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结核

    作者:高延征;邢帅;高坤;张敬乙;余正红;施新革;王华文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12年4月施行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的8例上颈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9 ~ 65岁,平均(43.5±13.2)岁.根据寰枢椎骨质破坏情况,采用不同的枢椎固定方式(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使用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颈椎残障指数(NDI)行神经功能评价并计算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随访过程中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8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12 ~ 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10.5±2.0)分提高至(15.6±1.1)分(P<0.05);NDI由术前的(29.9±6.2)分降至(8.6±1.6)分(P<0.05).末次随访时,按Odom's标准评价,优6例(75.0%),良1例(12.5%),可1例(12.5%).结论 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术,配合恰当的植骨方案及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而且可获良好的稳定性,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一种可靠方式.

  • 借助于枢椎椎板钉重建寰枢关节稳定的初步临床报告

    作者:王超;王圣林;闫明

    目的 探讨以枢椎椎板置钉法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用以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对枢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以枢椎椎板置钉的方法 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如果一侧枢椎椎弓根是大致正常的,就在该侧用椎弓根钉固定,在对侧用枢椎椎板钉固定.在寰椎以侧块螺钉固定,在枕骨以短螺钉固定.用连接棒在寰枢或枕枢间连接.在寰枢后弓间或枕骨与枢椎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 共完成了9个病例,其中寰枢固定2例,枕颈固定7例.使用一侧枢椎椎弓根钉固定、另一侧枢椎椎板钉固定6例,两侧均为椎板钉固定3例.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得到骨性融合.有神经症状的8例中,症状改善情况为:优3例,良1例,可2例,无变化2例.1例椎板钉进入了椎管.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症状.结论 枢椎椎板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固定效果可靠.可以作为枢椎椎弓根置钉固定的后备方法 ,适用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

  • 第2、3颈椎前路融合联合第2颈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

    作者:谢宁;倪斌;陈德玉;叶晓健;肖建如;袁文

    目的 探讨前路C2,3复位融合联合C2椎弓根钉加压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 Hangman骨折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4~65岁,平均41岁.均行X线片、三维CT和MRI检查,并测量C2,3移位和成角.术前C2移位3~16 mm,平均(4.2±1.4)mm;术前C2,3 平均成角(8.6±2.1)°.入院后常规行仰伸位颅骨牵引后均行手术治疗,前路切除损伤的C2,3 椎间盘,采用髂骨块或cage椎间融合,带锁钢板固定;C型臂透视示骨折间隙仍较大,一期后路行C,椎弓根钉加压固定.其中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12例,Ⅱa型2例,Ⅲ型2例.结果 随访6~38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骨折处和椎间植骨平均4个月时全部融合,颈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消失,但颈部活动度较正常有所下降.术后C2移位平均移位(2.3±1.1)mm;术后平均(2.6±1.0)°,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Hangman骨折原有分型不够准确,应结合MRI和CT判定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前路C2,3复位融合联合C2椎弓根钉加压固定方法是一种能取得良好复位和功能恢复的术式.

  • 枢椎经椎板内固定技术安全使用方法的初步探讨

    作者:刘观燚;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冯建翔;林华杰;赵红勇;许楠健

    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被认为不仅固定可靠,而且操作相对安全[1-3],但已有一些椎板螺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出现的临床报道[4-5].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10年2月,进行枢椎后路经椎板螺钉内固定术23例,临床疗效满意,未出现螺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现就这项技术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做初步探讨.

  • 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

    目的探讨创伤性枢椎滑脱(Hangman 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88年6月~2001年3月收治的hangman 骨折患者10例,对其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40岁,致伤原因为车祸7例,原木砸伤颈部1例,高处坠落1例,另1例患强直性脊柱炎因摔跤致伤,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Ⅱa型2例,Ⅲ型2例;4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 结论车祸和坠落为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主要致伤因素,其临床表现多为颈椎局部疼痛、拒动等症状,少有神经系统的损伤;影像学诊断依据颈椎侧位X光片和颈椎CT;创伤性枢椎滑脱Ⅰ型、Ⅱ型及Ⅱa型可保守治疗,Ⅲ型和伴有C2-3间盘突出损伤脊髓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 Hangman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作者:陈雄生;贾连顺;曹师锋;叶晓健;倪斌;陈德玉;周许辉;肖建如;袁文;谭军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的病理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1例Hangman骨折伴颈2-3椎间盘损伤患者,均进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术,其中18例行颈前路钢板固定.分析其损伤类型、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新鲜骨折的枢椎脱位和C2-3成角得到良好恢复,术后6个月C2-3植骨以及枢椎椎弓骨折都获得骨性融合.随访8个月至4年,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绝大部分术前症状消失.结论Hangman骨折并不限定于枢椎椎弓根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的手术方法.

