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健康青少年视网膜厚度的定量化测量

    作者:李乐平;金婉卿

    目的旨在建立温州地区健康青少年视网膜厚度的正常数值范围,并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比较,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使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RTA)的视网膜厚度模式对健康青少年120只眼的后极部(21°×21°)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对5位受检者进行可重复性评估.结果后极部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2±16)μm,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48±18)μm.同一天测量得到同一被测者检查可重复性的误差为±5%,相当于±9 μm.结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地形图与解剖学结构相吻合.视网膜厚度大值出现在中央凹旁区,并从视盘到中央凹的上下方呈"C"字型变化.采用RTA进行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好,证明该设备对于黄斑疾病的视网膜厚度改变的检测有价值.这种检查对于早期、准确诊断和监测黄斑水肿以及其他视网膜疾病,评价临床的疗效有较大意义.本结果与以往活体和组织学研究的成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结果相符合,提示人眼视网膜厚度发育较早完成.

  • 应用OCT观察羟氯喹对视网膜的早期影响

    作者:胡赛静;毛崇溶

    目的 通过OCT评估羟氯喹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损害.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30例使用羟氯喹治疗少于5年并且没有发生眼底改变的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视力、视野、眼底和OCT的检查.结果 治疗期间视力、眼底和视野的检查均无异常.OCT发现服用羟氯喹组患者的内层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内外圈各象限均有显著降低.结论 OCT能观察到羟氯喹对视网膜的早期损伤.

  • 弱视眼与正常眼视网膜厚度的比较

    作者:刘建伟;朱玉广;朱艳

    目的 探讨成人弱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与正常眼的差异.方法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分别对弱视眼组(47例,65眼)与正常眼组(35例,70眼)黄斑区进行水平和垂直扫描,测定黄斑中心小凹和距离中心小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700 μm的中心凹区及1000 μm黄斑旁中心凹区的视网膜厚度,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小凹及距离中心小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700 μm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3.45±12.37)μm、(257.68±12.73)μm、(263.27±15.17)μm、(247.55±13.62)μm、(262.41±16.37)μm,正常眼组相应位置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42.27±9.61)μm、(251.39±16.29)μm、(254.92±13.83)μm、(240.27±14.54)μm、(256.71±15.81)μm,弱视眼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2.49、3.34、2.99、2.05,P<0.05);弱视眼距离中心小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1000 μm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2.09±13.67)μm、(266.46±12.76)μm、(252.11±13.47)μm、(264.32±15.23)μm,正常眼组相应位置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4.25±14.42)μm、(269.61±13.66)μm、(250.91±13.27)μm、(261.75±14.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38、0.52、1.06,P>0.05).结论 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小凹及中心凹处视网膜较正常服厚,弱视的发生可能与黄斑中心小凹及中心凹处视网膜异常有关.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黄斑的影响

    作者:许琛琛;王勤美;李乐平;余野;方海珍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黄斑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48眼,术前屈光度数(等效球镜)平均为(-7.43±1.38)D,于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行海德堡视网膜地形图系统(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Ⅱ检查,监测黄斑中心凹、0.5 mm区、1 mm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分别为(0.80±0.24)mm、(0.96±0.27)mm、(0.92±0.26)mm和(0.83±0.23)mm,手术前后相比,术后第3天、第10天较术前增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术后第10天的增厚与术中切削深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286,P=0.049).而黄斑0.5 mm区和1 mm区视网膜厚度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LASIK术对黄斑中心凹存在着暂时性的轻微的影响,1个月后恢复正常,并无远期的不可逆性损伤.

