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성도중의약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0668
  • 国内刊号: 51-150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62-64
  • 曾用名: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 创刊时间: 195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梁繁荣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培补肝肾中药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纹状体某些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作者:陈建宗;李刚;谢永宏;田季雨

    目的探讨培补肝肾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机理.方法成年C57BL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中药保护组、中药治疗组、美多巴治疗组、复合治疗组、自然恢复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各组小鼠纹状体某些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自然恢复组小鼠纹状体多巴胺(DA)、3,4-羟基苯乙酸(DOPAC)、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自然恢复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中药保护组、中药治疗组、美多巴治疗组、复合治疗组(P<0.05或P<0.01).中药治疗组、美多巴治疗组、复合治疗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补肝肾中药可提高纹状体下降的DA、DOPAC、NE、MHPG、5-HT、5-HIAA水平.

  • 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癌组织中M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肖艳;魏品康;许玲;秦志丰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裸鼠MKN-45人胃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胃癌组织中MMP2表达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减少对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有关.

  • 军用扶正强身颗粒抗热环境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国标;张勤;陈威巍;栗群英

    目的观察军用扶正强身颗粒增强机体热适应能力,预防热环境损伤的作用.方法观察高温环境下日本大耳白兔、SD大鼠服用军用扶正强身颗粒后血清酶、HSP70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⑴对在38℃环境下反复受热日本大耳白兔作用明显,其服药组动物至受热120 min时,其体温比未服药组约低1℃(P<0.01);服药组心肌酶谱(CK,LDH,α-HBD及AST)为未服药动物的10%~30%,接近于对照组动物的水平(P>0.05);与未服药组动物比较,能维持血糖等在正常水平(P<0.05~0.01).⑵对在34℃条件下适应的SD大鼠有部分保护作用,能促进HSP70在心、肝等脏器中的表达(P<0.05).结论军用扶正强身颗粒具有显著减轻热环境损伤的作用.

  • 健脾消痞浸膏对脾虚动物胃排空及胃动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勇鹏;王志坦;陆萌

    目的探讨健脾消痞浸膏对脾虚动物胃排空及胃动素的影响.方法用大黄水煎剂造脾虚动物模型,以比色法测定液体的胃排空,通过胃残留物的测定了解固体的胃排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动素.结果健脾消痞浸膏组胃内液体残留率低于脾虚模型组(P<0.01),健脾消痞浸膏高剂量和中剂量组胃内固体残留率亦低于脾虚模型组(P<0.01或P<0.05).健脾消痞浸膏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血浆胃动素高于脾虚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健脾消痞浸膏具有促进脾虚动物胃排空和提高血浆胃动素的作用.

  • 益气温阳化瘀方对慢性肾炎模型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作者:蒲春霞;易明娟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化瘀方(以下简称益气方)对大鼠慢性肾炎模型自由基(FR)损伤的影响.方法以益气方治疗实验肾炎大鼠,取肾皮质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病理组织观察,模型和治疗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方对慢性肾炎自由基损伤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益气方抗过氧化作用有关.

  • 益肾化浊注射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残余肾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清;高永翔;李耀光

    通过观察益肾化浊注射液对5/6肾切除大鼠残余肾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了解益肾化浊注射液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模型大鼠肾功能减退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益肾化浊注射液可以降低5/6肾切除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P<0.01),下调肾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L-1)(P<0.05)、白细胞介素-8(IL-8)(P<0.05)及肿瘤坏死因子(TNF)(P<0.05)的总体水平,说明益肾化浊注射液可以通过下调5/6肾切除大鼠残余肾中相关细胞因子含量,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对肾脏的损害,从而延缓CRF的进展.

  • 分光光度法测定金丝桃属药用植物总金丝桃素和总黄酮的含量

    作者:裴瑾;万德光;李昌志;宋波

    目的比较金丝桃属药用植物有效部位的含量,为筛选新的药用品种及其品质定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金丝桃属4组7种1亚种药用植物中,总金丝桃素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该属8种植物中,金丝桃组和地耳草组的两种植物几乎不含金丝桃素,而在检出金丝桃素的贯叶连翘组和遍地金组中,以贯叶连翘含量较高.在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中,所测样品的含量在2%~4%之间,其中以川滇金丝桃含量高.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

  • 羚羊角与其人工伪制品的鉴别

    作者:何志刚;郑涛

    对羚羊角及其人工伪制品进行药材性状、显微鉴别方面的鉴别比较.结果表明:人工伪制羚羊角外形与正品羚羊角相似,但两者间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仍有不同.其主要鉴别特征是羚羊角具"通天眼","骨塞"约占全长的2/3,而人工伪制品无"通天眼" "骨塞" 约占全长的1/20.羚羊角表面比较粗糙.而人工伪制品表面光滑,可见人工打磨痕迹和细小气泡.

  • 用聚类分析建立鱼腥草注射液指纹图谱

    作者:王晃;李梦龙;覃洁萍;刘仲义

    阐述中药指纹图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了一种提炼指纹图谱的方法,并将此法应用于鉴定中药鱼腥草注射液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赶黄草有效成份的研究

    作者:张旭;杨明

    赶黄草是肝苏颗粒主药,原植物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penthorum Chinese pursh).经药理验证,赶黄草浸膏水溶性物质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抗肝炎病毒作用.我们对其水溶性物质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了其中3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Ⅰ、没食子(Galie acid),Ⅱ、槲皮素(Guercatin II),Ⅲ、2.6-二羟基苯乙酮-4-0-β-D-吡喃葡萄糖苷(2.6-dihydroxyacetophenone -4-0-β-D-glucside III),化合物Ⅳ和Ⅴ均为黄色结晶,其结构有待进一步确证.

