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100A9在口腔鳞癌中的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程晴洁;马洪

    目的 了解在口腔鳞癌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S100A9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口腔鳞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0例口腔鳞癌组织和4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运用q-PCR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S100A9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40例口腔鳞癌组织S100A9mRNA表达明显升高;病理分化程度不同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100A9mRNA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S100A9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上调,并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可能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关键词: S100A9 口腔鳞癌 q-PCR
  • 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紫燕;张翼;张士虎

    目的:探讨ERCC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4例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ERCC1基因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ER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而与性别有关。 ERCC1高表达病例3年生存率33.3%(8/24),ERCC1低表达病例3年生存率60.0%(12/20),ERCC1低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结论 ERCC1与胃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提示ERCC1与肿瘤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无关。 ERCC1基因在胃癌中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

    关键词: 胃癌 q-PCR ERCC1 预后
  • 前列宁胶囊调控MMP-2影响细胞外基质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的影响

    作者:周建衡;杨弘;林久茂;洪振丰

    目的:观察前列宁胶囊(QC)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介导的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探讨QC对BPH的治疗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PH模型组,QC低、中、高观察组,建立BPH模型,QC干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MMP-2、FN、Collagen IV、LN;BPH-1细胞培养,分别加入MMP-2和未加MMP-2刺激因子,QC干预,MTT法观察细胞活性,Q-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MMP-2、FN、Collagen IV、LN基因及蛋白表达(未加MMP-2),加入MMP-2组检测FN、Collagen IV、LN.结果:QC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的FN、LN、Collagen IV含量降低,MMP-2升高(P<0.05 or P<0.01);BPH-1细胞培养QC干预,加入及未加入MMP-2刺激因子细胞活力均有下降,以48 h后明显;加入MMP-2刺激因子FN、Collagen IV、LN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未加MMP-2刺激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C对BPH具有治疗作用,QC调控MMP-2介导细胞外基质FN、Collagen IV、LN基因和蛋白表达可能是其治疗BPH机制之一.

  • MicroRNA-143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与正常人骨髓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媛媛;郑永青;李小雨;吴淡森;谢水玲;沈建箴

    microRNA(miR)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为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与正常人骨髓细胞中miR-143的差异表达情况,常规提取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骨髓细胞中的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标本中miR-143的表达状况.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miR-143表达明显下调(p<0.05);化疗缓解后表达明显上调;miR-143的表达与靶基因DNMT3A呈负相关.结论:miR-143在白血病病人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下调,这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乙肝两对半测定的比较分析

    作者:岳化葵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的应用价值.方法 225例疑似乙肝患者分别采用ELISA与274例Q-PCR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LISA的检出率为88.9%,Q-PCR的检出率为94.2%,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LISA与Q-PCR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符合率高,结果基本一致,但是Q-PCR法快速简单,更适合于急诊检验.

  • 上皮-间质转化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中的作用

    作者:赵国强;王佳婷;郑灵娥;张鹏;王舒仪;李江;施更生

    目的 研究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中主要相关因素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和Slug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us,OSF)组织中的作用研究.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OSF患者和19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切片中E-cad和Slug的表达,分析E-cad与Slug的表达在OSF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E-cad与Slug的异常表达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OSF组织中E-cad和Slu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3% (29/41)和41.46% (17/41),同时发现OSF组织中E-cad的表达与Slug的表达为负相关(r=-0.656,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OSF组织中Slug的表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而OSF组织中E-cad的表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结论 EMT在OSF形成及恶变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相关基因E-cad与Slug的检测对预防OSF恶变成口腔癌提供重要参考指标.

