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强度超声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翟翠静;曹友德;刘帅;于廷和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横断损伤(SCI)后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联合应用低强度超声(LIU)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3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损伤组(SCI组);C组.单纯移植NSCs组(NSCs);D组,NSCs移植联合应用超声组(NSCs+LIU).每组8只.除A组外,其余3组制作T8平面脊髓伞横断模型,将含有NSCs悬液的明胶海绵植AC组和D组横断损伤脊髓处,B组在损伤处移植含细胞培养液的明胶海绵,D组同时应用超声治疗.2个月后,实验各组采用BBB(Basso,Beatti,Bresnahan)评分、电镜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观察大鼠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 术后2个月BBB评分,B组为(2.5±1.05)分,C组为(5.0±0.89)分,D组为(6.8±0.75)分.C和D组评分明显高于B组,以D组高(P<0.05).但未达到正常.脊髓损伤2个月后,B组波形仍完全消失,C组D组的波形有所恢复,但潜伏期延长,波幅幅度降低.电镜显示,C组D组损伤区见再生髓鞘、轴突及神经元.而B组仍见明显的髓鞘细胞变性及瘢痕组织.结论 NSCs移植联合应用低强度超声能促进损伤脊髓运动和传导功能的部分恢复.

  • 应用QTVI技术评价兔DCM模型干细胞移植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孙敏;姜双全;田家玮;任敏;何宁;刘冬梅

    目的 拟采用QTVI技术结合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前后兔扩张型心肌病(DCM )模型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30只,注射盐酸阿霉素制备兔DCM模型;对照组10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兔MSCs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DAPI标记后对模型组兔行心外膜下直接注射.超声检查并应用QTVI软件分析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并取移植区心肌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前后径(LVDd、LVDs)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LVFS)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示模型组兔心肌呈DCM样改变;(2)细胞移植后,LVEF,LVFS较术前升高,LAD、LVDd、LVDs无明显变化;左室前壁心肌运动速度及位移较移植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区心肌内可找到DAPI标记的阳性细胞.结论 QTVI较常规超声心动图可更准确反映细胞移植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玉芬;肖晓芬;吴春艳;闫秀杰;严向芳;史晶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 UCMS 移植治疗,分别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和餐后2 h C肽的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三个月糖化血红蛋白由(8.07±1.02)%降低至(6.90±1.10)%,P <0.01;空腹C肽和餐后2 hC肽由(1.27±0.81) pmol/L和(3.43±2.03) pmol/L升高为(2.01±1.35) pmol/L和(4.16±2.23) pmol/L ,P <0.01, P <0.05;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从术前的(8.54±2.61) mmol/和(13.70±3.20) mmol/降低为(7.13±1.81) mmol/和(10.30±2.71) mmol/L,P <0.05, P <0.01,均优于治疗前。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 肝/肝干细胞移植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居胜红;滕皋军

    肝细胞移植以其移植技术简单、可重复进行、对受体影响小以及一肝多用、免疫排斥反应弱等优点为肝脏衰竭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尤其是近年来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为这一技术由实验室过渡到临床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笔者实验室自1998年至今的连续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回顾了其发展历史,并围绕移植细胞的来源、细胞移植技术、细胞移植机制、移植细胞的示踪等四个方面问题,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移植细胞的来源主要讨论了肝细胞和肝干细胞;细胞移植技术主要为脾内移植技术;在细胞移植机制方面,主要探讨受体肝卵圆细胞的作用;移植细胞的示踪方面主要是应用磁探针标记和磁共振技术进行肝干细胞的示踪.

  • 磁性标记脂肪干细胞修复兔退变椎间盘

    作者:陈建宇;蒋新华;蔡兆熙;张娅;刘珍珍;梁碧玲

    目的 活体监测Gd-DTPA标记的脂肪干细胞(ADSC)在退变椎间盘内的存活、迁移和转归,观察ADSC对修复及延缓退变的作用.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制成腰椎椎间盘退变模型,2周后行Gd标记的ADSC (Gd-ADSC)移植及ADSC移植,在不同时间点摄X线片、行MR扫描及病理学检查,并与移植PBS比较.结果 Gd-ADSC移植后即刻,SPIR T1WI显示椎间盘内高信号随时间推移迅速减低.与同时间点移植PBS比较,ADSC及Gd-ADSC移植兔椎间盘退变程度较轻,髓核及纤维环内均可见胞浆丰富软骨样细胞.结论 ADSC椎间盘内移植有助于修复退变椎间盘和延缓椎间盘退变;Gd-ADSC移植后1周内可通过MRI进行监测.

  • 胸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

    作者:张志成;孙天胜;叶超群;任大江;刘智;李放;刘树清;胥少汀

    目的总结胸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方法对1990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72例胸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6~48个月),12例脊髓完全损害ASIA A级均无恢复,仅4例有尿淋漓者症状好转;52例伴骨折脱位全瘫患者仅有5例恢复为B级,主要为感觉平面下降2~3个节段,余无恢复,恢复率9.6%;8例不全瘫患者恢复率62.5%;嗅鞘细胞移植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运动功能恢复,痉挛瘫有所改善.结论胸脊柱脊髓损伤全瘫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细胞移植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为无残留压迫的陈旧性胸脊髓完全性损伤.

