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支气管哮喘气道IL4和IL12动态变化及对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欧立文;张平;杨祚升;龙治峰;贺兼斌;王小华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炎症促进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炎症抑制因子(IL-12)的变化趋势,相互关系及对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OVA)﹚敏原制备wistar大鼠哮喘模型,在激发后1、8、24、48、96h及7、14d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与嗜酸细胞数(EO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BALF中IL-4、IL-12的浓度.结果 OVA激发后,气道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EOS计数1h上升,8h后迅速上升,24h达到高峰期,96h后开始回落,7~14d回落到略高于对照组;炎症细胞总数1h上升,8h后迅速上升,24~96h处于高峰期,7d回落到接近8h水平,14d接近基础水平.BALF中,IL-4在1h上升,8~96h处于高峰期,7~14d回落到基础水平;IL-12在1h上升,8处于低水平,24h上升,48~96h处于高峰期,7~14d回落到基础水平;EOS与IL-4有正相关性(r=0.74,P<0.001),与IL-12无相关性(r=-0.13,P>0.05),与IL-4/IL-12有密切相关性(r=0.85,P<0.001).结论哮喘气道中存在IL-4/IL-12比值失衡,IL-4/IL-12比值对哮喘气道炎症反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及诊治体会

    作者:张惠晶;孙明军

    患者,女,47岁,因“腹胀伴下腹痛3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1年5月25日收治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下腹痛,为隐痛,位置不固定,排气后症状有所缓解,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其间曾排脓血便1次,遂于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癌伴全结肠多发转移”,并进行两次病理活检,结果显示:“降结肠、直肠溃疡部组织,未明确恶性”、“回肠末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回盲瓣符合溃疡部组织,肉芽组织中见淋巴细胞非典型增生”,免疫组化结果回报“符合肉芽组织中淋巴组织非典型性增生”.曾按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服用艾迪莎、思连康、谷氨酰胺等药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继之发热,体温高达39.8℃,周身乏力,食欲减退,1个月余体重减轻近4 kg.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9℃,血压120/80 mmHg(1 mmHg =0.133 kPa),脉搏125次/min,呼吸18次/min.左颈部及左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其大小为1.0 cm×1.5 cm,质韧,无压痛,活动可.

  • 煤工尘肺患者痰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测定

    作者:杨光

    目的 测定煤工尘肺(CWP)患者痰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酶免疫分析法(FEIA)测定痰液ECP水平.结果 CWP痰液EC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期高于稳定期(P<0.01).结论 煤工尘肺CWP患者可能存在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 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嗜酸性粒细胞中p53表达的影响

    作者:耿秀娟;孔灵菲;陆洋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嗜酸性粒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以及地塞米松对其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激素组,并对其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嗜酸性粒细胞中p53的表达.结果:哮喘组BALF的总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均高于激素组及对照组(P<0.01).哮喘组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中p53表达弱于激素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哮喘气道炎症与嗜酸性粒细胞生存增加亦即嗜酸细胞凋亡减少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p53表达有关.

  • 用紫外线灭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复制小鼠哮喘动物模型

    作者:张惠兰;张珍祥;徐永健;刘址忠

    目的: 探讨用紫外线灭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复制小鼠哮喘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随机将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6只)、卵清蛋白(OVA)致敏组(B组,6只)、RSV致敏组(C组,24只).观察C组与其他两组小鼠哮喘发作症状程度及病理切片上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情况的不同.另按末次激发时间与处死小鼠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以0、24、48、72 h为时间点,随机将C组分为C1-C4组,每组6只小鼠.观察用紫外线灭活的RSV致敏的小鼠多次抗原刺激后病理切片上浆细胞和EOS浸润的变化情况.结果: C组小鼠哮喘发作症状及浆细胞和EOS浸润较A、B组明显且支气管粘膜下浆细胞和EOS的浸润随时间增加:0 h浆细胞[1.60±0.75(平均每视野计数,下同)]和EOS(2±1)浸润极少;24 h浸润开始增加[浆细胞(8±1),EOS(12±1)];48 h浸润达高峰[浆细胞(10±2),EOS(15±3)];72 h开始下降[浆细胞(3±1),EOS(4±2) ]. 结论: 用紫外线灭活的RSV复制小鼠哮喘动物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乳腺嗜酸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曹正;张仰兴;李晓霞;张仁亚

    目的 探讨乳腺嗜酸细胞癌(Oncocy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乳腺嗜酸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 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丰富,浆内见弥漫均匀分布的强嗜酸颗粒,无顶浆分泌现象,细胞核大小较一致,呈圆形、卵圆形,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象.癌细胞呈腺性及实性结构,部分见导管内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不表达肌动蛋白、S-100蛋白、Syn及CgA,PAS染色阴性.结论 嗜酸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光镜下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误认为是大汗腺癌,其发病率可能比目前认为的更高,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生的注意.