  • 成年中缅树鼩大脑 BDNF、trkB、ChAT mRNA 与蛋白的表达

    作者:郑红;牛世伟;李进涛;薛整风;张荣平;角建林

    目的:观察成年中缅树鼩大脑BDNF、trkB、ChAT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方法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成年中缅树鼩大脑海马、基底核和皮层BDNF、trkB、ChAT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年树鼩大脑BDNF mRNA在海马高,与基底核和皮层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1);trkB mRNA在海马低,额叶皮层高,二者间差异显著( P<0.05);ChAT mRNA 在海马、基底核和额叶皮层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0.05)。成年树鼩大脑BDNF蛋白表达在基底核高,与海马或皮层有显著性差异( P<0.01);树鼩大脑3个部位trkB、ChAT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成年树鼩大脑海马、基底核和皮层ChAT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而BDNF、trkB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不对应。推测树鼩大脑BDNF/trkB比ChAT具有更为复杂的转录水平调控模式,树鼩可能是研究BDNF/trkB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的良好动物。

  • 华南地区人细小病毒B19和Parv4感染与早期自然流产关系

    作者:余燕;欧国灯;杜耀民;梁蔚阳;邓锋

    目的 通过对近年来华南地区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血清样品的B19和Parv4感染状况调查,分析华南地区人细小病毒感染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选取门诊确诊的379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采用q-PCR方法检测B19和Parv4的感染状况及病毒载量,以同期348例人工流产孕妇进行对比,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华南地区孕妇人群中B19感染率略高于已有调查地区,妊娠期前后B19和Parv4感染与妊娠不良结局有密切关系.结论Parv4常与B19合并感染,B19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同时可以反映Parv4的风险.

  • 血清中miRNA常用提取方法的综合比较

    作者:徐翔;贺丽卉

    目的:对目前实验室常用的4种miRNA提取方法的比较,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使用各自的说明书进行提取miRNA,检测目前血液中公认含量比较高的miRNA--U6,通过RT和Q-PCR后的CT值,进行含量和稳定性比较.结果:miRNeasy Mini KitTRIzol的CT值较小,稳定性也较好.结论:各种提取方法有显著差异,但是差异较小,miRNeasy Mini KitTRIzol法相对而言较好.

    关键词: miRNA 提取 q-PCR
  • 用TRFIA法与PCR法检测HBV的效果分析

    作者:海平;刘美霞;马秋林

    目的:对比分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与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2例疑似乙肝患者进行FQ-PCR与TRFIA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和HBsAg、HBeAg浓度与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组患者中,进行HBsAg/HBeAg/HBcAb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65例,其进行HBV-DNA检测的阳性率为96.9%(63/65,P>0.05);进行HBsAg/HBeAb/HBcAb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101例,其进行HBV-DNA检测的阳性率为73.3%(74/101,P<0.05);进行HBsAg/HBeAg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4例,其进行HBV-DNA 检测的的阳性率为100%(4/4);进行HBsAg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5例,其进行HBV-DNA检测的阳性率为20%(1/5,P<0.05);进行HBsAg/HBcAb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8例,其进行HBV-DNA检测的阳性率为37.5%(3/8,P>0.05)。本组中166例“大三阳”、“小三阳”患者的HBV-DNA拷贝数与HBsAg、HBeAg的含量具有一致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差异显著(r=0.508,P<0.05;r=0.53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患者进行TRFIA检测能准确地诊断其是否发生HBV感染,间接地分析出其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此法在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析此病患者的病情及临床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q-PCR TRFIA
  • 大鼠腹主动脉瘤中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作者:董海鹏;王石;刘程伟;徐桂超;金松

