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108例的疗效观察

    作者:区文欢;陈述祥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8例130个膝关节行TKA,男50例(60膝),女58例(70膝);年龄47~87岁,平均71.5岁,术前诊断骨性关节炎62例(70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7例(51膝),创伤性关节炎4例,滑膜软骨瘤病2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2例,陈旧关节结核1例,采用后方稳定假体80例(92膝),后交叉韧带保留假体28例(38膝).[结果]10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50.3个月.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活动度方面改善明显,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由术前平均48.4分提高到89.3分.术后130个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02°,126个膝关节术后力线正常,3例残留6°~8°内翻,1例后遗15°外翻畸形,手术优良率90.5%.[结论]TKA对治疗严重膝关节病效果满意,术中正确的选择切口,注意假体软组织平衡,精确截骨,注重术中髌骨轨迹的纠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骨性结构改良与软组织重建治疗髌股关节对合不良的初期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董江涛;王飞;孙然;陈百成;王晓峰;张晓阳;高金宝

    [目的]随访观察胫骨结节截骨前内侧移位术与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股关节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诊自2005年6~2008年9月,32例因髌股关节对合不良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14例患者行胫骨结节截骨前内侧移位术,18例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术前术后进行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以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Kujala knee score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测量髌骨外移度及髌骨倾斜角.应用SAS统计软件包分析随访数据.[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后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移位术后髌骨不稳发生率28.6%,重建术后为5.6%.术后髌骨稳定性重建组好于移位组,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Kujala knee score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并且重建组好于移位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2种术式均明显提高髌骨稳定性,近端软组织重建能更明显改善膝前痛症状,且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值得推荐.

  • 36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作者:杨卫良;徐佳元

    [目的]探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80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均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36例于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结果]80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伴多汗、腰部疼痛.实验室检查均有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凝集试验(+).影像学均有椎间盘变性及相应水平腰大肌病变,39例椎体后方软组织水肿明显,25例椎体前缘骨质破坏、硬化.治疗组全部患者均于术后3~7d内自觉腰痛缓解.其中32例术后随访平均31个月,无1例发热、腰痛症状复发及血沉增高.[结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可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明确诊断,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髋臼发育不良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髋臼安装角度的影响

    作者:赵赞栋;王健;肖军;兰天;李郅涵;卢坤;周亚鹏;史占军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单纯骨性关节炎及髋关节发育不良对髋臼安装角度的影响及两组病例疗效比较.[方法]自2006~2009年,本科共实施全髋表面关节置换术20例23髋,病因包括单纯骨性关节炎10髋及髋关节发育不良13髋.手术假体均采用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股骨侧骨水泥固定,髋臼侧生物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近期随访(6个月~3年),随访包括临床评估和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一发生术后脱位、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其中单纯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臼杯外展角25.6° ~56.0°(平均43.9°±9.9°),平均髋臼覆盖率达95.8%.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术后臼杯外展角22.4°~ 69.3°(平均46.8°±12.9°),髋臼覆盖率达84.3%.[结论]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在治疗单纯骨性关节炎及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临床疗效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外展角离散度要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关节炎组,其髋臼杯假体外展角度控制要难于单纯骨性关节炎.

  • 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94膝的中短期疗效研究

    作者:郭万首;张启栋;刘朝晖;程立明;李子荣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87例(94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关节力线等进行评估分析,分析单髁关节置换临床效果、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4年(6个月-7年),返修2例,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等,HSS评分由术前61.05分增至92.67分,优良率达92%.VAS评分由术前6.46分降至2.80分.术后疼痛缓解率94%.膝屈曲度平均达127.53°.术后力线平均内翻2°.[结论]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中短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功能良好等特点.

  • 366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谭钢;罗磊;杨静;沈彬;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通过对华两医院骨科1998~2007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特点的变化.[方法]整理华两医院骨科于1998~2007年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统计每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病例数、男女比例、年龄构成、疾病类别等资料,分析10年来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特点变化.[结果]病例数和男女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构成呈逐年减小趋势,导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疾病类别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激素和酒精性)1211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984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947例,创伤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80例,髋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包括髋关节结核和化脓性髋关节炎)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骨关节炎累及髋关节相比其他三种就很少.[结论]国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总例数逐年增加,男女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疾病谱中以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原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居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多,因此预防该三类病因对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数量有重要的意义.

