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分析

    作者:封辉

    目的:分析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中立位,踝关节骨折可按外、内、后顺序分别固定.外踝切口应当避开腓浅神经而与其平行以暴露外踝与下胫腓关节前部位.多数以钢板或张力带固定,而其内踝则以松质骨螺钉固定,可吸收螺钉抗应力不强多不易采用.若后踝骨折需处理则可将标准内踝切口延长,向后以长螺钉固定.以恢复踝穴原有宽度,下胫腓前韧带常规探查,视具体情况对韧带行缝合或固定.结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意义,为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短肌腱移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4%,较对照组的71.4%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骨膜移位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良好效果.

  •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方义湖;谢汉国;吴解万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 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治疗

    作者:邓吉长;万兴达;刘小菊;米铁鹰;杨正国;牛鸣;陈滨

    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三踝骨折是高能量、复杂性损伤,距骨脱位,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其发生率较过去明显上升.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40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并获完整资料随访,现就其致伤机制、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 踝关节骨折脱位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秦冠军;林昂如;裴国献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的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8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1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6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1例采用克氏针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18例患者获8~2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断钉等情况,3例患者在拔钉后下胫腓联合再次出现分离,1例Pilon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和X线检查评定疗效:本组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技术、精确的解剖复位固定是提高踝关节骨折疗效的关键.

  • 基于踝关节水平位CT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特点及手术策略

    作者:王朝亮;黄素芳;王仲秋;孙雪生;朱涛;王英振;周东生

    目的 探讨基于踝关节水平位CT不同类型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资料.自行根据踝关节水平位CT上腓骨内侧壁和胫骨外侧面切迹前、中、后3处距离不同分为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和外展型3种下胫腓联合分离类型,其中旋前外旋型28例,旋后外旋型11例,外展型24例.根据不同下胫腓联合分离特点采用对应复位方法和固定方式,术后1 2个月复位质量采用Burwell-Charnleys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48个月(平均19.3个月)随访.复位质量:旋前外旋型中解剖复位19例,复位较好7例,复位一般2例;旋后外旋型中解剖复位6例,复位较好4例,复位一般1例;外展型中解剖复位17例,复位较好6例,复位一般1例.AOFAS的踝-后足评分:旋前外旋型为88.6分,旋后外旋型为89.4分,外展型为86.6分. 结论 根据自行分类的下胫腓联合损伤,不同分离方式有其临床特点,根据其临床特点采用相应方法复位、固定,疗效肯定.

  • 踝关节骨折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X线评估

    作者:白露;周雯;张文涛;张洪雷;黄伟;陈鹏

    目的 评估不同X线投照体位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诊断作用.方法 纳入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患者共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24~56岁,平均35.7岁.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踝穴位X线片,并行双侧踝关节CT检查(扫描层厚为2 mm,图像分辨率为512×512 matrix).在正位X线片上测量下胫腓联合间隙(APTCS)、下胫腓联合重叠(APTFO),侧位X线片上测量腓骨后移距离(FPT),踝穴位X线片上测量内外侧踝穴等宽,CT上测量腓骨前后缘相对下胫腓联合切迹的距离.以CT判定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G值)为“金标准”,判定不同X线投照体位的诊断效能.结果 31例患者中共9例患者诊断为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复位不良患者的APTFO、FPT与正常复位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不良患者的APTCS与正常复位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194).以CT的G值为诊断复位不良诊断的“金标准”,APTCS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55.6%,假阳性率为44.4%,假阴性率为18.2%.APTFO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66.7%,假阳性率为40.0%,假阴性率为18.2%.FPT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8%,假阳性率为22.2%,假阴性率为0.内外侧踝穴等宽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75.0%,假阳性率为9.1%,假阴性率为25.0%.结论 相对于CT诊断的G值标准,踝关节正位X线片上APTCS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诊断假阳性率较高,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FPT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具有较好的诊断敏感性.但上述影像学诊断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

    作者:梁杰;杜远立;金涛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37例,根据AO-Weber分型:B型11例,C型26例.通过关节镜修整软骨缺损的关节面,取出游离体,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螺钉固定骨折的内踝和后踝.在关节镜监视下准确复位仍有残存不稳的下胫腓联合,并用螺钉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4~36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平均13周.无感染、断钉及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等并发症,根据AOFAS评分:优23例,良10例,可或差4例,优良率为89.1%.结论 通过踝关节镜可更准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并更精确地将其复位、固定,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超;王宏伟;田松瑶;孙海彪;孟昭宇;杨立新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下胫腓联合固定与未固定效果.方法 将从获得的7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实验组在对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对下胫腓联合予以固定,对照组未予以固定,术后1、12个月测量两组患者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值,术后12个月时记录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TBCS及TBOL值于术后1、12个月分别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其优良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对其固定与否,需要依据术中踝关节的稳定性结构的恢复情况而定.

