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易“内热外感”

    作者:王国玮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日常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发热是儿童常见的外感性疾病的症状之一.

  • 小儿高热的护理

    作者:赵玲

    正常体温由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与散热平衡来维持,任何原因促使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均可使体温上升.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极易引起发热.发热可加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且直接影响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是一种有利的生理防御现象.一般机体反应较好的小儿感染时发热可较高,但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较多,以感染性发热较为常见,许多传染病的早期常以发热出现,发热过高和长期发热均给患儿带来很多危害,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消耗,代谢失调,神经、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等.由于脑细胞极度敏感,故高热患儿易产生抽搐,因此做好高热护理极为重要.

  • 口服补液盐Ⅲ对感染性发热患儿的临床疗效

    作者:姚婷新;罗如平;谷芬;于四景

    目的 观察口服补液盐Ⅲ对感染性发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感染性疾病伴发热的患几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补液盐Ⅲ药物治疗.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49例,占98.00%;对照组总有效37例,占74.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口服补液盐治疗感染性发热患儿,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老年感染性发热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研究

    作者:刘漪;谢作舟;陈韦强

    目的:分析老年感染性发热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80例风湿性免疫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将40例感染性发热患者纳入观察组,筛选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健康组,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对照组CD4+/CD8+高于观察组,健康组CD4+/CD8+高于观察组,健康组CD4+/CD8+高于对照组,对照组IgA、IgA高于观察组,健康组IgA、IgG低于观察组、对照组,健康组IgM低于观察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性感染可致免疫功能改变,其中CD4 +/CD8+、IgA、IgG可作为与风湿免疫性发热鉴别诊断依据.

  • 小儿发热畏寒期辅以物理降温的方法

    作者:潘如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擦拭方法的退热效果,方法:将感染性高热>39.0℃,60例患儿不同擦拭方法分组后根据疗效评判标准统计。结果:新的擦拭方法效果优于常规的擦拭方法。结论:使用新的擦拭方法效果好。

  • 发热患者的护理

    作者:王继智

    我是一名传染病医院门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护理发热患者.每年接触发热患者108例左右,发热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发热多由细菌和病毒引起.在传染病中发热多由病毒引起.发热患者无论生理上、心理上都非常痛苦,高热超过41℃易引起惊厥,对患者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护士从职业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正确护理患者,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下面以1例患者为例,阐述发热患者的护理.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对孕妇感染性发热诊断的临床应用

    作者:桂凌;刘康生;戴春芳;顾平清

    目的 探讨孕妇感染性发热疾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发热孕妇140例,初诊时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相应实验结果分细菌感染组(75例)和病毒感染组(65例);收集正常产检孕妇50例(对照组).检测三组的PCT、CRP和WBC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CRP和WBC分别(3.8±0.9)ng/ml、(13.5±6.1) mg/L和(14.2±3.0)×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0.5±0.2)ng/ml、(5.9±2.0)mg/L和(9.3±2.5)×109/L,两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CRP和WBC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感染组治疗后PCT、CRP和WB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P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细菌感染组PCT高于病毒感染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诊断细菌感染的特异度为87.6%,敏感度为76.0%. 结论 PCT用于孕妇发热时细菌感染快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动态检测PCT有利于合理治疗,为抗微生物用药提供指导,防止抗生素滥用.

  • 肺炎双球菌复制家兔温病发热模型的研究

    作者:周育平;李春生

    目的 复制反应温病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传变规律的动物模型.方法 肺炎双球菌Ⅰ型标准株以1.5×109/ml,1.5 ml/Kg的剂量,经耳缘静脉感染家兔,观察体温、症状、病死率、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重要脏器病理变化.结果 模型组家兔体温明显升高,表现出卫气营血证候,同时出现白细胞增高、微循环瘀血,血流变指标异常、脏器充血、瘀血、炎细胞浸润等.结论 该模型能够复制出温病发生、发展、转归、传变过程,反应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特点,与急性重症感染模型一致.