  • 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并发症

    作者:涂意辉;薛华明;蔡珉巍;刘晓东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单髁置换术后的早期并发症.[方法]从2005年5月~2010年1月,共有52例患者(56膝)在本院接受微创单髁置换术,其中男19例(21膝),女33例(35膝),平均年龄65.2岁(46 ~78岁),单侧48例,双侧4例,体重平均68.3 kg (55 ~80 kg),身高平均162.2 cm(148~178 cm),BMI平均26.4(19.6~34.6).所用假体均为骨水泥型Oxford phase 3代.[结果]5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平均18.3个月(12~31个月).1例术后X线摄片发现内侧胫骨平台轻度劈裂,但骨折无明显移位,1例发生可移动半月板衬垫后方脱位.无1例发生浅表或深部感染、脂肪栓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下肢力线内翻畸形明显减少.[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早期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功能恢复满意,但是手术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规范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非常必要.

  • 肥胖对半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

    作者:罗涛;黄伟杰;吴伟;华筠毅;洪成

    [目的]探讨肥胖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9例,其中男33例,女36例,平均年龄(80.4±3.4)岁(75~92岁);左髋30例,右髋39例:肥胖组(BMI>30) 36例,非肥胖组(BMI≤30) 33例;Garden Ⅲ型32例,GardenⅣ型37例.所有病例均为初次单侧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 ml,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失血总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即为隐性失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失血总量为962 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量308 ml,平均隐性失血量654 ml,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2%、68%,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肥胖组失血总量平均为1079 ml,显性失血量平均为349 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830 ml.非肥胖组平均失血总量为865 ml,显性失血量为271 ml,隐性失血量为594 ml,两组间比较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肥胖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时,围手术期失血的风险更大,其中隐性失血是主要原因,应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 2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姜文涛;翟明玉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采用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2~72岁(56±13)岁.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24例患者获得6~5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优16例,良4例,改善4例,优良率83.3%.[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可压迫脊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减压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目前较好的手术方式,术中彻底减压和实时的脊髓保护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 (足母)外翻与扁平足的相关性

    作者:王显军;张建中;王智

    [目的]研究(足母)外翻足与扁平足的相关性.[方法]以18例双足畸形程度不同的(足母)外翻患者为研究对象,X线片上测量(足母)外翻角(HAV),第1、2跖骨间夹角(M1M2)和第2、5跖骨间夹角(M2M5),跟骨倾斜角(CP)和第1跖骨倾斜角(1M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侧与重度侧的HAV,M1 M2,M1M5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轻度侧与重度侧的M2M5,CP,1MT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单回归分析表明,HAV与CP及1MT无统计学相关.[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足母)外翻和扁平足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两者的畸形程度无相关性.

  • 应用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观察

    作者:沈宁江;林明侠;王先安;陈建;林庆彪

    [目的]探讨应用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9年6月,对146例腰椎滑脱者行腰椎管扩大开窗减压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年龄22~ 73岁,平均53岁.椎弓峡部裂型腰椎滑脱11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34例.短节段固定72例,长节段固定74例.[结果]13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14年,平均6.5年,优74例,良41例,中13例,差6例,优良率85.8%.短节段固定有8例13枚螺钉发生断裂,而长节段固定较牢固.[结论]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患者腰椎滑脱的类型、程度、病程长短、是否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不稳等情况综合分析,再选择是用短节段还是用长节段固定.