  • 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定位研究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钟世镇;刘景发;徐达传

    目的研究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方法取50套成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内、外缘和枢椎下关节突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以及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与高度.通过分析测量值间的关系,建立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定位技术.结果枢椎下关节突内缘在枢椎椎弓根内缘的外侧(3.67±0.41)mm处,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在枢椎椎弓根外缘的外侧(1.15±0.44)mm处.建立了两种以枢椎下关节突为标志的进钉点定位方法,进钉点A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上象限,即中心点内、上各2 mm处;进钉点B位于经枢椎下关节突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下关节突中上1/4水平线的交点.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下关节突可作为术中判断枢椎椎弓根位置和确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简易解剖学标志.

  • 上颈段伤患再次手术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曹正霖;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黄华杨

    目的分析13例上颈段伤患再次手术的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 方法回顾性研究近年来所进行的13例上颈段再次手术病例,对其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减少上颈段伤患手术并发症和不良后果,避免再次手术的措施. 结果导致再次手术的原因有:术后寰枢椎不稳或再次脱位9例次,残留脊髓压迫10例次,齿状突螺钉置入位置错误1例次,手术邻近节段退变1例次,枕颈植骨融合失败1例次,术中脊髓损伤1例次,后方植骨块滑入椎管1例次,症状加重病人要求取出内固定1例次. 结论引起上颈段伤患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为术后寰枢椎不稳或再次脱位和残留脊髓压迫;减少手术操作失误,经口前路齿状突切除减压术时加行后路融合术,对陈旧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坚强内固定,对寰枢椎脱位较明显或较固定的病人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术等是减少上颈段伤患再次手术率的有效措施.

  • 经皮显微脊柱内窥镜下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作者:池永龙;徐华梓;林焱;黄其杉;毛方敏;王向阳;倪文飞

    目的 探讨经皮显微脊柱内窥镜(MED)下松解、复位和寰枢椎(C1、2)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C1、2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8例患者中齿突发育不良3例,陈旧性齿突骨折2例,先天性齿突缺如、颅底凹陷症和齿突不连各1例.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评定中型4例,重型3例,特重型1例,施行经皮MED下C1、2前间隙松解、复位、侧块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术.结果 8例难复性寰枢椎关节脱位7例完全复位,1例部分复位.全部采用经皮前路C1、2侧块螺钉固定,位置良好,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90~150 min),出血量150 ml(100~250ml).随访8~16个月,总有效率100%,显效率51.25%;椎管减压平均改善率76.5%.无内固定断裂与松脱,骨性愈合,颈部旋转受限30.~40..结论 MED下C1、2前间隙松解、复位、侧块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关节脱位,达到传统开放手术要求,此技术安全有效.

  • 椎动脉与寰枢椎之间的解剖学关系

    作者:高攀;孙涛;刘诤;张震;李子标;王峰

    目的 了解椎动脉与寰枢椎之间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10例(20侧)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均行彩色硅胶血管灌注,测量椎动脉到C2脊神经节、中线及其他手术相关标记的距离,观察椎动脉与椎体之间的关系.结果 椎动脉V2段至C2脊神经节外侧端平均距离为7.7 mm,至硬膜的平均距离为15.6 mm.双侧椎动脉粗细可见明显差异.V1~3段椎动脉并未完全占据横突孔,可在横突孔内相对活动.结论 椎动脉在寰枢椎区域连续弯曲走行,使得在此区域的手术极易损伤椎动脉,详细了解此区域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减少椎动脉损伤.

  • 枢椎椎板螺钉用于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的疗效评价

    作者:菅凤增;王兴文;陈赞;吴浩

    目的 评价枢椎(C2)椎板螺钉固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8月,回顾性总结分析14例C2椎板螺钉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分别行MRI及CT薄层扫描及重建,评价脊髓受压程度,螺钉位置及脱位复位程度,3-6个月后复查CT观察骨融合情况.结果 14例患者的28枚螺钉中,27枚位置良好,仅1枚突破C2椎板外层皮质,但没有影响到固定的稳定性;11例脱位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复位及脊髓减压.随访中13例6个月时骨融合,1例3个月时出现复位丢失.结论 C2椎板螺钉植入简单、安全,但其长期有效性及能否替代C2椎弓根螺钉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关键词: 枢椎 椎板 螺钉 固定
  • 不适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颅颈交界区后路螺钉固定方法的选择

