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

    目的比较华法林、阿司匹林及复方丹参滴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抗血栓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NVAF病人100例,其中华法林组40例,予华法林2.0 mg/d~6.5mg/d;阿司匹林组30例,予75 mgg/~150 mg/d;复方丹参滴丸组30例,予30 g/d,所有病人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2年,以脑卒中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华法林组脑卒中发病率5.0%,阿司匹林组为16.7%,复方丹参滴丸组为23.3%.华法林组有1例出现小量脑出血,阿司匹林组有5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华法林对NVAF的抗血栓治疗疗效确切,且副反应不明显.

  • 射频消融术前经食管超声对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观察

    作者:刘达怡;李天亮

    我国30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A F )患病率为0.77%,并随年龄而增加[1]。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前必须排除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以避免体、肺循环栓塞[2]。本文通过经胸超声(TTE)及经食管超声(TEE)对非瓣膜性AF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对比分析来探讨T EE诊断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

  •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规范化管理

    作者:周娟华;程晓讨;张珠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有显著增高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1].房颤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非瓣膜病房颤者的栓塞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而华法林是目前明确可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和栓塞风险、改善预后的药物[2].由于华法林安全治疗窗狭窄,有效治疗剂量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抗凝不足或抗凝过度等可导致血栓和出血等不良反应,使华法林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3-4].我科自2010年开始对老年非瓣膜性慢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期间进行规范化管理,收到较好效果,在增加依从性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护理

    作者:郎华芳

    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fibrillation,NVAF)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是血栓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预防栓塞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目标.华法林能使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显著减少约2/3[2].但是长期服用后有引起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正确使用华法林及加强用药期间的安全护理干预,在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极为重要.本文对5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的安全护理干预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 新活素治疗瓣膜性心脏病与非瓣膜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胡威

    目的:通过瓣膜性心脏病与非瓣膜性心脏病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随机将2009年3月至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瓣膜性心脏病与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式给对照组,而观察组则是在使用对照组所采取的基础上,还采用新活素静脉注射,通过对比这两组治疗五天之后的Ⅱ-端脑利钠肽前体、超敏 C反应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结果:通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Ⅱ-端脑利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水平显著更优,P<0.05显示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将新活素静脉注射进患者的肌体,可以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将心脏病患者的心肌灌注有效改善,因此在临床当中可以进行大力推广。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姚丹林;牟红梅

    目的 通过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探讨血清尿酸与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心内科、神经内科住院的NVAF患者229例,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NVAF并脑卒中组97例和NVAF无脑卒中组132例;NVAF无脑卒中组进一步按照CHA2DS2-VASc评分分为NVAF低中危组60例和NVAF高危组72例.比较各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其与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无脑卒中患者危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NVAF并脑卒中组血清尿酸水平较NVAF无脑卒中组显著升高(P<0.05);NVAF高危组(CHA2DS2-VASc评分≥2)血清尿酸水平较NVAF低中危组(评分≤1)显著升高(P<0.05);NVAF合并脑卒中组较NVAF低中危组(评分≤1)血清尿酸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尿酸水平与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显著相关(OR=1.030,P<0.05;OR=1.005,P<0.05).结论 NVAF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可能相关.

  •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伴随疾病和节律控制的状况分析

    作者:徐军;缪东培;包知达;殷宇刚;王莉;张凯;肖继明;吕磊

    目的:研究因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住院的老年患者的伴随疾病及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的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余年住院患者的240例资料,分析其房颤病程和伴随的疾病,药物治疗和起搏治疗的情况,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结果:合并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病变和脑卒中者分别为57.1%、31.7%和20.4%.对房颤病程不清楚者在阵发性房颤中占13.9%、在持续性房颤中占20.1%.在阵发性房颤中单独应用普罗帕酮(心律平)、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治疗者分别占37.6%、25.7%和21.8%,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4.9%,有7.9%的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中单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者分别占57.6%、23.7%和7.2%,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0.8%,有20.1%的患者无需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有10.9%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4.4%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行VVI起搏,主要原因分别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常伴随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疾病和脑卒中,部分患者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大部分阵发性房颤单用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57.6%用地高辛、20.1%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就可维持心室率.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起搏指征和方式均有待商榷.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观察

    作者:李晶晶;陆江辉;陈冬梅;胡茜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ity protein,hs-CRP)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方法:将非瓣膜性AF患者61例分为2组,阵发性AF 30例,持续性AF 31例;另选择窦性心律患者31例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同时测量各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结果:对照组、阵发性AF组和持续性AF组血清hs-CRP水平依次升高、左心房前后径(LAD)依次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入选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与LAD增大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hs-CRP在AF患者中明显升高,在AF的发生和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

