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肝肝硬化并肝源性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探讨

    作者:田涛;李爽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并肝源性糖尿病(HD)的患者对药物选择治疗方法疗效对比,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月2家综合性医院患者90例.根据血糖高低及转氨酶高低的不同分3组,A组不用降糖药物,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B组抗病毒药物联合口服降药物.C组抗病毒药物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结论:轻型HD单用抗病毒药物,中型抗病毒药联合口服降糖治疗,C型抗病毒药物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抑制血糖.HBV-DNA转阳率均达50%以上,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均恢复正常,强调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上述3种治疗方案方便适用,适用于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昆明山海棠内生真菌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筛选及菌株鉴定

    作者:郑喜;李国红;王芯;祁燕;李小丝;万春平

    目的:评价昆明山海棠内生真菌α-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以昆明山海棠分离所得的98株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体外α-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模型,以阿卡波糖为阳性药,对分离自昆明山海棠的98株内生真菌发酵液正丁醇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菌株ThF-63进行鉴定.结果:在底物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浓度为2.5 mmol·L-1,酶浓度0.8 U·mL-1,反应时间15 min条件下,98株内生真菌中,15株菌正丁醇提取物表现出α-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 <30 g·L-1),ThF-63为显著(IC501.034 g· L-1),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经ITS鉴定活性菌株ThF-63为链革孢属真菌(Alternaria).结论:昆明山海棠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抑制α-糖苷酶作用的菌株链革孢属真菌(Alternaria).

  • 探究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单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秦玉丽

    目的 比较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单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单药治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FBG、2 hPG及HbA1c较单药治疗组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体重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对改善血糖水平、减轻体重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增加;对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是一个合理的选项.

  • 维格列汀与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苏永;吕丽芳;李全忠;赵志刚

    目的:评估维格列汀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对患者体重、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94例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至少2个月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维格列汀或者安慰剂,并于服药前及服药后12周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体重、肝肾功能等,比较相关指标前后的变化并评估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过程中,维格列汀组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1例出现腹泻症状且3d后自行缓解,共14例退出;安慰剂组1例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共12例退出.治疗12周后,维格列汀组患者HbA1c水平由(8.99±1.881)%降至(7.32±1.414)%,该组患者FBG,PPG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慰剂组患者各检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均未见体重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但维格列汀组体重下降水平大干安慰剂组.治疗后,维格列汀组FBG,PPG,HbA1c,ALT,AST水平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且与安慰剂组相比,其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格列汀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FBG,PPG,HbA1c,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并可能导致转氨酶水平降低,体重增加的风险可相媲于安慰剂.总之,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考虑,维格列汀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降糖治疗方案.

  • α-糖苷酶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杨光;李春霖

    目的:介绍α-糖苷酶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和归纳.结论与结果:可以使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得到良好控制,纠正糖代谢紊乱,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延缓糖耐量低减向糖尿病的转化.

  • 桑树资源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测定及其生物活性分析

    作者:耿鹏;朱元元;杨洋;姜楠;白钢;杨文博

    目的测定桑树资源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并分析其生物活性.方法以氯甲酸芴甲酯(FMOC-Cl)柱前衍生RP-HPLC荧光检测法对DNJ进行分析;在酶水平测定样品的α-糖苷酶抑制曲线,在离体水平用反转肠囊实验测定样品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建立了DNJ的定量方法,并应用于桑树资源中DNJ的定量;这些中药材与DNJ对照品呈现了平行的α-糖苷酶抑制曲线,对淀粉水解和葡萄糖吸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桑树资源可以作为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

  • 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东广玲

    目的:探讨继发性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用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替代口服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配合二甲双胍或(和)α-糖苷酶抑制剂,对T2DM及其并发症的控制效果.方法:符合参与观察对象的T2DM患者50名,进行12周的随访,通过患者自身2种治疗方案前后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继发性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T2DM患者,应用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替代口服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配合二甲双胍或(和)α-糖苷酶抑制剂,对T2DM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水平,提高血糖达标率有促进作用.

  • 拜糖苹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轻度高血糖患者的预后影响

    作者:解旭东

    目的观察拜糖苹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轻度高血糖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152例患者随机分入拜糖苹组,146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采用溶栓、活血化淤、脱水、营养神经、降纤、抗凝等方法综合治疗脑梗死,疗程2周.拜糖苹组予拜糖苹,25mg~50mg,餐时口服或鼻饲,3次/日.对照组不予拜糖苹外,其余治疗同拜糖苹组.结果两组治疗前空腹、餐后血糖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亦有显著差别(P<0.01).拜糖苹组治疗总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76.7%(P<0.05).结论轻度血糖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口服拜糖苹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拜糖苹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轻度高血糖症的理想治疗药物.

  • 降糖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作者:李喜艳;马升霄

    目的:通过药物经济学探讨降糖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将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分为两组,都采用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治疗,治疗组为人胰岛素+二甲双胍,对照组为人胰岛素+阿卡波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74.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成本分别为9082元与8326元;通过药物经济学分析,治疗组的C/E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二甲双胍降血糖效果更好.

  • α-糖苷酶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伴肝功异常的临床观察

    作者:冯幼伦;亓文波;吕小红;杨杰;何芳;郭军

    伴肝功异常2型糖尿病人18例,分别于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前后观察GPT、BMI、TG、CH、LDL-C、GSP、C-P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后,GPT随血糖、血脂的改善渐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讨论α-糖苷酶抑制剂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的同时也改善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肝功随之恢复.