  • 皮下引流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亮元;梁锦前;曹奇;唐国军

    [目的]观察脊柱侧弯术后放置伤口皮下引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2010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术且放置肌层下引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11 ~19岁,平均15.29岁;同期接受后路矫形术且放置皮下引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龄11 ~18岁,平均14.8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引流量、术后同种异体血输血量、术后发热时间及体温峰值、敷料更换频率以及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是否出现迟发感染等.[结果]皮下引流组患者平均引流量为39.33 ml(0 ~ 298 ml),术后平均输血量为浓缩红细胞0.38 U(0~4U),术后平均发热天数为4.21 d(2 ~9 d),体温峰值为38.45℃(37.4~39.6℃);肌层下引流组患者平均引流量为790.00 ml(100~1 780 ml),术后平均输血量为浓缩红细胞0.88 U(0~6U),术后平均发热天数为3.45 d(1~9 d),体温峰值为38.15℃(37.4~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下引流组与肌层下引流组相比,伤口敷料更换频率增加(P<0.05),但出院时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经随访皮下引流组与肌层下引流组均未出现迟发感染征象.[结论]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放置伤口皮下引流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且并不增加术后伤口并发症以及再手术率.因此,脊柱侧弯术后放置皮下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Wnt信号转导通路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作者:罗磊;谭钢;康鹏德;裴福兴

    Wnt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细胞功能[1].近年来,研究发现Wnt信号转导通路是骨形成的重要调节途径,而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该途径从而影响骨形成.因此,上调或下调这条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或改变它们的功能将导致成骨细胞功能的改变及骨量的变化,从而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Wnt信号通路对骨量的影响以及糖皮质激素与Wnt信号通路的关系作一综述.

  •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海磊;尹海霞;卢廷胜;劳克城;吕则文

    椎板切除是脊柱外科中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术后引起的硬脊膜周围粘连严重影响脊柱外科的手术效果,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被称为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FBSS发病率5%~10%,硬膜粘连是FBSS常见的病因之一,再次手术效果成功率只有30%~35%,并且15%~20%的病例症状会加重[1].本文对椎板切除术后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材料和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形成的机理LaRocca和MacNab[2]于1974年提出了瘢痕形成的“后源学说”.并将覆盖于椎板切除部位及向椎管内延伸的纤维层称之为椎板切除膜(the postlaminectomy membrane),建立了椎板切除膜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硬膜和骶棘肌之间放置一物理屏障材料就可减少或阻止硬膜周围纤维组织的增生.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应用新进展

    作者:张文庆;谢水华;舒秉俊;张秋;黄文亮;胡晓玲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伴随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在生化和形态学上发生退行性改变,同时伴有的炎症性反应促进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而随着年龄增长蛋白聚糖的急剧降低被认为可能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关键因素[1-2].资料表明[3]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终需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史从1934年Miter和Barr首次成功地施行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以来,已有70多年,从传统开放手术到近年来开展的微损伤手术,手术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4].

  • 软骨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刘兰涛;朱瑜洁;黄博;李长青;庄颖;周跃

    软骨组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缺少自我修复能力的组织,软骨的缺损经常会导致关节炎的发生.近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组织工程技术、材料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在软骨的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为成功治疗软骨病变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方案.尤其是软骨组织中干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为从不同角度治疗软骨病变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就软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干/祖细胞的定义什么是干细胞?目前关于干细胞的定义还是比较模糊的,甚至有些学者对目前的定义还存有争议[1-2].

  • 腰椎间盘退变分子生物学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马秀才;沈霖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技术研究的深入,多数学者认为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即促进基质分解的因素如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等;抑制基质分解的因素如基质蛋白酶抑制剂(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s,TIMP),促进细胞分裂的因素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促进软骨形成因素如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等.尤其在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上有了深入的研究,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椎间盘退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能产生炎性介质,炎性成分已被认为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 “人”位、动力蛙式位及传统蛙式位固定对幼兔股骨头及骺板软骨凋亡实验研究

