,主要责之于心神不明.心神不明,机体对外界环境应对能力减退,易出现情志失常,情志失常可直中脏腑,或引起气血逆乱,损及脏腑功能,导致气滞、血瘀、痰阻,形成恶性肿瘤的发病基础,增加机体对恶性肿瘤的易感性.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情志异常会影响DNA修复、机体免疫功能、肿瘤血管生成,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临床实践中应注重对心神的调、养、安,从而有效防治恶性肿瘤.从心论治可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中国北方人群NBN基因外显子SNPs分布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

    作者:金鑫;金紫凝;牛亚梅;金峰;佟伟民

    目的 探讨NBN基因与中国北方人群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188例正常人及205例乳腺癌患者NBN基因的16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在中国北方人群乳腺癌样本中未发现NBN基因突变.对基因频率大于5%的NBN基因SNPs进行分析,发现rs709816(D399D,A>G)的AG基因型较AA基因型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增加2.34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提示该SNP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结论 NBN基因第10外显子内SNP rs709816(A>G)可能与中国北方人群乳腺癌发生相关.

  • 征服癌症的双刃刀--Rad51 D蛋白

    作者:叶树明;高少佳

    人类Rad51蛋白是同源重组的关键酶,发挥着链转移或链交换活性,启动DNA同源配对的作用.Rad51D蛋白是Rad51蛋白的5种同源物之一,对细胞调节有正反两种作用机制:一方面作为辅助因子参与DNA修复同源重组,维持正常细胞周期;另一方面又是诱发癌症病变,防止癌细胞衰老的因素之一.Rad51D蛋白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是人类征服癌症的双刃刀,如果阻止癌细胞的Rad51D蛋白作用可以促进癌细胞的死亡;而同时Rad51D蛋白作用的减弱将使细胞发生周期紊乱,产生新的病变.本文将近年来有关Rad51D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主要包括Rad51D蛋白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物学功能两部分,同时对Rad51D蛋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Sirtuins家族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高天;李美婷;侯天云;杨洋

    Sirtuins家族蛋白是一类依赖NAD的去乙酰化酶,属于第Ⅲ类去乙酰化酶(HDACs),哺乳动物Sirtuins家族成员共有7个(SIRT1-7),其主要具有去乙酰化酶的活性,可以使多种蛋白发生去乙酰化,进而参与DNA的损伤修复、基因的转录调控、细胞凋亡、代谢及衰老等诸多生物进程.本文主要对Sirtuins家族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341 条记录 1/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