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内固定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庶斌;郭卫东;赵宗峤

    [目的]比较内固定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8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20例,Ⅴ型20例,Ⅵ型18例.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A组为内固定组,28例;B组为外固定支架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肢开始负重时间、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采用RRS放射学及KSS膝评分标准进行评价.随访时间6 ~14个月,平均12.1个月.[结果]A组手术时间(113.4±13.2) min、术后住院时间(15.3±2.1)d、患肢开始负重时间(14.4±2.5)周,术后RRS评分(14.9±2.7)分,术后KSS膝评分(76.4±5.2)分、功能评分(84.6±6.9)分.B组手术时间(105.7±9.8) min、术后住院时间(7.7±1.8)d、患肢开始负重时间(10.0±1.5)周,术后RRS评分(15.6±2.4)分,术后KSS膝评分(78.6±5.9)分、功能评分(86.5±6.5)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肢开始负重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分型与手术方法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两组在术后RRS评分、术后KSS评分及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环形外固定架组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可以较早负重活动.

  • 腰椎三柱融合与二柱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比较研究

    作者:傅廷友;吴银松;修先伦

    [目的]比较经后路腰椎三柱融合与二柱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了七年来采用椎间融合术治疗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不稳共78例,随访2年以上,按融合方法不同分为三柱融合组(A组)40例与二柱融合组(B组)38例,对两种融合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肢体功能恢复、椎间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腰椎生理前凸丢失6个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A、B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肢体功能恢复、椎间融合率四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生理前凸丢失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三柱融合和二柱融合均能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及肢体功能恢复,但三柱融合比二柱融合术后腰椎生理前凸的丢失和并发症更少.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茂林;易志坚;曹家树;孟宁波;卢明刚;董军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提高对隐性失血的认识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采取PFNA治疗的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进行分析,并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4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28例,隐性失血约536 ml,占总失血量的82%.采取输血支持的15例,隐性失血约553 ml,占总失血量的84%.骨折严重组及高体重指数组可增加围手术期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之间围手术期失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肥胖及严重骨折可加重围手术期失血,临床上需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及时补充血容量.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及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于荣华;梁朝革;唐献忠;王嘉;岳雄;匡垓下

    [目的]对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手术时机及住院天数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显著相关因素,制定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计划.[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4月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159例,根据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把年龄,性别,是否周末时间入院,居住情况,骨折前活动能力,骨折前行走能力,骨折前日常生活能力,骨折类型,健康状况,并存病数量为自变量,手术时间为应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手术时机的相关因素分析.同时将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等为自变量,术后住院时间为应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早期手术组65例,晚期手术组94例.logi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是否周末时间入院对手术时机影响大.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对住院时间影响大.[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要因人制宜,健康状况好,手术意愿强及非周末时间住院的患者是早期手术重要因素,而住院时间与并发症有相关性,且早期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

  • 桥接与非桥接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

    作者:李京;田禾;周义军;王翀;王国旗;袁春晓

    [目的]对桥接外固定与非桥接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1978~ 2013年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桥接与非桥接外固定比较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文献.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比较两种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4篇,病例对照研究l篇,共计821例患者,桥接外固定347例,非桥接外固定474例.Meta分析结果示:非桥接固定组术后屈曲、旋后功能、握力及掌倾角恢复情况优于桥接外固定组,钉道感染率、拇长伸肌腱断裂发生率非桥接固定组高于桥接固定组,而桥接外固定组伸直功能优于非桥接外固定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桡倾角及尺骨偏移恢复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非桥接外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作为临床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首选治疗方案.

  •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郑晓勇;任昕宇;赵东升;张智;黄爱文;马远征

    [目的]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随机选取39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25 ~77岁,平均49.3岁.手术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30例,一期行人工肱骨头置换9例.疗效评定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4 ~55个月,平均26.5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伤侧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75.3±15.2)分,优良率为83.3% (25/30).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评分(71.5±14.6)分,优良率77.8% (7/9).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 (5/30),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 (1/9).[结论]对于急性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一期人工肱骨头置换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微创与传统切开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陈柯屹;张梦苑;杨广忠;Anod Mani Regmi;Sasi Kumar Jha;余凯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与传统切开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 Library(2013年1期)、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中国期刊全文和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相关骨科杂志,检索微创与传统切开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评价指标包括患者术后满意度、跟腱再次断裂率、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浅表感染、深部感染、组织粘连、切口瘢痕形成、手术时间等,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7篇,共328例,微创组160例,传统切开组1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微创组与传统切开组相比,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浅表感染较低(P<0.05);跟腱再次断裂、深部感染、组织粘连、切口瘢痕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在患者术后满意度上优于传统切开术,且浅部表皮感染率较低,受纳入研究样本量及方法学质量限制,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增加证据的论证强度.

