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旅游自带小药包

    作者:芮慧强;高维新

    旅游中人群流动性增加,一些疾病传播的机会增多.为了防治旅游途中的小伤小病,准备一个小药包是十分必要的.

  • 孕期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平;朱理珉;张玉荣;李伟;陈静;郝金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在生殖生育过程中传播给下一代的途径及相关因素和阻断方法.方法:对498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所产新生儿于生后即刻取股静脉血,检测其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DNA,并根据孕产妇HBV-DNA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组,再根据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情况分组观察使用效果.结果:283例HBV-DNA阳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39.6%;215例HBV-DNA阴性组为13.5%.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孕期是否使用HBIG两组宫内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内感染与孕妇HBV-DNA是否阳性有关,孕期使用HBIG对阻断宫内感染无效.

  • 应用EILSA检测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母婴垂直传播

    作者:周江莉;鲍月茹;姚爱琳

    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寄生于人体的泌尿生殖道,不仅可使育龄妇女产生泌尿生殖系统的各种炎症,而且还可使产妇产生不良妊娠结局,甚至通过生殖道及血液传播给胎儿及新生儿[1].

  •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

    作者:张明辉;王海舫

    通过在新生儿和青少年中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水平传播有逐渐被控制的趋势,青少年中HBV携带率已由过去的10%~11%下降到5%~6%.但垂直传播特别是宫内感染(即出生前感染,包括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途径尚无可靠的、广泛认同的阻断方法,对通过携带HBV的生殖细胞传播给子代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在母婴垂直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父婴HBV垂直传播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已证实男性HBV携带者精子中可以携带HBV,并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传染给子代.

  •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机理研究进展

    作者:郭培奋;钟梅;候金林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孕期感染的现状

    作者:李淑霞;李金森

    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在所有成年HIV感染者中,女性已经占了近一半[1].妊娠妇女的HIV感染已成为全球艾滋病(AIDS)流行中令人关注的问题,HIV感染在育龄妇女群体中的流行显示出对儿童的严重威胁.

  • 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茜;李倪;孙艳艳;宋淑荣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地区,母婴垂直传播是发生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于体内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即使在产后进行适当的联合免疫接种,仍有10%~15%的母婴垂直传播率。因此,如何在孕期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应用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问题是孕期管理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面临的挑战。大量研究显示,体内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晚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福韦)能够有效地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率。本文就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其病原学研究进展

    作者:汪静杰;刘志新;位秀丽;杨靖;李健;谭华炳;刘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新发现的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致病病原.SFTSV主要出现在中国中部和东部省份的农村地区和丘陵地带,目前已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SFTS主要有发热、呕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受损等症状,部分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致死率达10%~15%.本文从SFTSV病原学、感染过程、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诊断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防控措施,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 村卫生室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作者:陈明刚

    为了解2008年公安县狮子口镇村卫生室的消毒效果,杜绝医源性疾病传播及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镇配合县卫生监督局对全镇25个村卫生室的消毒效果进行了两次监测,现将结果及分析报告如下

  • 输血前患者血液HBsAg、抗HCV、抗HIVl/2、RPR检测的意义

    作者:林甲进

    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输血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挽救了众多生命垂危患者,同时也造成了与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传播.为解决因输血后肝炎引起纠纷,为有关部门裁定此类纠纷时,提供输血前体内病毒性疾病血清学指标作依据.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新生儿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

    作者:白淑芬;杨立新;唐迅;王艳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态可以通过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即乙型肝炎"两对半"的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来,称为HBV标志物(HBV M),对于成人HBV感染者主要表现为2种模式,即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被称为"大三阳"和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被称为"小三阳".本研究对这2种模式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M进行分析.

  • 胎盘Hofbauer细胞及新生儿胃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达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孙淑媛;杨丽萍;逯旭红;张瑞芬;聂敏翠;张占学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据报道30%左右的慢性乙型肝炎与母婴垂直传播有关,新生儿宫内感染已成为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约90%可形成慢性乙型肝炎,并在成年后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1-2],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胎盘Hofbauer细胞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感染HBV胎盘中的Hofbauer细胞中成熟病毒颗粒大而饱满,其在病毒母婴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3].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金侠;韩映雪;唱丽敏;刘彤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常用的指标,主要反映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反应状态,不能直接反映HB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

  • 拉米夫定联合主被动免疫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

    作者:郭永泽;李淑霞;葛素兰;王建华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1].尽管婴儿出生时接受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仍可导致免疫失败[2].