    作者:王兴文;陈赞;吴浩;菅凤增

    目的 评价不适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自2004年5月至2011年8月,32例未采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性采用枢椎椎板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电话和门诊复查进行随访,手术前后分别行MRI及CT薄层扫描及重建,评价脊髓受压程度,螺钉位置及脱位复位程度,6个月后复查CT观察骨融合情况.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判患者疗效.结果 32例病例均行钉棒固定,共植入枢椎椎板螺钉14枚,枢椎侧块螺钉13枚,C3侧块螺钉36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枚椎板螺钉突破枢椎椎板外层皮质,但没有影响到固定的稳定性;1枚枢椎侧块螺钉突入横突孔,但未造成椎动脉损伤.32例病例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复位,随访中1例病例出现复位丢失.结论 根据个体解剖特点,在不适合植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时,灵活选择不同的替代螺钉固定方式,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其长期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 枢椎横突孔与椎弓根螺钉植入解剖学研究

    作者:菅凤增;陈赞;凌锋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对枢椎(C2)横突孔与椎弓根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椎弓根螺钉植入过程中如何避免误入横突孔.方法 C2骨性标本23个,分别观察横突孔在C2内的走向及与椎弓根、椎弓根峡部的关系,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 根据椎动脉进入的方向,C2横突孔可以进一步分为椎弓根外侧的椎弓根段、向后外走行的弯曲段及上关节突下方的关节突段.横突孔弯曲段与椎弓根内上缘的距离D为决定螺钉能否植入的关键,分别为右(6.6±1.4)mm、左(7.0±1.8)mm,小于5mm的有3侧,占6.5%.D与椎弓根宽度P、及横突孔弯曲段上关节突的厚度T负相关(P<0.01),据此横突孔与椎弓根的关系分为五种类型:Ⅰ.P及T均较大,占21.7%;Ⅱ.P及T均居中,占56.5%(26/46);Ⅲ.P居中但T较小,占13.0%(6/46);Ⅳ.P及T均较小,占6.5%(3/46);V.P较小但T居中,2.2%(1/46).结论 6.5%的情况下,即Ⅳ型横突孔,由于横突孔弯曲段与椎弓根内上缘的距离D太小,不适合螺钉植入.其他情况下,选择椎弓根内上缘作为进钉方向,均可安全植入椎弓根螺钉.

  • 颅颈交界区后路螺钉内固定

    作者:菅凤增;陈赞;叶明;王亚冰;苏春海;凌锋

    目的 报告C2椎弓根螺钉结合C1侧块或枕骨螺钉用于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标本4个,根据解剖标志分别植入C2椎弓根及C1侧块螺钉,然后行CT扫描及重建,观察螺钉位置.2004年5月至2007年1月,利用C2椎弓根一C1侧块/枕骨螺钉内同定9例病人,男4例,女5例,年龄12~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的C1~C2半脱位6例,因颅底凹陷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后1例,斜坡脊索瘤经口腔切除手术前2例;采用C2椎弓根-C1侧块螺钉技术4例,C2椎弓根一枕骨螺钉技术5例,手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结果 手术中直接显露C2椎弓根内上缘,并以此确立进钉方向,在椎弓根峡部后缘确定进钉点,可保证C2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植入;直接显露C1侧块后正中确立进钉点,可避免螺钉植入过程中的椎动脉损伤.9例病人中,手术后CT复查有2例病人两颗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末造成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其余螺钉位置均较好;随访4-32个月,1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其余8例均改善.结论 C2椎弓根-C1侧块/枕骨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颈交界区内固定.

  • 计算机模拟辅助定位器进行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定位

    作者: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王人鹏;叶晓健

    目的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定位器与枢椎的三点对应关系,抛开对参照系的依赖.方法以枢椎标本的薄层扫描图像为基础,利用Unigraphics软件的建模功能建立枢椎模拟实体,同时建立不同长度和粗细的模拟螺钉和可调式侧方椎弓定位器的各个组件,利用Unigraphics的装配功能将定位器组装起来.利用配对和定位方法寻找出侧方椎弓螺钉的安全钉道,并由此确定定位器和椎板对应点的距离关系及定位器后方角度指示器和内侧角度指示器组件的位置.结果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确定侧方椎弓螺钉的长度、粗细和钉道方向,同时可以使定位器与枢椎椎板特征点的位置一一对应起来,不再受参照系的影响.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确定定位器与枢椎标本的位置对应关系,可以使定位器的定位功能完全发挥出来,理论上可以不再需要术中透视进行位置校准.

