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于彬;吴德升;林研;李立钧;谭军

    [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和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因各种原因行腰椎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者121例,发现有移行椎(A组)34例,无移行椎(B组)87例,对两组CT扫描腰椎管狭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并对两组病变节段进行比较.[结果] 有移行椎组合并腰椎管狭窄23例(占67.65%),无移行椎组发现腰椎管狭窄37例(占42.53%),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椎间盘退变突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退变及侧椎管狭窄的发生率皆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中央椎管狭窄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腰骶部移行椎可以影响腰骶椎的退行性改变,加速椎间盘退变突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退变及侧椎管狭窄,且退变多位于移行椎的上-间隙,对中央椎管的骨性狭窄无明显影响.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高福强;李子剑;张克;田华;刘岩;娄思权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并完善患者术后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对2007年10月~2009年8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双下肢静脉血栓(DVT)、术后抗凝方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假体类型等对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结果]比较BMI≤25 kg/m<'2>患者与BMI>25 kg/m<'2>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上10 cm周径变化值时发现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2),而在膝下10 cm周径变化值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根据年龄分为≤60岁、60~70岁和>70岁三组,三组间术后肢体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抗凝方式、有无下肢静脉血栓(DVT)及假体类型等对术后肢体肿胀均无显著影响(P>0.05).将手术时间与肢体肿胀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KA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因素包括身高体重指数(BMI)及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结论] ①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以3~5 d为著,与术后早期隐性失血有关,应持续关注患者血色素的变化.②下肢的肿胀程度与患者身高体重指数、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呈相关性.③TKA术后下肢肌间静脉从血栓对远端肢体肿胀程度影响不大.

  • 脊柱板-棍系统与钉棒系统在重度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及效果

    作者:杨军林;黄紫房;李佛保;邹学农;谢超凡;林翔

    [目的] 评价脊柱板-棍系统(plate-rod spinal system,PRSS)及钉棒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2001~2007年本科收治25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按矫形器械分为PRSS系统治疗组和钉棒系统治疗组.采用PRSS系统治疗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15.2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例,神经纤维瘤型脊柱侧弯1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0例.钉棒系统治疗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17.6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6例(1例术前不全瘫),先天性脊柱侧弯3例,神经纤维瘤型脊柱侧弯3例,重度脊柱侧弯翻修术1例.两组病例采用的术式包括术前牵引后,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一期单纯后路矫形术和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术后根据畸形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两种内固定系统的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PRSS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3.6 h,术中平均出血量930ml,术后平均随访56.7个月,主侧弯Cobb角由术前平均98°(86°~135°),矫正至术后平均59°(32°~76°),矫正率平均57%,出现断棒3例,脱钩1例,皮肤破溃或皮下滑囊形成11例.钉棒系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4.6 h,术中平均出血量1420 ml,术后平均随访7.8个月.主侧弯Cobb角由术前平均108°(93°~159°),术后矫正至平均54°(30°~105°),矫正率平均66.3%.矢状面后凸从术前平均116°(90°~155°)矫正至术后平均34°(20°~45°),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术后肋间神经痛1例,术后双下肢-过性麻木2例,-过性肌力减退1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判断是前提;手术彻底松解是基础,椎弓根钉置入、矫形靠经验,准确操作及诱发电位监控是安全保障.PRSS系统操作简便、经济,与钉棒系统相比,矫正效果差,并发症较多.

  • 一期Salter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截骨在3~8岁延迟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王晓东

    [目的] 探讨应用一期Salter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截骨在3~8岁延迟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LDH)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6月~2008年4月对3-8岁之前未经治疗的34例(39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采用无术前牵引的一期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4例(39髋),男5例,女29例;右髋16例,左髋17例,双髋3例;按照Tonnis分级,Ⅱ级4髋,Ⅲ级16髋,Ⅳ级19髋,术前髋臼指数平均33°(28°~42°);手术年龄平均4.5岁(3~8岁).[结果] 术后病人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5年(2.5~4年3个月),术后改善髋臼指数平均15.5°(10°~20°),1髋(2.5%)半脱位,1髋(2.5%)发生股骨头坏死征.按照Mckay临床评定标准,其中优11髋(28%),良23髋(59%),可3髋(8%),差1例(3%),优良率89%.Severin X线评定标准:优13髋(33%),良23髋(59%),可2髋(5%),差1例(3%),优良率92%.[结论] 一期联合手术无需术前牵引,能同时纠正髋关节软组织和骨性病理改变.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关节功能优良率.减少患儿痛苦及住院时间.效果优良,值得在适合的病例中推广.

