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颈部设计种植体在骨愈合期边缘骨变化的临床分析

    作者:范毅杰;李媛;胡晓文

    目的 探讨口腔种植体在骨愈合过程中,种植体光滑颈部和粗糙颈部设计对边缘骨丧失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因第一磨牙缺失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接受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37例,共151颗种植体纳入研究,通过测量根尖片中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高度,比较光滑颈部种植体(Replace SelectTMTapered)和粗糙颈部种植体(XiVETMS)在不同颌位、直径、周期中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各期累计丧失量和期内丧失量的差异,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愈合期,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0.17 ± 0.01)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80 ± 0.05)mm]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67,P<0.001);在二期手术至永久修复期,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0.59 ± 0.02)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34 ± 0.01)mm]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51,P<0.001).边缘骨丧失的各期累计均值,在愈合期与期内丧失量相同,在植入至永久修复期光滑组[(1.14 ± 1.19)mm]少于粗糙组[(0.75 ± 1.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68,P<0.001),不同颌位或不同直径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的各期累计值均值及各期期内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愈合期,与光滑颈部相比,粗糙颈部有利于减少愈合期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量;在二期手术至永久修复期,粗糙颈部和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骨高度都出现明显降低,但粗糙颈部比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更多;不同直径和不同颌位种植体对边缘骨丧失无明显影响.

  • 根尖周骨吸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屈梦;杨路

    根管内存在病原微生物会导致根尖周组织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进而引起根尖周组织破坏.在临床上,创伤会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也会导致根尖骨组织的破坏和吸收.本文就根尖骨组织破坏与吸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 微小RNA与牙周炎

    作者:郑倩琪;李劲松

    近十年,一类非编码蛋白的小RNA分子——微小RNA (miRNAs)证实参与免疫细胞发育以及多种疾病如肿瘤、炎症等生理和病理过程.而牙周炎作为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常见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有不确切之处,也未能找到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学者开始对牙周炎及miRNAs两者间的关系开展研究,以探索miRNAs参与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本文根据miRNAs与牙周炎研究的新进展,就其在牙周组织及牙槽骨组织中异常表达及可能机制两方面作一综述.

  • 牙本质钉支架自体牙粘接桥的制作

    作者:李飞;李永昌

    临床工作中常见病人由于牙周组织疾病拔除了前牙,而常规修复要求拔牙创愈合至少1个月.随着光敏材料的发展和牙本质钉的广泛应用,使这种即时修复成为可能.作者制作的几例牙本质钉支架自体牙粘接桥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 锥形束CT用于评估牙槽骨骨缺损的情况和骨再生区域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曹婕;孟焕新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成的三壁骨袋进行再生性手术,术前拍摄CBCT和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利用CBCT数据测量骨缺损体积及骨缺损周边区域的骨密度.在牙周再生性手术过程中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在术中充填骨蜡以获得缺损区域的体积.术后6、12、24周再次拍摄CBCT,测量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Wilcoxon检验非参数检验显示,术前用根尖片测量的骨缺损高度比术中测量结果高出(0.822 ±0.22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前CBCT测量结果只较术中测量结果降低(0.150 ±0.171)mm(P >0. 05),可见CBCT测量结果比根尖片更精确.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图也提示CBCT测量结果较根尖片精确.Wilcoxon检验提示,术前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术中测量值的差值在0.38 ~2.83 m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BCT测量的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CT值)在再生性手术后第6、12和24周分别是原骨缺损周边区域的(0.49 ±0.03)倍、(0.74 ±0.09)倍和(1.16 ±0.11)倍,可见术后24周时骨再生区域骨密度更接近术前骨缺损周边区域骨密度.结论:CBCT可以在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精确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在术后24周时拍摄CBCT进行疗效评估.

  •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牙合)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徐筱;徐莉;江久汇;吴佳琪;李小彤;靖无迪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 ~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 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 <0. 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 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 伴错(牙合)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评价

    作者:沈潇;施捷;徐莉;焦剑;路瑞芳;孟焕新

    目的:评价伴错(牙合)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畸治疗完成后(T2)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后出血比率(percentage of sites with bleeding on probing,BOP%),通过根尖片评价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及牙根吸收发生状况.结果:(1)在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前(T1)及正畸治疗完成后(T2),PD、BI、BOP%以及PD>3 mm位点的百分比均有显著降低(P <0.001).(2)T0时全口RBH均值为68.37%±15.60%,牙周-正畸治疗后RBH为70.2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切牙[T0为58.79%±16.71%,T2为65.54% (55.74%,78.13%)]、上尖牙[T0为77.62% (66.06%,87.17%),T2为79.57%(69.75%,86.52%)]及上磨牙[T0为74.30% (61.69%,84.45%),T2为76.76% (68.12%,85.09%)]在正畸治疗后RBH增高明显(P<0.05).(3)正畸治疗后人均有23.94%±13.45%的牙发生牙根吸收,其中以下切牙及上切牙的发生率高,总发生率分别为68.48%和65.31%.结论:伴错(牙合)畸形的AgP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不会引起牙周炎症加重或牙槽骨吸收;约2/3的上、下切牙可发生轻度的牙根吸收.