  • POAG患者视网膜各层厚度的OCT分析

    作者:张萌;章畅;王玉宏;吕帆

    目的 利用RTVue OCT对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进行分析,尤其是视神经节细胞层,探讨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诊断为POAG的病例76例(91眼)纳入本研究,分为早期30例(30眼),中期25例(29眼),晚期21例(32眼);选择32例(32眼)年龄、性别构成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TVue OCT对受检眼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用自编程序图像处理软件将视网膜结构分为9层,早、中、晚期POAG与正常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早期POAG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节细胞层(GCL)平均厚度分别为(31.6±9.2)μm、(33.9±5.0)μm,较对照组薄(P<0.05),中期POAG组RNFL、GCL平均厚度分别为(31.2±3.4)μm、(34.1±3.9)μm,较正常组薄(P<0.05);晚期POAG组RNFL、GCL、内丛状层(IPL)、锥杆细胞内节(IS)、全视网膜(TR)平均厚度分别为(18.8±7.6)μm、(24.2±7.9) μm、(38.0±6.4) μm、(22.8±4.4)μm、(299.5±15.1)μm,均较正常组薄(均P<0.05);INL平均厚度(39.1±6.6)μm,较正常组厚(P<0.05).结论 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早期POAG对GCL的影响尤为突出,结合临床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厚度和视野检查分析

    作者:胡敏;程冲达;袁援生;褚仁远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edema,DME)的结构与功能检查及主观检查与客观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20例(30眼)、DME69例(131眼)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aphy,FFA)、视野检查,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黄斑中心厚度和黄斑光敏感度、黄斑中心厚度与视力、黄斑光敏感度与视力都显著相关,黄斑厚度图与FFA对黄斑异常的检出率无区别.结论 随着黄斑结构的改变,DME惠眼的视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OCT和视野计的联合运用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斑情况.结构和功能检查方法各有自己的优势,它们的联合运用有利于DME的早期诊断.

  • 血小板平均体积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颖红;郑海华

    目的 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视网膜厚度(RT)两项指标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MPV与RT在糖尿病各期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黄斑水肿、判断DR严重程度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DM)患者80例(159眼),其中男42例(84眼),女38例(75眼),将DM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检测DR患者不同分期的MPV,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中的形态,定量测定黄斑区RT,并与3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比较.结果 4组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DR组和PD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R组与N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及NPDR组与P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RT对照组为(243.35±11.76)μm、NDR组(249.95±10.81)μm、NPDR组(279.50±34.67)μm、PDR组(305.12±66.01)μm.4组A1~A9的RT比较,NPDR、PDR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与NPDR、PDR组及NPDR与P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DR、NPDR和PDR组的MPV与黄斑区中心凹的RT均呈正相关(r=0.54、0.72、0.85,均P=0.00).对照组的MPV与黄斑区中心凹的RT不相关(r=0.27,P=0.14).结论 MPV增大是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黄斑区RT与DR严重程度有关,DR程度越重,RT增大的概率就越大,RT大小与是否发生DME相关;DR患者MPV和RT呈正相关,且随着DR分级的加重,相关度越来越高.

  • 6~10周岁正视儿童黄斑及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查屹;周襄沅;杜以霞;蔡剑秋;郑海华

    目的 通过检测6~10周岁正视儿童黄斑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眼轴的相关性,探讨正视儿童眼底结构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6~10周岁正视儿童90例(180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进行包括黄斑区视网膜9个分区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检测,并对SFCT与受检儿童年龄、眼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受检儿童右眼SFCT为(338.28±32.50)μm,中心凹1mm区域厚度(CSF)为(255.96±18.06)μm,中心凹中点厚度(CPT)为(214.05±14.71)μm;左眼SFCT为(338.22±32.22)μm,CSF为(256.82±17.86)μm,CPT为(213.70±15.03)μm;左、右眼SFCT、CSF、CP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男性与女性受检儿童右眼黄斑及脉络膜厚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年龄段受检儿童右眼CSF、CP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而SFC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受检儿童右眼CSF与年龄、CPT均呈正相关(r=0.229、0.765,均P<0.05),而SFCT与年龄、眼轴均呈负相关(r=-0.568、-0.297,均P<0.05).结论 性别对6~10周岁正视儿童黄斑及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影响;而随着儿童年龄与眼轴的不断增长,SFCT呈变薄趋势.

