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一宁

    胃残余量监测是评估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及监测胃排空情况的重要指标,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量及供给速度起到指导作用.现综述胃残余量监测的意义、可耐受阈值及具体监测方法.

  •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海峰;胡国强;刘雯雯

    目的:通过对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的观察,为治疗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提供临床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将40例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鼻饲枸橼酸莫沙必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静脉滴注奥美拉唑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针刺T6-T12华佗夹脊穴30 min,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0d.观察两组治疗第1、3、6、10天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腹腔内压、胃残余量、肠鸣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胃残余量均降低(P<0.05),肠鸣音升高(P<0.05).治疗第3、6、10天,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胃残余量降低(P<0.05),肠鸣音升高(P<0.05).结论: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胃残余量监测情况调查

    作者:赵庆华;皮红英;周玉虹

    目的:了解ICU护士对肠内营养期间胃残余量( GRV)监测的认识及操作现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在参考有关文献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对111名ICU护士GRV监测行为及认识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111名护理人员中,“经常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占81.1%(90/111);护理人员对GRV监测方案或流程了解情况方面,被调查表示,科室具有明确的GRV监测方案的占82.9%(92/111),仍有17.1%(19/111)的被调查者表示,科室内部缺少明确的GRV的监测方案。护理人员对GRV监测工具的认识情况,72.1%的被调查者选择“50或60 ml注射器”,23.4%的被调查者选择“胃肠减压装置”。护理人员对评估GRV过多标准了解情况方面,GRV达200 ml占48.6%(54/111),达100 ml占33.3%,达150 ml占7.2%,达500 ml占6.3%,达250 ml占0.9%,不确定占3.6%(4/111)。护理人员对胃残留物处理方法了解情况方面,74.8%(83/111)的被调查者选择“弃去”,22.5%(25/111)的被调查者选择“未统一规定”,仅有2.7%(3/111)的被调查者选择“重新注入”。结论应加强ICU护士在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先进理念的更新,以确保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ICU老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胃残余量监测的调查研究

    作者:韩媛媛;邵欣;常志刚;刘芳;关欣

    目的 调查全国范围ICU老年危重患者胃残余量(GRV)和肠内营养(EN)耐受性监测的现状,为寻找老年危重患者佳EN耐受性评估方法并规范其操作流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的724个ICU进行老年危重患者EN策略管理、EN管路维护、EN耐受性评估及GRV监测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 全国724个ICU在老年危重患者实施EN期间实施常规GRV监测的有461个(63.7%),使用EN耐受性评分工具的有166个(22.9%),开展B超监测GRV的有156个(21.5%),不同类型ICU在EN耐受性评分工具的使用及开展B超监测GRV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监测GRV的科室呕吐和显性误吸发生率均低于非常规监测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老年危重患者实施EN期间应每日评估EN耐受性,建议实施常规可行的GRV监测.

  • 白利度计与超声测量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丁瑜;王刚石;张颖;侯惠如

    探讨白利度计监测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GRV)的可行性及准确性.选取50例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分别用超声和白利度计测量GRV,比较两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两种测量方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测量方式结果呈正相关(r=0.986,P<0.05),Bland-Altman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利用白利度计测量GRV简便易行,可在临床推广.

  • 高龄鼻饲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黄楠;李文青;丁瑜;佐国琴

    目的 探讨影响高龄鼻饲患者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干部病房住院且经鼻胃管鼻饲的126例患者,分别在午餐及晚餐前30 min测量GRV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及年龄是高龄鼻饲患者GRV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和糖尿病是GRV的风险因素,要对高龄患者和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格外关注,防止发生GRV过高进而引发严重并发症.

  • 高龄长期鼻饲患者胃食管反流与胃残余量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丁瑜;徐月;王丽媛;侯惠如

    目的 探讨高龄长期鼻饲患者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与胃残余量的相关性及胃食管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4-10月在我院住院且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的64例高龄老年男性患者(80~103岁),分别在午餐及晚餐前后30 min收集患者唾液1~3 ml,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唾液中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Ⅰ)的浓度,以单次PG Ⅰ>2.5 μg/L为胃食管反流阳性.用白利度计测量患者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s volume,GRV).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GER与GRV的相关性以及其他影响GER的因素.结果 53%的高龄老年鼻饲患者GER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0.173,P=0.027)、糖尿病(OR=6.242,P=0.005)及鼻饲方式(OR=5.509,P=0.017)是GER的危险因素,而GRV与GER的发生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高龄长期鼻饲患者应采用缓慢滴注的鼻饲方式,对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格外关注是否有GER的发生.