  •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1例

    作者:段争跃;杨先旭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6岁,因右耳多发结节8个月于2006年2月10日来我中心就诊.2005年6月患者右耳后出现小结节,瘙痒,以后结节增多、变大.有时搔抓后流血,外院使用"皮炎平"等药物外搽无效.过去体健,家族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皮肤科情况:右侧耳后及耳廓较多结节,米粒至花生大小,圆形,多数暗红色,质地稍硬,结节聚集,右耳廓局限性浸润性增厚(见图1A).血象及IgE无异常.病理检查结果:镜下可见表皮明显隆起,萎缩变薄,真皮全层可见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细胞核大,细胞突向管腔.浅层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深层部分形成裂隙,周围可见弥漫性淋巴细胞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图1B、C).诊断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

  •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患者痰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比较

    作者:邓火金;刘玉华

  •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作者: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万为人;赵海金

    目的构建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哮喘治疗前后的嗜酸细胞为试验和对比材料,分离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将连接产物用氯化钙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和蓝白斑筛选,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30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90%的克隆中均有200~600 bp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哮喘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 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气管平滑肌毒蕈碱受体mRNA的表达及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作者:史亮;罗雅玲;赖文岩;罗亮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气管平滑肌毒蕈碱受体(MR)mRNA的表达及肺泡灌洗液(BALF)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后两组制作成哮喘豚鼠模型,再激发用药.测定BALF的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气管平滑肌的M2R、M3R mRNA RT-PCR半定量分析.结果各组BALF的Eos计数,地塞米松治疗组(11.0±3.1)较正常组(2.8±3.0)和哮喘组(29.2±7.3)有显著差异(P<0.01).地塞米松治疗组肺组织充血水肿明显,但Eos肺组织浸润较哮喘组有明显减少.气管平滑肌的MRmRNA 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地塞米松治疗组M2R(0.90±0.14)与正常组(0.50±0.16)及哮喘组(1.26±0.2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地塞米松组M3R与哮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正常组与哮喘组比较,M2R和M3R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哮喘豚鼠M2R表达增加,M3R表达减少;地塞米松治疗可以通过抑制Eos浸润等炎症反应,调节M2R及M3R表达,从而恢复M2R功能,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克隆支气管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赵海金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分子机制.方法提取1名哮喘发作病人嗜酸细胞总RNA为实验子,治疗后作为对照的嗜酸细胞的RNA为驱动子.检测子、驱动子的总RNA由SMART cDNA合成方法合成双链cDNA,进而由抑制消减杂交方法获得消减杂交产物.消减杂交产物克隆到T载体建立消减文库,对部分克隆进行杂交筛选及序列比对.结果消减杂交文库挑取400个克隆进行PCR扩增,阳性率约为80%.部分阳性克隆经2轮杂交筛选及序列对比后获得6个差异片段,涉及与编码炎症介质、细胞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结论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有效地克隆了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为阐明嗜酸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临床防治支气管哮喘、寻找新的药物和方法提供了依据.

  • 火把花根片对哮喘豚鼠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3受体mRNA的表达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作者:罗亮;罗雅玲;赖文岩

    目的探讨火把花根片对哮喘豚鼠肺泡灌洗液(BALF)白介素-3(IL-3)受体mRNA的表达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和火把花根片治疗组.后3组制作成哮喘豚鼠模型,再激发用药.测定BALF的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BALF的IL-3受体mRNA RT-PCR半定量分析.结果火把花根片治疗组BALF的Eos数较正常组和哮喘组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火把花根片组肺组织充血水肿明显,但Eos肺组织浸润较哮喘组有明显减少.BALF的IL-3受体mRNA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火把花根片治疗组与地塞米松治疗组无显著差异,但与正常组和哮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火把花根片能显著抑制哮喘豚鼠的气道炎症,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

  • 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液细胞因子对比研究

    作者:张丹;罗显荣;叶小群;董杏芳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痰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作用.方法 收集20例哮喘、26例慢性COPD和12例健康者的诱导痰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痰液中白细胞介素(IL)-4和IL-8浓度,采用放免法检测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哮喘组痰液中嗜酸细胞比例增高,IL-4浓度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明显高于COPD组和对照组(P<0.05);COPD组痰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IL-8浓度明显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哮喘和COPD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气道慢性炎症,IL-4参与了哮喘的炎症过程,而IL-8参与了COPD的炎症过程.