    目的:检测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mRNA在大鼠腹主动脉瘤(AAA)模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实验组为弹力蛋白酶灌注(20U/mL)1mL,持续30min.分别术前,术后14d测量腹主动脉直径.应用q-PCR方法检测动脉瘤中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mRNA的表达,数据均以±s或者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实验组动物模型均已达到腹主动脉瘤诊断标准(对照组:1.400±0.033,实照组:2.950±0.171,每组10只,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Egr-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1.026±0.122,实验组:6.177±0.721,P<0.05).结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mRNA在大鼠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可能在介导腹主动脉瘤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EDRz抑制腹主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海鹏;刘程伟;徐桂超;王石;金松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DNA酶(EDRz)对大鼠腹主动脉瘤(AAA)形成的抑制作用,进而证实EDRz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为弹力蛋白酶灌注的腹主动脉瘤组(AAA组),实验组为弹力蛋白酶灌注后经EDRz治疗的EDRz组.分别术前,术后28d测量腹主动脉直径.应用q-PCR方法检测动脉瘤中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mR-NA的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DRz组动脉直径明显小于AAA组(AAA组:3.11±0.103,EDRz组:2.27±0.096,P< 0.05).与AAA组相比,EDRz组Egr-1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AAA组:1.094±0.066,EDRz组:0.603±0.0448,P <0.05).结论:Egr-1 DNA酶(EDRz)能特异性的降低EgT-1基因的表达并能够抑制腹主动脉瘤的形成与发展.

  • 亚健康人群肠道菌属特点研究

    作者:何琳;黄代翔

    目的:探讨亚健康群体肠道微生物菌属特点.方法:根据亚健康诊断标准,分别于重庆各高校中选取80例亚健康志愿者和80例非亚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并将亚健康志愿者和健康志愿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亚健康志愿者粪便中的有益菌及非有益菌等菌属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肠道双歧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菌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志愿者肠道有益菌群低于对照组,非有益菌群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健康状态密切影响着肠道微生物代谢.导致机体亚健康的因素均以血流、神经内分泌或者免疫的机制干预肠道菌群的正常活动.

  • 组织蛋白酶D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吉;朱维培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共136例入组研究,留取部分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以对侧正常输卵管伞端上皮组织作为非癌对照.将癌及对照非癌组织RNA,电泳质检;q-PCR检测组织蛋白酶D在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关系;2、构建组织芯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组织蛋白酶D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1、q-PCR检测显示,与非癌组织相比,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若以2倍为界值,上调的有99对,下调的仅有8对,另有29对没有变化(P<0.001).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OS)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1).2、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癌组织中蛋白酶D的阳性表达率为91.9%(125/136),而在对照非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仅有22.1%(30/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其高表达组(3分,76/125)的5年OS显著低于低表达组(0~2分,49/125),提示不良预后(P<0.05).结论 组织蛋白酶D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具有潜在"癌基因"的作用.并且其表达量与总生存率呈负相关,提示不良预后.

  • 金线莲转录组测序及其黄酮类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作者:邹福贤;许文;黄泽豪;张勋;陈抒云;林羽;徐伟

    首次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种植时期的金线莲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通过Q-PCR和HPLC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转录组测序共获得金线莲51370条基因,并注释到Nr、GO、Swiss-Prot、KEGG和KOG数据库,根据同源序列比对,与油棕和海枣的同源性高.通过比较不同生长时间的金线莲转录组,分析其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运用Q-PCR对6个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反式肉桂酸4-单加氧酶、咖啡酰辅酶A O-甲基转移酶、查尔酮合成酶、黄酮醇合成酶、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转移酶、黄酮类3′,5′-羟化酶)表达量进行验证;并结合HPLC对相应的金线莲样品中6种主要黄酮类成分(芦丁、异槲皮苷、水仙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6种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随着金线莲黄酮类合成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高而增加,并结合转录组数据,绘制出金线莲中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此研究为金线莲黄酮合成关键基因及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提供重要的遗传信息,同时为其药用价值开发提供依据.