  •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曹岚;叶向红;李君;张丽娜;李莉;张文颖;邓露茜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3至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70例行持续肠内营养的神经重症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每天监测1次,指导肠内营养实施;对照组采用注射器回抽法每8小时监测胃残余量进而调整肠内营养方案.结果 两组患者在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P=1.000),观察组肠内营养中断率低于对照组(25.7%比5.7%,74.3%比94.3%,P=0.045),观察组肠内营养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住ICU时间、操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37±0.69)d比(3.49±0.74)d,P=0.028;(8.52±5.45)d比(6.40±2.71)d,P=0.022;(58.29±11.22)s比(67.60±7.05)s,P=0.000].结论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以更科学地指导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方案,减少肠内营养中断率,更快地达到目标喂养量,缩短ICU住院时间,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 危重患者胃残余量和促胃肠动力药的应用

    作者:李亚轻;赵鹤龄

    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生存率.危重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益处得到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营养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CSPEN)、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 ESPEN)、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 ASPEN)和加拿大营养指南均推荐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但由于危重患者常存在胃肠运动障碍、胃排空延迟,限制了肠内营养的实施,高达50%的危重患者不能达到营养供应的目标量.

  • 胃残余量监测在内科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护理

    作者:黄伊明

    目的:探讨应用胃残余量监测方法了解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情况,总结内科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实施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科机械通气肠内营养96例进行胃残余量监测病人,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各48例.强化组抽吸出的胃内容物<200 ml时继续肠内喂养,抽吸出的胃内容物>200ml时减慢肠内喂养滴注速度或停止肠内喂养;普通组抽吸出的胃内容物<500 ml时,继续肠内喂养,抽吸出的胃内容物>500 ml时减慢肠内喂养滴注速度或停止肠内喂养.比较两组病人呕吐、反流、腹泻及VAP发生率、目标喂养量成功率.结果:强化组胃残余量控制在200 ml以内可减少呕吐、反流、腹泻及VAP发生.两组病人均达目标喂养量.结论:内科机械通气肠内营养病人胃残余量控制在200 ml以内,能有效减少呕吐、反流、腹泻及VAP发生.

  •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观察

    作者:王军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6月收治的30例需要行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按常规制定肠内营养计划,试验组使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肠内营养;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监测胃残余量,即每4 h测定胃残余量,如GRV大于200 mL,则降低肠内营养速度,如GRV大于500 mL则认为不耐受肠内营养[Landzinski J.Gastric motility fun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olerant vs.intolerant to gastric nutrition[J]. JPEN,2008,32(1):45–50.]。结果试验组患者未出现由于肠内营养误吸导致的肺炎,血浆总蛋白1例出现低于40 g/L,其余14例维持在55~60 g/L;对照组5例出现误吸导致肺炎,同时其中9例患者血浆总蛋白低于40 g/L。结论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以很好地指导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进行,避免喂养量大导致的误吸,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喂养量不足导致的负氮平衡。

  • 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研究

    作者:龚晓琪;黄淑萍;邓育芬;张海燕;凌云;江桂素

    目的 探讨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对预防肠内营养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分析96例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随机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采用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和普通控制.比较2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病例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0.83%、病死率18.75%、机械通气时间(15.21±2.36)d、住院时间(22.38±12.34)d;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9.58%、病死率39.58%、机械通气时间(19.85±4.58)d、住院时间(29.46±15.24)d.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

  • 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胃残余量状况监护研究

    作者:高扬;刘世迎;逄红;孙凯

    目的 探究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胃残余量状况监护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行肠内营养患者1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期间采取除胃残余量状况监护外的常规监护方法,观察组采用监测胃残余量相关的监护措施,定时对患者的胃残余量进行监测,调整营养供给速度.对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4 d时体质量、血红蛋白、血糖、血浆清蛋白进行统计并比较;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的反流或误吸、腹泻、腹胀发生率以及营养达标率;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 d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分别为(57.8 ± 6.7)kg、(38.3 ± 5.9)g/L、(107.2 ± 2.4)g/L、(8.2 ± 2.5)mmol/L,均大于对照组的(55.5 ± 1.3)kg、(37.1 ± 1.3)g/L、(98.7 ± 1.9)g/L、(7.4 ± 3.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5~2.325,P<0.05).观察组患者的营养达标率为91.23%(52/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6%(3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2,P=0.032).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7.02%(4/57),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2.28%(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4,P=0.045).观察组患者反流或误吸、腹泻、腹胀的发生率分别为17.54%(10/57)、19.30%(11/57)、15.79%(9/57),均低于对照组的26.32%(15/57)、29.82%(17/57)、28.07%(1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6~5.379,P<0.05).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进行胃残余状况监护有利于提高患者营养达标率,减少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 胃残余量测定对预防脑梗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评价