  • 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观察

    作者:梁雪梅;马学毅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建立实验性股动脉闭塞大鼠模型.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并诱导分化、体外BrdU标记后移植到16只模型大鼠的右侧后肢(A组),同体左侧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组).分别在移植当天、移植后第14天和第28天行双下肢激光多普勒扫描,并分别于移植后第14天(8只)和第28天(8只)处死动物取双下肢肌肉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FⅧ、BrdU)检查.结果移植后第14天与移植当天、移植后第28天与移植后第14天相比,A组移植后下肢血流量增加( P<0.05);A组与B组相比,血流量亦增加( P<0.05).A组肌束间血管内皮细胞呈BrdU阳性染色,而B组则为阴性.平均每视野FⅧ染色阳性的毛细血管数目A组明显多于B组( P<0.01).结论骨髓来源的EPC移植可增加缺血部位血流量和毛细血管的密度.

  •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作者:姜雪松;朱智涛;刘文华

    目的 探讨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可否在梗死心肌环境中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两组:移植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梗模型,以心电图证实模型成功,由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模型建立后7天,将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注射到移植组动物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而对照组动物相同部位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6周,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抗BrdU免疫组化发现移植组动物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内均存在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且周边区内的移植细胞呈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同时这些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证实其肌源性分化.另外,移植组动物梗死周边区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动物在心肌梗死区内的血管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后6周,两组动物心功能均有改善,移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可在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并在周边区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及具有心肌细胞形态特点的细胞、增加梗死周边区的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内成骨的比较研究

    作者:常玉立;孙天胜;刘智;叶超群;余兆仲;张志成;任大江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成骨诱导的BMSCs(B组)、BMSCs(C组)、生理盐水(E组)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FS复合BMP-2于造模手术中植入(D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 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优于B组(P<0.01)和C组(P<0.01),E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FS复合BMP-2均具有理想的体内成骨能力;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 微囊化转染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细胞移植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雄鹰;王为;宋玫;于炜婷;郭昕;马小军;陈绍宗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隔离技术进行转染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的3T3细胞移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胶囊包埋NGF-3T3细胞并进行培养;制备坐骨神经横断损伤SD大鼠模型,96只SD大鼠随机分A组(微囊化NGF-3T3细胞组)、B组(空胶囊组)、C组(转染NGF的3T3细胞组)和D组(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微囊化NGF-3T3细胞培养后保持活性和增殖能力,将具有分化潜能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与其共培养,7 d时细胞胞体分化成多边形或锥形,形成突起;培养10 d左右NGF分泌量高,达269 pg/ml;培育50 d仍然保持在208 pg/ml.移植术后4、8及12周时,A组大鼠的NAP及NCV均大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大鼠的SFI恢复情况优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囊化NGF-3T3细胞在体外培养一定时间后,仍保持增殖能力和生物活性,移植到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后可长时间存活,并通过持续分泌NGF起到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

  • 移植用微囊化神经细胞/组织制备及运输的实验研究

    作者:雄鹰;于炜婷;王为;马小军;陈绍宗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APA)微胶囊用于神经细胞/组织移植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APA微胶囊,包埋分离自大鼠周围神经的神经细胞/组织;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微囊化神经细胞/组织培养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浓度.结果包埋神经细胞/组织的APA微胶囊在培养后及经过一定时间的空运后,囊内的神经细胞/组织正常生存并保持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功能.结论微囊化的神经细胞/组织可以在体外培养和运输,并可分泌NGF.

  •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

    作者:李学坤;张卿;郭安臣;左萍萍

    目的观察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 C57BL/6小鼠皮下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造成PD模型.用5-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移植到模型鼠的一侧或两侧纹状体.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荧光评价MPTP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鉴定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与分化.结果 MPTP使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显著减少;在细胞移植的纹状体内发现有明显散在分布的BrdU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已经存活;激光共聚焦显示部分BrdU阳性细胞已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结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PD模型小鼠纹状体存活,并可分化出特定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

    作者:姜雪松;于玲范;刘文华;王晓旭;秦燕;李姝娜;吕勃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ABM-MNCs)移植至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的存活、分化状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细胞移植组于梗死后第6天于自体髂骨处抽取骨髓,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后,以Brdu标记,经心外膜注射到梗死区及周边区.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移植6周后,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移植后6周,两组动物的心功能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Brdu标记示移植组梗死区内存在阳性染色的移植细胞,而周边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梗死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阴性,而周边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阳性.对照组未发现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移植组梗死周边区及远离梗死区的毛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梗死区内的毛细血管密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ABM-MNCs移植至急性梗死心肌后,可在梗死区内及周边区存活,并可在周边区分化为具有心肌功能的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梗死周边区的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 Schwann细胞移植对电针损伤大鼠中脑新生髓鞘的影响

