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昆明山海棠内生真菌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筛选及菌株鉴定

    作者:郑喜;李国红;王芯;祁燕;李小丝;万春平

    目的:评价昆明山海棠内生真菌α-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以昆明山海棠分离所得的98株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体外α-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模型,以阿卡波糖为阳性药,对分离自昆明山海棠的98株内生真菌发酵液正丁醇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菌株ThF-63进行鉴定.结果:在底物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浓度为2.5 mmol·L-1,酶浓度0.8 U·mL-1,反应时间15 min条件下,98株内生真菌中,15株菌正丁醇提取物表现出α-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 <30 g·L-1),ThF-63为显著(IC501.034 g· L-1),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经ITS鉴定活性菌株ThF-63为链革孢属真菌(Alternaria).结论:昆明山海棠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抑制α-糖苷酶作用的菌株链革孢属真菌(Alternaria).

  • 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与病原学研究

    作者:孙声桃;王丽娅;徐筠;魏秋彩;李建新

    目的 探讨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临床表现后,角膜刮片作10%KOH湿片、Giemsa染色显微镜检查,真菌菌丝阳性者作真菌培养鉴定,并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38-A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同时对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滴眼液治疗,并观察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分离的互隔交链孢霉菌株制作兔真菌性角膜溃疡模型,5 d和14 d后处死兔,取角膜行真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患者和兔模型的角膜溃疡灶均较浅薄,呈淡灰色,边界模糊.显微镜下角膜刮片可见直且粗大的无色隔膜菌丝,并有大量球形厚垣孢子位于菌丝顶端或相连.分离培养基中该种真菌菌丝为棕色,壁砖墙分隔的深棕色孢子链生于棕色分生孢子梗顶端.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种真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和特比萘芬敏感,对克霉唑、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耐药.23例患者除1例手术治愈外,其余22例用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联合频繁滴眼治愈,平均治愈时间34 d.结论 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溃疡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对角膜毒力较低,抗真菌药物联合滴眼可完全治愈.

  • 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离

    作者:田亚萍;钟淑霞;张朝英;金学洙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70份,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形态等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结果:70份标本中鉴定出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共37株,分离阳性率为52.86%,其中申克孢子丝菌6株(8.57%),外瓶霉属14株(20%),链格孢3株(4.29%),着色真菌5株(7.14%),疣状瓶霉4株(5.71%),待定5株(7.14%).同时还分离出镰刀菌、念珠菌、曲霉、青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孢子丝菌病、皮肤着色真菌病及暗色丝孢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皮肤链格孢霉病1例

    作者:尤海燕;尤刚;李晓杰;刘冰梅;张美莲;王敬

    报告1例皮肤链格孢霉病.患者女,27岁.右颊部出现浸润性斑块,其中央形成溃疡8年.真菌学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鉴定为交链链格孢.组织病理检查示:溃疡边缘伴有大量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寄生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表现为空泡样结构、棕色分隔菌丝或棕色孢子;PAS染色见大型圆形孢子和粗细不一的分隔菌丝.患者接受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治疗,第9周溃疡结痂、愈合.复查组织病理仍见肉芽肿及真菌成分,分离培养未阴转.

  • 皮肤链格孢病1例

    作者:周婷;涂颖;李谦;何黎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0岁.因四肢疣状结节伴糜烂、渗出8年,面部红斑伴痒痛2年就诊.患者自诉8年前在田间劳动时不慎扎伤左手背,第二天左手背皮肤出现暗红色小丘疹,无明显瘙痒、疼痛感,未作任何处理.皮损逐渐增多,波及到左前臂,逐渐发展为大小不等的暗红色小结节,后结节增大,相互融合成疣状增生,表面角质增厚,粗糙不平,有鳞屑或痂皮覆盖.自行外用中药(具体成分不详),疗效欠佳.因患者有搔抓下肢习惯,下肢逐渐出现类似皮损,以左足背及小腿尤重.2年前面部皮肤出现粟粒大红褐色丘疹,皮损逐渐融合成浸润性红斑块,边界清楚,上覆细小白色糠状鳞屑,伴有瘙痒和疼痛感.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等不适.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链格孢对ICR小鼠致病性的研究

    作者:王晓慧;张峰;李若瑜;涂平

    目的探讨链格孢对ICR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将链格孢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正常和免疫抑制ICR小鼠的睾丸和足垫,于接种后的第5、7、10、14、21、28、35和42天处死动物,取接种部位的组织和各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逆培养.结果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的接种部位均出现脓肿,免疫抑制组较正常组组织损害程度重,且持续时间长;足垫接种小鼠在正常组脓肿14 d自行消退,在免疫抑制组28~35 d消退.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的接种部位组织逆培养均阳性,组织病理观察见脓肿、粗大菌丝、肉芽肿.实验小鼠均未出现系统播散.结论链格孢对ICR小鼠是致病性很弱的机会致病菌.

  • 暗色真菌致侵袭性鼻窦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房高丽;张秋航;朱丽;李东明

    目的:探讨暗色真菌致侵袭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收治的1例较典型的暗色真菌致侵袭性鼻窦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结合全身疾病病史,头痛伴眼部及鼻部症状,影像学,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培养检查,明确临床诊断.治疗包括鼻内镜下彻底清除病变,术后进行全身抗真菌治疗、基础疾病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患者经病理和真菌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致病菌为暗色真菌链格孢属.经上述治疗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在免疫低下人群,暗色真菌可导致侵袭性鼻窦炎的发生.结合病史、症状、影像学及微生物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足量抗真菌治疗,严格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持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共附生链格孢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菌物质活性影响因素

    作者:刘俊平;王亚楠;李荣贵;夏建建;程殿林

    目的 优化共附生链格孢发酵条件,并分析其产生的抗菌物质活性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田口试验设计方法对共附生链格孢P11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对可能影响发酵液中抗菌物质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对发酵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萃取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了解抗菌物质的极性及疏水特性.结果 发酵培养基的佳组合为葡萄糖10 g,胰蛋白胨25 g,K2HPO4·3H2O 0.6 g,KCl 1 g,海水1L,pH值6.5.链格孢P11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随着热处理时间延长抗菌活性降低,但对pH值(1~13)、白炽灯和紫外线(波长365 nm)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正丁醇提取物抗菌活性高.结论 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了菌株P11优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其产生的抗菌物质有较好的稳定性,有较大极性和水溶性.这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奠定了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