    作者:芦天亮;郭月超;王康;李连永;王恩波;赵群;张立军;吉士俊

    [目的]幼兔双髋行“人”位、动力蛙式位及传统蛙式位固定,探讨对股骨头及骺板软骨细胞凋亡影响.[方法]44只3周龄幼兔随机分4组(n=ll):“人”位组(A组),动力蛙式位组(B组),传统蛙式位组(C组)及正常对照组(D组),固定3周后处死取股骨头.采用HE染色观察股骨头及骺板软骨细胞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软骨bcl -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HE示A、B、C实验组股骨头表面软骨不光滑,细胞柱状紊乱,层次不清,细胞数量减少,基质染色不均匀,纤维组织增多;对照组软骨表面光滑,细胞柱状排列整齐规则,数量多,基质染色均匀;(2)免疫组化示股骨头关节软骨A、B、C实验组bax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bcl - 2/bax比值高,动力蛙式位组bcl - 2/bax比值显著高于传统蛙式位组和“人”位组(P<0.05);股骨头骺板软骨对照组和动力蛙式位组肥大、增殖区细胞bcl - 2/bax比值显著高于传统蛙式位和“人”位组(P<0.05),静止区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种髋固定体位均能影响股骨头及骺板软骨细胞凋亡,其中,传统蛙式位及“人”位固定加速软骨细胞的凋亡,不利于细胞存活,而动力蛙式位固定能抑制或延缓凋亡,促进细胞存活,对股骨头发育相对有利.

  • 体外负压培养对人BMSCs BMP -2、VEGF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杨治;朱养均;何鹏;张银刚

    [目的]探讨体外负压培养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 derived stroma cells,BMSCs)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间歇性负压培养,设置压力为17 kPa,30 min/次,4次/d,干预2周;对照组于普通C0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 -2、VEGF的表达水平,RT - PCR检测2周后以及终止负压后1、2、3 d BMP-2、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诱导2周后,BMSCs呈现出显著的成骨细胞特性,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BMP -2、VE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终止后3d,两组细胞BMP -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VEGF mRNA却在负压培养终止后的3d内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外负压培养可以提高BMSCs BMP -2、VEGF mRNA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 负压 BMSCs BMP -2 VEGF
  • NBD多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文锋;侯树勋;张伟佳;洪磊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必需分子(NF-κB essential modulator,NEMO)结合的小分子多肽(NEMO binding domain,NBD)通过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信号通路影响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BMP -2体外诱导鼠肌源细胞C2C12向成骨细胞分化模型,外源添加TNF-α和/或BMP -2细胞因子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瞬时转染和基因测定,研究NBD多肽对抗NF-κB活性和改善TNF-α抑制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结果]ALP染色显示NBD多肽能明显阻断TNF-α对C2C12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而促进其分化,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显示TNF-α降低BMP -2活性从7.12倍到1.31倍,而NBD多肽使其恢复到6.7倍和mNBD肽恢复到1.4倍.[结论]TNF-α抑制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生物机制是通过激活NF-kB阻碍成骨细胞的分化.NBD多肽具有对抗NF-κB活性和改善TNF-α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过程的作用.

  • 新型可注射性nHA/CS骨修复材料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的X线评估

    作者:刘阳;曹延林;朱立新;田京

    [目的]将可注射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人工骨与自体骨移植用于修复兔股骨缺损,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材料:新西兰健康成年大白兔24只,4个月龄,体重1.5 ~2.0 kg,雌雄不限.[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均建立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实验组:植入nHA/CS材料;(B)对照组: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C)空白组:骨缺损旷置,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第8、12周末取材,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并对8周、12周末标本缺损修复区行X线评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评估该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线片检查实验组与修复疗效较满意,12周末组织学检查实验组有明显新骨形成.X线评分显示实验组与自体骨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中,新型可注射性nHA/CS骨修复材料能明显促进兔股骨骨缺损的修复,与自体骨移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型可注射性nHA/CS骨修复材料具有确切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3种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方式对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世敬;张景僚;袁国栋;赵卫东;钟世镇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不同减压、植骨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前路3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固定(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CF),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后、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出中性区(NZ)、运动范围( ROM),并进一步计算出其稳定潜能指数(SPI);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正常状态下,三组标本所测得的ROM、NZ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三种不同方式减压后,SPIROM三组间无差异,但ACCF组三种状态下SPINZ和AC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骨块植入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NZ和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不同状态下SPIROM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钢板固定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ROM和ACDF及ACH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3节段病变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方式术后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在恢复稳定性方面优于ACCF.