  • 影响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卫康;戚浩天;赵永杰;张银光;刘兆杰;贾健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89例股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49例,女40例;年龄23~65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5例,高空坠落伤26例,压砸伤12例,直接暴力击伤6例.Muller分型:C1型50例,C2型28例,C3型11例.术前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SS)评分12~29分,平均20.4分;手术据受伤时间为4h~24d,平均7d.内固定采用LISS钢板54例,逆行交锁髓内钉18例,松质骨螺钉、螺栓、克氏针17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患者年龄、性别、术前ISS评分、手术时机、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膝关节囊的处理、复位质量、是否CPM功能锻炼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8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6个月,平均18.1个月.术后切口Ⅰ期愈合84例;切口延迟愈合5例,换药1个月内Ⅱ期愈合.术后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好转.25例膝关节粘连、关节活动度<90°,17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患者膝关节轻度外翻,1例患肢比健肢短缩2cm.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9个月.末次随访时依据Merchan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49例,良15例,可10例,差15例,优良率为71.9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ISS评分、骨折类型、膝关节囊的处理、复位质量、是否CPM功能锻炼与术后膝关节功能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膝关节囊的处理、复位质量、是否CPM功能锻炼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关节面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修复膝关节囊,术后早期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有利于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术前合并损伤越重,骨折越粉碎,预后越差.

  • 复杂肘部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葛俊华;刘大林;陈韶峰;林鋆;陆胤燊;吴雪琳

    [目的]探讨复杂肘部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8月,治疗患者4例,按成人桡骨头分型:MasonⅢ型3例,Ⅱ型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分型:Regan&MorreyⅢ型2例,Ⅱ型2例,手术多采用肘关节后切口入路,依次对冠状突、桡骨头、外侧副韧带(伸肌总腱止点)、尺骨鹰嘴或尺骨近端的受损结构进行修复、内固定.随访肘关节X线片和Broberg及Morrey评分(在运动、力量、疼痛各功能上表现).[结果]随访均为48周.按照Broberg和Morrey评分在运动、力量、疼痛各功能上表现评分,4例病人得分:81~95分,均为优良.[结论]复杂肘部损伤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后肘关节稳定性好,可早期关节活动,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肘关节 骨折 脱位
  •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游开发;赖洪喜;莫晓云;李玉华;刘辉华;黄崇清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4月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12例,按AO分型:C1型2例,C2型4例,C3型6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或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入路,肱骨小头和肱骨滑车复位后用松质骨螺钉或空心螺钉或克氏针固定,肱骨干和肱骨远端之间采用双钢板或“Y”钢板或单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12例患者全部获12~63个月随访,按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67%.[结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AO技术,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双钢板或“Y”钢板或单钢板内固定,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 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

    作者:赵刚;陈朝伟;汪号广;秦雨

    [目的]探讨保留内置物、清创联合闭式冲洗引流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腰椎术后深部感染6例患者,均于术后7d内出现腰部疼痛、发热,伴有炎性指标的升高,均采用保留内置物,彻底清创后给予持续闭式冲洗引流2~3周,按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抗炎治疗.[结果]清创后患者体温下降,疼痛缓解,血常规迅速恢复正常,血沉和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切口顺利愈合,平均随访16.2个月,X线片显示腰椎植骨融合,内置物得以保留,JOA评分改善率为77%.[结论]对于早期发现的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病例,进行彻底清创,术后采用闭式冲洗引流,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炎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海祥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us vertebroplasty,PVP)早于1987年由法国学者Galibert报道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此后,PVP被成功引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治疗领域[1].2003年,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改良术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us kyphoplasty,PKP)诞生,由于PKP能够更好地重建伤椎的前柱高度、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近年来,PVP和PKP治疗OVCF更是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争议性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如:(1)手术与严格的保守治疗相比,是否确有优势;(2)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3)手术的近、远期效果;(4)手术的介入是否对脊柱产生了不利的生物力学影响以致增加了脊柱二次骨折的风险?本文围绕PVP和PKP治疗OVCF的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就临床医生为关心的手术选择、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方面作一综述.