  • 术前功能对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宁;杨晨;李冬松;李叔强;宫宇宝;冯卫;刘建国

    [目的]探讨术前功能状态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在本科行初次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95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49例,女46例,平均年龄62.7岁(50~76周岁),随访时间大于24个月.根据患者术前Harris评分(HHS)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45;B组45~55;C组>55),使用Harris评分、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对患者术后6、12、24个月进行调查,并对组间同一时期和组内不同时期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的HHS评分、SF-36、WOMAC中均表现出较差的结果,术后功能与术前HHS评分有关,而术后的活动度和畸形与之无关.[结论]术前较差的功能对术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延长了术后疼痛的时间.在功能下降的过程中较早实施THA可能会带来较好的术后功能.

  •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大粗隆滑囊炎的治疗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瞿玉兴;徐建达;蒋涛;赵洪;高益;郑冲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大粗隆滑囊炎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的疗效及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随访2003年3月~2009年4月本科收治的术后股骨大粗隆滑囊炎患者24例27髋的治疗情况,并结合临床特点分析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经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后,21例股骨大粗隆滑囊炎疼痛得到缓解,缓解率为78%.治疗预后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肢体不等长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手术入路无关.[结论]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大粗隆滑囊炎是有效的,同时在年轻患者、肥胖者及肢体短缩者中治疗效果一般.

  • 计算机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截骨的精确度比较

    作者:李桓毅;刘方刚;陈建民;吴海山;曹华;黄超

    [目的]通过对在计算机导航下的全膝关节置换中计算的截骨厚度和实际的截骨厚度的比较,评价导航下膝关节置换截骨的精确度.[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2月,23例24膝初次TKA置换患者,应用无需影像资料的计算机辅助导航仪(OrthoPilot,Aesculap,4.0版本)辅助下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Search evolution,Aesculap)置换手术,将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所截下的骨质用游标卡尺测量与计算机计算的数值比较,进行配对ι检验.[结果]23例24膝全部获得随访,平均6.2个月(3~9个月).HSS评分由术前49.7分,术后增至72分,6个月后为81.2分.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计算值为(9.30±0.47)mm,测量值为(9.22±0.53)mm,(P=0.21);胫骨平台高点截骨厚度计算值为(10.24±0.31)mm,测值为(10.29±0.43)mm,(P=0.61);胫骨平台低点截骨厚度计算值为(3.46±0.04)mm,测量值为(3.21±0.05)mm,(P=0.18).[结论]计算机导航在伸直间隙截骨是精确的,术者可以有信心依靠计算机定位的模版来进行截骨.

  • 颈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长期影响

    作者:张为;李鹏飞;申勇;丁文元;杨大龙;孙亚膨;郭金库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术后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98例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iotic myelopathy,CMS)患者.A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57.1岁.B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其中,男25例,女 11例;年龄47~68岁,平均56.6岁.C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4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椎X线检查,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I)及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4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0.1±17.2)%,B组患者为(59.6±21.3)%,C组患者为(62.3±15.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5±2.5)%,B组患者为(3.2±2.6)%,C组为(2.2±1.3)%,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3.3%,B组为30.6%,C组为15.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侧块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并且较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 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成功救治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健;史占军;蒋晖;陈建庭

    [目的] 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的情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常规化验、检查及术前准备后,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予以常规诊疗措施,按时出院.出院后逐渐出现双下肢肿胀,经查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抗凝、溶栓、物理治疗.[结果]经积极治疗,下肢肿胀基本消退,血栓斑块稳定,避免了左下肢深静脉血枪完全性闭塞.[结论]脊柱手术后DVT发生率高,多于出院后发生,因此应积极预防术后DVT发生,同前对于脊柱术后足否应用药物抗凝仍存在争议.