  • 先天性手足裂2例报告

    作者:李强;李琪

    先天性手足裂(split hand-foot malformation,SHFM)是以正中轴指(趾)发育不全而剩余指(趾)呈不同模式的融合形成手足裂的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肢端畸形,笔者曾遇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58岁,行残疾人普查时发现,查体:心肺腹未见明显病理性体征,专科情况:双手拇指不能伸直呈屈曲位,食、中指缺如,环、小指存在,手部中央呈一个“V”形缺损,环、小指活动良好;双足部中央呈一个“V”形缺损,(足母)趾不能伸直呈屈曲位,小趾粗大不能伸直呈屈曲位,足趾活动欠佳(图1a、b);X线拍片提示:双侧近端尺桡关节、腕骨正常,拇指掌、指骨较细,呈内收屈曲位,食指掌、指骨缺如,中指掌骨存在,近端与腕骨构成关节并正常,远端无关节面存在,呈棒槌状,指骨缺如,环、小指掌、指骨及关节正常;右足第1跖及第5跖骨、趾骨存在,1、2、3楔骨发育不良,2、3、4跖骨、趾骨缺如;左足第1、4、5跖骨、趾骨存在,2、3跖骨缺如(图1c、d);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双侧手、足裂(龙虾爪型)(SHFM).

    关键词: 手足裂 先天性
  • 家族遗传性三节指骨拇畸形临床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柯新;刘奇迹;李德权

    拇指三节指骨拇是较罕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遗传疾病,因拇指指间关节多一三角形骨块(delta骨),而导致拇指末节向示指偏斜,影响手指外观和精细活动.临床比较罕见,2010年5月,本院收治1例,对其家系进行调查分析,有明显的家族倾向.目前本院与山东大学医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正在进行此家系遗传基因定位克隆研究,患儿的家族遗传性三节指骨拇畸形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进行如下报告.

  • 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

    作者:吴波;孙磊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是一种以滑膜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着、绒毛或结节形成为特点,发生于滑膜、滑囊和腱鞘的慢性增生性疾病.PVNS发病部位以膝关节多见,髋、肩、踝关节及手足小关节亦可受累,其中足踝部PVNS发生率为2.5%左右.由于足踝部PVNS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特异性检查缺乏,临床常常延误诊治[-2].近期本科收治了1例典型踝关节PVNS病例,并行关节镜治疗.现报告如下.

  • 腰椎后路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顾宇彤;姚振均;张键;董健;姜晓幸;费琴明;阎作勤;陈统一

    [目的]本研究对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方法]2006年10月~ 2007年9月间,使用PLF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54例(A组,PLF组),使用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49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B组,PLIF组).A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7.6岁(60 ~75岁),其中男25例,女29例,术后平均随访39.4个月(35~44个月);B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8.3岁(61 ~77岁),其中男23例、女26例,术后平均随访37.7个月(33 ~42个月).使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结果]PLF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为75.9%,PLIF组优良率为93.9%,两组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x2=6.31,P<0.05).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末次随访时PLF组融合率为88.9% (48/54),PLIF组融合率为100%( 49/49),两组融合率有显著性差异(x2=5.78,P<0.05).术前两组的椎间高度无显著差别,而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PLIF组的椎间高度都要显著高于PLF组(P<0.001).[结论]临床上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宜选用单Cage单侧PLIF技术,而且术中应在Cage前方的椎间隙内预先植入碎骨.

  •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及其术式的选择

    作者:吉士俊;张立军;李祁伟;赵群;王恩波

    髋臼发育不良通常分为2种:(1)没有髋关节脱位的髋臼发育不良,由于无临床症状,直到多年后走路出现疼痛摄X线片才被发现;(2)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后出现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约占髋脱位复位后的20%~50%,这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髋臼发育不良是致残的主要因素.早期发现、合理治疗,杜绝髋臼发育不良的病理进展,以期提高和改善髋关节质量,防止或延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 济南市肢体残疾致残原因分析与预防策略

    作者:林永杰;王炳臣;石恩东;王国伟

    [目的]探讨济南市肢体残疾原因,研究预防措施.[方法]2009年5月~2011年3月,山东省交通医院作为济南市肢体残疾评定定点医院之一,与济南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进行济南市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评定工作.本文就截至2011年4月1日,济南市持证(第二代残疾人证)肢体残疾人的致残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策略.[结果]济南市肢体残疾原因复杂多样.[结论]积极开展这一人群的残疾预防,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保护,能够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