  •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性抗凝治疗方法的研究

    作者:尹绍侠;于红梅;王建新;昝朝霞;郑朝霞;王春霞;苏素缺;韩静华

    目的 研究提高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NVAF)患者规范性抗凝率的方法.方法 将确诊的NVAF患者20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宣教和治疗,经过房颤知识、房颤抗凝知识和华法令治疗等培训及考核的研究人员对观察组进行房颤、抗凝、华法令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知识讲座及抗凝指导.观察比较1年后两组患者的规范性抗凝、缺血性卒中、大出血、微量出血、死亡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失访.两组患者规范性抗凝率均低,总的规范性抗凝率仅为11.2%.观察组规范性抗凝率(36.4%)高于对照组(15.3%)(x2 =6.75,P<0.01).观察组缺血性卒中率(2.0%)、病死率(1.0%)低于对照组(6.1%、2.0%),微量出血率(7.1%)高于对照组(2.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动脉栓塞率、大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详尽、正确的抗凝教育和指导可提高NVAF患者规范性抗凝率,有可能减少患者的栓塞特别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原发性心肌病的命名与分类

    作者:韩秀珍

    心肌病(CM)是指以心肌病变为主的非血管性、非瓣膜性心肌疾病.根据CM是否有明确的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心肌病(亦称为特发性心肌病)及继发性心肌病(亦称特异性心肌病).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病因明确,包括遗传代谢病糖原累积病Ⅱ型(Pompe型)所致的心肌病变、神经肌肉疾病伴发的心肌病及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心肌病等.

  • 东亚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顾蓉;邹焱;惠杰;邬青;戴阿娟

    目的:探索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东亚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和CBM数据库,收集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相关研究,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比较INR 1.50~1.99组(低强度组)和2.0~2.5组的栓塞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发现,低强度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OR=1.12,95%CI:0.84~1.49,P=0.43],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OR=0.72,95%CI:0.56~0.93,P-0.01];进一步比较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INR 2.0~3.0),结果显示,低强度组的栓塞事件仍未增加[OR=1.30,95%CI:0.97~1.75,P=0.08],而出血事件[OR=0.62,95%CI:0.48~0.80,P<0.01],甚至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38~0.88,P=0.01]显著降低.另外INR2.6~3.0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2.0~2.5组[OR=0.67,95%CI:0.46~0.97,P=0.04].结论:低强度(INR 1.50~1.99)是华法林治疗的有效范围,且比较安全,而INR2.6~3.0时出血风险较大,故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时,其INR维持在1.5~2.5是较理想的范畴.

  • 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纤溶指标的动态影响

    作者:韩冰;黄全跃;刘樊

    目的:探讨纤溶因素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高凝状态形成中的作用及抗凝治疗早期纤溶指标浓度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测定窦性心律组(窦律组,27例)及房颤组(25例)患者抗凝治疗各时间点(1d、7d、1个月、2个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D-dimer)浓度和INR值.分析两组患者PAL1和D-dimer浓度的差异、该指标随抗凝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及PAI-1、D-dimer和INR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房颤组PAI-1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窦律组;②PAI-1和D-dimer浓度在抗凝治疗各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I-1浓度随抗凝治疗各时间点下降百分比分别为7%、18%及31%,D-dimer浓度分别下降19%、34%及43%;③房颤组PAI-1浓度在抗凝治疗1个月、2个月时与窦律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dimer浓度治疗7d、1个月时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INR≤2.0较INR>2.0组PAI-1和D-dimer均值较高(均P<0.05).相关分析发现PAI-1、D-dimer和INR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3、-0.443,P值分别为0.010、0.000),PAI-1和D-dime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8,P=0.000).结论:低纤溶状态可能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高凝状态形成的重要原因;抗凝治疗可有效快速改善房颤患者的低纤溶状态.

  • 179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应用情况?

    作者:吴玥;彭燕;戎佩佩;李萌;周本宏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华法林应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查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12月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病历179份,对华法林使用率、抗血栓治疗情况、华法林用药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控率、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年龄、并发的慢性疾病、既往脑血管事件等单因素对华法林使用率的影响。结果该院住院高危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总抗血栓治疗率85.6%(华法林使用率27.3%,抗血小板治疗率58.3%),住院期间首次发现房颤患者的华法林使用率19.1%。 INR 的总监测率89.8%,INR 达标率11.9%。华法林使用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并发高血压对华法林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结论该院非瓣膜性住院患者总体抗血栓治疗情况较好,但华法林使用率(新发房颤华法林使用率)及 INR 达标率较低。临床药师应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相应的学习及宣教,积极参与、开展抗凝管理工作,以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

    作者: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的流行病学;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血栓栓塞的血液学改变、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作一综述.

  • 顿服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

    作者:杨曙光;邓华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占住院心律失常的34.5%.非瓣膜性AF病人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年5%,是无AF者的2~7倍.心脏瓣膜病伴AF者与年龄配对的对照组比较,卒中风险增加17倍[1].新发生的AF数小时内即可引起心房肌发生电生理性重构,使AF转复为窦性心律(窦律)的机会减少.因此,目前主张尽早将AF转为窦律[2].

  • 达比加群酯对老年NVAF患者抗凝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孙磊;赵宏伟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医院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各80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均治疗4w.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和血脂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凝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两组PT、FIB和TT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INR、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2.5%)(P<0.05).结论 将达比加群酯用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能提高抗凝效果,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自豪;李素娟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以来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每日给患者服用一定量的阿斯匹林;观察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栓堵塞发生率分别是1.61%和8.61%,两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6.2%和5.71%,但是两组患者的出血严重程度构成比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用药比较安全,几乎没用什么不良反应,患者服用后血栓发生率明显减少.

37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