  • 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标志物和药物防治进展

    作者:陈小勇;赵建宁;包倪荣;王与荣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疾病和老年股骨颈骨折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应用于临床半个多世纪,它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尽管该治疗手段疗效确切,但术后远期的主要并发症-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已成为人工关节翻修手术的常见原因<'[1]>.为此,无菌性松动,已成为关节外科医生所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对无菌性松动的标志物研究,为早期正确诊断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提供一个有力补充;同时对假体无菌性松动进行早期合理的药物干预,有望成功抑制骨溶解和松动的发展并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洪伟

    近年来,随着术中影像导航技术的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准确性、安全性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术中的影像导航技术难以做到病变及其周围的功能性定位,术中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时仍然存在损伤神经的医源性损伤的危险,而且术中影像导航还可造成较大的射线损伤.近年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plhysiollogical monitoring,IOM)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微创神经外科不可缺少的手段<'[1]>,同时为指导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进程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上奠定了重要基础<'[2-7]>.

  • 椎间盘退变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卢守亮;孙天威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指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以颈肩腰背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常见的椎闻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性椎间盘源性腰痛和腰椎管狭窄症等.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类固醇注射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程.随着人类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在椎间盘退变早期进行转基因的干预,对延缓椎间盘退变甚至逆转疾病进程产生了希望.

  • 腰椎融合术的治疗进展

    作者:吕廷灼;王文志;冯世庆

    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退变性椎体滑脱、脊柱侧凸、退变性椎间盘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内固定器器械发展,腰椎融合术有了很多方法.开放手术有椎体间融合,包括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脊柱后外侧融合术(posteriorlateral fusion,PLF);微创方法有应用内窥镜、特殊显露器械或经皮入路完成腰椎前、后路融合固定术.现综述如下.

  • 组织工程化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

    作者:王宇

    股骨头坏死(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INFH)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股骨头血供破坏、骨细胞变性导致骨的活性成分死亡的病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1-2]>.由于股骨头塌陷造成髋关节的病残较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在治疗上也比较困难,因此,越来越引起医生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人类因先天性和获得性疾病引起骨和软骨组织的缺损或畸形,需要选用理想的修复或替代材料完成骨和软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

  • 流体静态压力对体外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张世磊;梁伟;杨勇;杜俊杰;罗卓荆

    [目的] 探讨不同流体静态压力下,体外单层培养的人椎间盘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腰椎外伤或脊柱侧弯手术中取椎间艋髓核细胞分离培养.对第2代单层培养细胞分别施加0.1 MPa(大气压)、0.5 MPa、1.0 MPa、1.5 MPa、2.5 MPa流体静态压力,每天加压2次,每次30 min,连续9 d加压.电镜和光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活性测定、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Ⅱ型胶原.[结果]大气压、0.5 MPa、1.0 MPa压力下髓核细胞活性逐渐升高,而1.5 MPa压力下髓核细胞存活率降低,2.5 MPa压力下髓核细胞存活率降低明显.加压后髓核细胞体积缩小,由多角形、圆形以及不规则形变为长梭形.透射电镜观察加压后髓核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胞核扭曲变形,染色质凝集成块,粗面内质网扩张,有的细胞核固缩成团或碎裂,基质中可见一些粗颗粒状物,有空泡形成.大气压、0.5 MPa、1.0 MPa压力下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1.5 MPa、2.5MPa压力下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减弱(+~++).[结论]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在不同流体静态压力下,细胞形态、细胞内微结构发生变化,过低或过高的异常压力均会降低细胞活性,增加细胞凋亡率.

  • 冲击波与地塞米松对自体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比较研究

    作者:安佰京;邢更彦

    [目的]观察冲击波(shock waves)与地塞米松对自体血清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real stem cells,hMSCs)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比较.[方法]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每名健康志愿者抽取骨髓60 ml,抽取外周静脉血100 ml,然后分离出自体血清.把每名志愿者的骨髓分别用10%AS和10%FBS对hMSCs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检测24 h细胞贴壁率、细胞倍增时间、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比较两组hMSCs的增殖状况.然后把AS培养的hMSCs两组分别用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 therapy,ESWT)[0.36 mj/(mm<'2>·100次)]和传统的诱导成骨培养基(10 nmol/L地寒米松、50umol/L抗坏血酸、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分别对hMSCs进行成骨诱导,对诱导好的细胞进行ALP定量检测、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及RT-PCR测成骨基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骨结合素、Ⅰ型胶原)表达比较两组成骨分化情况.[结果]在细胞增殖上,两组细胞各代在细胞形态、细胞贴壁率、细胞周期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上无明显差异,但在细胞倍增时间、细胞增殖速率上,自体血清明显优于胎牛血清.在细胞分化方面,两组在ALP定量检测、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及RT-PCR测成骨基因上,冲击波作用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效应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结论]冲击波与地塞米松相比较,具有更良好促hMSCs成骨分化作用.

