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岛细胞移植给糖尿病治疗带来新契机

    作者:安德鲁;张玉婷

    "胰岛"这个名词表面听上去像一个充满异国情调、非常遥远神秘的度假岛屿,但事实上胰岛是人体内一小群产生激素的细胞组成的.人类的胰腺,大小类似于一个热狗,位于腹腔中十二指肠的后面,这其中约有100万胰岛细胞,仅占到胰腺中细胞总数的2%,但它们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分泌体内唯一一种降糖激素——胰岛素.

  • 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进展

    作者:石凌峰;王清莲

    胰岛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人临床方法方一,但却面临着来源短缺及免疫排斥的困难。近年来研究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为其来源充足和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似乎能够为胰岛移植治疗提供帮助。 MSCs可以从骨髓、脂肪、脐血、脐带、胎盘、外周血、脂肪、肺,甚至在尿中发现,不同来源的MSCs具有的特性不尽一致,也并不是各种来源的MSCs均有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且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报道。为此,该文整理出了一些MSCs的来源,这类MSCs至少有能力在实验室中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目前似乎没有一种MSCs能代替真正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治疗糖尿病,希望该文能为今后的实验选择提供帮助。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和应用

    作者:姚艳;杜昕;马长生

    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存活心肌缺乏足够的再生能力,必将引起损伤区域心肌逐渐变薄和心室重构、扩大,终导致心力衰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虽然能够开通病变血管,挽救缺血心肌,但并不能改善坏死心肌的功能.在过去的10余年里,对缺血心肌再生和心功能的损伤修复一直是学者们极感兴趣的研究热点.干细胞移植治疗应运而生且进展迅速,展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来源广泛的干细胞类型,其独有的免疫耐受及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 心脏生物起搏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腾飞;任学军;聂建明

    自1958年首次问世至今,电子起搏器治疗已成为心律失常,特别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70余年来,虽然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技术逐渐完善,临床适应证也不断拓宽,但其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如电池寿命有限、价格昂贵、感染、出血、电极脱位及缺乏对神经激素自动反应性等.从心脏生理功能和人体适应性的角度,理想的起搏器应该是生物起搏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近几年来,生物起搏心脏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生物起搏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在此我们将重点阐述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 血管生成和成熟的分子调节机制

    作者:张伟丽;惠汝太

    血管新生或血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新生血管需要经过血管壁细胞的聚集、细胞外基质的生成、血管网的重塑修剪以及动-静脉分化等一系列过程才能成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血管.多种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如VEGF/VEGFR、 Angiopoietin/Tie和EphrinB2/EphB4等.当这些调节因子的水平异常时,血管的结构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使这些异常血管恢复正常是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的终目的.

  • 细胞移植和转基因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作者:任晓庆;王方正;浦介麟

    应用5-胞苷等化学诱导剂能够定向诱导骨髓间叶干细胞分化为具有收缩与传导功能的心肌细胞,将诱导干细胞移植心肌内可发挥自律起搏功能.特异性抑制Kir2通道能够使静态心室肌细胞转变为具有自律起搏活性的类窦房结细胞.在骨髓干细胞内定位转染Kir2.1AAA基因能够使干细胞发育为具有起搏功能的窦房结细胞,从而建立生物起搏点,以达到治疗目的.

  • 移植表达δ-SG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O-2型仓鼠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海怡;黄琳;吴士尧;陈元美

