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98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应用

    作者:周玉阳;法宪恩;高成山;余海彬

    目的:研究微创心脏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应用,为临床操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我院心外科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98例接受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在建立体外循环时通过二级股静脉、股动脉进行插管,如有需要可由上腔静脉插管为患者引流;其他患者由股静脉、同侧的股动脉、上腔静脉插管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脱离体外循环后未出现并发症或其他意外,恢复较好,其中1例死亡,其他97例患者治愈并出院。1例患者进行常规超滤,超滤液量在1500~3000 mL;4例平衡超滤合并常规超滤,超滤液量在3750~6400 mL;4例平衡超滤,超滤液量2200~7500 mL。低肛温在31.0~35.6℃,平均(34.2±1.5)℃,低鼻温在27.3~35.2℃,平均(33.1±1.7)℃。31例患者心脏实现自动复跳,心率为59次/min。胸腔引流量在50~400,平均(120±213)mL。结论微创心脏手术中实施体外循环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血管内体外循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程小玲;陈文清;焦丰;黎爱玲;曹宗妹

    目的:探究血管内体外循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心外科接收并行微创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实施股动脉插管与二级股静脉插管,构建循环回路,在必要时可用上腔静脉插管引流.部分患者可采用股动脉插管即同侧股静脉插管、上腔静脉插管,以构建体外循环回路.除了心脏不停跳术式外,在升主动脉后后要顺行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予以心肌保护,并行浅低温或是中低温高流量灌注.所有患者均实施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及常规超滤.在体位循环建立完成后,需要在股动脉插管处重建,并压迫止血.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体外循环流量时间为(80.4±21.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7±19.26)min,超滤量在1124~3500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4.6±1.02)h;胸腔引流量为(161.2±33.24)mL,住院时间为(8.7±2.26)d.仅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微创心脏手术中,进行有效的血管内体外循环管理,不仅可以保证预后效果,而且能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手术10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英;朱鑫瀛;张静

    目的:总结分析10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手术,探讨全胸腔镜技术在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从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边边缝合术7例,3例心包补片。体外循环时间113~230m i n(178.3±33.68m i 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0~89m i n(71.1±13.25m i n),手术时间234~323m i n(282±32.84m i n),机械通气时间180~255m i n(215±24.83m i n),I C U停留时间19~55h (32.9±13.61h),胸腔引流30~120m l(80±42.07)。结果:全组无死亡发生,1例右下肢坏死。随访3个月无近期死亡,复查心脏彩超示:无残余漏。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治疗房间隔缺损心脏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切口小而美观,值得推广和应用。

  • 电视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7例报告

    作者:程云阁;蔡振杰;俞世强;段大为;康云帆

    目的:报告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7例的结果.方法:2000年6月至2002年5月,行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67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3~39岁,体重13~68 kg.室缺直接缝合62例,涤纶补片修补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术中扩大切口2例,室缺残余漏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时间3.0~5.6 h,平均3.1 h.体外循环时间62~152 min,平均98 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6~52 min,平均28 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安全的.

  • 直视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建立的经验

    作者:许李力;尤斌;高峰;李平;徐屹;刘硕;李光

    目的:讨论直视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及建立量化学习曲线并减少学习所需例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行直视微创心脏外科患者217例,其中包括瓣膜病145例(66.8%),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71例(32.7%),外伤1例(0.5%).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均为经股动静脉及右侧颈静脉插管,食道超声术中引导并调整插管位置至上下腔静脉开口处.双腔气管插管.经右侧胸骨第3或4肋间经胸腔人路,左侧肺单侧呼吸情况下,以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的情况下,升主动脉根部灌注晶体或HTK停跳液,心脏停跳行心脏手术,或者不灌注停跳液行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结束后,拔除股动静脉置管,6-0prolene线缝合股动脉重建通路,股静脉荷包打结止血,颈静脉压迫止血.结果:此种体外循环建立方式较之常规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有很大不同,有操作例数经验的学习曲线,体外循环建立和撤销时间在经过50例左右的操作经验后,可以安全快速的完成.结论:在跨越学习曲线后,直视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是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的手术技术.

  • 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单中心临床经验

    作者:俞世强;徐学增;易蔚;金振晓;赵荣;金艳;易定华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 2000年3月至2016年3月对3 864例心脏病开展了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男1 312例,女2 552例,年龄0.5 ~ 75(32.4±35.2)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 601例,瓣膜病1 011例,心房黏液瘤224例,心脏肿瘤18例,孤立性房颤9例,二尖瓣瓣周漏1例.采用胸壁3孔入路,建立外周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冷心脏停搏液顺灌保护心肌,完成心脏手术.结果 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死亡率为0.4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为0.31%,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手术死亡率为0.79%;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连续698例全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比同期710例常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手术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异,而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手术后引流量和主要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无胸骨畸形发生.存活的患者术后随访1 ~ 192(102.3±68.1)个月,无残余分流和明显瓣膜返流,心功能明显好转.结论 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效果.