    作者:乐碧芳;闾小慧;刘伟香;罗东霞;彭峰

    目的 探讨胃残余量测定对预防脑梗死肠内营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以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63例脑梗死伴吞咽困难并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73例脑梗死伴吞咽困难并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胃残余量测定.比较2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留置胃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23.3%对比39.7%,P=0.039),留置胃管时间短[(10.88±4.77)d对比(13.05 ±6.54)d,P =0.027]、住院时间短[(16.38±5.08)d对比(18.86 ±4.75)d,P=0.004].结论 胃残余量测定可减少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缩短留置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

  • 重症患者强化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亚轻;任珊;王彦霞;牛占丛;赵鹤龄

    目的 探讨早期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需求量的喂养方式对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提供早期常规肠内营养方式,即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目标热量供应;治疗组提供早期足量肠内营养,应用促胃肠动力药,提高胃残余量阈值至目标热量供应.由不明分组情况的医务人员观察记录指标,观察时间为3~7 d,记录白蛋白、前白蛋白、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的发生情况,计算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升高,且机械通气时间、入住 ICU 时间缩短(P <0.05).两组患者腹胀、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应用促胃肠动力药,提高胃残余量阈值,可早期达到重症患者能量供应目标,改善其营养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且未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风心病合并恶液质病人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潘灵爱;黄晓波;王艺萍

    目的: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风心病合并恶液质病人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60例风湿性瓣膜病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肠内营养计划+超声监测GRV组)和B组(常规肠内营养计划+胃液回抽监测GRV组),分别根据GRV调整营养方案,从而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并发症、营养达标时间和住ICU时间的区别.结果:两组病人在Hb、TP、ALB水平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营养状态优于B组;两组在胃潴留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上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发生率更低;A、B两组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分别为(3.02±0.78)d、(4.89±0.69)d,A组达到目标喂养量的时间少于B组(t=2.278,P=0.019).A、B两组住ICU时间两组分别为(10.41±1.98)d、(11.39±1.75)d,A组的住ICU时间少于B组(t=2.384,P=0.015).结论:床旁超声监GRV可以更准确地指导风心病合并恶液质病人术后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改善营养状态,更快达到目标喂养量,缩短住ICU住院时间,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

  • 危重患者监测胃残余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丹

    在临床实践中,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监测常被作为胃动力障碍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常用的方法[1].初监测GRV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肠内营养的安全实施,防止GRV过多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但因此引起的肠内营养摄入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却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2],从而使GRV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成为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棘手的问题.为此,上世纪80年代起医护人员开始关注和研究GRV,迄今已有不少涉及护理的文献.

  • 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基层医院ICU中的应用

    作者:陈艳;林相彬;陶福正;陈英姿;陈云娥;陈笑燕

    目的 探讨超声(US)测定胃残余量(GRV)指导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ICU接受机械通气且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104例,随机分成回抽胃液法监测胃残余量组(常规组)与超声监测胃残余量组(观察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留置鼻胃管且使用瑞代营养液经营养泵持续泵入,18h/d,连续观察7d.比较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耐受性、喂养中断率、完全肠内营养、白蛋白水平、操作时间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常规组反流发生率显著多于观察组,而腹泻、误吸、喂养中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肠内营养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观察组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监测GRV指导营养治疗方案,能增加EN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反流的发生,减少护士操作时间.

  •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瑜;侯惠如;李英男

    胃残余量监测常用来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和监测胃排空,指导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速度及量,但近年来对监测胃残余量的临床意义说法各一.该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胃残余量可耐受的阈值、临床意义及监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得出一些体会,以期对肠内营养患者降低并发症有所帮助.

  • 不同胃残余量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

    作者:郭敏;黄妮娜;王庆云;陈燕河;卢惠民;冯锦珊;胡靖青;左六二

    目的::探讨不同胃残余量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重症患者按胃残余量( GRV)临界值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200 ml,实验组选择500 ml,两组均经鼻胃管通过喂养泵持续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根据每隔4 h GRV监测的结果,调节输注速度,直到达到目标热卡;胃残余量低于临界值,增加或保持原输注速度;超过临界值,停止肠内营养;一旦恢复到临界值以下,以停止前的速度重新开始。比较两组营养达标率、反流和(或)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营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RV临界值选择500 ml比选择200 ml更有利于提高肠内营养达标率,不影响胃肠耐受性。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