  • 藻酸钠微球三维立体培养恢复去分化软骨细胞表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雷鸣;肖德明;熊建义;王大平;陈燕涛;刘尚礼

    [目的] 研究在连续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不同接种密度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分化状态的影响,并探讨藻酸钠微球三维立体培养恢复去分化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调节机制.[方法]以正常密度(3×10<,4>/cm<'2>)或低密度(3×10<'2>/cm<'2>)分别连续体外单层传代培养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使其去分化,RT-PCR检测Ⅰ、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以确定其分化状态.取正常密度培养时的去分化软骨细胞,藻酸钠微球包被4周以恢复其表型,在该立体培养过程中将特异的SIRT1抑制剂-EX-527加入到培养基中抑制其表达,甲苯胺兰染色微球中软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Western blot检测各种条件下SIRT1和Sox-9的表达.[结果] 当以正常密度连续体外单层培养时,软骨细胞在第4代发生去分化,低密度时于第1代即明显去分化,此时SIRT1和Sox9表达明显降低.藻酸钠微球三维立体培养能显著地增强去分化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镛mRNA以及SIRT1、Sox9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EX-527不仅限制藻酸钠微球中的软骨细胞周围细胞外基质的大量生成而且还抑制了SIRT1和Sox9的表达.[结论]关节软骨细胞连续体外单层培养的去分化与细胞接种密度有关,低密度培养加速去分化过程.藻酸钠微球三维立体培养恢复去分化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SIRT1的表达,继而增强Sox9的转录活性来实现.

  • 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作者:詹兴旺;姜艳;王文良

    [目的]探讨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共培养的可行性,为临床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寻找新途径.[方法] 分离、扩增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软骨细胞,根据SPIO标记(50μg/ml)和不同培养环境(共培养、单独培养)分4组,每天在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后BMSCs的形态变化,共培养14 d后,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阿利新蓝法检测蛋白多糖(GAG)表达水平.[结果] 共培养7 d后标记的部分BMSCs变圆,14 d时BMSCs形态高度分化与成熟软骨细胞相似,其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均增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软骨细胞微环境能有效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2.SPIO可以安全、有效地标记BMSCs.

  • 新西兰大白兔髓核组织在自身椎管内巨噬细胞浸润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王志伟;元虎

    [目的] 制作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观察并探讨游离髓核组织重吸收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保守治疗某些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90只,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60只,假模型组24只,对照组6只.模型组前方入路制作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假模型组取相同手术入路,但仅暴露至纤维环而不做后续处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及假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手术区间椎间盘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髓核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模型组移植的髓核组织不同程度缩小甚至消失,所有移植标本内均见CD<,68><'+>巨噬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假模型组仅纤维环外缘见少量CD<,68><'+>巨噬细胞浸润,其髓核及对照组髓核均未见CD<,68><'+>巨噬细胞浸润.[结论] (1)运用前方手术入路可建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2)游离髓核组织在硬膜外腔可逐渐被机体重吸收;(3)CD<,68><'+>巨噬细胞浸润在游离髓核组织重吸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体外负压培养对hBMSCs成骨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养均;杨治;何鹏;张银刚

    [目的]探讨体外负压培养对hBMSCs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h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间歇性负压培养,设置压力为17 kPa,30 min/次,4次/d,干预2周;对照组于普通CO,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节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和VEGF的表达.[结果]诱导2周,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S期细胞百分比为(5.14±1.56)%,较对照组(13.45±3.51)%约下降62.4%,细胞凋亡增加.实验组ALP活性为(15.68±1.97)mU/mg,对照组为(6.344±1.21)mU/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钙结节形成增多,VEGF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呈阳性,对照组呈阴性反应.[结论]负压能抑制hBMSCs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但可以提高细胞成骨活性.