  •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加利;李佳春;高长青;张涛;马兰

    目的 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进行体外循环(CPB)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完成微创心脏手术的CPB 73例,其中使用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i S)完成心脏手术71例,经右侧胸小切口心脏手术2例.1例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CPB,1例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建立CPB,其余71例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CPB.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CDI-500)及超滤.结果 73例患者CPB时间45~206(116.1±35.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7~132(58.5±23.6)min,CPB转流中尿量200~1 900(825.5±447.5)ml,超滤量800~4 800(2571.1±885.9)ml,9例患者CPB液体量为零平衡,53例患者CPB液体量为负平衡200~2100(835.8±524.0) 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17(11.1±4.3) h,术后24 h引流量120~680(247.6±197.5)ml,全组病例均顺利停机,无并发症出院.结论 VAVD技术能获得充分的静脉引流,在微创心脏手术CPB中必须使用VAVD才能保证良好的静脉引流.在保证充足的灌注流量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多的滤出液体,达到零平衡或负平衡的目的 ,VAV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

  • 胸腔镜辅助肋间小切口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冯龙;王刚;陈婷婷;周琪;王文瑞;武书玲;曲帅

    目的 对本院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脏手术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本院共完成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脏手术38例,包括:房缺修补术18 例,左房肿物10例,右房肿物2例,二尖瓣修复术8例.患者均采取全凭静脉双腔气管内插管麻醉.除常规监测,BIS、有创动、静脉和食道超声也例行监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拔管时间为(10.75±5.6)h;ICU住院(2.0±0.74)d;术后(7.17±2.3)d出院.4例房缺修补和3例二尖瓣修复术患者停机后行单肺通气时发生严重缺氧.结论 调控单肺通气期间的氧合和防治停机后严重缺氧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

  • 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俊红;木拉提;阿布都乃比;徐学增;张明明;艾克拜尔;艾力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制品的例数、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 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65.1±15.0)minvs.(49.0±10.7)min,t=4.435,P=0.000]和主动脉阻断时间[(47.3±12.2)minvs.(39.6± 11. 2)min,t=2. 311,P=0. 025]明显长于传统开胸组,胸腔引流量[(96. 4 ± 41. 1)ml vs. (260. 9 ± 128. 3)ml,t= -5. 655,P=0. 000]、术后使用血制品的例数[14. 3% (3/21) vs. 62. 1% (18/29), χ2=11. 416,P=0. 000]、住院时间[(5. 3 ± 1. 1) d vs. (8. 2 ± 1. 6)d,t= -7. 161,P=0. 000]明显少于/短于传统开胸组,2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节约用血,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

  • 直视微创技术在二次及多次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硕;尤斌;李平;徐屹;许李力;李光

    目的 总结我院微创心脏外科近年开展的微创心脏手术在二次及多次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该术式的应用范围,注意事项.方法 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进行直视微创下二次或多次心脏手术23例.常规建立闭式体外循环,根据病情不同,分别以右锁骨中线至腋前线第4肋间或右胸骨旁第3肋间为切口,根据诊断不同进行相应的手术.结果 再次心脏手术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0~69岁,平均41.43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4例,卡瓣1例,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室缺修补及主动脉瓣成形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房室缺修补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室缺修补术后残余漏3例,双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Bentall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室缺修补加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分别进行瓣周漏修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室缺残余漏修补术,再次Ebstein畸形矫治术.全组手术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5例行主动脉阻断,18例采用并行循环.从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输血比例上统计表明手术可行.结论 采用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心脏手术的方法,对二次或多次心脏手术的患者施行手术,可以避开经原切口进胸所导致的因组织粘连而导致的出血,损伤等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患者的输血率,可以在部分二次或多次心脏手术的患者中应用.

  •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孔博;张秀和

    传统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一直未能很好应用.近年来,结合尖端的自动化机械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机器人辅助手术(robotic assisted/computer-enhanced surgery)系统"的诞生,克服了传统腔镜设备的不足,从而实现了内镜下微创心脏手术.随着各国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病例的增多,外科医师操作经验的积累,手术器械的完善,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完成的心脏手术种类不断增多.现就目前手术机器人系统构成及优点,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应用现状和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等作一综述.

  • 微创心脏手术60例

    作者:赵强;王春生;周光华;陈志强;蒋振斌;王敏生

    我们自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施行微创心脏手术60例,现总结临床经验如下.

