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鼠型斑疹伤寒病原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李雪梅;张丽娟;张德荣;付秀萍;李昆;张景山;曹丕德;普保荣;王凤英;师玉琼;张纯

    目的 明确玉溪市红塔区是否为鼠型斑疹伤寒疫源地.方法 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对红塔区人群和鼠类进行鼠型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检测,用鼠、鼠体外寄生节肢动物标本接种豚鼠进行病原体分离,并调查鼠密度和鼠蚤指数.结果 调查的7镇14个调查点人群血清抗体均检出阳性,总阳性率28.92%(96/332),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0.83,其中发热患者和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86%(72/226)和22.64%(24/106);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6.71%(43/161)、30.99%(53/17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0~6岁29.63%(8/27)、7~18岁18.06%(13/72)、19~39岁39.62%(42/106)、40~59岁27.50%(22/80)、60岁以上23.40%(11/47),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个调查点捕获的鼠类均检出抗体,阳性率为44.95%(89/198),GMT为30.30;从11组鼠类标本中分离到5株莫氏立克次体,从6组蚤类标本中分离到3株莫氏立克次体,病原体分离率为44.44%(8/18),其中鼠类为45.45%(5/11)、蚤类为50.00%(3/6);1组螨类标本接种豚鼠未引起豚鼠发病;确诊1例鼠型斑疹伤寒病例;褐家鼠和黄胸鼠占捕鼠总数的99.49%(197/198)、印鼠客蚤占捡蚤总数的74.26%(303/408),鼠蚤指数为2.06,鼠密度为11.13%.结论 红塔区人群和鼠类中存在鼠型斑疹伤寒,且处在较高感染水平,可认定该区为鼠型斑疹伤寒疫源地.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莫氏立克次体

    作者:杨晓;陈梅玲;温博海;牛东升;孙长俭;李青凤

    目的 采用TaqMan-MGB探针建立检测莫氏立克次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依据莫氏立克次体外膜蛋白B基因(ompB)设计引物和探针,以克隆的ompB作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 建立的定量标准曲线的循环阈值(Ct)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该方法能检出<10拷贝的莫氏立克次体DNA,敏感性为普通PCR的1 000倍.用该方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DNA,结果为阳性,但是检测其他相关细菌DNA的结果均为阴性.用该方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豚鼠血标本,50%样本检测为阳性,而普通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该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适合于快速检测样本中微量莫氏立克次体DNA,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快速确诊地方性斑疹伤寒.

  • 3 例地方性斑疹伤寒报告

    作者:徐洪丽;毕树云

    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是莫氏立克次体经蚤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南涧县血防站于2006年7~10月分别收治了3例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后确诊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现报告如下.

  • 小儿地方性斑疹伤寒235例分析

    作者:毕晶;秦维娜

    地方性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我院2001至2005年共收治253例此病患儿,均符合该病诊断依据[1],报告如下.

  • 无极县杨坊小学生斑疹伤寒血清学结果及其启示

    作者:高东旗;王常有;崔红;陈香蕊;王建棉

    共调查石家庄市无极县杨坊村7~13岁小学生74名.血清莫氏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66.2%(49/74).血清普氏立克次体阳性率为12.2%(9/74).被调查者均未察觉被跳蚤咬过,仅有少数被虱子咬过.

  • 地方性斑疹伤寒45例临床分析

    作者:滕会

    地方性斑疹伤寒亦称鼠型斑疹伤寒,是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多,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1996年3月~2003年4月所收治的病人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45例病人家中多有老鼠活动情况而无蚤虱寄生,其中男32例,女1 3例;15~20岁5例,20~40岁35例,40~50岁4例,>50岁1例;农民39例,工人2例,学生4例;全年散发,1~3月份5例,4~6月份8例,7~9月份1 3例,10~12月份19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天~18天,多在5天~7天.

  • 斑疹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下)

    作者:王守义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nic Typhus)又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引起,由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生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同,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并发症少及病死率很低.近年来我国仍有本病发生,1982~1984年报道一些地区如西安、河北石家庄及河南洛阳有本病流行.

  • 地方性斑疹伤寒脑炎22例分析

    作者:刘善洪;王新刚;李崔平

    我们自1989年~1997年共收治地方性斑疹伤寒脑炎2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15例,女7例;年龄2岁~12岁。夏秋季节14例,冬春季节8例。均来自农村或城乡交界的多鼠地区。临床特点:①均有发热、头痛、头晕、烦躁、呕吐症状,体温呈不规则热型,发热9天~31天,平均14.6天。②轻度肝脾肿大14例,胸腹部皮疹5例。③脑膜刺激征阳性10例,偏瘫2例,肢体抽搐1例。④20例腰穿检查CSF压力增高17例,蛋白增高8例(定性±—),白细胞增高11例,计数(22×106/L~184×106/L),以淋巴增高为主,糖、氯化物除1例偏低外余均正常。⑤脑电图轻度异常6例,中度异常9例,重度异常1例,主要为弥漫性慢波。⑥外裴氏试验均阳性,效价1∶80~1∶1280,其中6例特异性血清试验对莫氏立克次体呈强阳性。⑦初诊误诊为病毒脑6例,结脑2例,其它脑炎3例。⑧氯霉素(按每天30mg/kg~50 mg/kg)治疗效果良好,疗程一般2周~3周。痊愈20例,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1例。  讨论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分流行性和地方性两种,后者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n. Mooseri)感染致病,多见于鼠类繁殖地区,由跳蚤传播,常年散发,夏秋季节较多见。本组病例从发病地区、流行特点及部分病例特异性血清试验可确诊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主要侵犯器官内微血管引起多脏器损害,神经系统以大脑底部、皮质及延髓受累多,临床表现为脑炎或脑膜脑炎,脑脊液正常或呈浆液性改变,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氯霉素效果显著,确诊需结合外裴氏反应或特异性血清试验检查。