    关键词: 负压 hBMSCs 成骨
  • 缺血坏死股骨头负重区抗压强度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王锐英

    [目的] 对比研究正常股骨头、塌陷前期、塌陷早期和塌陷晚期股骨头负重区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单侧新鲜人股骨头6个作为对照组;髋关节置换中取出人股骨头57个,将其中新鲜头下型骨折股骨头作为实验1组,其余坏死股骨头按塌陷前期、塌陷早期和塌陷晚期分成实验2、3、4组.在AGS-10KND万能生物材料实验机上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观察5组标本股骨头负重区的力学刚度及强度,对每个标本的测试结果进行标准化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组标本的刚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实验1、2、3、4组;5组标本的大负载由高到低依次为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3、4组.5组刚度及大负载经多样本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刚度及大负载行两两比较ι检验,对照组和实验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他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晚期负重区力学性能明显降低,导致股骨头塌陷并逐步进展.塌陷前期是保留股骨头治疗股骨头坏死,为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防止股骨头塌陷变形的关键时期.

  • 1例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多次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周强;张涛;姜春乾;姜文学

    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37岁,于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髂部疼痛,并向腹股沟区放射,加重1个月.起病初期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疼痛症状可缓解,入院时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后疼痛无缓解,偶有夜间痛.专科查体:患者步态正常,脊柱呈生理弯曲.左髂部及腹股沟区未见明显红肿及瘀斑,局部感觉无异常,局部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皮温不高.胸腰椎各

  • T5椎体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报告

    作者:周幸;吴苏稼;施鑫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反复胸背部疼痛不适5年余入院.病史:患者自诉5年前车祸时摔倒,背部着地,当时无意识丧失,无心慌气急等症状,后患者感胸背部疼痛不适,呈间歇性隐痛,久站、活动及天气变化时疼痛症状可加重,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病程中患者胸背部疼痛不适症状反复发作,自诉2年前症状加重,偶可影响夜间睡眠,2010年9月2日行CT检查示:T<,5>椎体膨胀性破坏,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2010年9月10日行胸椎MRI示(图1):T<,5>椎体信号异常,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2010年10月15日行ECT全身骨显像示:T<,5>椎体异常浓聚灶,提示骨代谢活跃.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后固定方法的选择

    作者:田慧中

    作者早在1961年就遵照Smith Petersen的方法做了第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ankylosing spondylitis kyphosis,ASK)截骨矫形术,当时只是在后凸顶点以下相当于L<,2、3>之间的部位做了椎板横断型截骨楔形切除,发现截骨间隙自动变窄,稍加压力截骨间隙合拢,其后凸畸形明显改善,术后给予石膏床外固定,10 d后拆线更换过伸位石膏背心外固定,半年后复查见椎板后植骨愈合良好.病人对外形和自觉症状均感满意.

  • 显微足外科的研究(二)

    作者:蔡锦方

    1.3足踝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与移植皮瓣感觉功能重建足不仅是重要的行走负重器官,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移植修复足底的皮瓣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感觉功能重建问题.作者早提出了如何选择足部感觉皮瓣,皮瓣盲区的功能重建及无直接感觉皮神经功能支配皮瓣的功能重建问题,并创用感觉神经皮下植入重建皮瓣感觉恢复盲区功能.提出了支配背阔肌的胸背支并非绝对运动神经的概念,将感觉神经与胸背支吻合改善了侧胸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移植术后皮肤营养状况,并用负重区神经植入恢复温疼觉及粗触觉,消除了既往许多患者对侧胸皮瓣等大面积皮瓣修复足底而导致经久不愈的溃疡发生之虑.

  • Scarf截骨术治疗足外翻中期疗效

    作者:R.A.Fuhrmann;毕锴

    作者进行了一项关于178例Scarf截骨术的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44.9个月(15~83个月).临床评价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标准制定.通过负重的X线片测量角度与评估第1跖趾关节.随访的AOFAS平均评分有明显改善(P<0.001).随访比较术后3个月X线片,作者发现X线标准( 外翻角HVA,第1、2跖骨夹角IMA, 外翻趾间角,第1跖趾关节的复位程度,第1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损害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作者:F.Falez;F.Favettim;F.Casella;孙水

    1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十年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病例数的增加以及相应的中期和短期随访数据,使我们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只一篇文章报道了手术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上的失败导致的术后早期翻修.与假体置入相关的两个常见的并发症是股骨头、颈缺血性坏死和股骨颈骨折.这两个并发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骨水泥的应用是手术失败的一个潜在因素.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