  • 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侯黎升;贾连顺;阮狄克;谭军;叶晓健;王人鹏;何勍;李超

    目的了解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引导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的有效性.方法 8例新鲜枢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行钻孔和植入螺钉,实验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定位器与枢椎椎板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关系,安放好定位器后在定位器引导下钻孔和植入螺钉.结果对照组1例螺钉穿破枢椎上关节面,1例穿破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外侧骨皮质,实验组无1例出现植钉错误.结论利用可调试枢椎定位器在计算机模拟辅助下引导钻孔和进钉,可使植钉成功率明显提高.

  • 单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定位器的研制

    作者: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王人鹏;叶晓健;余相政

    目的研制一种可调式枢椎椎弓螺钉定位器.方法在4例干燥标本和8例新鲜标本三维重建和钉道模拟的基础上,对57例枢椎干燥标本的安全钉道的内倾角、上倾角及进针点进行测量.根据测得的内倾角和上倾角范围确定定位器的可调角度范围,并进行制作.结果 90%的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安全钉道的内倾角在4.2°~20.0°之间,上倾角在7.2°~21.2°之间.研制出的单侧定位器内倾角范围0°~20.0°,上倾角为0°~30.0°,可满足绝大多数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的需要.结论单侧可调式枢椎螺钉定位器能辅助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的定位,在内倾角定位方面尤为明显.

    关键词: 枢椎 椎弓 螺钉 定位器
  • 双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的研制

    作者: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王人鹏;叶晓健

    目的针对单侧可调式枢椎椎弓螺钉定位器的不足,研制改进出一种双侧可调式侧方椎弓定位器.方法将新的定位器各组件加厚,使之能对抗较强的外力抗击;将长方体框的前后距离变小,上下距离增大,旋转中心置于长方体框上下壁的中间,使之成为双侧可调式角度指示器;将旋转中心平面和角度调整中心平面的距离缩小,使长方体框上下壁距离无明显加大的情况下,能够满足上倾角的调整范围.新增内侧、后方和上下角度指示器三个组件,使内倾角和上倾角的调整可以分开进行.结果研制出的双侧定位器强度增加,内倾角范围0°~20.0°,双侧上倾角为0°~30.0°,对内倾角和上倾角的调整可以分开进行.结论双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较之单侧可调式定位器对角度的调整更为满意和实用.由于在术前与术中参照系的变化,新型定位器对上倾角的引导应在术中进行调整.

    关键词: 枢椎 椎弓 螺钉 定位器
  • 前路TARP系统与后路钉棒系统对枢椎下拉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夏虹;石林;赵卫东;石亮;杨庆磊;尹庆水

    目的 对比研究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对枢椎的下拉力量.方法 取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分别将TARP钢板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寰枢椎上,模拟手术撑开复位过程,在前后路分别加载相同撑开负荷(60、80、100N),测试两套系统在加载撑开负荷过程中对枢椎的下拉分离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施加60、80、100N撑开负荷时TARP组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分别为26.11±2.08、36.08±2.40、45.01±2.26N,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22.09±1.45、29.77±2.36、40.80±3.41N,TARP组寰枢椎间分离位移分别为0.87±0.07、1.07±0.07、1.14±0.06mm,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0.82±0.07、1.01±0.08、1.06±0.0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RP系统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均大于后路钉棒系统,提示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案.

  •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和抗拔出力研究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赵卫东;黄文华;刘景发

    目的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的生物力学性能,包括三维运动范围和螺钉大拔出力. 方法共12例C0~C3新鲜标本.6例用于三维运动测试,分7组:(1)完整标本(对照);(2)损伤(去除C1前弓、C2齿突,破坏关节囊和横韧带等);(3)TARP;(4)后路Brooks钢丝;(5)后路Magerl经关节螺钉;(6)Magerl+Brooks;(7)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分别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另6例(双侧n=12)分解为单个椎体后用于螺钉拔出力测试,分3组:(1)寰椎;(2)枢椎;(3)C3(对照),分别测定大拔出力. 结果 TARP和Magerl+Brooks组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抗屈伸、侧屈和旋转性能均强于其他3种内固定方法(P<0.05).C1、C2、C3的大拔出力分别为491.58±67.92、396.73±60.99、385.53±96.77N, C1与C2、C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ARP与目前临床应用坚固的后路Magerl+Brooks固定等效,较其他3种固定方法具有更坚强的固定作用;TAR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其寰椎和枢椎螺钉固定牢靠.

420 条记录 5/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