  • 上前牙周围软硬组织重建一例

    作者:徐莉

    牙龈退缩或根面暴露是由于牙齿周围发生了软、硬组织丧失,其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齿的功能,甚至导致牙齿丧失.本文对1例发生于上颌中切牙的牙龈退缩患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进行了2年的系统疗效观察,包括病史采集、临床和X线片检查、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牙体牙髓的根管治疗及牙周序列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局部药物治疗、牙周植骨术和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并结合双侧转位瓣、结缔组织移植结合冠向复位瓣等),并探讨了牙龈退缩原因和如何更好地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及几种根面覆盖术的联合应用重建牙齿周围的软、硬组织,恢复健康和具有美学效果的牙龈外形.

  • 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研究

    作者:李铁军;孙丽莎;罗海燕;袁峻伟;高丽;谷小美;李雪芬;徐丽莉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其传统的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keratocyst),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性病损,具有较高的增殖潜能,生长方式特殊,保守性手术后易复发,有时可伴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1],已将其归为牙源性良性肿瘤.近年来,我们对KCOT的临床和基础若干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以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牙周病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郭蕊欣;李金源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是一组含Zn2+的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通常在中性条件下发挥活性,有Ca2+参与时活性大,本文就MMPs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降钙素和1,25维生素D拮抗牙周炎大鼠牙槽骨丧失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崇游;马艳华;盛君曼;殷恺

    目的:探讨降钙素与1,25维生素D对牙周炎导致大鼠牙槽骨丧失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牙周炎对照组(B组)、降钙素治疗组(C组,降钙素溶于生理盐水,2μg/kg,皮下注射)、1,25维生素D治疗组(D组,维生素D溶于花生油中,2μg/kg,灌胃)、降钙素和1,25维生素D联合治疗组(E组),每组25只。用正畸结扎丝结扎上颌磨牙牙颈部加高糖软食的方法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在第2、4、6和8周末各组处死5只大鼠,测量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周探诊深度(PD),观察牙槽骨水平;第8周末各组采取10只大鼠腹部降主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骨钙素(OC)的浓度。结果4周、6周、8周时E组大鼠的PD低于B、C、D组(P<0.05)。6周、8周时E组大鼠牙槽骨丧失水平低于B、C、D组(P<0.05)。第8周时E组BALP及OC浓度显著高于B、C、D组(P<0.05)。结论降钙素和1,25维生素D均能部分拮抗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丧失,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 牙槽嵴严重萎缩时全口义齿修复的体会

    作者:邓爱莲

    1990年1月~2001年1月,我们对25例无牙颌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进行了全口义齿修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正畸关闭萎缩性牙槽骨间隙前后牙槽骨形态的口腔锥形束CT评价

    作者:杨彤彤;王之瑜;李静

    目的 应用口腔锥形束CT(CBCT)评价正畸关闭萎缩性牙槽骨间隙前后缺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5例需要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区萎缩性牙槽骨间隙的患者,在关闭间隙前后进行CBCT检查,分析正畸牙移入萎缩性牙槽骨区域后牙槽骨高度和厚度的变化.结果正畸牙齿移入萎缩性牙槽骨区域后,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CBCT可用于评价正畸关闭下颌萎缩性牙槽骨间隙过程中牙槽骨形态的改变,自行设计的定点方式有可行性,治疗前后缺牙区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均增加.

  • 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陶瓷兔颅骨骨膜下埋植可吸收性的定量研究

    作者:程晓兵;薛振恂;周树夏;胡开进;白振西;杨耀武

    目的通过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定量观察β-TCP陶瓷在骨膜下和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皮质骨表面之间的可吸收速度.方法用显微测微尺C5型网格,采用"数点法"测量各时间点标本中材料的剩余含量,并和羟基磷灰石(HA)陶瓷组对比.结果术后12周时βTCP组材料剩余含量为35.40%,被吸收的材料量占原来材料含量的38.65%结论多孔块状βTCP陶瓷在骨膜下的皮质骨表面在引导新骨生成的同时可以被吸收.