  • 挪威疥误诊一例并致小范围传播

    作者:王勉;张益珠

    [病例]男,65岁,因全身皮肤红斑及大量鳞屑伴瘙痒5个月入院.5个月前出现躯干、四肢红斑,曾在我院及外院就诊,均按湿疹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皮疹渐扩大至全身,出现大量黄褐色鳞屑,拟诊"剥脱性皮炎"收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史10余年,长期口服泼尼松20 mg/d.查体:四肢、躯干弥漫性暗红色斑,上覆大量角化性鳞屑,有特殊的腥臭味,双上臂可见部分正常皮肤,头皮及面部皮损不明显.手掌角化过度,指甲增厚、变形.入院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硼锌软膏软化痂皮等处理,病情无明显好转.患者入院后约1周,与患者有过接触的医护人员8人、同一病室的患者6人、其家属6人,均出现全身皮疹、瘙痒,与患者皮损类似,行患者皮损病理检查找到疥螨,确诊为挪威疥.患者后因肺部感染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接触者经对症处理2周后均痊愈.

  • 幼儿艾滋病一例误诊

    作者:吴伯祥;王磊

    1 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半月前因腹泻在我院儿科按感染性腹泻治疗,近5天腹泻加重,呈脓血便,伴发热,转入我科.查体:体温38.5℃.急性病容,营养差,发育欠佳,精神一般,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淤点、淤斑、皮下出血及皮疹,未触及大淋巴结.咽无充血,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一).神经无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正常.粪外观:脓血便,镜下:红细胞3+/HP,白细胞3+/HP,可见吞噬细胞.考虑为感染性腹泻,给予头孢唑林钠抗感染,蒙脱石、丽珠肠乐、碱式碳酸铋等保护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补液对症及支持治疗.3天后患儿腹泻症状无明显缓解,大便细菌培养阴性,体温持续在38.0~41.0℃.2周后临床症状仍无明显改善,血红细胞2.9×1012/L,白细胞1.7×109/L,血小板82×109/L,余正常.患儿出院,腹部B超及胸片未查.之后和疾病控制部门取得联系,证实患儿3年前查体发现抗-HIV阳性,现患儿已成为艾滋病(AIDS)患者,此次发病为机会感染.

  •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

    作者:董莉;尹丹卫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对预防院内感染,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播,保证医疗和护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使用与管理不当,将危害病人健康,导致医疗事故.因此如何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有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 母婴垂直传播丙型肝炎1例

    作者:张会芬;孟繁妔;刁玉巧;王春雪;韩焕英

    患儿,男性,26天.主因发现皮肤黄染12天,加重2天入院.患儿系2胎1产,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 3 250 g.生后无窒息,胎膜早破 6 h,余无异常.生后12天患儿皮肤明显黄染,色暗黄,吃奶正常,体质量不增,大便色黄,尿量正常、色黄.其母孕期体健,自然流产1次,家族中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T 37℃,体质量 3 200 g,意识清楚,反应可.全身皮肤粘膜中度黄染,色较暗;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肝于右肋下1cm可触及,质偏硬,边锐;四肢肌张力及新生儿原始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GPT)60 U/L(正常参考值8~40 U/L),总蛋白50 g/L(正常参考值60~80 g/L),球蛋白14 g/L(正常参考值20~35 g/L),A/G 2.71(正常参考值 1.2~1.5),总胆红素 242.30 μmol/L(正常参考值 3.4~20.1 μmol/L),直接胆红素 16.0 μmol/L(正常参考值 0.01~10.1 μmol/L),间接胆红素 226.30 μmol/L(正常参考值0~10.0 μmol/L).血培养阴性,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均为阴性.其母GPT轻度增高(63 U/L),患儿及其母HbsAb及丙型肝炎抗体均阳性.肝胆B超:肝内回声稍增强.后确诊为新生儿丙型肝炎.经给予茵栀黄利胆、B组维生素及其他保肝治疗2周黄疸不减轻,肝脏变化不明显,家属拒绝应用α-干扰素继续治疗出院观察.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苏雪松;马洁

    目的:探讨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共6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PBMC后,经抽提、纯化后的DNA进入PCR扩增反应,引物为HBV C区基因序列.结果:67名HBsAg及HBe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35例(52.2%)PBMC中HBV DNA阳性,25例孕妇在血清及PBMC中均发现HBV DNA.67名新生儿有22例感染HBV DNA,感染率32.8%,其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例,PBMC HBVDNA阳性者19例,二者均阳性者7例.结论:母亲PBMC内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PBMC内的HBV DNA可能是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HBsAg及HBeAg阳性母亲若血清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HBV的危险性.

  •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孙殿兴;高秋菊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知通过输血传播的肝炎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病原体,并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1],通过对急性NANB肝炎患者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输注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吸毒、与感染者进行性生活者均会感染.研究证实NANB肝炎不仅是输血相关性疾病,也是社区获得性疾病.1998年因发现了其病毒基因序列[2],才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回顾性分析储存的血样检测结果,证实大多肠外NANB肝炎是由HCV感染引起.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3.2%.本文现将HCV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609 条记录 11/31 页 « 12...891011121314...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