    目的 采用基因与细胞相结合的新方法,研究将经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的δ-SG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植入缺失δ-SG基因的TO-2型仓鼠心肌内,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遗传性DCM鼠(TO-2仓鼠)分为MSCs组(n=15)、rAAV- (δ)-SG 组(n=15)、rAAV-δ-SG-MSCs组(n=15),心室壁注入移植细胞.移植后5w和10w,分别进行心超检测左室舒张末直径(LVDd)左室收缩末直径(LVSd),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射血分数(LVEF);免疫组化测心肌细胞特异蛋白;RT-PCR检测心肌中δ-SG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分化、迁移;电镜检测新生细胞.结果 与rAAV-6-SG,MSCs组相比较,rAAV-δ-SG-MSCs组LVDd、LVSd减小(P<0.05),EF、IVSd、LVPW增大(P<0.05),而rAAV-δ-SG与MSCs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AAV - δ-SG - MSCs组心肌细胞较成熟,结构较完整,心肌细胞特异蛋白表达增多,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电镜中,可见结构完整的心肌细胞及新生血管出现.结论 rAAV -δ -SG - MSCs能与宿主细胞有效结合,与rAAV- δ-SG、MSCs治疗相比较,能更有效地修复TO-2仓鼠心肌细胞肌膜骨架蛋白,持续修复受损心肌,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腔扩大.

  •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初步效果(附5例报告)

    作者:胡春松;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石庆芝;李菊香;胡建新;程应樟;苏海;罗伟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初步效果.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自2002年1月以来的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年龄20~63岁,男性2例,女性3例,其中,心肌炎性心肌病1例,围生期心肌病1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酒精性心肌病1例.不明原因心肌病1例.伴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IGT)2例,高血压2例,心房纤颤2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双室起搏)1例.心功能Ⅱ~Ⅲ级(按NYHA分级标准).2)自体骨髓移植(ABMT):于髂后上棘采集自体骨髓,左侧2例,右侧3例;经肘静脉输注自体骨髓细胞.3)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功能(E/A值).结果1)全部病例采髓及移植均成功,移植骨髓细胞(单核细胞)数目8.03×108~1.70×109;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无感染等并发症.2)ABMT术后一个月,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超声检测表明,LVEF从17%~37%增加至24%~56%,LAD,LVESD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然而,LVEDD,E/A没有显著变化.3)随访3个月~6个月,除1例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外,余均存活.结论:ABM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细胞治疗,它能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患者心功能,尤其是对年轻且病程短的患者.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15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方;张俊;周一鸣;张晓岗;白海;印建国;张静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终末期肝病患者30例.随机按1:1的比例分为2组,一组行保肝保守治疗.另一组在保肝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于移植后1、2、4、8周动态检测肝功能、凝血机制、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等.同时观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两组间疗效有无差异.结果 移植后1周全部患者临床乏力、纳差症状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只有9例(60%)患者乏力、纳差症状有改善:移植后2周内腹水消退7例(45%),腹胀减轻8例(55%),而对照组分别为4例(26%)和7例(47%):移植后82周.治疗组PTA有不同程度升高,由治疗前平均(31.21±15.90)%上升至(48.54±16.80)%,而对照组则由治疗前平均(30.45±17.20)%上升至(39.45±14.70)%(P<0.05);治疗组患者ALB逐渐升高,由平均(25.12±12.50)g/L升至(31.21±13.50)g/L.而对照组由平均(24.34±13.54)g/L升至(27.05±14.26)g/L(P>0.05);治疗组患者ALT有下降,由平均(113.20±11.80)U/L降至(51.31±15.48)U/L.而对照组由平均(109.34±15.28)U/L降至(75.35±14.56)U/L(P<0.05);治疗组患者TBil逐渐下降,由平均(169.45±34.32) μmol/L降至(41.21±21 56)μmol/L;而对照组由平均(163.54±23.12)μmol/L降至(62.34±23.89)μmol/L(P<0.05);治疗组患者有2例脾脏发生回缩,脾门处厚度平均缩小0.9cm;白细胞和血小扳无明显变化.移植患者中除2例移植后第2天出现低热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衰竭研究进展

    作者:陈振娟;曲乃方

    对于终末期肝衰竭患者,目前在临床中普遍应用的肝移植是较为有效的治愈方法之一.但肝移植存在手术费用昂贵、供体短缺以及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排斥药物等诸多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导致许多肝衰竭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病死.近年来,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深入研究,为众多疾病尤其是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及新疗法,为再生医学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其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是肝衰竭患者尤其是终末期患者的福音.目前充质干细胞作为较理想的移植细胞和基因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其研究进展倍受关注.本文拟对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疗效