  • 论表症的病位及治法

    作者:黄开泰

    对表症的概念及其产生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笔者个人的认识.认为:表症即是以恶发热,头身疼痛为基本特征的肌表症状.表症多由外邪入中所致.外邪伤人,既可侵袭肌表,亦可通过多种途径内侵脏腑,无论其袭表或犯里,均可出现恶寒等表症.对于恶寒等表症的治疗,当依据所在病位而治,"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在里者,则须根据不同疾病、不同证候,采取不同治法.若把"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公式化、定理化,见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象性症状,不加辨析就做出邪在肌表的"表证"诊断,并治以汗法,难免将辨证论治机械化、模式化,且不可能取得预期的临床效果.

  •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痤疮73例

    作者:吴瑞明;饶新华

    目的总结龙胆泻肝汤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验.方法以73例符合寻常痤疮诊断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拟加味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并观察总结其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5.9%,显效率34.25%;基本治愈率为38.35%,显效以上病例达72.60%.结论加味龙胆泻肝汤对寻常痤疮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新癀片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腹痛46例

    作者:李瑾;俞超芹;陈喆;朱德增;万旭英;翟笑枫

    目的探寻原发性肝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后腹痛的治疗新药.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肝癌TACE术后腹痛患者,采用中成药新癀片治疗,并总结统计其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9.1%,完全缓解加明显缓解率为78.3%,有效病例一般于0.5-1h见效.结论新癀片对肝癌TACE术后腹痛,有较好疗效.

  • 鼻康方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平;何跃;徐光

    目的观察具温肺益气,散邪通窍功效的鼻康方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鼻康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慢性鼻炎100例.结果鼻康方对77例不兼鼻中隔偏曲的慢性鼻炎的总有效率为92%,对23例兼有鼻中隔偏曲的慢性鼻炎总有效率为57%,鼻通气板测量结果显示对鼻阻塞的改善作用不及鼻腔局部使用麻黄素,但远较喷麻黄素前为佳.结论鼻康方是治疗慢性鼻炎的有效方剂.

  • 针刺结合脐灸法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附:93例病例报告

    作者:廉南;赵岚;雷中杰

    目的探寻一种对儿童过敏性鼻炎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方法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93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针剌结合脐灸疗法和针剌疗法进行治疗,并对照观察2组疗效.结果针剌结合脐组近期治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76.47%和100.00%;针剌组分别为50.00%和95.23%.前者平均疗程为11.03±4.51次,后者为14.68±6.24次;前者月平均复发次数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1.55±0.41和0.78±0.27.后者为1.52±0.46和1.06±0.53.结论针剌结合脐灸疗法和针剌疗法对儿童过敏性鼻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5或P<0.01).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附:41例病例报告

    作者:赵东英;陈路燕;徐进广

    目的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方法.方法采用中药滋阴清热解毒活血法配合小剂量激素与单纯应用激素疗法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在总体疗效评估、病情评分、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实验室异常指标的恢复、激素开始和终用量以及治疗后随访等一系列指标的比较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中药滋阴清热解毒活血配合小剂量激素疗法对SLE的疗效,优于单纯激素疗法.

  • 痔疮口服液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谢世华;刘青;付昆

    目的介绍痔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并验证和总结该制剂治疗痔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痔疮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痔疮口服液,对照组:口服槐角丸.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疮口服液对痔疮出血与疼痛有较好疗效.

  • 小柴胡片对肝癌术后的预防作用的临床观察附:40例病例报告

    作者:李世杰;李潞;易成

    目的探寻有效、安全、价格低廉的预防肝癌根治术后复发或第二肝癌发生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对照法将40例符合入选对象的肝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小柴胡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12月,追踪观察36月.结果治疗组肝癌复发率及第二肝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片对预防肝癌术后复发和第二肝癌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

  • 白虎加人参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谭漪;谢春光

    报告了应用白虎加人参汤对20例2型糖尿病的治疗结果.结果表明:该方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五心烦热等临床症状.该方与口服降糖西药联合应用,对原西药未能满意控制病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降低其FBG、PBG、UG、TG和TC水平的作用,显示其与原西药合用所发挥的协同降糖和调节血脂的作用.

  • 趾压踩腰法配合腰痛灵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106例病例报告

    作者:王文莉;罗才贵

    目的总结自创特色趾压踩腰法配合腰痛灵栓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2例,采用自创特色趾压踩腰法配合腰痛灵栓剂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腰椎电动牵引,配合布洛芬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体疗效、主要症状和体征如腰痛、直腿抬高试验的改善的优良率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色趾压踩腰法配合腰痛灵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

    作者:黄霄;庞龙;王明芳;刘毅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与通窍活血汤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7例21眼)和西药组(15例20眼).中西医结合组接受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西药组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两组病例均以视力为主作为疗效评定的指标.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副作用少、安全可靠.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通窍活血汤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更为有效的方法.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护理

    作者:甘昌芝

    低位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占大肠癌患者的60%[1]其病因不明确,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直肠息肉、慢性炎症、慢性整激、血吸芽肿及遗传因素有关 [2]其共同症状是排便习惯的改变,腹泻或便秘,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

  •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及形成

    作者:艾儒棣;艾华

    对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和形成历史,进行了概略而系统的讨论.认为:处理外科疾病是人类早的医事活动之一,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商周时期,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和秦汉六朝时期,经验不断积累于隋唐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于宋金元形时期.

  • 新书《针灸与免疫》介绍

    作者:

    关键词: 针灸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5 01
1994 01 02 03 04
1993 01 02 03 04
1992 01 02 03 04
1991 02 04
1990 01 02 03 04
1989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03 04
198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