  • 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α-糖苷酶抑制活性

    作者:边晓丽;王谦;罗振吉;樊向妮

    目的 寻找具有新型结构的α-糖苷酶抑制剂类降血糖药物.方法 N-取代-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类目标化合物(Ⅰ1~Ⅰ8)以邻苯二甲酰亚胺为起始物,经硝化后,通过烃化反应在亚胺氮上引入含芳基的不同取代结构,再经还原及磺酰化反应合成;N-取代结构的苯环上含有酚羟基的目标化合物(Ⅱ1~Ⅱ3)采用乙酰化保护后再进行还原及磺酰化、去保护基等步骤制得;目标化合物Ⅱ4和Ⅱ5的合成是以5-硝基酞酰亚胺为原料,先与甲醛反应,在亚胺氮上引入羟甲基,再与酚性结构进行偶联反应引入相应取代基,后经还原及磺酰化制得.采用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反应体系对目标化合物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进行分子Docking分析.结果 合成了13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MS及1H-NMR谱确证.所有目标化合物对酵母α-糖苷酶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小于阳性药物阿卡波糖(Acar);Docking分析显示,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与酶活性催化位点的氨基酸残基能形成多个氢键,N-取代结构以疏水作用或氢键与酶分子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酶活性.结论 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结构是产生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有利结构,亚胺氮原子上取代结构对抑酶活性有重要影响,此结果得到分子对接分析的支持.

  • 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单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钟时嘉

    目的:比较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单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单药治疗组),每组36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米格列醇片和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单药治疗组仅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体质指数(BMI)的变化情况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 h PG、HbA1c、体重及B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FBG、2 h PG及HbA1c较单药治疗组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体重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FBG、2 h PG、HbA1c、体重及BMI下降幅度较单药治疗组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药治疗组高8.33%,但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对改善血糖水平、减轻体重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增加;对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是一个合理的选项.

  • 米格列醇与阿卡波糖降糖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帆;宋沧桑;董洪强

    目的 比较米格列醇和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米格列醇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s),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5篇RCTs,Meta分析结果两种药物在降低空腹血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米格列醇组餐后2h血糖(2hPG)水平低于阿卡波糖组;米格列醇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阿卡波糖组.结论 米格列醇降低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疗效优于阿卡波糖,餐后血糖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优选米格列醇.

  • 2型糖尿病常用药对血脂的影响

    作者:崔冉;冯曙光;杨篷;曲伸

    众所周知,血脂代谢异常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因而对患者的血糖、血脂进行综合干预至关重要.血糖管理中一些治疗药物除了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外,还对血脂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探索血糖管理中常用药物对血脂谱的影响.结果发现,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而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促泌剂、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等对血脂影响较小.降压药物根据其不同的作用特点和分子结构,对血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减重药物奥利司他,也有调节血脂的作用.随着降糖药物的不断涌现,其对血脂的调节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 α-糖苷酶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国证据

    作者:苏杰英;张金苹

    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通过抑制α-糖苷酶延缓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合我国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泛应用。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阿卡波糖能够预防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进展为糖尿病,单独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血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时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血糖控制,还能够控制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心血管高危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 与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作者:菅凌燕;何晓静;李晓冰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可逆地竞争α-糖苷酶与糖的结合位点,限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肠内分解和吸收,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本文综述、分析CNKI、VIP和PubMed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关于α-糖苷酶抑制剂药物相互作用的参考文献,评价其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以供临床参考。

  • 血糖波动的困惑

    作者:郭立新;李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已成为目前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情况的核心指标.但DCCT研究者发现,"总血糖暴露"(total glycemic exposure,主要指HbA1c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只能解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的11%,其他独立于HbA1c的因素能够解释剩余89%的发生风险[1].研究认为,血糖波动可能是这里重要的"其他因素"之一[2].HbA1c相似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波动的幅度可能相差甚远,其预后也可能截然不同.

  • 降糖药物低血糖风险评价

    作者:李焱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任何时候的血糖等于或低于3.9mmol/L即为低血糖,是机体内血糖利用超过供给的结果.多种原因和机制参与低血糖的发生,但降糖药物选择和使用不当是常见因素之一.由于促进机体利用血糖的主要调节激素是胰岛素,低血糖是绝对或相对胰岛素过多的结果,故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或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均可导致低血糖,常用药物为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类似物以及DPP-4抑制剂)也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作用,但其促进作用为葡萄糖依赖性,故单独使用较少发生低血糖.

  • 磺脲类药物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策略

    作者:包柄楠;周迎生

    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药物是发现早和使用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磺脲类药物作为单药治疗主要选择应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非肥胖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年龄>40岁、病程<5年、空腹血糖<10mmol/L时效果较好.随着疾病进展,磺脲类药物会发生继发性失效,需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是指开始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但是继续服用数月或1年后,疗效逐渐减弱而出现血糖过高.研究表明,在口服磺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继发性失效率在以每年5%~10%的比率增长,5年累积失效率高达50%[1].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理想目标是通过早期联合治疗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故一旦磺脲类药物单药不能保持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7%时,就应该实施早期联合治疗.通常情况下,单一口服药治疗可使HbA1c降低1%~2%,联合治疗可降低2%.因此,HbA1c≥9%的患者如果仅进行单一治疗很难达到<7%的水平.也就是说,当患者HbA1c>7%,尤其>9%时,可合理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糖药.

  • α-糖苷酶抑制剂与心血管风险

    作者:王战建;邱彩霞

    应用阿卡波糖与心血管事件下降显著相关.可以使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绝对风险下降2.5%,相对风险下降49%(HR0.51,95%CI 0.28~0.95,P=0.03).此外,阿卡波糖治疗与心肌梗死风险下降显著相关(HR 0.11,P=0.04).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用阿卡波糖组发生任何CV事件风险下降35%.风险比0.65,95%CI 0.48~0.88;P=0.0061.而MI风险下降64%.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