    作者:章轶琦;黄榕翀;姚康;钱菊英;牛玉宏;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目的 研究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疗效.方法 入选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6 min步行试验,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行心脏核磁共振(MRI)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至两年,记录患者年住院天数,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 术后12个月细胞移植组6 min步行路程较术前有明显增加(521.7±78.2 m比321.5±63.7 m,P<0.05),LVEF变化值在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1%±4.5%比-2.4%±4.6%,P=0.019),但LVEF值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在移植组及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67.2±1.0 mm比69.5±1.1 mm,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发热、过敏反应、栓塞事件等发生.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安全可行,可延长6 min步行路程,减小LVEDd.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延军;张瑶;尹新华;张烁;李丽丽;于波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 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患者的意愿分成两组:移植组(n=1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冠脉转运将ABMMNCs移植入心肌组织内;对照组(n=6)只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两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LVEF,LVDd及LVSd虽然较6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 ABMMNCs经冠脉移植,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改善心脏功能,而且较为安全.

  •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

    作者:高连如;田海涛;朱智明;王志国;费宇行;徐洪涛;李贤峰;陈宇;贺声;黄友章;张宁坤;王丽华;沈建良;刘惠亮;丁青艾;杨晔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MBMC)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IHF)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4年3月,41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选此前瞻性研究,分为两组.(1)细胞移植组:14例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超选择性移植,于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2 mL MBMC(2×106/mL),重复注入6~8次,平均共计(3.28±0.44)×107 MBMC;13例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2)对照常规治疗组:共14例,除细胞移植外其他治疗均相同.结果 27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2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 min感发冷,30 min后好转;2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 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随访3个月时,细胞移植组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射血分数(EF)和心搏量(SV)增加,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减少,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心肌代谢显像示代谢活力心肌增加(23.94±7.28)%(P=0.015);术后第3天、第7天脑钠素(BN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心钠素(ANP)水平在术后第7天明显上升;随访6个月1例心力衰竭加重再度住院,无一例死亡.对照组心功能恶化,再入院率71.4%,2例死亡.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心肌对改善心功能是安全有效的.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芳;张馥敏;杨志健;徐清斌;朱铁兵;王连生;陈波;李传富;哈团柱;顾翔;丁志坚;张宇燕;汪承亚;费小明;徐兆强;周蕾;马文珠;曹克将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单个核细胞(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0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冠脉转运将BMMNCs植入心肌梗死区,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3例患者因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狭窄小于50%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仅移植干细胞.余7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冠脉开通后注入干细胞.10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平均增加10.5%(4.0%~18%),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平均减少2.2 mm(-4 mm~8 mm),99mTc-MIBI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6~12月均无心律失常和其它合并症发生.结论自体BMSCs和MMNCs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可以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 经皮冠状静脉动脉化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

    作者:马晓静;张兴华;邵建华

    近年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冠脉)成形术(PTCA)、冠脉内支架置入术(ICS)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弥漫性冠脉病变却不适用上述方法[1].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分子搭桥及细胞移植等血管新生疗法正被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但在缺乏足够动脉灌注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取得明显的疗效.而经皮冠状静脉动脉化(percutaneous in situ coronary venous arterialization, PICVA)可为缺血心肌提供有效的血流灌注,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

  • 自体内皮细胞移植重建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武晓静;黄岚;晋军;赵刚;蒋世忠;张坡;宋明宝

    目的探讨自体内皮细胞移植重建损伤动脉内皮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健康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髂股动脉球囊损伤,一侧于损伤后立即经球囊导管行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另一侧为培养基对照.其中10只动物分别于术后4 h、4 d处死,行扫描电镜检查;5只动物,先将细胞用荧光标记物标记后,再移植入体内,4 d后进行荧光示踪检查;其余5只动物于术后4 d行Evans blue染色,观察血管通透性变化.结果术后4 h,对照组见整个内皮层剥脱,暴露出内皮下弹力膜及平滑肌,细胞移植组则见部分移植内皮已黏附在内皮剥脱血管壁,细胞呈圆形,但尚未铺展.细胞移植后4 d,移植的内皮已变形,铺展在内皮剥脱血管壁,大量荧光标记内皮细胞被覆在内皮剥脱血管段的血管内膜,对照组损伤血管几乎完全被Evans blue染成蓝色,细胞移植组损伤血管则60%不被Evans blue着染.结论自体内皮细胞能有效地经球囊导管移植到内皮损伤血管段.