  • 从感染性发热的治疗谈动态平衡

    作者:王涣群;张晓云

    生命的本质是生物与内外环境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疾病的本质是各种干扰宿主的因素作用超限导致生态失调.出现菌群失调西医使用微生态制剂,绝不是单纯补充缺乏的菌种,而是让机体恢复到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点上;中医药站在阴阳平衡的角度,尊重了各种微生物竞争的权利,给邪以出路,才能保持平衡.

  • 脑出血患者感染性发热原因分析与护理

    作者:孟巧霞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的破裂,大多数是由于动脉破裂所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发热是疾病变化的灵敏而客观的指标,也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症状.要使脑出血患者得到及时的抢救,减少并发症,尽早康复,周密细致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0例脑出血患者,就其感染性发热的病因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护理进行探讨.

  • 脑出血并发症发热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朱延滨;赵传军

    1感染性发热主要由肺部感染引起.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言语障碍以及异常咳嗽的患者,呕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寒气管可发生吸人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此外,肺部感染还可源于机械辅助呼吸措施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感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的二重感染以及长时间住院引发的交叉感染等.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

  • 降钙素原、内毒素检测和G试验在ICU感染性发热患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庞伟;张晓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内毒素(ET)、(1,3)-β-D-葡聚糖(G试验)3种生物标志物检测在感染性发热疾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内蒙古通辽市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187例感染性发热患者,根据细菌培养、血培养、真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性发热组(86例)、真菌感染性发热组(55例)及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46例),细菌感染性发热及真菌感染性发热患者再根据感染部位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亚组.比较细菌和真菌感染性发热组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患者PCT、ET、(1,3)-β-D-葡聚糖3种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差异,以及PCT、ET、G试验在感染性发热中检出率的差异,计算PCT和ET诊断细菌感染、PCT和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在细菌感染性发热组中,全身感染组(23例)和局部感染组(63例)患者PCT、ET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且全身感染者PCT(μg/L:26.517±8.193比7.165±2.242)、ET(ng/L:43.149±11.768比19.581±8.684)水平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P均< 0.05).在真菌感染性发热组中,全身感染组(22例)和局部感染组(33例)患者PCT、G试验检测值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且全身感染者PCT水平(μg/L:11.23±3.20比7.90±2.99)和G试验检测值[(1,3)-β3-D-葡聚糖(nig/L):447.98±112.76比94.29±31.71]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P均< 0.05).PCT水平和ET联合检测提高了细菌感染的检出率,检出率可达100%,明显高于PCT、ET单独检测的95.35%、88.37%;PCT、G试验联合检测提高了真菌感染的检出率,检出率达96.36%(53/55),明显高于PCT、G试验单独检测的89.09%、74.55%.在细菌感染性发热中,PCT较ET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而ET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PCT高,PCT和ET联合检测提高了革兰阴性(G-)菌感染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真菌感染性发热中,G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P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二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敏感度,同时特异度并未降低,联合检测阴性预测值明显升高,假阴性发生率减少.结论 PCT、ET及G试验定量测定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合理联合测定可作为诊断ICU患者感染性发热的重要指标.

  • 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感染性发热中的应用

    作者:李国治;谭亚多;罗小梅;莫锡尚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感染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发热患者50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原学和影像学资料,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检测两组PCT及CRP水平.结果 PCT和CRP水平在细菌感染组均升高,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CRP检测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81.6%和76.3%,特异性分别为75%和58.3%.联合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4%和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热患者细菌感染时,PCT和CRP水平显著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感染性发热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ICU老年患者应用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治疗感染性发热的疗效和护理

    作者:杨艳莉

    目的:观察ICU老年患者应用电冰毯低温控制模式治疗感染性发热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所收治的ICU老年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其中25例为对照组,25例为干预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取传统降温方法,干预组25例患者采取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接受降温前后各个时间点下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降温前体温检测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接受降温后1小时,干预组患者实际温度检测值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降温后3小时、12小时状态下,干预组患者实际温度检测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老年患者应用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治疗感染性发热有确切疗效,同时实施全面护理能够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值得临床重视。

  • 青少年感染后不伴有心肌酶、心电图改变的单纯心脏增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子志;米红光;刘昕;申素芳;周玮娜

    目的探讨青少年感染后单纯心脏增大与心肌炎的关系.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测感染后青少年心脏结构,同时检测血清心肌酶、心电图并随访.按是否符合传统心肌炎诊断标准分为单纯心脏增大组和心肌炎组,比较两组间形态学及转归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形态学改变及转归过程均无差异.结论青少年感染后单纯心脏增大应属于心肌炎范畴.