  •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观察

    作者:顾雪芬;荣翱;王富彬;吴田静

    目的 评估病理性近视黄斑劈患者白内障单纯行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合并白内障26例(31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CVA),SD-OCT测量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前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为(460.06±87)μm.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视网膜厚度(463.50 ±86)μm(P>0.05),术后1个月视网膜厚度(469.71±73)μm(P>0.05),术后3个月视网膜厚度(478.81±11)μm(P>0.05).术后BCVA不同程度提高(P<0.01).结论 合并黄斑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白内障,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视功能的改善.

  • 23 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作者:韩彦辉;孟繁超;李曼;胡琳琳;王东林

    目的:比较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定量分析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全层、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22例(23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1个月内行黄斑频域OCT检查,按ETDRS黄斑分区分别测量中心凹、黄斑内环、黄斑外环4个象限视网膜全层厚度,黄斑内环、黄斑外环4个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所有患者由同一术者行23G玻璃体切除术,术后1个月时同样行黄斑频域OCT检查,测量术前相应区域视网膜全层、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术前术后相应位置指标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OCT检查裂孔闭合率100%。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全层厚度(256.83±23.27)μm,与术前(361.39±62.14)μm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黄斑内环鼻侧、颞侧、上侧、下侧视网膜全层厚度分别为(299.26±28.51)μm、(271.43±15.56)μm、(286.61±19.20)μm、(282.30±24.71)μm,与术前(344.83±54.27)μm、(324.57±42.14)μm、(319.74±36.42)μm、(347.48±49.07)μm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黄斑外环鼻侧、颞侧、上侧、下侧视网膜全层厚度分别为(286.96±17.52)μm、(243.39±35.47)μm、(257.04±19.63)μm、(264.65±16.58)μ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黄斑内环鼻侧、下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20.70±9.30)μm、(21.87±12.07)μm,与术前(30.39±19.50)μm、(34.70±19.34)μm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颞侧、上侧分别为(18.13±11.10)μm、(28.43±11.05)μ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黄斑外环鼻侧、颞侧、上侧、下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42.30±14.47)μm、(19.52±14.30)μm、(36.30±15.05)μm、(38.26±15.04)μ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能使裂孔有效闭合,术后能减轻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视网膜水肿,黄斑内环鼻侧、下侧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亦有所减少,黄斑形态趋于正常。

  • 相干光断层扫描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初步研究

    作者:吴艳;叶芬;田农;黄振平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3个月)和B组(>个3个月)。结果(1)OCT 检查黄斑部形态:黄斑未出现脱离有13只眼,黄斑部分或全部脱离有29只眼,其中黄斑囊样变6只眼,视网膜水肿14只眼,视网膜劈裂2只眼,黄斑前膜2只眼。(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未出现黄斑脱离和已出现黄斑脱离的视网膜厚度为比较,结果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B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者之间无有统计学差异( P >0.05)。(3)视网膜水肿的发生率:A、B两组的视网膜水肿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OCT检查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研究有意义。

  • 弱视眼的视网膜厚度分析

    作者:张莉;刘桂香;孟薇

    目的 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视网膜形态学改变.方法 从门诊患儿中搜集弱视眼22例(30只眼)、正常对照眼19例(30只眼),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CT)对被检眼的黄斑区进行快速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区(1 mm直径范围)及旁中心区(直径为3 mm环形区域内)四象限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 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眼的黄斑中心凹、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旁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弱视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区视网膜增厚,这种改变可能与弱视的发病机制有关.

  •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对糖尿病黄斑区厚度的应用研究

    作者:祃红燕;钱勇;段文静;刘菊;卢颖

    目的 利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并分析糖尿病( DM)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 DM组90例(90只眼),并分为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 、非增殖期(NPDR) 及增殖期(PDR) 病变3组,每组各30例(30只眼),正常对照组30例(30只眼).分别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检查.采用OCT观察DM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应用黄斑地形图分析软件测量黄斑部9个分区的视网膜厚度,并进行DM患者和正常人黄斑部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直径1 mm的中央区(CSF)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NDR组(225.8±18.0)μm、NPDR组(246.8±34.2)μm、PDR组(323.5±92.2)μm、正常对照组(224.8±15.9)μm.NDR与正常对照组黄斑区厚度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NPDR、PDR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OCT能定量定性地观察DM患者黄斑区的变化,为糖尿病黄斑病变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 LASIK负压吸引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RNFL的影响