  • 梗死心肌血管微环境对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疗效的影响

    作者:胡海锋;葛均波;张少衡;黄浙勇;赵岚;孙爱军;钱菊英;付晗;林谨仪;徐丹令;王克强;邹云增;胡凯

    目的 观察梗死区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冠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心肌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结扎猪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梗死区侧支循环Rentrop评分,取分值为0(R0)或1(R1)的动物各10头,经冠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或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随机分为R0+BMT,R0+PBS,R1+单个核细胞移植(BMT)和R1+PBS 4组(n=5).结果 梗死后6周,R1+BMT组Rentrop积分显著升高;R0+BMT与R1+BMT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提高,以R1+BMT组显著;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数量在R1+BMT组明显.结论 冠脉内移植BMMNCs对梗死心肌有修复作用,而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存在放大其疗效.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温尚煜;毛节明;徐晓蓉;李海燕;潘震华;郭艳红;周春燕;高炜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用球囊堵闭法制成小型猪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喂养3周后在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同时提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注入梗死相关血管.饲养4周后做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狭窄程度.对支架两端血管组织学切片做苏木精-伊红和天狼猩红染色分析再狭窄原因.结果 实验组8头小型猪中有4头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对照组9头中有4头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4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冠状动脉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为1.50±1.45 mm,对照组为1.31±1.07 mm(P=0.7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中,骨髓单个核干细胞移植不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 骨髓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调节

    作者:马东星;张永珍;谢道银;赵蕊;张萍;毛节明;周春燕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后恢复期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MI模型.2周后第二次开胸在心外膜下梗死区及周边区多点注射BM-MNCs混悬液200 μl(5×106个细胞).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采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在心肌细胞中表达水平.结果术后4周,移植组EF、F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EF、FS值升高达22.4%、28.1%(P<0.05).TUNEL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在移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4周:0.094?6±0.017 vs 0.173±0.018,P<0.05;8周:0.091?6±0.014 vs 0.182±0.015,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4周:12.66±3.37 vs 5.68±2.53,P<0.05;8周:13.08±3.087 vs 5.02±1.91,P<0.05);Bax蛋白表达则降低(4周:11.48±3.134 vs 20.12±3.91,P<0.05;8周:9.98±3.03 vs 22.74±3.12,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抑制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保护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对Bcl-2、Bax表达的调节有关.

  • 纯化人源骨髓单克隆间充质细胞移植更利于梗死心脏功能恢复

    作者:张少衡;葛均波;孙爱军;钱菊英;付晗;胡海峰;林谨仪;徐丹令;王克强;邹云增

    目的通过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移植经纯化了的人源骨髓单克隆间充质干细胞(SCMSCs)、未纯化的间充质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旨在比较SCMSCs移植是否更有利于心脏功能改善.方法应用磁珠分选和极限稀释细胞培养方法获取SCMSCs,利用贴壁培养方法得到未纯化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利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所得细胞特性后,将其移植到梗死心脏.术后1个月,应用血流动力学技术检测大鼠心脏功能,随后取材,以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用碱性磷酸法计算血管密度.结果流式分析结果显示,SCMSCs 99%以上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蛋白,阴性表达造血细胞标记蛋白.功能检测显示,移植SCMSCs心脏收缩功能(LV dP/dtmax)较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血管计数显示,SCMSC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移植的SCMSCs向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其他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并不发现分化.结论经纯化均一的SCMSCs移植较目前常用的未纯化、不均一的干细胞移植更利于梗死心脏收缩功能恢复.

1683 条记录 6/85 页 « 12345678...848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