  • 2009-2012年河北鼠型斑疹伤寒流行概况及实验室调查分析

    作者:孙印旗;董妥;姜霞;王勇;钱振宇;刘晓丽;张丽娟

    目的 对2009-2012年河北省斑疹伤寒高发地区临床报告病例进行实验室调查分析.方法 按我国卫生部《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WS 215-2008)在临床可疑病例高发地区设立哨点监测医院并收集病例.临床病例进行个案登记并进行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的收集.实验室检测按WHO推荐的立克次体血清学诊断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血清IgM和IgG特异抗体.以急性期血液DNA为模板,采用巢氏PCR扩增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基因并测序.通过NCBI Blast平台同源比较序列并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在辛集市、定州市和迁安市共收集877例临床报告病例,2009年报告病例数多(441例),迁安市病例数多(510例).急性期血清莫氏立克次体IgM抗体阳性率为72.8%(73/101),IgG阳性率为78.2%(79/101).12人通过血清IgG抗体4倍升高或降低明确诊断.PCR扩增阳性率为21.7%(22/101),成功测序的17人groEL(209 bp)基因100%同源,与其他地区序列存在较大变异,与标准株R.typhi Wilmington (AY191590)核苷酸97.0%,氨基酸只有93.9%同源,进化分析与其他菌株遗传关系较远.结论 河北省辛集、定州和迁安地区存在鼠型斑疹伤寒流行.进一步调查传播媒介及宿主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加强该病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 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的立克次体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章域震;王勇;杨卫红;朱向晖;皮自林;冯云;何丽芳;张海林;张丽娟

    目的 调查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感染立克次体状况.方法 用鼠笼法捕鼠,采集鼠血清和脾脏.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鼠血清中7种常见立克次体的IgG抗体;用巢氏PCR方法检测鼠脾中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片段部份序列.结果 2012年7-9月在曲靖市捕获啮齿动物3种592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构成比分别为61.49%和35.47%.鼠血清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entii)、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eensis)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1.45%、7.60%、7.09%、3.38%、1.18%和0.51%;未检测到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抗体.从5份褐家鼠脾脏标本中检测到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株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4株为莫氏立克次体.结论曲靖市啮齿动物中存在莫氏立克次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流行,褐家鼠可能是主要宿主;同时还存在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的感染.当地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 用种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普氏立克次体的研究

    作者:崔红;宫占威;张雪颖;陈梅玲;陈香蕊

    目的建立特异敏感的快速检验普氏立克次体PCR检测方法,并能与莫氏立克次体相区分.方法采用种特异性巢式PCR方法,进行实验室模拟检测.结果以普氏立克次体的rpa14/16基因为靶标设计了两对引物;该引物特异性实验表明仅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片段可以扩增出来,其余相关立克次体均扩增不出,尤其可鉴别其同群的莫氏立克次体;敏感性测试结果可检测出63fg的普氏立克次体DNA,可检测出0.05个鸡胚半数感染量(CEID50)的立克次体;对人工模拟的小鼠脏器研磨液、血液标本检测发现该法在血液标本中的检测敏感性下降3~4个滴度.结论我们建立的巢式PCR可快速检验普氏立克次体,有望为临床确诊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排除鼠型斑疹伤寒提供实验室依据.

  • 普氏立克次体120kDa表面抗原N端和C端重组蛋白的抗原特异性研究

    作者:高宁;温博海;牛东升;邱玲;陈梅玲

    免疫印迹分析证明N端重组蛋白和C端重组蛋白均能与普氏立克次体免疫血清特异反应,N端重组蛋白仅与立氏立克次体免疫血清发生交叉反应,C端重组蛋白则与立克次体属的立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免疫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用ELISA分析重组蛋白与各种相关病原体免疫血清的交叉反应,发现N端重组蛋白和C端重组蛋白与立克次体属内的立克次体免疫血清有较强的交叉反应,但是与贝氏柯克斯体、恙虫病东方体以及其它病原体免疫血清无交叉反应,提示N端重组蛋白和C端重组蛋白具有立克次体属特异性.

  • 阿奇霉素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疗效观察

    作者:王广方;杨爱琳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疗效.方法:61例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0例应用阿奇霉素治疗,B组21例应用氯霉素治疗,C组20例应用氨苄西林治疗.结果:A、B、C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0%、91.1%、60.0%,经统计学处理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C、BC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三组退热时间分别为(2.46±.56)d、(2.62±0.53)d、(3.25±0.48)d,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C、BC两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效果好,副作用少,可替代氯霉素、强力霉素治疗小儿地方性斑疹伤寒.

  • 警惕地方性斑疹伤寒发作

    作者:李双庆

    地方性斑疹伤寒这个病名大家不熟悉,但是临床上经常见到,一般病人高热不退1-2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经化验,确诊为本病.人对本病普遍易感,夏秋季多发,为了让大家能深入了解地方性斑疹伤寒,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介绍.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方式:家鼠是本病的传染源,鼠蚤为传播媒介.蚤类中的立克次体通过皮肤搔伤,破损处进入人体而发病.所以凡是有老鼠和跳骚的地方都可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有时可能发生小的暴发流行.立克次体大家比较陌生,它是一种微生物,呈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叫做莫氏立克次体,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鼠虱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而使人受传染.病人有可能作为传染源并经虱传播本病.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