  • 氧化苦参碱抑制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实验研究

    作者:骆凯;陈凌;陈玉玲;李艳芬;赵欣;闫福华

    目的 探讨中药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钢丝结扎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实验组在造模期间给予氧化苦参碱灌胃,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学变化,测量釉牙本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 结果 空白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的牙槽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轻于空白对照组,牙槽骨吸收量也较小. 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

  • 咬合力丧失对老年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作者:王旭霞;ZHANG Jun;刘梅;XUE Li-wei;卜涛

    目的 通过手术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咬合力丧失对老年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40只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应力缺失组(LS组)、去势组(OVX组)、去势+应力缺失组(OVX+LS组).手术制备实验大鼠卵巢切除及一侧磨牙缺失动物模型.术后8周、12周测定大鼠血清中ALP、Ca、P含量及子宫重量系数变化;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V)测定颌骨密度.结果 12周后,OVX组大鼠血清中AIJP升高,牙槽骨密度降低,OVX+LS组牙槽骨骨密度降低明显.结论 咬合力丧失明显加重老年骨质疏松大鼠的牙槽骨吸收.

  • 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陶瓷兔颅骨骨膜下埋植可吸收性的定量研究

    作者:程晓兵;薛振恂;周树夏;胡开进;白振西;杨耀武

    目的:通过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定量观察β-TCP陶瓷在骨膜下和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皮质骨表面之间的可吸收速度,为其应用于萎缩牙槽嵴加高术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用显微测微尺C5型网格,采用"数点法"测量各时间点标本中材料的剩余含量,并和羟基磷灰石(HA)陶瓷组对比.结果:术后12周时β-TCP组材料剩余含量为35.40%,被吸收的材料量占原来材料含量的38.65%.结论:多孔块状β-TCP陶瓷在骨膜下的皮质骨表面在引导新骨生成的同时可以被吸收,此特性有望使它用于临床的萎缩牙槽嵴加高术.

  • 下颌第三磨牙不同的萌出状态对邻近下颌第二磨牙病变的影响

    作者:黄希;葛自立;刘健;金燕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MTM)不同的萌出状态对邻近下颌第二磨牙(MSM)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400例下颌阻生MTM伴邻近MSM病变患者的椎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BCT)临床资料,观察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咬合平面夹角(AOP)、MTM阻生类型和下颌MTM近中釉牙骨质界至下颌MSM远中釉牙骨质界的距离(TMCEJ-DCEJ)对下颌MSM远中牙槽骨吸收(DBR)和远中邻面龋坏(DPC)的影响.[结果]不同性别下颌MSM-DBR和MSM-DPC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下颌MSM-DBR和MSM-DPC差异显著(P<0.05),其中56~65岁组中下颌MSM-DBR发生率大(25.50%)而66~70岁组中下颌MSM DPC发生率大(35.71%);不同AOP组下颌MSM-DBR和MSM DPC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下颌MSM-DBR和MSM-DPC以11°~79°组发生率高,分别为48.25% (193/400)和9.50% (38/400);不同MTM阻生类型组中下颌MSM-DBR和MSM DPC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MTM阻生高位时下颌MSM DBR和MSM-DPC发生率高,分别为66.50%(266/400)和14.50% (58/400).不同TMCEJ-DCEJ值组下颌MSM-DBR和MSM DPC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0~6 mm组下颌MSM DBR和MSM-DPC发生率高,分别为86.50% (346/400)和13.50% (54/400)(86.50%和18.79%).[结论]当患者年龄超过65岁、AOP角度在11°~79°时、MTM阻生高位和TMCEJ-DCEJ值为0~6 mm时,容易引起MSM发生MSM DBR和MSMDCP,故要定期检查、早期预防、时刻观察下颌MSM及MTM牙体牙周情况.

  • 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

    作者:许彦枝;张东妹;王晓玲;王永军

    目的:探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以4只Beagle犬双侧上下颌第二切牙及尖牙作为手术部位,共32个,将其配对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个牙位.实验部位经翻瓣术造成人工牙周骨缺损,应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照组为单纯翻瓣术;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做组织学观察以及新生牙槽骨、新生牙骨质、结合上皮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明显大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结合上皮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JE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黄补缓释药条可促进实验动物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生长,抑制结合上皮根移,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

  • 骨膜牵张成骨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林海运(综述);周诺(审校)

    骨膜牵张成骨(periosteal distraction ostegogenesis ,PDO)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技术,有可能成为治疗颌面部缺损及畸形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证明,骨膜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骨膜的成骨活性中,发现单独对骨膜进行牵引而不需骨皮质切开即能在骨膜下形成一定量的骨组织。因此,产生了 PDO 这一概念。 PDO 是一种对骨表面的骨外膜进行牵张而产生新骨的缓慢生物学过程。

46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