    作者:崔一瑾;俞存;李波;余威德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负压吸引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的高度近视眼患者15例(30只眼)(>6.00D),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cnce tomography,OCT)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周眼底黄斑区和RNFL的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以及测量以视乳头为中心、直径为3.4 mm的RNFL厚度,以地形图分4个区域显示.结果 15例(3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改变与术中负压吸引时间呈正相关(r=0.310,P=0.05),RNFL厚度改变与术中负压吸引时间呈正相关(r=0.232,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和RNFL轻度变薄与负压吸引时间的长短有关.

  •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吴章友;潘红飙;王小中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高度近视眼患者18例36眼.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第三代测量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天、1周眼底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 18例36眼高度近视患者LASIK后1天、1周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包括黄斑中心凹小值、黄斑中心凹平均值、内圈平均值、外圈平均值和黄斑区6mm直径范围的视网膜体积与术前值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次测量值间也无显著差异.结论 LASIK对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后早期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影响.

  • 阅读OCT打印报告(一)

    作者:王小中;张国梅

    1.视网膜厚度报告扫描方式:快速黄斑扫描、黄斑线状扫描.应用:评估黄斑区域疾病和一些特殊区域.视网膜厚度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前表面的距离,在扫描图像中两条白线之间即为计算机自动测量的视网膜厚度.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测弱视患者视网膜厚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文;赵春淮;甘玲萍;孙林;刘杰

    弱视( amblyopia )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根据异常视觉经验,将弱视分为四类: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形觉剥夺性弱视。斜视的患病率是2%~4%[1]。 OCT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式、无创光学影像诊断技术,是利用眼中不同组织对光(用830 mm近红外光)的反射性不同,通过低相干性光干涉测量仪,比较反射光波和参照光波测定发射光波的延迟时间和反射强度,分别测出不同组织的结构及其距离,经计算和处理成像,获得被检测组织的断层结构。 OCT对视网膜各层基本结构都能清楚显示,与已知的视网膜组织形态特征非常一致,从而使活体视网膜病变检测达到组织病理学检查水平。本文将对近几年来弱视患者的OCT表现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LASIK术后早期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作者:廖晓捷;刘淼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负压吸引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对31例(55眼)LASIK手术患者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测量LASIK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眼底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 31例(55眼)LASIK术前及术后黄斑视网膜9个区域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对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后早期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影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神经纤维层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慧;刘晓燕;戴馨;武海军

    目的 探讨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和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发现更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方法 随机选取126例DR患者作为实验组(轻度NPDR患者76例和NDR患者50例).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测量黄斑区6mm视网膜厚度(RT)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及黄斑区总的容积(TV).结果 NDR组、NPDR组与对照组中央区、内环区RT比较,P均<0.05;NDR组与NPDR组中央区、内环区RT比较,P均>0.05;三组外环区RT比较,P均>0.05.NDR组与对照组RNFL比较,P均>0.05;NPDR组与NDR组、对照组RNFL比较,P均<0.05.三组TV比较,P均>0.05.结论 OCT能定量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RT厚度,能够早期发现黄斑水肿,对DR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应用OCT研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性

    作者:崔玉娇;曹永亮;刘超群;于志龙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全层厚度(RT)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型糖尿病患者85例85只眼纳入本研究,对照组29例29只眼,按DR的国际临床分型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应用Heidelberg Spectralis-OCT测量中心凹处、中心凹外750μm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全层厚度.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RT是否有差异.结果在中心凹区对照组、NDR组、NPDR组RT值分别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外750μm处RT值随病变加重逐渐增大,但对照组与NDR组比较,中心凹外750μm处鼻侧NPDR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同一项目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DR患病程度的加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逐渐增厚.

131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