  • 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62例

    作者:徐柜如;金文涛;蔡道章;王昆;高璐;卢华定

    踝关节骨折常见,有单踝,双踝,三踝骨折,或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也有结构严重破坏的粉碎性骨折.我们于1996~2000年对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余世明;胡俊勇;李占春;曾宪尚;雷磊;徐栋梁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93例,其中旋后外旋型39例,旋前外旋型19例,旋前外展型27例,垂直压缩型8例.结果:本组93例,随访8个月~5年,优51例,良27例,可12例,差3例.优良率占83.9%.结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

    作者:詹冬明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07-2017.07时期某二乙医院治疗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排联合分离86例病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短肌腱移位法,n=43)、观察组(腓骨骨膜移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法,n=43),对比2组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①观察组、参照组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8.37%(38/43)、72.09%(31/43),(P<0.05).②观察组、参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69±3.85)min、(84.23±6.52)min,(P<0.05).③观察组、参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5.69±5.24)d、(91.26±6.54)d,(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建议采取腓骨骨膜移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法,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 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76例的手术治疗

    作者:贝朝涌;林卓锋;杨志;赵劲民;苏伟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合并有周围韧带损伤.如果踝关节骨折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和迟发性踝关节不稳定.通信作者

  • 解剖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早期功能锻炼治疗Pilon骨折

    作者:李开静

    严重的Pilon骨折是踝关节爆裂性骨折,系由旋转、外展和压缩多种暴力所致高能量型损伤引起胫骨远端关节面嵌压和胫骨下1/3段粉碎性骨折.多有骨缺损,常伴有腓骨下端骨折、内踝骨折和下胫腓联合分离及合并软组织严重损伤,治疗较为棘手,预后常不满意.本院自2000年10月2004年10月共收治Ⅱ、Ⅲ型Pilon骨折47例,强调解剖复位与早期中药外敷和功能锻炼,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TightRope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近期疗效

    作者:李延炜;洪海森;刘晖;丁真奇

    目的 总结TightRope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应用TightRope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6~63岁,平均32.3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3例,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摔伤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6 h~12 d,平均3.8 d.左侧13例,右侧10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标准:旋后外旋型13例,旋前外展型7例,旋前外旋型3例;根据Weber分型标准:A型5例,B型11例,C型7例.结果 手术时间48~93 min,平均68.1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70.3 mL;住院时间5~13 d,平均7 d.术后6例出现切口炎性反应,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6.4个月.X线片复查示踝关节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9.4周.无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失效、再骨折发生.术后10~18个月,平均13.3个月一次性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19例、良4例.结论 TightRope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安全有效,手术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满意.

  • 弹性固定及坚强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岳伟;张茗慧;李小荣;陈晓勇;邓建龙

    目的 通过与坚强固定比较,分析弹性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缝线钢板系统弹性固定(弹性固定组),27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坚强固定(坚强固定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骨折侧别及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内侧关节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关节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胫腓骨重叠(tibiofibular overlap,TFO)、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和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评分.结果 弹性固定组手术时间为(83.0±9.1)min,坚强固定组为(79.6±13.1)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2,P=0.26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断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发生;弹性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1±2.5)个月,坚强固定组为(11.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4,P=0.192).坚强固定组2例患者取出下胫腓螺钉后出现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两组MCS、TFCS、TFO及AOFAS评分、FA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缝线钢板系统对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分离进行弹性固定,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结果与螺钉坚强固定相似,同时避免了下胫腓联合复位丢失.

  • 纽扣钢板与皮质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比较

    作者:滕林;李海波

    目的 探讨应用纽扣钢板与皮质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或不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其术后第1、2、4、6周及第3、6、12个月门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的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分为纽扣钢板组和皮质骨螺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合并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52例,其中纽扣钢板组28例,皮质骨螺钉组24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30个月,平均14.5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见纽扣钢板组合并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为(11.2±2.0)周,皮质骨螺钉组合并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为(11.0±2.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纽扣钢板组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1例于术后3周发现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经再次手术固定治愈.皮质骨螺钉固定组分别于术后第9、11周出现下胫腓联合螺钉断裂各1例,于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时一并取出;1例于术后6周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因患者高龄、要求不高而未予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纽扣钢板组踝关节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为(84.6±10.2)分,螺钉固定组踝关节AOFAS评分为(83.7±12.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纽扣钢板与皮质骨螺钉均能有效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纽扣钢板松动断裂风险小,术后早期可开始功能锻炼,无需常规再次手术取出.

  • 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骨联合分离的临床分析

    作者:贾德卫;余利民;邵明;贾涛

    目的 探讨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受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6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骨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采用内外踝标准切口,分别对外踝-后踝-外踝-下胫腓联合或者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联合进行整复.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3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7~26个月,平均15.7个月.36例骨折均愈合.按Leeds等评定标准:优19例,良14例,差3例,优良率91.7%.结论 三踝骨折合并下胫骨联合分离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达到解剖复位,稳定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 创伤性下胫腓联合分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孙洋;赵鸿

    创伤性单纯性下胫腓联合分离临床时有报道.我科自2009年以来收治1例,经手术治疗获得恢复,现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治疗要点如下.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2岁.因扭伤致右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1周.查体:右内外踝关节肿胀,可见皮下淤斑,内踝下方触痛明显,小腿挤压试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侧下胫腓分离,右内踝间隙较左侧增宽0.5cm.手法复位后U形石膏外围定.复查双侧踝关节X线片示:右踝仍有踝穴增宽,收治人院.5天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见:三角韧带深层至内踝处断裂并卷入内踝间隙,清理内踝间隙后修补三角韧带、下胫腓前韧带.

  • 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体会

    作者:王海涛

    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中较复杂的一类型损伤,在治疗中若处理不当,复位内固定不理想,易见后遗症.自2006年2月至2011年10月,笔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这一类型外伤患者32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短7个月,长34个月),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64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