  • 全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21例

    作者:王锋;冯德广;林彬;徐成阳;程兆云;王佳祥;徐学增;易定华

    2010年1月至10月我们开展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55.0岁;体重15~ 65 kg。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ASD) 16例,其中上腔型9例,下腔型3例,多发孔4例;室间隔嵴下缺损(VSD)1例,大小5 mm;法洛三联症2例;单纯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6例。二尖瓣置换者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排除主动脉瓣病变。

  • 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

    作者:张载高;Vassiliades TA;解水本;贝亚军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方法和意义.方法:于左胸壁造3个小窗孔,分别置入胸腔镜、电灼和特制组织钳,在自动胸腔镜引导下行IMA游离、切取.医生一边注视着显视屏上经过放大的三维图像,一边用手进行操纵.无须胸骨劈开游离IMA.在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时,仅在胸骨旁作一小开胸切口,不用心肺机辅助,完成IMA与靶血管吻合.结果:术后病人反应轻微,于当日晚拔除气管插管,术后24 h服用阿斯匹林.次日下床活动.随访6月,近期结果良好.结论:初步结果显示此种CABG,对治疗单独左前支阻塞患者结果相当良好,其将成为除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外,另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 体外循环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恒

    目的:探讨微创心脏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应用,为临床操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我院心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8例接受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在建立体外循环时通过二级股静脉、股动脉进行插管,若有需要可由上腔静脉插管为其引流;其他患者由股静脉、同侧股动脉、上腔静脉插管为其建立体外循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脱离体外循环后未出现并发症或其他意外,恢复较好,其中1例病死,其他97例患者均治愈并出院。1例患者进行常规超滤,超滤液量在1500~3000 ml;4例平衡超滤合并常规超滤,超滤液量在3750~6400 ml;4例平衡超滤,超滤液量2200~7500 ml。低肛温在31.0~35.6℃,平均(34.2±1.5)℃,低鼻温在27.3~35.2℃,平均(33.1±1.7)℃;胸腔引流量在50~400 ml,平均(213±120)ml。31例患者的心脏实现自动复跳,心率为59次/min。结论微创心脏手术中实施体外循环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微创心脏手术26例报告

    作者:谢家声;葛殿蕴;魏松洋;寇卫军;扬立信;孙志刚;李秋泽;徐琦

    1998年1月~2000年6月,我们应用胸部小切口行心脏手术2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41岁,平均8岁.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6例,左房粘液瘤2例,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2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2例.动脉导管未闭取左腋下直切口行导管结扎.其他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其中房缺直接缝合5例,心包片修补3例(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室缺直接缝合4例,涤纶补片修补2例,左房粘液瘤切除并房间隔心包补片修补2例,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修补(冠状静脉窦隔入左房)2例,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2例.20例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脏不停跳6例,其余病例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状态下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45.1±15.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9.6±9.8) min.

  • 116例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张韫佼;梅举;朱家全;苏枫;许喜乐;黄雅筠;刘浩

    目的 探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 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心胸外科共开展116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其中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龄13~72(40.6±14.2)岁,体重35~85(50.5±10.8)kg.手术方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成形/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房/右房黏液瘤摘除术.所有患者均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灌注,食管超声引导下的二极股静脉进行插管引流,如有必要可加用上腔静脉插管.其他病例则采用同侧股动脉、股静脉、上腔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除心脏不停跳的术式外,升主动脉顺行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浅低温,中高流量灌注.全组病例都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和常规超滤.体外循环结束后,股动脉插管处重建,颈内静脉压迫止血.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158(82.3±31.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96(48.1±19.8)min,超滤量1100~3500 ml.除47例不停跳手术外,其余患者中56例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81.2%.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16(4.5±1.4)h,胸腔引流量90~550(160±65)ml,术后住院时间6~21(9.1±2.7)d.88例患者(75.9%)住院期间未输血.11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于术后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0.86%.结论 各种外周插管建立的体外循环、VAVD技术的应用、适宜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力、良好的心肌保护、综合全面的体外循环管理为微创心脏手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用性强,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3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亮;王晓明;韩志伟;邹龙;员建平;贾凡

    目的 总结分析13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修补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中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例;本组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例.结果 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40~198(108±3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0~78(48± 14)min,手术时间90~188(110±30)min.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有1~2 mm针眼分流,3个月后复查示分流消失.随访1~12个月无远期死亡,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结论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置换等手术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且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 血管CT影像评估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作者:丁士骜;梅举;朱家全;鲍春荣;尹航

    目的 探讨多层血管CT影像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对拟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MICS)的176例患者术前行256层心脏螺旋CT扫描,将CT检查后排除行MICS的病例与成功行MICS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176例拟行MICS的候选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28例患者(15.9%)CT检查后有一个或多个指标提示不能行MICS而行正中开胸手术.148例患者(84.1%)CT检查后成功行MICS.MICS组的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60例(40.5%);非MICS组的平均年龄为65岁,女性为7例(25%).所有行MICS患者(主动脉手术除外)均成功行升主动脉阻断,无灌注或周围血管并发症,无中风,有1例死亡(肺部感染急性加重).结论 CT血管影像是MICS围术期中重要的评估手段.术前CT检查可以精确识别主动脉的钙化区域,弥补心彩超不能发现的不符合MICS的解剖和病理异常,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使MICS手术更安全,效果更可靠.

  • 微创心脏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金爽;梅运清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脏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否有所提高或者改善,加之患者对手术切口长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e surgery,MICS)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较之传统心脏手术(Conventional cardiac surgery,CCS),MICS可能使患者受益更多.本文拟结合生活质量的相关理论,试阐述MICS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同时通过对比MICS与CCS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从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阐述MICS的优越性.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