  • 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葛朝元;郝定均;潘军伟;黄大耿

    Hangman骨折的概念初由Wood-Jones[1]在1913年提出,是指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在暴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常伴周围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继而出现枢椎椎体不稳或脱位,又称为创伤性枢椎滑脱.Hangman骨折通常由车祸、坠落或跳水事故产生的加速或减速损伤所致,极度伸展合并轴向压缩负荷是其主要致伤机制.据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Hangman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4% ~ 7%[2],枢椎骨折的23%~27%[3],颈椎骨折致死的21%[4].但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及车辆的增多,Hangman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Hangman骨折治疗方式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 修复长段骨缺损的Masquelet技术

    作者:孙振中;顾三军;吴永伟

    如何修复长段骨缺损仍是一项研究热点.长段骨缺损通常由严重创伤、感染、骨肿瘤摘除等多种病变造成,目前开展的治疗方法有骨延长、带血运骨移植和无血运异体皮质骨移植等,各有缺陷.传统方法松质骨游离植骨后,通常会有不同程度骨吸收现象,容易造成骨不愈合,因此,传统观点认为松质骨植骨仅适于小段骨缺损、而不适宜>4~6 cm的长段骨缺损.上世纪80年代,随着膜技术理论的出现,Masquelet 提出了治疗长段骨缺损的诱导膜技术,并在2000年首先报道在自体诱导膜内植入松质骨治疗35例创伤性长骨骨干骨缺损,骨缺损范围为4 ~ 25 cm,植骨后平均4个月骨缺损愈合[1-2].由于该方法成骨较快、修复效果十分满意,后来人们将它称为Masquelet技术[4~6].本文就修复长段骨缺损的Masquelet技术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 腰椎融合手术方式的历史与进展

    作者:刘列华;兰阳军;周强

    Hibbs和Albee于1911年报道了脊柱融合术,其发展已经历了100余年的历史.腰椎融合术是脊柱外科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外科技术之一,主要适用于椎骨破坏性疾病、脊柱失稳、防止或矫正畸形等.目前腰椎融合术有很多种手术方式,笔者就腰椎融合手术方式做一综述.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进展
  • E-Cadherin与干细胞的调控研究进展

    作者:陈栋

    干细胞是一类分化程度低,具有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潜能且可自我更新的一类细胞.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粘附分子可以使干细胞锚定于niche中,为干细胞-niche信号传递搭建平台,同时提供了极性线索引导干细胞分裂,对干细胞的对称和不对称分裂的选择及其连续、长期的自我更新起重要作用[1].E-cadherin(上皮钙粘素)是一种重要的粘附分子,是细胞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E-cadherin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上皮细胞,是一类钙依赖性跨膜蛋白,参与形成和维护正常细胞间的连接.近年来,E-cadherin在干细胞中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就E-cadherin与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化,以及迁移的调控做一综述.

  • 骨保护素在骨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伟

    入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是由Amgen 公司的研究人员先发现,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一员,主要通过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结合竞争性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RANK) 与RANKL的结合,抑制破骨细胞基因的转录、分化、活化成熟及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1-2],从而促进骨的形成,抑制骨的吸收,因此OPG/RANKL/RANK系统在骨代谢平衡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 肘关节切开粘连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直疗效分析

    作者:倪胜辉;郭磊;赵杰;赵延刚;姜天龙

    [目的]对肘关节切开粘连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直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本科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行肘关节切开粘连松解术的27例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患侧肘关节的大伸直及屈曲度数、患侧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数和Mayo评分.[结果]27例患者患侧肘关节的大伸直度数平均为5.0°±4.2°(P<0.05),大屈曲度数平均为118.0°±9.3°(P<0.05),患侧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数平均为112.6°±11.6°(P<0.05),Mayo评分为(917±70)分(P<0.05); 27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均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论]肘关节切开粘连松解术能显著改善肘关节僵直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 PLLA可吸收螺钉和金属松质骨螺钉治疗Jones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孙劲;黄晖;付纳新;李坚;刘成;赵伟

    [目的]比较PLLA可吸收螺钉和金属松质骨螺钉治疗Jones骨折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2例Jones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22例采用PLLA可吸收螺钉内固定,20例采用金属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分别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治疗总费用和跖趾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治疗总费用和跖趾关节功能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可吸收螺钉组出现2例局部炎性副反应,金属松质骨螺钉组未出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均是治疗Jones骨折的可靠方法,PLLA可吸收螺钉优势在于无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可能出现的局部炎性副反应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定位型髋臼锉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进;黄彰;王双利;张勇;殷浩;刘飞;严俊

    [目的]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新型定位型髋臼锉,以期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尤其是变形髋臼的人工全髋置换术髋臼假体置入的成功率及置入质量.[方法]对2009年2月~2013年2月本科收治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扁平髋、股骨头坏死30例(36髋)患者应用自行设计并研制的定位型髋臼锉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1) 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2)X线测量髋臼旋转中心位置.[结果]截至随访终点,30例(36髋)均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4.0年,平均25个月.手术时间平均90 min(70~120 min),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2.5±10.5)分,术后平均Harris评分(94.5±3.2)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所有病例髋臼假体稳定、周围无放射透亮影,假体髋臼骨面均有骨长入,移植骨愈合.本组尚无术后翻修病例.[结论]定位型髋臼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提高假体置入的准确性,是一种有效的关节重建方式.