  • 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13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媛莉;何建猷;梁标;全彩娟;陈华军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3例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L-13、峰流速仪测定大呼气流速(PEF)占预计值%及直接测定外周血嗜酸细胞(Eos),并与20名健康正常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哮喘患者PBMC中IL-13水平(5.54±1.075)、外周血Eos(0.398±0.115)×109/L水平高于对照组的IL-13水平(3.13±0.837)、Eos水平(0.155±0.082)×109/L(P<0.01),哮喘患者PEF(59.0±10.2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EF(87.2±10.87%)(P<0.01).IL-13与Eos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8,P<0.01),IL-13与PEF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结论:哮喘发作时IL-13表达水平及Eos明显增高,提示IL-13可能通过对Eos的调节从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 变态反应对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影响及初步调查

    作者:洪海裕;樊韵平;杨钦泰;史剑波;林志斌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中IgE介导变态反应的情况,探讨变态反应在CR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到2008年8月收集的687例CRS患者血清总IgE、常见变应原特异性IgE和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等资料,分析变态反应与CRS的关系.[结果]在687例患者中,血清总IgE的平均值为(93 ±7)ku/L.血清高特异性IgE的出现率为32.89%到41.34%.特异性IgE阳性率为39.01%,主要为呼吸道变应原(33.04%)过敏,主要变应原为尘螨(24.75%).在鼻息肉和单纯鼻窦炎患者之间;单侧和双侧CRS之间;单发与多发(及全组)鼻窦炎之间;小于与大于14岁的患者之间;变应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ECP的平均值为(21.2±1.6)μg/L,血清高ECP的发生率为50.78%.在血清总IgE、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ECP之间有相关性.在所有研究患者中,哮喘的发生率是2.62%.[结论]变态反应在CRS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与单纯鼻窦炎患者相比,鼻息肉的患者并不表现更高的变应性.但变态反应是否与CRS的发生有协同作用尚等进一步的研究.

  • 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因素分析及评价

    作者:阳声芝

    目的 分析与评价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因素.方法 选取某院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反复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16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诱发支原体肺炎并发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因素.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支原体抗体持续阳性、嗜酸细胞增多、年龄、免疫指标为其支原体肺炎并发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单一临床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6岁、抗体持续阳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CD4/CD8降低、IgA水平低下为其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并发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以降低该病症发生几率.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郑东文;卢家杨;陈丽恒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及多样性,减少误诊.方法:对1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生化和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分析EG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变累及整个消化道,以胃及小肠常见,临床表现与其病变部位及累及深度有关.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胃肠道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内镜检查包括腹腔腹水检查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 诱导痰炎性标志物评价哮喘分期和程度分级的临床价值

    作者:魏敦双;曾晓敬

    目的:探讨诱导痰嗜酸细胞(Eos)数量和Eos阳离子蛋白水平(ECP)判断哮喘病情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9例缓解期和8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分别采用瑞氏染色及荧光免疫法检测高渗盐水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并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哮喘分期和严格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哮喘患者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随病情加重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逐渐升高,且轻度、中度和重度持续发作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与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显著负相关(r值-0.654、-0.723,均为P<0.01).结论: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可了解哮喘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哮喘病情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6例临床分析

    作者:曹珊;王晶桐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检索我院1997-2005年共收治的16例EG患者,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EG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低热及体重下降等,其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2)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症状的缓解而下降.(3)内镜下表现多为黏膜糜烂和水肿,缺乏特异性,以胃窦和回盲部常受累,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4)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5)病情可反复,反复复发的患者可考虑延长激素的治疗时间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结论:EG在诊断上极易造成误诊,后的诊断需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来证实.

  •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作者: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万为人;赵海金

    目的:构建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哮喘治疗前后的嗜酸细胞为试验和对比材料,分离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将连接产物用氯化钙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和蓝白斑筛选,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3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90%的克隆中均有200~600 bp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哮喘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441 条记录 18/23 页 « 12...15161718192021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