  • 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作者:全仁夫;许世超;曾林如;倪月明

    目的:建立一套可行的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获得高纯度的种子细胞,为构建新型人工皮肤积累实验数据。方法采用显微分离技术结合中性蛋白酶、四型胶原酶分离单个毛囊组织,分别接种于没有包被的24孔板(A组)、Matrigel基质胶包被的24孔板(B组)和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的24孔板(C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然后采用IV型胶原差速贴壁法纯化毛囊干细胞,计算其黏附率,比较筛选前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对其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和Q-PCR检测与分析。结果通过显微切割技术结合中性蛋白酶和IV型胶原酶,分离单个毛囊组织,采用完全培养基Matrigel基质胶包被原代细胞培养,IV型胶原差速贴壁法分选纯化出的细胞,经过免疫荧光、细胞形态观察、Q-PCR检测,证实是毛囊干细胞,且增殖力强,可大量扩增。结论建立了一整套相对比较成熟的体外培养体系,为后期转染毛囊干细胞,构建复合人工皮肤,进行动物实验提供实验依据。

  • 大鼠毛囊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相关检测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宣;许世超;全仁夫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鉴定大鼠毛囊干细胞(rat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rHFSCs)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切取1周龄SD大鼠触须部皮肤,用Dispase酶和Ⅳ型胶原酶混合液消化,显微镜下分离毛囊隆突部,用组织块法培养rHFSCs,培养基为DMEM/F12基础培养基,加不同浓度的KSR血清替代物、青链霉素混合液、L-谷氨酰胺、非必需氨基酸、EGF、bFGF、羟基乙醇和氢化可的松.用Ⅳ型胶原差速贴壁法纯化rHFSCs,再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QPCR检测相关基因来联合鉴定,分别取不同代rHFSCs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活力.结果:以上方法分离、培养、纯化的HFSCs呈典型的铺路石状,贴壁较牢,克隆形成能力强.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可见角蛋白15(Keratin-15,Krt15)、整合素α6(Integrin-α6,Itgα6)和整合素β1(Integrin-β1,Itgβ1)抗体表达呈阳性.纯化后的细胞初2~3d细胞处于生长的潜伏期,5~6d时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从第7代开始,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活力也明显下降.Q-PCR检测发现,经过全新的培养体系得到的干细胞活性大,拥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几乎不合有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结论:改进的显微镜联合组织块法分离培养rHFSCs,经Ⅳ型胶原差速贴壁法筛选后,可得到高纯度的rHFSCs,细胞增殖能力强,可以为干细胞组织工程学构建人工毛囊、血管及皮肤等提供良好的种子细胞.

  • ELISA与Q-PCR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季伟星

    目的:探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与Q-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在临床上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对237例疑似乙肝患者分别采用ELISA和Q-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相关结论.结果:ELISA的正确检测率为89.0%,Q-PCR的正确检测率为92.4%,两组数据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ELISA与Q-PCR两种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准确率都很高,结果基本相符,但是对比ELISA来说,Q-PCR方法更加简便、快捷,更适用于乙肝急诊患者检测.

  • ELISA与Q-PCR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李伟伟;董娜;杨丽萍

    目的:探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疑似乙肝的患者200例,采用Q-PCR和ELISA进行检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Q-PCR有95%的检出率,ELISA有90%的检出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ELISA与Q-PCR均为检测乙肝两对半的较好方法,但Q-PCR更简单快速,避免了漏诊情况发生,易广泛推广应用.

  • 低载量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序列分析

    作者:叶贤林;余雷;郑欣

    目的 对低载量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进行Q-PCR定量检测和BCP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诺华公司NAT方法筛查35 332份献血者HBV DNA,有18例确认为HBsAg-/HBV DNA+,48例为可疑HBV DNA+血样,使用QPCR和Nested-PCR方法对48例可疑血样进行定量检测和BCP区域扩增和测序;并与野毒株BCP序列作比对分析.结果 从48例可疑HBV DNA+血样中成功应用Q-PCR定量检出HBV DNA阳性6例,均为隐匿性乙型肝炎(OBI),并获得6例BCP序列,发现在TA富含区的变异相对较多,1例样品发生缺失变异,6例OBI血样共有14个变异位点在BCP区域.结论 本方法能对可疑标本进行检测和定量,通过BCP区域的检测进行OBI的确认.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