  • VEGF基因转染对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成骨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兆杰;胡永成

    [目的]研究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染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后对该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Trizol法获取编码VEGF成熟肽的基因序列,将获得的目的基因与线性载体pGEM-T Easy连接,测序后与含绿色荧光蛋白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双酶切连接成重组质粒pSELECT-GFP zeo-VEGF,并转染第2代AD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对转染后的ADSCs行成骨培养,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对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的分泌,分别对细胞行Von Kossa及ALP染色.[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与细胞形态相似的绿色荧光.成骨条件培养下,Westem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结果示VEGF转染后的ADSCs组对ALP和OC的分泌量明显高于空载体转染组和空白细胞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转染组细胞经Von Kossa及ALP染色可见不透光的钙结节沉着.[结论]经脂质体介导将人VEGF目的基因片段转染后的ADSCs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增强,转染后的ADSCs可以有效促进成骨,从而为基因治疗促进骨组织工程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试验基础.

  • 下胫腓联合不同走向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

    作者:吴伟峰;骆宇春;刘云鹏;张焱;华国军;陈斌;柏广富;王诗波

    [目的]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踝关节不稳定,韧带重建是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重要方法,但韧带重建方法较多,且存在争议,本实验分析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在不同走向上进行重建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新鲜尸体踝标本6具,韧带均采用腓骨长肌腱进行重建,将实验力学模型分为A、B两个大组,A组为在胫骨前结节位置水平走向上重建下胫腓联合韧带,B组为模拟下胫腓前韧带斜向走向重建下胫腓联合韧带,A、B两组再设置横截面上3个不同方向进行重建,方向1为下胫腓骨间韧带方向,方向2为下胫腓前韧带与骨间韧带之间方向,方向3为下胫腓骨间韧带与后韧带之间方向.运用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测量不同走向韧带重建方式的远端胫腓骨的强度、刚度,胫距关节接触力学特征.实验力学模型需在结构、载荷、力学性质上尽量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精度和受载均度.所有标本采用成人新鲜尸体标本,在标本上施加生理载荷500 N,实现分级加载,在加载过程中标本维持新鲜湿润状态,在试验前先进行小量程预载,以消除骨的时间效应、松弛、蠕变等影响,然后进行加载正式试验,并采集数据.运用优化理论的方法,用等效刚度指数来比较,以全面反映不同走向韧带重建固定方式、不同形状、不同载荷下总的力学特性,以此来综合各自的优点评定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并且斜行走向重建下胫腓韧带,在胫腓骨应力强度方面优于其他重建方式.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并且斜行走向重建下胫腓韧带,在胫腓骨三类刚度(轴向刚度,水平剪切刚度、扭转刚度)方面优于其他重建方式.并运用优化理论的方法,结果显示:B组等效刚度优于A组,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方向上重建优于横断面上其他方向重建,运用压敏片技术测量结果示: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并且斜行走向重建下胫腓韧带,胫距间接触面积大,接触应力分布均匀,且接触应力相对较小.总之,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并且斜行走向重建下胫腓韧带踝关节的力学性能佳,关节稳定,均优于其他重建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斜行走向重建下胫腓联合韧带,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且能有效地提高踝关节的承载能力,对韧带重建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实现术后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人工踝关节发展50年

    作者:毛宾尧

    人工踝关节及其置换术,自1963年至今,经50年发展,迄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选择.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人工踝关节设计研究、临床研究和不断改进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人工踝关节的发展史.自20世纪60年代Richard Smith(1963)提出人工踝关节[1],球窝状人工踝关节首先应用到临床,但踝部不稳定而放弃[2].嗣后4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成就了今天的成果[3].

    关键词: 人工踝关节 置换
  • 骨科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作者:董谢平

    近年来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了医学迅猛发展,特别是临床骨科学,随着生物学、生物力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骨科伤病的治疗无论在理论上、原则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进步,过去被认为难以企及的地方,甚至是生命禁区,现在都有了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在骨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相继引进了众多先进设备,与国际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各种手术器材与配套设备、人工关节及骨内外固定器材与配套设备、生物医学产品等多与国际同步发展,骨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从理念到实践均发生了重大改革和变化.尽管如此,现代骨科技术仍不是万能的,骨科专业发展仍须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