  • 感染性发热患者临床特点及其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丁红方;田德英;朱旭慧

    目的 研究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发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将病原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从所送标本分离出致病菌70株,G+球菌40株(57.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32株;G-杆菌30株(42.9%),以沙门菌属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药敏显示,53.1%的CNS对苯唑西林耐药,5株产ESBLs的菌株仅对碳青酶烯类及阿米卡星敏感.结论 感染科病房多以G+球菌为主,产ESBLs的G-杆菌易致多重耐药,因此须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 十全大补汤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

    作者:倪敏;戴西湖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主要且常见的毒副反应,由此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亦不少见.近年来,我们在化疗中联合应用十全大补汤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感染性发热,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吕秀杰

    目的 观察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应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18例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B组为96.6%,两组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而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采取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发热 肝脾肿大

    作者:袁正强;曹建林

    病史  患者,男,52岁,寒战、发热10 d于2000年3月14日入院。10 d前无诱因出现寒战、发热(测体温39.2 ℃),伴乏力、纳差、恶心及腹胀。2 d后发热不退,以下午及夜间发热为甚,汗少,且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但无头痛及鼻塞,亦无咳嗽、咳痰及胸痛。当地医院拟诊“感冒”,给予“感冒清、银翅片及APC”口服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而转诊我院。病间有便秘,小便无异常。  入院体查:T 38.9 ℃,P 122次/min,R 20次/min,Bp 110/80 mmHg。急性热病容,营养中等,神清,反应尚可。皮肤未见玫瑰疹,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耳听力下降,外耳道无分泌物,双侧乳突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舌苔薄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率12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肋下2 cm,质软、无触痛,肝区无叩痛,脾肋下1.5 cm,质软,无触痛,双肾区无叩痛。四肢关节无红、肿及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17 g/L,WBC 1.0 ×109/L,N 0.92,L 0.08,E 0;尿常规:蛋白(±);大便常规无异常;肝功能: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900 nmol/s(正常值<416 nmol/s),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肾功能:尿素氮(BUN)15.1 mmol/L,血清肌酐(Cr)79 μmol/L;血清:钾4.1 mmol/L,钠140 mmol/L,氯97 mmol/L,钙2.2 mmol/L;肥达反应阴性;伤寒快诊阴性。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右下肺小片状阴影;B超:肝、脾轻度肿大。  第一次查房(入院后第2天)  实习医师:汇报病历如上。  住院医师:患者急性起病,持续发热10 d,伴有双耳听力下降及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临床考虑伤寒。  主治医师:该病例有以下特点:(1)中老年男性,即往体健;(2)起病较急,病程10 d,入院后观察呈稽留热型,伴有听力下降及消化道症状;(3)来自伤寒流行地区;(4)查体除肝、脾肿大以外,右下肺呼吸音低。胸片提示右下肺小片状阴影;(5)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极低,但中性分类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根据以上特点,支持感染性发热,要注意下列疾病:  该患平素体健,急性起病,以发热为突出表现,右下肺呼吸音低,胸片示右肺小片状阴影,故要考虑肺炎的可能。但病人始终没有呼吸道症状,且白细胞计数极低,单用肺炎不好解释。  此外,结核是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有报道老年肺结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粟粒性肺结核,病初常常以高热为突出表现。该患者来自流行地区,故要考虑粟粒性肺结核的可能。但否认即往有结核病史,无结核病接触史,且胸片不支持,可排除该病。

  • 机体产热作用的中枢调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博萍;杨永录;熊资

    机体产热作用不仅对冷环境下维持体温恒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参与感染性发热的产热反应.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暴露在冷环境中不断散热的情况下,要维持体温的恒定必须依靠机体完善的产热机能.通常情况下,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受体温调节中枢和某些肽类物质的调节.本文就机体产热作用以及体温中枢对产热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做一简述.

7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