    作者:万虹;翟晶;历俊华;张亚卓;王忠诚

    目的观察Schwann细胞移植于电针损伤的中脑后是否有新生的髓鞘.方法新生大鼠坐骨神经Schwann细胞体外培养,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移植至电针损伤的大鼠中脑网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后行半薄切片,天青-美蓝髓鞘染色,油镜下观察新生的髓鞘.结果 Schwann细胞移植后8个月仍可见BrdU阳性细胞,并主要向大脑皮层迁移;在损伤的脑干区域内,移植后1个月就可见新生的髓鞘.结论 Schwann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再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豚鼠皮肤深Ⅱ度烧伤的治疗作用

    作者:呼和塔娜;郭丽;凌翎;卢日峰;王建辉;尹飞;范洪学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皮肤深Ⅱ度烧伤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悬液,以2×106 /ml(A组)和2×107/ ml(B组)两种细胞密度移植给皮肤深Ⅱ度烧的受体鼠创面,观察创面愈合速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因子Ⅷ的表达.细胞移植后的第15、30、50天,通过PCR方法检测创面皮肤组织中移植供体鼠的Y染色体基因表达.结果 A、B组治疗侧的创面愈合速度均快于对照侧,A、B组治疗侧间无显著性差异.因子Ⅷ检测示第15、30天时,A、B两组的微血管密度均多于对照侧,A、B组治疗侧间无显著性差异.PCR检测结果表明,第15、30、50天时在部分受体鼠恢复的创面上有供体鼠Y染色体基因表达.结论骨髓MSCs对皮肤深Ⅱ度烧伤具有明显的疗效.

  • 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

    作者:丁丽华;于生元

    目的:观察牛嗜铬细胞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镇痛效果及耐受性,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在痛觉超敏期,随机分为三组.嗜铬细胞组:蛛网膜下腔移植10μl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卡马西平组:腹腔内注入卡马西平(50mg/kg);对照组:不用药.观察用药后动物行为反应及机械刺激疼痛阈值变化.结果:三叉神经缩窄环术后2周大鼠出现痛觉超敏现象,疼痛阈值明显下降(P<0.01).细胞移植后2周,镇痛效果明显,痛觉超敏现象消失,疼痛阈值明显增高,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持续至移植后第7周,第8周两组痛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卡马西平组在用药后1小时镇痛作用即达高峰,与嗜铬细胞大镇痛阈值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作用很快下降,3小时后消失.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且无耐受现象.

  • 嗜铬细胞移植治疗疼痛的进展

    作者:郭水龙;薛毅珑

    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进行同种或异种移植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治疗疼痛的新方法.基础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移植嗜铬细胞,可显著缓解多种动物疼痛模型的急慢性疼痛并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临床研究也发现接受移植病人的疼痛得到明显的缓解,吗啡摄入量显著减少或停止.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具体作用机制复杂,现在普遍认为移植细胞分泌的各种镇痛物质通过一种"鸡尾酒"式的综合协同效应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与修复.

  • 自体表皮细胞移植加斯奇康联合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作者:刘亚玲;张晓光;陈凤岗

    我们在应用负压吸引发疱自体表皮细胞移植法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斯奇康治疗白癜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心肌声学造影检测缺血心肌干细胞移植后微血管新生效应

    作者:周青;郭瑞强;陈金玲;郝力丹

    目的 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应用心肌声学造影技术检测其微血管新生效应的价值.方法 18只兔随机分3组:细胞移植组(n=8,心梗后移植)、心肌梗死组(n=6,心梗后不治疗)、对照组(n=4,无心梗不治疗).经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检测各组动物心肌梗死区移植前后造影剂充盈状况、造影剂峰值强度.取心肌组织测定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移植4周后,移植组缺血心肌内可见少量造影剂回声,心梗组未见造影剂回声,对照组造影剂充盈良好.造影剂峰值强度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心肌内造影剂的声强度与病理检测的毛细血管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77).结论 心肌声学造影技术能有效检测干细胞移植后的微血管新生效应,可作为临床上评价和随访细胞移植疗效的方法.

  • 大鼠胰岛细胞的体外和体内MR成像方法

    作者:周碧婧;何慧瑾;冯晓源;张善中;杨艳梅

    目的 探讨MRI对SPIO标记的大鼠胰岛细胞在体外及体内的扫描参数及序列的选用.方法 联合应用SPIO和多聚左旋赖氨酸(PLL),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标记胰岛细胞.采用GE 3.0T Signa Excite磁共振扫描仪,配合3英寸小动物线圈作GRE序列T2 W成像,比较SPIO标记的胰岛细胞与未标记的细胞,再分别采用两种具有不同分辨率的扫描方案进行扫描,比较图像的差异.而后将两种细胞分别移植人大鼠体内,比较在体内的差异.对标记后的大鼠分别用FSE T2W序列和GRE T2-W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的敏感性.结果 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只有SPIO标记后的胰岛细胞可以被MRI监测到,表现为较明显的低信号点.采用更高分辨率的参数扫描后所得到的胰岛图像更为清晰.GRET2 Wl较FSE T2WI序列对SPIO的监测更敏感.结论 MRI能对SPIO标记的胰岛细胞进行成像,可用于活体,实时监测胰岛细胞移植术后移植物的存活及排异情况.

1683 条记录 4/85 页 « 12345678...848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